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遥, 王延资
(1.南阳理工学院 河南 南阳 473004; 2.中国地质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4)
由于强大的集聚效应和辐射效应,对区域整体经济发展具备显著的支撑、带动和示范作用,中心城市建设已经成为我国近远期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由国家中心城市、国家区域性中心城市、省级区域性中心城市等构成的层次分明、定位明确的中心城市网络。其中,南阳市于2017年2月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批准南阳市城市总体规划的通知》中被明确定位为豫鄂陕交界地区区域性中心城市。自此,南阳市作为河南省面积最大、人口最多,西南地区经济实力最强的城市,南阳市从河南省域次中心城市升级为与河南省的洛阳市、安阳市和商丘市并列的国家区域性中心城市。
南阳建设豫鄂陕省际区域性中心城市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一方面,南阳市位于豫鄂陕三省交界处,由于省际交界地区分属不同省份管辖,长期以来经济合作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另一方面,以郑州为核心构建起的郑州大都市区和以武汉为中心构建起的武汉都市圈已经成为中原地区的两大核心增长极,但南阳尚未被纳入郑州大都市区,与南阳毗邻的湖北省襄阳市和十堰市也并未进入武汉都市圈,豫鄂陕交界地区成为中心区域之间的“经济洼地”。将南阳建设成为豫鄂陕省际区域性中心城市,将有效促进三省边界地区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当前,南阳市作为省际区域性中心城市,在建设中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其集聚核辐射能力仍存在一定不足。本文意在通过对其作为省际中心城市的综合实力和对周边城市的辐射力进行测度,根据增长极理论、中心-边缘理论、梯度转移理论、阴影区相关理论[1-5],找出影响南阳作为省际区域性中心城市的障碍因素,据此为南阳中心城市建设提供对策建议。
南阳地处河南省西南部,国土总面积2.6509万km2,北与三门峡、洛阳、平顶山相接,东与驻马店、信阳毗邻,西与陕西商洛相接,南与湖北襄阳、十堰相邻。2014年2月,《武汉城市圈区域发展规划(2013—2020年)》获国家发改委批复,武汉与其相邻的8个大中型城市组成了“1+8”武汉都市圈,但与南阳毗邻的襄阳、十堰均未被纳入其中。2016年12月发布的《中原城市群规划》中提出构建以郑州为核心的包含河南、山西、河北和山东共计30个地级市的中原城市群,与南阳相邻的洛阳、平顶山均在其列,但南阳市并未被纳入其中。2018年1月9日,国务院正式批准了《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其中陕西省商洛市仅有商州区、洛南县、丹凤县、柞水县被规划入内,而与南阳市直接接壤的商洛市商南县却未被列入规划范围。可见,在分别以郑州、武汉和西安为中心城市的国家级城市群构建中,豫鄂陕交界地区成为整体区域发展规划的中空地带。实际上,豫鄂陕交界地区与三大城市群相比,经济和社会发展确实处于较为滞后的水平,成为“城市群阴影区”[3]。2017年2月,国务院批准《南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将南阳定位为豫鄂陕交界地区区域性中心城市和中部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则以南阳为纽带将中原城市群、关中平原城市群和武汉大都市圈链接了起来,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为带动豫鄂陕交界地区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1.2.1 经济发展水平
由表1可知,2019年全年南阳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814.98亿元,同比增长7.0%。与豫鄂陕交界地区的其他3个地市相比,仅次于襄阳市;从产业结构来看,南阳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达到了51.1%,产业结构层次最优;同时,作为国家粮食主产区,其第一产业增加值占比也最高,达到了15.3%,农村人口比重也较高,达到了52.27%,其城镇化率是4个地市中最低的;从居民生活水平来看,南阳市2019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2637元,也仅次于襄阳。另在对外开放方面,南阳市2019年进出口总额为25.46亿元,占GDP的比重仅为0.67%,为4地市中最低,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不显著,但南阳拥有一个卧龙综合保税区,并在2020年5月被国家确定为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点城市,此后的发展潜力可观。但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077.16亿元,为4地市中最高,消费对南阳市经济的拉动作用可见一斑。总体来看,截至2019年,南阳市的经济规模仍不及襄阳市,但其经济发展的潜力和发展质量却显著优于豫鄂陕交界地区的其他3个地市。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对南阳而言,第一产业比重较低、农村人口比重较大、第二产业比重过低是制约其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
