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多元支架提升小学英语诗歌教学实效
——以北师大版小学《英语》(待出版)五年级上册Unit 1 Lesson 1 A Poem for All Seasons为例

2022-10-24 11:59徐晓雪林红
英语学习 2022年10期
关键词:支架诗歌文本

文 / 徐晓雪 林红

支架式教学理论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被广泛应用,它从建构主义理论和最近发展区理论衍生而来。支架式教学模式是一种强调学生自主、教师引导的教学模式,这一模式提倡民主课堂、提倡学生对知识的自我建构(王德华、蒋梦霞,2022)。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使其清晰化、具体化,以便学习者自主探索、深入理解学习内容,按照既定的小目标,一步步逐级解决问题,最终完成高层次任务,完整、透彻地掌握所学内容。

诗歌是一种具有较高难度和较高审美要求的文体,语言更具文学性,具有独特的韵律。欣赏和学习英语诗歌要求学习者和教师具备较强的审美能力、语言能力和思维品质。小学英语课堂中常见的诗歌主要是教材中的韵文或歌谣,多以朗读、说唱、表演等方式进行教学展示,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感受语音,或辅助学生理解学习内容,真正以整首诗歌为主体学习内容的情况并不多见。

传统的“韵文式”小学英语诗歌教学方式较为单一,普遍聚焦诗歌的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注重词汇语法练习,而忽视对诗歌本身的赏读;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是跟读、逐句朗读、反复诵读。这样的做法虽然能调动学生的情感,但是往往流于表面,只注重活跃气氛和语言学习,忽视对韵文内涵或诗歌意境的深刻理解和感悟,更谈不上从文学语言角度欣赏、理解诗歌甚至对诗歌进行再创作,无法真正激发学生的思维。

近期,笔者执教了北师大版小学《英语》(待出版)五年级上册 Unit 1 Lesson 1 A Poem for All Seasons。教学内容是一首现代诗,属于人与自然——自然生态主题范畴。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利用多元化的教学支架,为学生搭建了自主学习的框架,提高了诗歌教学的课堂实效,引领学生去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

搭建情景支架——帮助学生欣赏诗歌意境

诗歌不同于其他文学体裁,它讲究意境。欣赏英语诗歌的语言美、意象美尤为重要。只有让学生观察和赏析诗歌中包含的审美元素,获得审美体验,才能帮助学生形成对语言和事物的审美感知能力。因此,教师需要创设情景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将真实情境和诗情画意紧密联系起来,对诗歌进行诵读赏析,更深刻地感知诗歌的美妙意境,实现有意义的学习。

本课的诗歌呈现了四季的不同景象, 从自然景观、动植物特点、人物活动与感受等方面描述了四季的美。教师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发现美、感受美,以积极的心态拥抱自然,实现学科育人。

1. 优美插图铺垫学习背景

首先,为创设教学情境,教师呈现描绘四个季节的水彩画。画面分别展示了春季绿意盎然(Seeds are waking),夏季晴空万里 (This is summer, hot and bright),秋 季落叶纷纷(Leaves are falling),冬季灰暗凋零(The sky is cold and grey)的四季景象。画面景色对应着诗歌中呈现的自然景观,为理解和欣赏诗歌内容作视觉感官的铺垫。

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借助图片联系生活实际,描述自己对各个季节的认识。学生基于自己的生活经验说出各个季节的主要特点。例如:

In spring, trees are green. We can fly kites.

In summer, it’s very hot. We can swim in the sea. We can play on the beach.

学生把符合自己表达内容的图片贴到相应的季节背景中,为插图背景注入更多活力,生动地呈现了一年四季的自然景象和人物活动,形成了一副“四季生活画”。将语言匹配图片的过程,是学习者将语言和情境对应的过程。视觉的直观感受能刺激学习者把图像记忆转化为文字记忆。利用插图创设板书背景,能更生动地展示诗歌中各个季节的景象特点,从而帮助学习理解和领悟诗歌内涵,为基于文本进行创作打下基础。

2. 配乐欣赏烘托诗歌意境

音乐和诗歌都是人类情感的一种表现。为了将诗歌意境烘托得更加优美,教师播放维瓦尔第的《四季》中有关春天的一个片段。学生听后这样说:

I think this music is about spring. It’s very happy.

