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绿家园的生态环境多元共治实践

2022-10-25 02:34邢宇宙
至爱 2022年9期
关键词:共治福建家园

文|邢宇宙

北京工业大学文法学部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部署,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具体来说应明晰政府、企业、公众等各类主体权责,畅通参与渠道,形成全社会共同推进环境治理的良好格局。因此多方共治是推进我国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方向,社会组织无疑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当前我们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和风险日渐多样和复杂,既是历史和现实的累积,也是地方和全球因素的共同影响。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日益扩大的市场改革与对外开放,无疑是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但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环境污染和破坏不断增加,而且很多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一方面是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政府大力招商引资、追求经济快速增长,政府环保监管相对薄弱;另一方面是企业为了经济效益最大化而忽视对于环保的要求,从而直接给企业所在地环境带来破坏,并进而影响到当地居民。

正是在这样的发展逻辑和利益诉求之下,生态环境破坏所带来的社会影响,最终转化到了居民与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关系上。面对这类问题,地方政府、企业与民众之间却难以达成有效的沟通,引发了一些环境群体性事件。其中,作为利益直接受损的村民,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他们开始找企业、找政府、找媒体,寄希望于传统渠道解决问题,但是却难以促使这些不同主体真正面对这之中存在的问题,很可能变成推诿和应付。

绿家园的成立及影响

地处东南的福建依山傍海,境内山地、丘陵面积约占90%,地跨闽江、晋江、九龙江、汀江四大水系,山川连绵、水系密布、河流众多、海岸线长,是有着丰富生物多样性的省份。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福建在经济获得较快发展的同时,海洋、河流、土壤环境都面临着极为突出的考验,生态环境中暴露的问题首先引起了媒体人的注意。

在这样的背景下,1998年福建电视台《绿色家园》环境科教栏目开播,这是环保社会组织福建省绿家园环境友好中心(以下简称“福建绿家园”)的前身。2003年制作的《福建海洋环境质量通报》节目,正是通过对福建省45个重点陆源排污口进行取样检测、通报,使公众对海洋环境质量有了清晰认识,对海洋环境更加关心和重视。

福建绿家园成立于1998年,是福建省第一家环境保护公益组织,并于2006年在福建省民政厅正式登记注册,主管单位为福建省科学技术协会。分别于2017年12月、2021年2月获福建省民政厅慈善组织认定及“5A级社会组织”认定。福建绿家园致力于保护生态环境、传播人与自然共生共存的绿色文化,搭建起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和培养民间力量的平台。通过环境研究、政策倡导、环境教育三个维度提升公众环境保护意识,协助政府强化监管力度,推动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促进生态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006年福建绿家园正式成立,当年就开展了数百场公众环境教育活动,发展了数千名环保志愿者。2008年—2012年,福建绿家园介入重大污染事件10起,覆盖福建大部分地区,典型的如马尾区亭江镇长安村古杉生物柴油厂污染引发的群体性事件。

2005年,长安村因为古杉生物厂的投产,环保设施不达标引发空气和水污染,使得村民和企业之间发生了数次冲突,尽管并没有演变成更大的暴力冲突,但是事情也陷入到了死结或“无解”的状态。环保部门按照相关规定下达了文件,村民参与到了对企业的监督,企业也在停产整改和恢复生产之间徘徊数次。这些努力和尝试,却无法在政府与企业、政府与村民之间建立起真正的信任与合作关系,事情似乎陷入了“多输”境地。

2008年福建绿家园的介入,恰恰成为这起环境冲突化解中的重要转折,它使得上述这些尝试最终有了问题协商和解决的平台。从组织专家志愿者现场调研,针对村民每周开展环保课堂,政府、企业和村民代表参与圆桌对话,通过多种举措最终化解了这场环境冲突。

借此契机在长安村开展的绿乡村计划,成为提升村民环境意识的教育基地,最终使得政府、企业和民众认识到各自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权利和责任。我们可以看到,事情已经过去10多年之久,福建绿家园这次介入带来的影响持续存在,不仅体现在长安村的环境保护上,很多做法也通过福建绿家园扩展开去,产生了更大的社会影响,收获了诸多的国内外知名环保奖项。如2010年“绿乡村”计划(“节能减排与乡村环境建设”项目)获得了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原环境保护部和商务部中国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中心共同发起的中国环境意识项目的优秀奖;2013年获中国光彩基金会授予的“水保护奖”;2020年9月,入选由深圳市华基金生态环保基金会和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联合发起的国家自然学校能力建设项目第五批自然学校试点单位,获得政府和社会各界的认可。