表1 2019年南阳、襄阳、十堰和商洛经济发展水平比较
1.2.2 科技创新能力
普通高等学校是各地高等教育人才和创新人才培养的载体。截至2019年,南阳市已拥有研究生培养单位1个,在校研究生203人;普通高等学校6所,在校人数达到9.82万人。与之相比,襄阳有5所普通高等学校,仅次于南阳;商洛仅有1所普通高等学校,十堰市则尚无一所。同时,南阳市还拥有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5个、省级重点实验室6个,国家级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59个,从事R&D的人员达1.38万人,全年R&D经费投入达38亿元。但是,南阳市科技创新的转化能力并不突出。2019年南阳全市专利申请共8479件,少于襄阳市的9199件的专利申请量;南阳市技术合同成交额为4.8亿元,但十堰市则实现了66.46亿元的技术合同成交额。此外,襄阳市2019年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企业达到了782家,实现增加值1019.2亿元,但南阳市截止2018年仅有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138家,差距仍然较大。总的来看,南阳市科技创新的机构众多,人力资本储备充足,但创新转化能力及其对企业的支撑能力需要进一步加强。
1.2.3 文化实力
南阳市和襄阳市同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楚文化、汉文化发源地,但南阳市的建制历史长达3000多年,且楚汉文化建筑、历史遗迹和文物更为集中,截至2019年拥有全国重点保护文物保护单位24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1项,并形成了丰富的玉文化、药文化、水文化和佛文化等,拥有5A级景区2个,4A级景区17个,均为豫鄂陕交界地区城市之最。从文化事业发展来看,2019年南阳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5个,文化馆、公共图书馆、博物馆共43个。从旅游产业发展看,2019年南阳共接待国内外游客为784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88.2亿元,仅次于十堰市。可见,南阳市的综合文化实力很强,具有突出的文化影响力。
1.2.4 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南阳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焦枝铁路、宁西铁路与二广高速、沪陕高速共同构成了两个“十字”形交通骨架,2019年末南阳全市高速公路通车里程为794 km,郑万高铁也于2019年底建成通车。但是与其他3个地市相比,南阳市高速铁路建设仍相对滞后。在航空运输方面,2019年南阳姜营机场旅客吞吐量117.7895万人次,货邮吞吐量1016.9 t,飞机起降6.22万架次,分别位列全国第97、125和53位。以南阳机场为基础建立起的南阳卧龙综合保税区已于2016年12月30日正式封关运行。但与襄阳刘集机场相比吞吐能力还有一定差距。另外,襄阳紧邻汉水,是长江流域重要的水运港口城市。因此,总体来看,南阳市虽然陆路运输基础设施较为完善,但空运和水运设施不及襄阳,还有一定的发展空间。
根据以上对比分析可知,在豫鄂陕交界地区的城市中,南阳市无论在经济发展、科技创新、文化实力还是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都并非一家独大。在南阳市已经被定位为豫鄂陕交界地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背景下,需要对南阳城市发展的综合实力进行考察,以发挥其带动能力。
根据中心城市相关理论及我国对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定位,区域性中心城市应发挥作为经济组织中枢、科技创新核心、综合服务中心、文化交流纽带和对外开放枢纽的功能,因此,需要从经济实力、研发创新能力、公共服务水平、文化事业发展、对外开放能力等多个方面对一个城市的综合实力进行评价[6,7]。本文从经济发展实力、科技创新能力、交通信息枢纽、文化影响力和社会保障力5个维度选取了41项指标,构建的综合指标体系如表2所示。
为了综合考察南阳市相对于周边各地市的综合实力,进而考察南阳市的相对辐射能力,本文选取了与南阳市及与其接壤的河南省、湖北省和陕西省的共9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包括三门峡市、洛阳市、平顶山市、驻马店市、信阳市、襄阳市、十堰市和商洛市。所用数据主要来自《河南省统计年鉴》《湖北省统计年鉴》《陕西省统计年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中国城乡建设年鉴》及相关各地市的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部分缺漏数据通过eps数据库和各地市相关部门官方网站进行补充。本文选用2018年的截面数据构建数据集以衡量各地市的综合实力。
