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课标成果导向的教学设计反思*
——例析九年级“道德与法治”第六课《共筑生命家园》

2022-10-25 09:53刘春玲白瑞春哈尔滨师范大学
教书育人 2022年28期
关键词:共筑文明理念

刘春玲 白瑞春 (哈尔滨师范大学)

当今世界科技日新月异,网络新媒体迅速普及,青少年成长环境深刻变化,人才培养面临新挑战。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道德与法治课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政课,旨在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法治素养和人格修养等,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为培养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的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打下牢固的思想根基。

一、立足核心素养,彰显铸魂育人的出发点与落脚点

铸魂育人是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核心,铸造优良品质、高尚灵魂,培育可用之才、有为之才,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彰显和践行。新课标的课程理念中强调遵循育人规律与学生成长规律,教学目标体系构建要与“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人格健全、责任意识”的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目标相一致,突出育人成果导向,挖掘育人元素,找准出发点与落脚点。

(一)出发点:成长中的我

中学道德与法治课要以“成长中的我”为原点,将学生不断扩大的生活和交往范围作为建构课程的基础,依据我与自身,我与自然、家庭、他人、社会,我与国家和人类文明关系的逻辑,以螺旋上升的方式组织和呈现教育主题。以九年级“道德与法治”第六课《共筑生命家园》为例,教师在进行教学目标设计时,出发点要以学生为中心,遵循该学段学生的成长规律,进行学情分析,落脚点要彰显课程铸魂育人本质。由于知识信息来源的多元性,当前学生对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内容并不陌生,通过课内外多种形式或多或少对生态文明建设都有所理解,生态文明意识也在内心逐渐形成。

《共筑生命家园》“成长中的我”责任意识敬畏自然,具有绿色发展理念,初步形成环保意识和生态文明观,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自觉践行生态文明的理念。国情教育 认识“碳达峰”“碳中和”是推动高质量发展、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重要抓手和重要标志。法治教育 了解环境保护的法律规定,树立生态文明观念。

(二)落脚点:生态文明价值形成

生态文明意识为学习《共筑生命家园》做好了铺垫,为“学习如何坚持绿色发展”提供了知识的准备。从个人层面来说,学生愿意践行低碳生活方式,但缺乏从国家和社会的角度思考问题的格局和高度。中学生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生态文明价值观对于其“扣好第一粒扣子”也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需要通过课堂教学主渠道来提升他们在人口、资源和环境等方面的认知水平和行为选择能力,引领并促使他们成长为建设美丽中国的青春力量。

(三)参与度:生态文明建设责任感

按照新课标核心素养的要求,课堂要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在收获知识的同时健全人格,强化责任。因此在单元学习目标设定中,首先可以让学生通过“生态文明、绿色发展”主题系列活动,了解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取得的成就,提升生态文明素养,增强生态文明建设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其次通过对教材知识梳理整合构建,让学生理解从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挑战到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的道路,到每个公民的具体行动,实现知识碎片化到结构化的重构;最后通过经典习题训练,根据材料,让学生掌握答题技巧和基本方法,形成从套路到思路、从做题到做事、知识到情境的能力转变。

二、充实教学内容,反映党和国家重大理论创新成果

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中学道德与法治课既要强调知识的基础性和内容的主干性,让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基本原理、思想方法的理解和应用,还要通过课程学习实现获取与解读信息、语言文字表达、辨识与判断、分析与综合、推理与论证、探究与建构、反思与评价等能力提升。通过关注当前国内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重大主题,丰润爱国主义、家国情怀、科学人文精神等元素,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情感,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育,增强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

(一)内容体系跟进:引入党和国家重大实践和理论创新成果

新课标要求,教学要围绕课程内容体系,及时跟进社会发展进程,结合国内外影响较大的时事进行讲解。要将党和国家重大实践和理论创新成果引入课堂,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讲给学生。以《共筑生命家园》为例,从教学内容出发,教师要将党和国家的最新理论成果和实践理念融入其中。本课内容主要教育引领中学生建设美丽中国、共建生态文明的思想共识与行为追求。人类是自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爱护自然就是维护人类自身生存与发展。但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效率与效益的博弈中,出现了日益突出的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和问题,教师要将党和国家相关的重大实践和理论创新成果及时更新补充到课程内容体系之中。

(二)知识性重构:理念、行动、愿景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科学合理解决发展与生态之间的平衡,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人类面对生态危机做出的智慧选择。因而教学重点是要掌握生态文明与绿色发展的内涵,理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而教学难点则在于理念转化为行动,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多维度分析如何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生态文明。最终使学生将党和国家的重大创新理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使学生形成“理念——行动——愿景”的知识性重构。

理念 坚持新发展理念中的创新理念与绿色理念: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行动走绿色发展道路,多维共筑生态文明国家层面:国策、战略、法治社会层面:宣传、教育、氛围企业层面:绿色生产、科技创新个人层面:绿色生活、低碳环保愿景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美丽中国时代图景

