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向菲 (西安文理学院)
鲍康(1810-1878),字子年,号臆园野人、观古阁主人等,安徽歙县人。道光十九年(1839)中举,官至夔州知府。鲍康在钱币学上造诣很深,著有《观古阁泉说》《观古阁丛稿》《续丛稿》《观古阁丛稿三编》《大钱图录》等著作,对近百年来的钱币学影响很大,曾被誉为“我国第一古泉学者”。
一个人的家世、成长环境对其一生的志趣、学术倾向往往有着重大的影响。关于鲍康的家世、生平,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至今,仅有寥寥几篇论文,唐石父《鲍康卒年考》、邱崇《鲍康卒年考证》两文将鲍康的生卒年基本确定下来;杨恺龄《鲍子年先生传》、唐石父《鲍康年谱》,根据鲍康在《观古阁泉说》等著作中提供的线索对其生平经历进行了大致的勾勒,但是关于鲍康十一岁以前的行迹均付阙如,其青年时期的行迹亦多阙略。由于鲍康在他所有的著作中都没有提及父祖名讳,他的家谱数据也未见披露,因此他的家世到底如何,前人亦均未提及。
本文根据现有史料,对于鲍康的家世以及他早年经历进行考证,希望对于了解鲍康其人及其学术成就能有所帮助。
鲍氏先祖,在鲍康父祖的墓志铭及他们的诗文著作中有简略的记载。明末有名鲍登明者,为诸生,崇祯朝名儒。明清鼎革之际,隐居于歙县严镇。登明生子元颖,从商而致富。元颖子名蕃,经商至于杭州,遂入杭州籍。元颖生子善基,即为鲍康之高祖。
善基字致高,原字载言,别号东庄,又号悔初居士,晚号知白居士。少时家已贫落,复习儒业,为杭州诸生,然而却困于场屋,十应省试不售。性格豪迈,颇留心经济之学。《(道光)歙县志》称其“游迹遍海宇,诗文名噪一时”,善为诗,存世有《小巢壶诗》二卷,有嘉庆间刻本。康熙朝进士、翰林院庶吉士宋照曾评论其诗风云,“近体宗唐代刘禹锡,古体则介于韩愈、苏轼之间”。乾嘉学者阮元等辑《两浙輶轩录补遗》,收其诗两首,且评其为人曰:“负文武才,有国士气,未竟其用,士论惜之。”
善基生四子,文名最高者为三子倚云,著名桐城派文人姚鼐为其撰墓志,略云:
君继父学而益勤,少自杭就学于歙,已而归杭。终父丧,遂复至严镇,复先人居,入歙学,其文名日起。严镇有吴先生瞻泰者,试之红豆歌,使次韵,君诗即成且工。先生喜,以孙女妻之。吴先生赠嫁有书数千卷,而无他财。君为人敦行义,重然诺,作诗歌古文辞皆有法,能见其才,当时儒者文士皆乐与之交。学使者举为优贡生。然困于乡试,不见知。年四十余,遂绝不就试,以文业授徒。其徒乃多发科成名,其尤著者金修撰榜也。君讳倚云,字薇省。尝为族谱数十卷,以拟苏明允族谱,故复号苏亭。子二,长嘉鬯,亦歙学生,能文,乾隆四十二年嘉鬯疾殒,君以恸得疾,次年秋九月二十一日君遂卒于严镇,年七十一。次子嘉命,君使后其仲兄倚楼。嘉鬯有子,早亡,嘉命有四子,以其次子金复嗣嘉鬯,为君宗焉。嘉命及其长子壬子科顺天举人桂星,皆尝问学于鼐,今将葬君某所,乞鼐为铭。
由此文可知,倚云字薇省,号苏亭,生于康熙四十七年(1708)。少时自杭州返居其乡严镇,同其父一样,困于乡试,屡试不第,四十岁时绝意进取,教授于乡。卒于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七十一。善作诗,青年时即以《红豆诗》为严镇儒者吴瞻泰赏识,以孙女妻之。其诗曾得朱彝尊、查慎行指授,著有《寿藤斋诗集》三十五卷,有嘉庆十三年刻本,阮元为其作序,称其诗:“清微雅健,独抒性情,卓然润然。”另有文集《寿藤斋时文》一卷、笔记《退余丛话》二卷。
善基其余三子,姚鼐墓志云其仲为倚楼,生平不详。无子,倚云以其次子嘉命为其嗣;有一女,适钱塘庠生王世法。据《(道光)歙县志》,鲍善基另一子名倚玉,不知为长子,还是四子。倚玉字杏三,一字篴船,亦工诗,兼善篆刻。著有《篴船吟稿》《秋山晩水楼诗集》《广陵擪笛词》等。