为了全面考察城市综合实力,本文选取了41项指标构建起了评价指标体系,并用熵权法对各城市的综合实力指数进行计算[8,9]。熵权法能根据某一指标的信息量确定其在指标体系中的权重,是一种不需要对数据的分布形态进行任何假定的客观赋权法。确定城市综合实力指数的过程主要包括数据标准化、确定权重、加权、求出综合实力指数。
2.3.1 数据标准化
由于原始数据存在数量级和量纲的差异,本文首先通过极差变换法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10-12]。设数据集包含m个地区,n个指标。标准化公式为
(1)
2.3.2 权重确定
在标准化数据的基础上,利用熵权法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系数。首先用公式(2)计算第j项指标的信息熵ej
(2)
(3)
2.3.3 城市综合实力指数
利用线性加权法求得第i个地区的城市综合实力指数Gi
(4)
式中,Wj是第j项指标的权重,aij是i地区第j个指标的标准化数据。
熵权法计算得出的权重如指标体系列表2所示。经济发展实力、科技创新能力、交通信息枢纽、文化影响力和社会保障力权重分别为0.2372、0.1981、0.1292、0.2661和0.1694。可见,影响南阳及其周边各城市综合实力的主要因素是文化影响力、经济发展实力和科技创新实力。从指标层来看,有12个指标的权重均超过了0.025,包括:产业结构转换速率(0.0279)、就业人员数(0.0252)、R&D经费内部支出(0.0259)、R&D活动人员(0.0368)、专利申请数(0.0387)、专利授权数(0.0284)、公路货运周转量(0.0262)、博物馆数量(0.0396)、广播覆盖率(0.0355)、接待入境游客人数(0.0561)、旅游外汇收入(0.0507)和市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0.0266)。接待入境游客人数和旅游外汇收入的单个指标权重甚至超过了0.05。说明从单个指标看,影响城市综合实力的指标主要并非经济实力指标,而是科技创新能力和文化影响力。特别是对海外游客的吸引力,是造成各城市综合实力差异的重要因素。
表2 城市综合实力评价指标体系及权重
由熵权法计算得出9个城市的综合实力指数如表3所示。南阳市以0.5141的得分位列第三,排名第一和第二的分别是洛阳市和襄阳市。其中,洛阳市综合实力指数比南阳高出0.2635,可见其作为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的辐射能力。从各指标表现来看,南阳市在41项指标中有27项弱于洛阳,其中文化影响力和科技创新能力方面的15个指标中有13项弱于洛阳,与外向型经济相关的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旅游外汇收入和接待入境游客人次也均弱于洛阳,而仅这3项指标的综合权重就达到了0.1307。说明为了提升城市综合实力,南阳市应当在文化事业和科技创新方面加大发展力度。襄阳市综合实力指数仅比南阳高出0.0068,差距很小。从各指标实际值来看,南阳市有19项指标弱于襄阳,且除经济规模外也主要集中于文化传播和科技创新方面。其他城市的综合实力由强到弱排名依次为十堰、驻马店、信阳、平顶山、三门峡和商洛。作为综合实力最弱的两座城市,三门峡和商洛位于河南和陕西边界处,而三门峡以东即为综合实力较强的洛阳市,商洛以西则是陕西省省会西安市。在周边大中型城市的多重辐射下,商洛和三门峡的发展水平却更加滞后,一定程度上印证了“城市群阴影区”理论。与南阳类似的,十堰市也与陕西和河南同时接壤,且十堰西部紧邻重庆市巫溪县,但十堰的城市综合实力明显弱于南阳。
表3 南阳及周边城市综合实力评价得分
根据中心城市发展的相关理论,中心城市的综合实力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所能发挥的扩散效应的强弱,即其对周边城市的带动能力或辐射力。以城市综合实力评价为基础,可以通过引力模型考察南阳市对周边各地市的综合辐射力。
为了定量测算南阳市对周边各地市的辐射力,本文采用常用于考察城市之间经济联系度的修正引力模型。经济学中经典的引力模型如公式(5)所示。其中i和j代表待核算的两个城市,R表示两城市之间的引力指数,P表示人口数,V表示城市经济实力(一般取GDP),D表示两城市之间的地理距离或交通距离。
(5)
但是,由于中心城市不仅是一个区域的经济中心,也是科技创新、文化交流、交通运输等多方面的中心,仅用经济实力为基础衡量城市之间的联系度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本文引入修正的引力模型,用城市综合实力代替城市经济实力,取值即为在本文利用所构建的指标体系计算得出的城市综合实力指数Gi。由于两地间交通距离的大小决定了出行方式,且公路出行的实际花费时间取决于公路的等级,铁路出行时间也取决于铁路运输速度的高低,因此本文换用公路或铁路最短到达时间作为衡量城市间交通可通达性的指标,其取值来自百度地图数据。修正后的引力模型如公式(6)所示。其中G表示城市综合实力指数,kij=Gi/(Gi+Gj);P仍表示年末常住人口,D表示两城市间的公路和铁路最短出行时间的加权数,其中铁路出行权重为0.3,公路出行权重为0.7。