三、把握思政特征,实现学科逻辑和生活逻辑相统一

中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时段在“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构建中处于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不仅讲清概念原理,还要讲透道理方法。要按照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灌输与启发相统一的原则,让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相得益彰,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行导人。新课标指出,要以学生的真实生活为基础,增强内容的针对性和现实性,突出问题导向,将理论放到解决实际生活问题中,由学生来发现、分析、解决这一问题,提升道德理解力和判断力。具体到《共筑生命家园》的教学微观设计中,可以从生活出发,通过社会调查、案例分析、实践参与等活动,促进学生达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目标达成。

(一)经验引入,讲解生活中的环保,梦想中的图景

教师通过生活案例 “一个塑料瓶的N种命运”导入探讨,设置驱动问题:“你会如何处理使用完的塑料瓶?一个塑料瓶最终会有多少种命运?”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引入生活经验,由“塑料瓶”的N种命运的探讨和变废为宝的启示,进而实现设计意图:基于真实生活的理念引领,生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

(二)聚焦主题,正视发展挑战,共筑生命家园

通过生活案例“某村开办塑料厂发展了经济但导致了环境的恶化,要不要关停?发展道路如何选择”,通过这样的情景分析,引导学生的观点碰撞,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既锻炼辩证看待问题的能力,又针对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后通过总结、概括、迁移、提炼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从而使学生深刻理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三)深入分析,人与自然、经济与环境资源和谐共生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时走上弯路,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

(四)绿色践行,走绿色发展道路,共建生态文明

通过“垃圾分类”问卷调查直面学生真实的困惑。通过垃圾分类“调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提高学生的实践参与能力,提升环保意识和生态文明素养,认同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增强学生对于建设美丽中国、走绿色发展道路的态度认同,增强学生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四、丰富实践体验,促进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相配合

新课标强调,教学要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课内课外要联结互促,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要相配合。因此,教师在案例选择、项目体验中都要做到潜移默化,鼓励学生探究讨论,头脑风暴,通过布置课后作业引导学生利用参观访问、现场观摩、志愿服务、生产劳动、研学旅行等方式走向社会。学生在对国情、社情、民情的逐步深入了解中,培养爱国情,激发强国志,实践爱国行,在调研反哺社会中扩展视野,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砥砺品格。

(一)布置课前课后作业:收获实践第一手资料

以《共筑生命家园》一课为例,为了拓展学生的实践参与,教师可以通过设置课前作业和课后作业的方式让学生深入到社会中,收获最直观的感性认识。如“问卷星垃圾分类调查”课前任务,让学生收获实践带来的第一手资料。布置撰写“低碳微行动”倡议书的课后作业,通过提出逻辑清晰、语言流畅、具体可行、符合绿色发展理念的可视化要求,引导学生用学科观点结合实际生活,有逻辑地表达,做美丽中国的建设者、传播者,树立生态文明价值观和使命感。

(二)课堂围绕生活论析:让学习真实发生

1.要关注学生的真实困惑

以学生为中心设立出发点,教师要从学生的真实困惑出发,层层设计学习任务,通过课前调查问卷,准确把握学生实际生活中的困惑,以学生素养提升为落脚点,找到真问题,实现真解决。如矿泉水瓶的处理导入,学生周边取材,从学生经验入手,找到学生经验与知识的契合点。

2.要贯穿生活逻辑与思维逻辑

从生活中的塑料瓶处理到垃圾分类的调查,课堂内容要关注时代发展体现生活逻辑。教师要引导学生全面、辩证、多维度地思考,就会形成解决问题的思维逻辑。

3.注重观点碰撞与对比分析

教师通过科学方法的应用训练学生理性的思维方式,使学生水到渠成得出结论,结论由课堂和学生生成,实现求同存异。

4.融合学科素养与学科育人

在落实学科核心素养中,教师要多方面多层次调动学生的感知觉、思维、价值观,深刻激发学生的辩证思维、科学精神,在思辨中提升思维品质,巧妙实现积极的价值观引领。

综上,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要遵循立德树人根本要求,体现成果导向,依据新课标中“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人格健全、责任意识”的核心素养理念,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聚焦必备知识,注重基础性;强化关键能力,注重综合性;凝练学科素养,注重思想性;突出价值涵育,注重认同性,使学生形成“理念——行动——愿景”的知识重构、能力提升、素养增强、价值形成。

猜你喜欢
共筑文明理念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方传芸舞蹈创新理念拾微
环保节能理念在建筑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
打好同心牌 共筑“根魂梦” 开创港澳侨和海外统战工作新局面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请文明演绎
漫说文明
《共筑生命家园》教学设计
万千少年心 共筑中国梦
对不文明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