倚云为鲍康之本生曾祖。倚云有二子,长名嘉鬯,次子嘉命。嘉鬯生平不详,乾隆四十二年(1777)卒。有一子,早亡,嘉命以次子金出嗣。后“以侄珊貤赠大荔知县”。嘉命即鲍康祖父,字鸾书,庠生,著有《愿学斋集》(一作《潜山集》)。
嘉命有四子,长子聪听,次子金,三子桂星,四子珊。
鲍桂星是鲍家仕途最为显赫的一位,即鲍康著作中多次提到的“世父觉生公”。《清史稿》《国朝先正事略》《(道光)歙县志》等都有其传记,陈用光《詹事鲍觉生先生墓志铭》记载最详。其生平略曰:生于乾隆二十九年(1764),字双五,嘉庆四年(1799)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迁中允。九年(1804),典试河南,留学政。十三年(1808),典试江西。十五年(1810),督湖北学政,累迁至内阁学士。十九年(1814),因言事被革职。越五年,复官编修。宣宗即位,擢侍讲,又擢通政司副使。道光四年(1824),擢詹事。六年(1826)卒,年六十三。桂星少从同县吴定学,后师姚鼐,诗、古文并有法。著述甚丰,有《诗》二十卷、《制艺》一卷、《试律》《赋》各一卷、《毛诗注疏揽要》一卷、《诗解录》《诗解辨》各一卷、《廉吏录》十卷、《廉士录》二卷、《唐诗品》八十五卷、《赋选》三十卷、《如鸟数飞斋漫录》十六卷、《古文》四卷、《觉生诗续钞》四卷。鲍桂星贵后,赠其本生祖倚云翰林院侍读,祖倚楼翰林院庶吉士,父嘉命翰林院侍读,胞兄聪听翰林院编修。
鲍珊即康之父。其友人,嘉庆进士、陕西周至人路德所撰《兴安府知府鲍君(珊)墓志铭》中,对鲍珊的生平有详细的记载,略云:
君讳珊,字沧碧,号铁帆,世居歙之严镇。少孤,师伯兄觉生公。桂星公官京师,从之学,入宛平庠食饩。丁卯举顺天乡试,改归原籍。己巳成进士,与余同榜。觉生公以名翰林,屡司文柄,所得多名下士,鉴别文艺,主持风雅,天下士翕然归之,如登龙门。……君以咸安宫教习选知陕西大荔县,大计卓荐,移知渭南。旋擢知干州直隶州。延余主干阳书院,兼课三子廉、庠、康及觉生公少子廙。时觉生公已卒,廙奉其母来干,与廉、庠、康及余兄子愼舆长子愼庄,共笔砚者六年。……君牧干善政,余亲见之,不胜书,书其大者。回疆不靖,征调络绎,将帅弁兵及军械驼马粮饷,过境者日夜不绝。自军兴迄凯旋逾三载,他郡县不胜扰累。君悉心筹画,务为民节费,而过者帖然。有一人以供亿不丰,怒形辞色,君正容折之,其人惭阻,转谢过而去。……干旧有差局,多浮费,君频加节缩,岁省三千缗,着为例,干民至今赖之。……大府以南山奥区,素易骚动,爰擢君为兴安守。……十五阅月,禀牍文移,皆手自属稿,委曲周详,积累盈箧。是年鬓须顿白,一病不起,年五十有六。君之宰大荔也……历十年,保全甚众……比移渭南,每生辰,诸耆民不远百里,携羊酒跻堂称祝……渭南尤称繁剧,君莅任二载,无废弛,亦无更张,但轻徭平征,使民不知扰……近覩新修《渭南志》,称君勤政爱民,慈祥坦易,盖采诸舆论云……(珊)尝谓余曰:吾可以情动,不可以威胁,胁吾以威,一钱不敢奉也。其性情如此……计宦秦二十余年,所履皆丰壤,入不敌出,负债逾万。余赠诗云:爱君别有高人处,不把黄金作宦囊。……配李恭人,怀宁候选巡检敬之君女……女三,俱令勤女红……君卒,归榇无力,侨寓靑门……廉、庠、康皆恭人出,勤志服知,争自树立。余选刻其文数十篇,不踁而走,艺林传诵,称为三鲍。廉仅以国史馆誊录议叙,选两浙双穗场大使。庠、康同举己亥顺天乡试,而屡踬礼闱,困窘曰甚。廙及子坚、子勖亦先后登贤书,今仍然寒素也……君卒于道光十四年二月十八日,恭人卒于道光二十七年五月二十五日,今将于道光某年某月某日归葬于休宁之朱塘先茔。