(6)
由公式(6)计算出来的南阳市对周边城市的综合辐射力指数如表4所示。将辐射力按照引力指数的大小分为5个等级:辐射力强(Rij≥100)、辐射力较强(100>Rij≥75)、辐射力一般(75>Rij≥50)、辐射力较弱(50>Rij≥25)、辐射力弱(25>Rij>0)。可见,南阳对平顶山和襄阳的辐射力最强,其中前者与南阳的铁路通勤时间仅为27 min,为南阳到周边城市的最短出勤时间;后者与南阳的铁路通勤时间仅为33 min,公路通勤时间仅为115 min,是南阳到周边地市的最短公路出行时间。南阳对洛阳和信阳的辐射力一般,主要是由于虽然南阳和洛阳的城市综合实力和城市规模都很可观,但南阳到洛阳的公路和铁路出行时间都过长,分别达到176 min和204 min;而信阳的城市综合实力和城市规模与南阳相比都较小,且城市之间未通高铁,出行时间较长。南阳对驻马店和十堰的辐射力较弱,一方面是因为这两座城市相比南阳城市综合实力都稍弱,另一方面是因为南阳到驻马店的铁路出行时间长达267 min,到十堰的公路出行时间也长达199 min。南阳对三门峡和商洛的辐射力最弱,不仅是由于三门峡和商洛是9个城市中综合实力最弱和城市规模最小的两个城市,而且是由于南阳到三门峡和商洛的公路和铁路出行时间长度均排在9个城市中的前三位。作为豫鄂陕交界地区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南阳应当着力加强对商洛和十堰的辐射带动能力,增强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程度。为此,必须加快南阳到十堰和商洛的公路和铁路铺设并网,并加强城市之间的经贸往来和经济合作。
表4 南阳对周边城市的综合辐射力指数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南阳市作为豫鄂陕交界地区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其综合实力不如洛阳和襄阳,其辐射带动范围可能自南受到洛阳,自北受到襄阳的挤压。同时,由于南阳对商洛和十堰的辐射力较弱,可能较难发挥对这两座城市的带动作用。为了明确南阳在豫鄂陕交界地区的辐射范围,本文利用断裂点模型对南阳的城市辐射范围进行测度。
基于断裂点理论,相邻两城市对彼此的吸引力达到平衡的点即为断裂点。一个城市与其周边城市的断裂点决定了该城市的辐射范围。断裂点模型的计算方法如公式(7)所示。其中,Dix表示城市i到断裂点x的距离;Dij表示城市i到城市j的距离,本文以两城市间公路和铁路出行时间的加权值代替;Gi和Gj分别表示城市i和城市j的辐射力,本文以各城市的综合实力指数代替。
(7)
当南阳到周边城市的断裂点距离与两城市间距离之比大于0.5,则说明南阳对该城市的辐射力大于该城市对南阳的辐射力,越接近于1,说明南阳市对该城市的辐射力越强。但当该比值小于0.5时,说明南阳对该城市的辐射力不及该城市对南阳的辐射力,越接近于0说明南阳对该城市的辐射力越弱。由公式(7)计算得出南阳市到周边各城市的断裂点距离如表5所示。南阳和洛阳之间的断裂点小于两城市之间出勤距离的二分之一,为0.4485,说明南阳市对洛阳的辐射力较弱,洛阳对南阳的辐射力更强,其主要原因是南阳的城市综合实力远不及洛阳。南阳和襄阳的断裂点距离占两城市间距离的比重为0.4984,说明南阳与襄阳对彼此的辐射力几乎相当,南阳市的整体中心辐射力并未受到襄阳的大幅度挤压,在短期内存在南阳反超襄阳的可能性。相较而言,南阳到其他地市的断裂点距离占比均超过了0.5,说明南阳市对其他地市有一定的辐射带动能力。按照比值大小依次为商洛、三门峡、平顶山、信阳、驻马店和十堰。其中,南阳到十堰的断裂点距离占比仅为0.5170,说明南阳对十堰的辐射力也较为有限,考虑到南阳与襄阳之间的断裂点距离基本持平,南阳作为豫鄂陕交界地区中心城市对湖北省境内的辐射能力十分有限。南阳到商洛的断裂点距离占比达到了0.6167,说明通过加快南阳市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会对商洛市产生较大的辐射带动作用。
表5 南阳与周边地市的断裂点
根据本文分析,南阳市作为豫鄂陕交界地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综合实力还不够强,对周边城市的辐射带动力仍需加强。首先,与南阳接壤的另8个城市相比,南阳的城市综合实力排名第三,弱于洛阳和襄阳,其主要影响因素是文化影响力、经济发展实力和科技创新能力。其次,从对周边地市的辐射力来看,南阳市对驻马店和十堰的辐射力较弱,对三门峡和商洛的辐射力最弱,其主要原因在于交通通达性不足。再次,从对周边地市的辐射范围看,南阳市对洛阳的辐射范围受挤压程度较为严重,主要是因为南阳的综合实力不及洛阳;南阳与襄阳的辐射范围基本持平,对十堰的辐射距离也较为有限,说明南阳对湖北境内的辐射能力仍需加强。据此,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1)加快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提升科技创新能力。虽然南阳市科技创新的机构众多,人力资本储备充足,但对科技创新的投入水平仍然不高,创新转化能力及其对企业的支撑能力需要进一步加强。因此,必须尽快组织构建由政府、科研院所、企业、中介机构等组成的区域创新体系。