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 成,柴绪令
(吉林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吉林 长春 130000)
面波勘探历经几十年的发展,其技术方法已经相当成熟,处理方法也日趋完善。其中,主动源面波勘探早在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人提出,从开始的稳态面波到瞬态面波,再到多道瞬态面波勘探,多年来不断地提高勘探精度和效率,应用广泛[1];天然源面波勘探起步相对较晚,最早由Aki提出[2],但近些年发展迅速,方法也不断成熟,如频率波数法(F-K法)、空间自相关法(SPAC)、扩展的空间自相关法(ESPAC)、HV谱比法等[3],从而提高了复杂环境的适应性和探测精度的准确性[4]。人工源与天然源面波相结合的综合面波法,对解决电磁干扰严重、勘探深度大、勘探精度高等复杂地区的勘探任务有明显的优势和应用前景[5]。
弹性波在传播过程中,在介质分界面处会发生反射、透射和折射现象,伴随产生界面波。这类界面波在界面附近传播,振幅随深度衰减,称之为瑞利波[6]。瑞利波的频散特性和传播速度特性是面波勘探的两大关键,反映了不同深度介质的地质条件。
主动源面波勘探是通过锤击、落重等震源激发,产生一定频率范围内的瑞利波,沿介质表面传播。沿波的传播方向以一定的道间距铺设N+1个检波器,记录一定范围内的传播信号。
道间距△x内瑞利波的传播速度为
式中:f是瑞利波的频率;△φ是相邻检波器所记录的信号相位差。
测线N△x内瑞利波的传播速度为
在地层不均匀且地下介质变化时,瑞利波会发生频散现象,得到速度与频率(或波长)的变化曲线,通过反演处理,计算出不同深度对应的面波速度,为解译、推断下覆地层结构提供依据。
天然面波实质上是指地球表面一种连续的微弱振动,又称微动。微动伴随产生P波、S波和面波,其中面波能量占比总能量70%以上[6]。微动信号的大小和形态因时间和空间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同时也具有一定时空范围的平稳随机规律[7,8]。在微动信号中,经过空间自相关法数据处理得到面波的频散曲线[9],选取合适的反演计算,获取地下介质的横波速度[10]。结合已知地质资料,对横波速度结构进行分析和解译。
为了查清覆盖层厚度及结构分层,兼顾勘探深度和精度,分别布设人工源、天然源面波测线。
人工源面波勘探:以测点位置为中心,沿测线铺设12道检波器,其中相邻道间距2 m,偏移距分别为4,6,8,10 m进行重锤激发,采集数据。如图1所示。
图1 人工源面波勘探采集方式
天然源面波勘探:单点采集以测点位置为中心,采用嵌套式铺设方式,在同心圆周边测点位置均匀放置仪器。如图2所示。
图2 天然源面波勘探单点采集方式
剖面采集方式:将单点采集方式沿着测线移动,相邻单点采集有公共仪器点位置。如图3所示。圆心处仪器到圆周上仪器的距离称为观测半径R。一般有效探测深度为(3~5)R。
图3 天然源面波勘探剖面采集方式
野外数据采集时,尽可能保证周边安静,保证采集的数据质量。
人工源面波数据的能量谱如图4(A)所示,在高频部分能量高,能量也很集中;在低频部分能量比较低,也比较散。天然源面波数据的能量谱如图4(B)所示,在低频部分能量高,能量集中;在高频部分能量低,能量分散。
将人工源和天然源面波数据,进行整合处理,高频部分采用人工源,低频部分采用天然源的数据,可以找到1条能量高且集中的最优曲线,如图4(C)所示。
图4 测点的能量谱曲线
同样,人工源面波数据经频率域-波数法(FK法)得到频散曲线,反演后转化成深度-速度曲线。天然源面波数据经过扩展的空间自相关法(ESPAC法)得到频散曲线,反演后转化成深度-速度曲线。将人工源和天然源面波数据进行整合处理后的综合面波法,兼顾二者优点,满足勘探要求。
吉林省某桥梁工程地处松嫩平原南部,地势平坦、开阔,覆盖层深度较厚,成分复杂,包括砂壤土、细砂、砂砾石等,勘察要求查清岩面位置、划分地层结构等。根据已知地质条件,工程所在位置覆盖层可分为中砂、粘土、粗砂,基岩为白垩系的泥岩。
工作开展沿着大桥轴线分别布设面波法测线和高密度电法测线,其中选取桩号0+000~0+751 m段进行研究和分析。在面波测线中的测点中,人工源面波法道间距为2 m,12个检波器,偏移距取8 m。天然源面波法,最大观测半径R=50 m,满足100 m范围勘探深度的要求。高密度电法,最小电极距为5 m,采集层数为24层,滚动采集。
根据深度-速度曲线的拐点、疏密程度等特征,大致划分地层结构。根据H/V谱比法,先得到振幅最大峰值对应频率值,峰值频率为1,5 Hz,根据反演结果计算出的频散曲线,找到特定频率对应的横波速度值[11]。利用半波长法计算出界面深度位置[12],最终结合各个测点,完成剖面分析和解译。
根据已知地质资料和面波反演计算出波速Vr,经分析可知,第1层为细砂,Vr=100~230 m/s;第2层为粘土,Vr=200~380 m/s;第3层为粗砂,Vr=350~480 m/s;第4层为泥岩,Vr>450 m/s。
同样的桩号位置对应的高密度电法剖面如图5所示,可以清晰地划分地层位置,其中,细砂呈现高电阻率,粘土呈现低电阻率,粗砂呈现高电阻率,泥岩成岩差,呈现低电阻率。划分不同地层的结构,同综合面波法划分结果大致相同,从而验证了面波方法的准确性。
图5 高密度电法物探剖面图
根据表1所列钻孔信息,覆盖层浅层中砂深度为13.0~19.0 m,粘性土深度为13.0~35.0 m,粗砂深度为30.0~77.0 m,同综合面波法和高密度电法联合反演的结构分析相一致,验证了两种方法结果的准确性、有效性。
表1 钻孔信息表m
同时,根据钻孔信息可以更准确地找到分层位置、层面对应的波速范围及电阻率范围,从而完善物探成果,使得结果更准确、更接近真实结构。
该测区处于松嫩冲积平原,覆盖层厚70.0~80.0 m,普通人工锤击的震源产生能量有限,由于覆盖层厚且松散,能量损失快,导致探测深度受限。微动勘察,浅部信息少,存在盲区,无法精准勘察。利用人工源和天然源结合的综合面波法,结合各自的优点,既保证了探测深度,又提高了浅部数据的分辨率,通过对面波的频散曲线及速度范围的分析,可以大致对地下结构进行划分。
利用天然源面波的H/V频谱分析,根据H/V谱比峰值确定场地的卓越频率,采用半波长法计算沉积层厚度,实现成果再校正。通过同直流电法成果相结合对比,地层划分一致性较好,吻合度较高,验证了综合面波法成果的可靠性。通过已知钻孔验证,在不同介质界面处,综合面波法的成果均有明显物性差异,再次验证了成果的准确性。综合面波法,弥补了人工源和天然源面波法的缺点,利用各自的优势,在工程勘察中具有高效性、准确性的特点,对后期施工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