由此文可知鲍珊之生平大概、为官风格与性情。生于乾隆四十四年(1779),少孤,依其兄鲍桂星。嘉庆十二年(1807)中举,十四年(1809)进士及第。由咸安宫教习选授大荔知县,其具体时间,此文未及,据《(道光)大荔县志》,为嘉庆十七年(1812),在任十年。道光元年调知渭南,在任两年。后擢干州知州,再转兴安府知府。道光十四年(1834)二月卒于任,年五十六。其为官情况,虽然路德此文有谀墓之嫌,但从各方志里对鲍珊的记载,勤政爱民是一个比较一致的评价。
鲍桂星有三子,据路德文,长子名庚,字子坚,负不羁才,以举人官内阁中书,罢官后主讲关中书院。后得狂易疾,鲍桂星卒后次年亦卒。次子字子勖,名不详。少子廙,字子恭,号小舫,举人。据《(光绪)续顺宁府志稿》载,曾任云南保山县令,咸丰十一年(1861),回民杜文秀义军攻陷永昌城,廙被掠至云州,授以职,廙坚执不受,寓州十余年,教授生徒。时与州人士纵酒吟诗,著有《静悟轩诗草》。同治十一年(1872),云南清军收复永昌,廙始得以回乡。其诗乃“云烟过眼竟匆匆,五十年来一梦中”之类,慷慨悲歌,不堪卒读。
鲍珊有三子、三女。长子廉,字子远,以国史馆誊录议叙,选两浙双穗场大使。次子庠字子周,与康同为己亥顺天乡试举人,进士则屡试不第,其余不详。康为其第三子。
鲍康无子,一女四松,早夭。有侄恩绶,或为其仲兄庠之子,鲍康著作均由其任校字,一直与鲍康生活在一起。恩绶字印亭,光绪九年进士,后任内阁中书,参与纂修《顺天府志》。官至江西建昌府同知。著有《存吾真斋谜稿》一卷。鲍康所藏泉币后皆归于恩绶。
恩绶二子惟鐈、惟镗,名字皆鲍康所取。惟鐈字鼎臣,监生,民国二年、十年先后两任宜春县知事。恩绶所继承的鲍康藏品,在其卒后均归惟鐈,而惟鐈后因贫困,将其全部变卖。
综上所述,有清一代鲍氏脉络已大致清晰,列表如下:
杨恺龄《鲍子年先生传》云鲍康十一岁随父宦居大荔,唐石父《鲍康年谱》同,于康十一岁之前事迹均付阙如。这一说法当是基于鲍康在《观古阁泉说》中所载“忆余十一二龄时在大荔官廨”云云。然而此处鲍康仅仅是在追述自己开始对泉布发生兴趣的年龄和时间,并不是说在该年始至大荔。今据上文所引各类史料,对鲍康早年事迹略作考补。
嘉庆十五年(1810),鲍康生于京城。是时其父鲍珊前一年刚中进士,在京任咸安宫教习。
嘉庆十七年(1812),鲍康三岁,随父鲍珊宦居陕西大荔。鲍珊在大荔知县任上十年,因此,鲍康所述十一二龄时始集泉币事就在这段时间内。
道光元年(1821),鲍康十二岁,随父调知渭南,居两年。
道光三年(1823),鲍康十四岁,随父至干州任。就读乾阳书院,师从路德。同学者有其二兄廉、庠,其伯父桂星少子廙,以及路德兄子慎舆与其长子慎庄,同学六年。
道光九年(1829),鲍康二十岁,此年前后,随父至兴安知府任。
道光十四年(1834),鲍康二十五岁,其父卒于兴安。此年或稍后,鲍康奉母侨居长安。唐石父《鲍康年谱》将鲍康之父卒、侨居长安事系于道光二十年(1840),当据《观古阁泉选序》所云:“庚子试礼闱不第,旋秦。时先大夫已捐宾客,余归榇不得,奉母侨长安。”然如上所考,鲍珊道光十四年已卒,此句“时”云云乃追述其父卒后之情形。唐《谱》所云有误。
道光十七年(1837),鲍康二十八岁,赴京参加顺天乡试,未中。见《观古阁泉选序》所载“丁酉,应京兆试,来潞河官廨”云云。
道光十九年(1839),鲍康三十岁,再次赴京参加顺天乡试,中举。见鲍康《刘氏<古泉苑>书后》所云“己亥……余将应京兆试”、《刘氏<长安获古编>序》所云“己亥夏……余……匆匆应京兆试”。按清代乡试三年一次,考试时间为每逢子卯、午、酉年的八月,遇有皇帝万寿、登基等增加一次恩科。道光己亥本非乡试之年,但是十八年道光皇帝下诏将道光二十年乡试提前至十九年,在二十年增加一次恩科。鲍康就在第一次乡试未中之后两年再参加了一次乡试。又据鲍康《观古阁泉选序》云“庚子试礼闱不第,旋秦……适刘燕庭观察亦留滞秦中。”庚子为道光二十年(1840),礼闱指在礼部参加会试。可知此年之前已中举。