其中,政府是科技创新的公共服务主体,应充分发挥统筹协调作用,为科技创新营造良好的政策和制度环境,并引导企业和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提升科研成果的转化水平,并大力引进和培育高新技术企业;企业是科技创新主体,是科技创新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和科技创新成果的应用方,应注重研发人才队伍建设,加大R&D经费投入,提升企业自主研发能力和成果转化能力,提升企业实用性科研成果的产出水平;科研院所是知识创新主体,应强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水平,主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构筑产学研服务平台,并提升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培育科技创新团队;中介机构是科技创新的市场服务主体,应加强对科技创新的需求与供给的市场调查,促进市场发挥对资源的配置作用,盘活市场,加强科技市场的供需匹配,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水平与科技成果交易份额。
(2)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提升区域文化影响力。南阳市历史文化悠久,文物遗迹众多,自然风光秀丽,但与洛阳和襄阳相比文化产业化程度较低,文化品牌知名度不高,导致文化影响力有限。为此,第一,南阳市应在深入挖掘本地遗迹遗产的前提下,以开发促保护,围绕遗迹遗产设计特色博物馆、文化旅游产品、地方特色节日、文化创意园区等,使历史文化流行化、时尚化;第二,南阳市应以汉文化为核心内容,加强对本地文化资源的市场化整合与运作,充分利用本地文化元素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鼓励本地文化主题产品的设计和生产,引导文化产品上线销售并实行品牌化运营;第三,充分利用月季花期长和品种多的特点,将月季与中国传统节日、国家法定节假日、婚庆等充分结合,开发花艺创意展览、节日主题游园、鲜花主题餐饮及创意鲜花制品等,提升月季花产业的文化品位和文化内涵。
(3)构建多城联动机制,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在关中平原城市群、武汉大都市圈和中原城市群形成的“城市群阴影区”下,豫鄂陕交界地区发展起来的城市,存在显著的内生性特征,即对资源的吸引力远不如各城市群中综合实力更强的大中城市,多年来依靠自身的资源禀赋和社会环境,发挥内生动力驱动城市发展。在南阳市被定位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背景下,为了充分发挥南阳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提升豫鄂陕交界地区各城市的综合实力,就要加强南阳市与三省交界地区各城市的交流与合作,增强区域内生产要素的流动性,实现城市之间的资源互补与共享。为此,必须形成自政府到民间覆盖文化交流、科技研发、人才培育、仓储物流、产业发展等多方面的多城联动机制,通过开展文化交流、科技研讨、产品展销、联合办公等多种内容和形式的常态化交流活动,搭建共享合作平台,构建区域发展共同体。此外,虽然南阳市深处内陆,对外开放水平不高,但在南阳卧龙保税区封关运行和南阳市被认定为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的背景下,南阳市迎来了对外开放新的契机。在此背景下,南阳市应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提升对海外游客和外商资本的吸引能力,健全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的体制机制,探索内陆地区开展跨境电子商务的新模式、新办法,并以对外开放为引领,加强产业体系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
(4)加快县域经济建设,强化融合发展城乡关系。城乡关系是现在南阳城市发展所要面临和解决的重大关系,城乡融合发展、共享成果是关键。南阳要把握发展机遇,做好现实选择,大力实施乡村全面振兴,不断增强乡村振兴发展新动能,使之与城市功能建设、品质提升相得益彰。大力实施县域经济倍增计划,持续推进放权赋能,加大要素保障和政策扶持力度,切实提升基层政府服务效能,推动县域经济特色化、特色经济产业化。要推进以县城为主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推动县城公共服务设施提档升级,大力发展乡镇经济,建设一批工业强镇、农业大镇、文旅明镇。
(5)高质量推进软硬基础建设,提供外部环境软硬件支撑。建设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按照立体、通畅、智能、坚固的要求,全力提升和优化南阳基础设施,并与经济发展紧密联动。高水平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发展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关键性新型基础设施并作为依托全力打造数字经济、数字城市、数字社会和数字政府,提升城市综合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