The music is fast. I can see grass growing.

学生在欢快优美的曲风中,感受到了春天的生机勃勃。音乐是很好的渲染手段,可以帮助烘托出诗歌鲜明的主题意境。

在朗读诗歌过程中,教师多次运用《四季》的各个片段给诗歌配乐。例如,在聆听有关夏季的选段时,学生感受到乐曲慵懒缓慢的风格,并描述听音乐的感受:

It’s not fast. It’s slow. It’s like summer. People don’t want to go out,because it’s hot.

秋季选段节奏鲜明,学生的感受是:

It’s about autumn and it is very fast. People are busy and happy. We can get many fruits in autumn.

冬季乐曲静谧悠远。教师让学生闭上眼睛,细心聆听。学生全身心投入音乐气氛中,在头脑中想象与冬天有关的画面。音乐结束后,学生睁开眼睛,描述了自己头脑中的冬天场景:

I can see a man walking home.He is very tired. I can see snow is falling down.

可见,音乐为诗歌带来了更多艺术气息,引发了学生的情感共鸣。在音乐的带动和激发下,学生的思维得到发散,想象力大大提升。每个人对音乐的感悟是不同的,想象出来的画面也不尽相同,体现出思维的独特性和发散性。它们是创造力的前提,能带给学生更多的想象和创作空间。

搭建思维支架——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内涵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文化知识的学习不限于了解和记忆具体的知识点,更重要的是发现、判断其背后的态度和价值观。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有机融入对学习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学会根据实际需求选择恰当的学习方法完成学习任务,解决学习问题,逐步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教育部,2022)。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思维的工具。教师需要在这个过程中,为学生搭建支架,引导学生沿着问题去探索,构建有效的框架,逐步实现自主学习。

1.导读梳理学习过程,师生共建思维模式

英语诗歌通常语言凝练,有一定的节奏和旋律,意蕴优美,内涵丰富。对于小学生而言,学习、欣赏和创编英语诗歌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英语课程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承载着培养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与促进思维能力发展的任务。学习英语诗歌是对语言和思维的双重考验。

本课诗歌的文本内容易于理解,但仅仅理解文本意思显然是不够的。教师希望学生领悟文本背后所承载的作者对自然万物的赞美之情,从而懂得用积极的心态去拥抱自然、享受生活。

新授环节主要由教师导读诗歌中“冬季”段落,其教学设计如下:

Step 1 学生聆听关于冬季的诗歌,整体感知诗歌的特色。接着,学生自主朗读诗歌,体会诗歌文本的含义。

T: What images do you think of when you read this part of the poem?

S1: I can see the grey sky,because it says “The sky is cold and grey”.

S2: I can see a snowman,because it says “And snow is on the way / So I can make a snowman”.

S3: I can see the bright moon because it says “And walk under winter’s moon”.

S4: I can see a man walking in the street, because it says “And walk under winter’s moon”.

Step 2学生把诗歌中提到的内容的相关图片贴在黑板上,同时读出相关诗句,梳理获取诗歌主要内容。

Step 3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

Step 4 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表达对冬季的喜爱之情。

S1: I like winter, because I like to make a snowman.

S2: I like winter, because I can go skiing with friends.

