“2021中国好书”:《深海探秘
——换一个角度看地球》

2022-10-25 02:40豆子
至爱 2022年9期
关键词:监测中心印度洋东海

文、图|豆子

今年“世界图书日”,由中宣部指导,中国图书评论学会、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袂举办的“中国好书”年度榜单揭晓,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化读物编辑室主任朱志凌责编的《深海探秘—换一个角度看地球》入选“2021中国好书”。

该书由上海科普教育发展基金会资助,是记录新华社高级记者张建松集科学、探险、科普、人文、风光于一体的原创海洋科普图书,被著名海洋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汪品先誉为“海上的《徐霞客游记》”。

记者张建松长期关注我国海洋与极地报道。2007年—2008年参加中国第24次南极科学考察,是新华社历史上第一位赴南极采访的女记者。2010年参加中国第4次北极科学考察,是新华社历史上第一位抵达北极点采访的女记者。2012年—2013年,5次赴我国钓鱼岛领海采访,见证了中国人民坚决捍卫我国钓鱼岛主权的历史性时刻。其记者证被国家博物馆收藏,采写的报道荣获中国新闻奖,拍摄的照片成为我国出版的钓鱼岛地图封面并入选中学爱国教育读本。2013年—2014年参加中国第30次南极科学考察,全媒体报道了“雪龙”号在南极救援遇险的俄罗斯船,以及自身被困、成功突围、紧急搜寻马航MH370失联客机等国际关注的重大新闻。下面,让我们跟着张建松的书,一起探秘深海。

让人难忘的印度洋

这本书,既让你感受海洋学家在科学前线的生活情趣,又向你转述深海探索所追求的科学内容。从这个意义上说,张建松这本书也可以当作‘海上的《徐霞客游记》’来读。

——著名海洋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汪品先

印度洋的全部水域都在东半球,联结着亚洲、南极洲、非洲和大洋洲,自古以来就是海上的交通要道,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丰富的科学研究价值。印度洋是研究“慢速一超慢速扩张洋中脊热液成矿”的关键区域,发掘有锰结核、钴结壳、天然气水合物、稀土元素、磷块岩等多种资源,海底矿产丰富。

作者曾经两次前往印度洋采访,她印象中的西南印度洋寂寞无边,整整两个月,只有乘坐的“决心”号孤寂地停泊在钻探海域。除了船边偶尔飞来的几只信天翁,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连一条飞鱼都没有。每天最值得欣赏的景色,是海天尽头的黄昏落日,以及澄澈天空中的“白昼月亮”。

而在张建松的印象里,北印度洋的景色却恰恰相反,莫克兰海沟美丽而神秘。海面上无数的小海蜇、大规模的藻华现象、神奇的英光海、近一人高的大鱿鱼、浮游在海面的大海龟、如离弦之箭般的成群飞鱼、鲯鳅跃出海面追捕飞鱼的景象,令人难以忘怀。

浩瀚无际的太平洋

在前往南北极科考的报道过程中,张建松曾经多次航经太平洋,多姿多彩的南太平洋小岛给她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一望无际的蓝色中,无人小岛白色的沙滩上,巨大的枯树枝丫纵横交错,随处可见白色的珊瑚残肢;大大小小的贝壳里,都生活着寄居蟹,遇见人类的“骚扰”,纷纷带着壳滑向海边,发出一阵阵“唰唰唰”的响动。澄澈的海水里,珊瑚礁影影绰绰。满眼碧海蓝天,时间似已凝滞。“那真是世界上最安静的角落。只听见海浪轻柔地拍打沙滩的声音,还有几位皮肤黝黑的土著人,用听不懂的语言,‘呱呱呱’地一直聊着天。直到日落时分,才看见他们悠闲地划着扁木小船,迎着夕阳渐渐远去。目睹这一幕,我仿佛从现代社会穿越回到了原始社会。”张建松在书中描述道。

最让张建松感觉神奇的,还是阳光在蓝色海水里的折射,散发出一缕一缕白色的光,好似一根一根的琴弦。“我们浮潜而过,就好像在琴弦里穿梭,令人愉悦的音乐在心里流淌。不过,每到深海区,阳光的琴弦就会呈发射状向海底聚拢,直至汇聚成一个白色的小点,看上去深不可测,令我不寒而栗。”

世界第三大边缘海——南海

2011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立项启动了我国海洋科学第一个大规模的基础研究项目“南海深海过程演变”(以下简称“南海计划”)。这项历时8年的计划,以“构建边缘海的生命史”为主题,以洋壳深海盆的演化为“骨”、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为“血”、深海沉积为“肉”,将南海作为一只全球边缘海的“麻雀”进行深入研究。

在“南海计划”执行过程中,正值我国深海科技实力加速发展时期,我国自主研制的7000米级和4500米级载人深潜器“蛟龙”号和“深海勇士”号相继下水,都在南海大展身手。

如今,经过全国32家单位、700多人次科学家长达8年的共同努力,“南海计划”取得了丰硕成果,我国科学家在南海深部重大科学问题上,提出了挑战传统认识的新观点。在汪品先院士的带领下,中国科学家取得了南海深部研究的科学主导 权。

蜿蜒曲折的东海

为实时了解我国东海区海洋环境的“健康状况”及其变化趋势,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现自然资源部东海局)在每年的春、夏、秋、冬4个季节,开展4次海洋环境大监测。

自2009年以来,每年的“体检报告”—《东海区海洋环境公报》都公开发表。详细报告海洋环境各项指标,评估海洋灾害与风险,汇报海洋监管举措,让公众及时了解东海的“身体状况”。

2016年5月,张建松跟随东海监测中心队员乘坐“向阳红28”号,采访报道了东海区春季“体检”过程。当年,东海区共设立1个海区监测中心、6个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4个省级监测中心、17个地级监测中心。“向阳红28”号在那次春季大监测活动中,共在黄海南部和东海北部海域布设了209个监测站。

事非经过不知难。那次采访让张建松深刻体会到,薄薄的一份《东海区海洋环境公报》,背后不知凝聚了多少人的艰辛……

本书不同于大多数的科普作品,这位“战地记者”在深海前线用亲身经历讲述,也是深海“战役”的写真。她以女记者的身份冒着惊涛骇浪,多番探索南北两极,12年里出海近20次,有700多天航行在海上,足迹遍及太平洋、印度洋与南大洋,这种巾帼风采与战斗精神,令海洋科学界的行家们也愧叹不如。

猜你喜欢
监测中心印度洋东海
东海采风作品选
去印度洋
一种光缆线路窃听监测系统的设计
李东海的诗
2008十大品牌危机榜
海啸·孤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