推动多元共治形成“组合拳”

20年来,福建绿家园从关注福建的生态环境问题开始,如早期的海洋污染、垃圾分类、水污染等议题,介入了福建多个地区的环境污染和破坏案例,以长安村为代表的“绿乡村计划”也成为组织发展的重要转折点,逐步形成了三个主要的战略方向和品牌性项目。

一是借助环境公益诉讼制度推动环境法治。从介入马尾长安村案例开始,福建绿家园通过环保课堂普法,通过协商座谈化解冲突,依法推动环境污染受害者免遭侵害,进而推动问题的解决。法治是福建绿家园在推动污染防治中重要的手段,有专家、律师志愿者加入进来,到新《环保法》实施之后,成功推动了国内环保组织参与的公益诉讼“第一案”,产生了极大的示范效应。近年来,福建绿家园跟自然之友建立环境公益诉讼网络,进一步合作,在省内外提起了10多起公益诉讼。

二是利用市场手段加强对于企业的监督。2014年6月,由绿家园孵化的绿行者环境保护公益中心成立,专注于推动金融机构绿色投资及企业可持续发展,成为环保组织参与绿色金融实践的领先机构之一。绿行者通过建立企业信用档案,探索构建我国首个环境信用评价体系,目前已支持国内十大银行与四大保险公司提供40 000余次环境预警,50余次现场环境审核。

三是创新和扩大公众参与的方式。一方面体现在对于区域性环境保护社会力量的推动,近年来孵化了若干福建本土的机构,推动不同地区成立环境守护站,开展家乡守护者培训,十分注重当地公众的动员和参与,尝试支持他们成为环境守护者,协助他们理性推动污染问题的解决,缓解社会矛盾。此外,还动员更多高校、志愿者力量参与到地方环境监督中来,形成了区域性的持续影响力。

另一方面,通过与科研机构合作的流域保护、底栖生物调查等工作,延伸出了自然/环保课堂、水域观察亲子活动,创新公众参与科普宣传的方式,成为链接科学与公众之间的重要方式,也增进公众对于家乡环境的认知,增强环保意识。

纵观环保公益领域,在一线工业污染防治领域开展工作的社会组织并不是很多,福建绿家园通过前期的工作,在面对政府、企业时不断探索工作策略和方法,实际上已经通过流域调查与公众参与、市场手段和环境法治形成了“组合拳”,这几者之间虽然是相对独立的项目方向,但实际上存在着有机联系,最终推动各方主体共同参与到环境治理中来。这集中体现在从2015年至今福建绿家园联合多家机构每年都举办的“生态环境多元共治研讨会”,它可以说是绿家园环保实践集中展示与交流的平台。政府官员、专家学者、企业代表、环保组织和志愿者在会上平等交流,共同探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问题与举措,尤其是社会组织在环境法治、绿色金融、生态修复领域中的参与,正是在我国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到“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不断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重要时期,让生态环保的多元共治成为了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等各界的基本共识之一。

绿家园的实践价值与意义

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社会组织的参与实际上自下而上回应了国家政策导向和社会公众需求。近年来各地打响“污染防治攻坚战”,也正在从总量控制的末端污染治理模式向质量改善以及风险控制模式转型,因此在制度建设中正在不断推进环境法治、绿色金融、流域治理等配套的政策法规和制度体系。福建是积极推动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重要省份之一,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福建绿家园实际上有更大的空间持续开展在污染防治、预警和生态修复领域的工作,链接政府、企业、专家学者和公众参与,探索推进各方成为在地的环境守护者,践行生态环境保护的共建、共治、共享。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20年来福建绿家园在化解环境冲突和环境共治实践上的探索具有重要的先导价值。它的组织转型和发展也具有典型性。从1994年自然之友正式成立算起,进入到2010年以后,我国环保社会公益发展呈现着较为明显的代际更替特征。福建绿家园无疑是承上启下的社会组织之一,它既承载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力量对于生态环境问题的关注和使命目标,也积极利用政策空间、企业和基金会等外部资源,在具体关注的环境议题、工作手法、自身能力建设等方面都实现了转型和发展,从而使得组织获得了相对长久的生命力,也实现了参与环境共治的使命目标。

猜你喜欢
共治福建家园
将大自然带进室内的家园
中国这十年·福建封
“多元共治”乐融融
协同治理理论下我国电信网络诈骗共治措施分析
十一月 福建党史上的今天
那个梦
萧山瓜沥:打造“沥家园”智慧城市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
福建艺术战“疫”
梦中家园
汪毅毅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