Step 5 学生寻找诗歌韵脚。

Step 6 学生观看视频诵读,感受轻重音的变化。

在新授环节,教师通过一个个简单的小活动帮助学生建构思维支架,如:匹配语句、描述核心词、分析韵脚等,目的是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小步调的提示(支架),让学生通过这些支架一步一步地攀升,逐渐发现和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学习理解英文诗歌的方法和步骤。通过这种方式,学生既掌握了所学的知识,完成了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把握,也提高了问题解决能力,知道如何去学习和理解一段英语诗歌。学生完成了对语言知识的学习,也实现了对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领悟。多层次学习活动融合交织在一起,引领学生在完成学习活动的过程中成长为一个独立的学习者。

2.小组合作化整为零,全体反馈化零为整

对学生个体而言,独立学习诗歌的全部三个段落是不现实的,课堂教学时长也不允许。因此,教师必须将复杂的学习简化成小任务。教学中可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学生根据已建构的学习框架,在小组内领取独立的任务单,完成后在组内交流分享,最后全班展示,从而达成整体学习、全班共建的目标。

首先,学生三人一组,从单一任务角度出发,自主阅读三段诗歌。学生A读诗歌后构建画面,学生B读诗歌后描述季节特征,学生C读诗歌后寻找韵律特点。

其次,学生完成单一任务后,在组内进行交流。每个组都对三段诗歌有相对完整、综合的理解与欣赏视角。

最后,全班展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按照季节进行全面完整的汇报,使学习成果完整化、系统化。下表为诗歌春季部分的学生展示,学生也会对另外三个季节进行同样的展示。

有导读构建的思维框架作基础,有小组合作任务作支撑,学生能够基于任务单的学习结构,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理解诗歌的含义,把握诗歌文本的特点,并且能联系生活,找到自身与诗歌内容的内在联系,形成强烈的情感纽带。学生理解了诗歌文本的字面意思,也同时逐步领会到了语言本身所承载的文学意义,即作者通过诗歌这种特殊文体,表达了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

教师提供有效的思维支架,能帮助学生由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成自主学习的探索者。这个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感知、理解、整合、内化语言和文化知识,获取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鉴赏评价、自主表达的过程,也是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过程、思维品质的提升过程、文化意识的建构过程和学习能力的形成过程。

搭建语言支架——促进学生实现读写结合

鼓励学生创编诗歌,能让学生更深刻地领悟诗歌的韵律,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在学生编写诗歌之前,教师首先应引导学生认识诗歌中的韵脚,探索诗歌中的韵脚规律, 然后鼓励学生在创造诗歌时也尽量去遵循韵脚规律(刘琴,2018)。

作为多年从事小学英语教学工作的一线教师,笔者力求在课堂中将英语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融入不同层次的学习活动中,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的最优化,实现学生学习成果的最大化。因此,教师设计了一个迁移创新层次的仿写活动(Imitative Writing)。在这个活动中,学生基于对诗歌文本学习理解和实践应用的基础,通过联想和想象,结合生活实际,积累关于季节的多维度信息。笔者希望学生能基于本节课所学的语言知识和写作方法,迁移运用到自己的写作过程中,最终实现有效的读写结合,实现深度学习,促进能力向素养的转化。

表.

然而,对于小学生而言,创编诗歌存在一定的难度。词汇积累、韵脚把握、内容整理都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语言功底和思维能力。基于以上考虑,笔者为学生搭建了一系列的语言支架,贯穿于导读—自读—分享—汇报各个环节,体现在学生的分类任务单上。

1.利用语言框架,激发学生自主表达

教师利用任务单、课件提供必要的语言支撑。例如:I can see...in (season). I think (season) is (.).这种句式多次出现在诗歌文本中,学生可以用于口头表达和诗歌创作。教师提炼和整理诗歌文本中的句式,帮助学生联系自身表达对各个季节的不同感受,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用英语表达真实情景和自己的真实想法,为创作诗歌作情感和语言铺垫。

2.丰富朗诵形式,多种途径感受语言魅力

为了突出诗歌独特的韵律,教师放弃传统的齐读和带读形式,结合现代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跟着音乐和视频自主朗诵诗歌,感受诗歌节奏和韵律。学生跟着课件上的拍手画面,一边朗诵,一边感知诗句的轻重音,充分感受诗歌语言的独特趣味和魅力。语言支架不仅包括外显的结构化框架,也包括语音、语调、轻重音以及韵律节奏特点。这些构成了诗歌表达的独特效果,是诗歌文本特征的集中体现。教师必须在授课过程中给学生充分的空间去细细品味这些特点,感受诗歌语言的独特魅力。