道光二十年(1840)至咸丰二年(1852)之间,也就是鲍康四十三岁之前,多次赴京会试,均未中。鲍康文中记其赴京会试最后一次在咸丰二年,见其为刘喜海《古泉苑》所作序:“壬子春,计偕来都,卜居法华寺。与先生相去咫尺,晨夕侍坐,作竟日谈。”壬子即咸丰二年,计偕即赴京会试。此后,除去同治八年(1869)至同治十一年(1872)短暂出任夔州知府,一直居于京师。
对鲍康家世、早年经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他在钱币学上所取得的成就。鲍康先祖入清以后以经商起家,至其高祖弃商习儒,虽然直到其祖父辈皆仕途不顺,但鲍善基、倚云、倚玉、嘉命等多以善诗能文闻名一时,均有著作传世,诗礼文艺相沿不断。至鲍康伯父鲍桂星官居显贵,文名亦高。其父鲍珊虽官仅至知府,但勤政爱民,简洁奉公,深受民众爱戴。鲍康就是生在这样一个衣冠家族,受到了潜移默化的文化熏陶。
鲍康自三岁起随父宦居陕西,直至咸丰二年移居京师,在陕西生活了四十年。陕西金石资源十分丰富,泉币不时出土,不可枚数。生长于斯,鲍康自十一二岁起即对钱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正如他在《赠郑小塘明府》诗中所说“我本寓秦四十载,搜罗泉币忘饥疲”,正是四十年中辛勤忘我地搜访、收藏,才奠定了他在钱币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1] 杨恺龄:《鲍子年先生传》,《古泉学》第一期,上海书店出版社,1936 年。
[2] 唐石父:《鲍康卒年考》,《中国钱币》,1986 年第3 期。
[3] 邱崇:《鲍康卒年考证》,《中国钱币》,2021 年第1 期。
[4] 收入《唐石父文集》,天津人民出版社,2018 年。
[5] 袁行云:《清人诗集叙录》卷一八,文化艺术出版社,1994 年,第630 页;徐雁平:《清代家集序录鲍氏家集》上引鲍倚云撰《家乘一则》,安徽教育出版社,2017 年,第48 页;(清)姚鼐:《惜抱轩全集》文集卷一三《鲍君墓志铭》,世界书局,1936 年,第149-150 页。
[6] 姚鼐:《鲍君墓志铭》。
[7] 《(道光)歙县志》卷八之九。
[8] 袁行云:《清人诗集叙录》。
[9] 鲍倚云:《家乘一则》。
[10](清)阮元:《两浙輶轩录补遗》卷五,嘉庆刻本。
[11] 转引自汪增华:《历代安徽诗文名家别集叙录》,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年,第323 页。
[12]《寿藤斋时文》收入《观古阁丛刻》,嘉庆至同治间刻本;《退余丛话》收入《丛书集成续编》第96 册。
[13](清)延丰:《重修两浙盐法志》卷二七艺文一,同治刻本。
[14] 阮元:《两浙輶轩录补遗》卷六、《(道光)歙县志》卷八之九。
[15] 《(道光)歙县志》卷七之七。
[16] 《(光绪)重修安徽通志》卷三四四。
[17] 参见《清史稿》卷一六四《鲍桂星传》、陈用光《太乙舟文集》卷八、《(道光)歙县志》卷八之二。
[18] 《(道光)歙县志》卷七之七。
[19](清)路德:《柽华馆文集》卷六,光绪七年刻本。
[20] 《(光绪)续顺宁府志稿》卷三五。
[21] 鲍康《观古阁诗抄》有《哭亡女四松二十二首》,收入《观古阁丛刻》,清刻本。
[22] 朱保炯、谢沛霖:《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年,第2842 页。
[23] 《(光绪)顺天府志》卷首。
[24] 《(民国)歙县志》卷四。
[25] 《(民国)宜春县志》卷一五。
[26] 王宁:《宝钞珍品见友情》,《中国钱币》,1995 年第1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