3.寻找诗句韵脚,激活诗歌创作灵感

确定诗歌韵脚是诗歌创作的灵魂。在导读和自学环节,自始至终教师都鼓励学生自己找出押韵的单词。

[教学片段]学生寻找诗歌韵脚(本片段为前述教学设计中的Step 5)。

教师先圈出grey、way这两个词。

T:What do you find in these words?

S: They have // sound.

学生通过朗读,发现了这两个词都含有相同音节。

T: They have the same //sound. They are rhyming words. (课件 提 示rhyming words)Can you find more rhyming words like these?

S: Soon. Moon.

T: Great! Can you read again?Try to feel the rhyming words.(再次朗读,充分体会诗歌的押韵)

T: Can you think of some other words with the same sound?

S: Afternoon.

T: Good. Maybe you can think of something you do in the afternoon in winter.

笔者认为,教师有必要帮助学生积累创作性语言,引发学生思考,将语言与语意结合,提取诗歌行文特点,这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创作有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汇报活动中,学生先找出诗歌春季部分的rhyming words:waking、dancing、singing、spring。随后,教师让学生联想更多同类的押韵单词,学生说出playing和flying。教师追问:Who are playing? / What are flying?学生思考后,答出The children are playing. Birds are flying.

由于学生本身词汇量和语言能力有限,教师必须通过提问激发学生联想,丰富其词汇积累,进一步追问其词汇的意义,帮助学生将联想到的词汇与季节活动有机结合,让词汇具有实际意义,找到创作的灵魂,从而实现诗歌创作。

4.巧用任务单,扩充语言积累

教师在学习任务单上提供描述各个季节的Word Bank(见图)作为语言支撑,帮助学生从口头表达到写作的自然过渡。

在一系列语言支架的辅助下,学习活动层层递进,任务难度逐渐提高,实现了在诗歌欣赏中融入读写结合教学,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语言技能和学科素养。学生有意识地一边拍手一边朗读自己创作的诗歌,把创作和欣赏融为一体。以下为部分学生习作原文:

Spring:

S1: Grass are growing.

Animals are waking.

Kids are playing.

S2: Ice is melting.

Water is moving.

Flowers are blooming.

Seeds are growing.

Spring is exciting.

I am smiling.

Autumn:

S3: Autumn is fruitful.

图.

People are joyful.

S4: The leaves are falling.

The bears are sleeping.

The children are playing.

Winter:

S5: It is white and always cold.

We need to wear more clothes.

Bears, turtles and snakes

Sleep in their homes.

在学生的习作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初步掌握了诗歌的语篇结构和格式,能发现这些语言结构的运用规律。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的深层互动创作出了具有节奏美和韵律美的诗歌。学生在规律中深刻体会了诗歌语言的魅力,提升了对文学语言的审美能力、感知能力、概括推理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能力。

结语

英语诗歌教学过程既是语言知识的学习过程,也是丰富学生精神世界、提升学生审美情趣及概括、推理、想象、创新的深度思维能力的过程。学生在多元学习支架的帮助下,沉浸阅读、乐于诵读,全面欣赏诗歌语篇的意义和语言蕴含的韵律之美。学习过程结合了学生自身的生活经历,体现了学生不同的情感态度,让学生在创作中也能表达自身的真实感受,在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的同时,运用所学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克服困难进行创作,实现对语篇的深度学习。整个过程对磨练学生意志,提高其学习能力和思维品质,培养学科核心素养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猜你喜欢
支架诗歌文本
支架≠治愈,随意停药危害大
给支架念个悬浮咒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前门外拉手支架注射模设计与制造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诗歌岛·八面来风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星敏感器支架的改进设计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