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 珽
抗美援朝题材一直以来都是中国影视剧创作的热门题材。此类影片在中国影史上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形成了独具一格的电影类型,并诞生了诸如《上甘岭》《英雄儿女》等诸多影响几代人的经典影片。近年来,随着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全国又掀起了在新时期弘扬伟大抗美援朝精神的热潮。抗美援朝题材的影片也继20世纪50年代——70年代后再次成为新的创作热点,仅在2020年就上映了《金刚川》《最可爱的人》《英雄连》和《保家卫国——抗美援朝光影纪实》等“抗美援朝系列电影”,2021年也有《长津湖》《最冷的枪》等影片陆续上映。与以上影片不同的是,2021年9月3日上映的《1950他们正年轻》,采用纪录片的形式,以抗美援朝老兵的第一人称,讲述了一群十七八岁的普通年轻人不同的青春,再现了那段波澜壮阔、热血激扬的历史。电影在继承《上甘岭》等优秀抗美援朝题材的基础上,“也在积极适应、探索和建构与当代战争片发展趋势相适应的美学风格”,并在叙事角度、叙事方式和表达手法等方面进行了一定创新,为该类型的电影开创了全新的演绎模式,用独特的电影美学为抗美援朝精神的弘扬做出了新的时代注脚。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抗美援朝都是中国电影创作的一个重要题材,并先后诞生了《上甘岭》《英雄儿女》以及2020年的《金刚川》等多部经典佳作。值得注意的是,此类特定类型的影片,在叙事层面极易囿于常规,即往往将更多的镜头聚焦于宏大的战争场面或者全力塑造英雄人物,并借助特效营造出的高燃画面来艺术化地还原历史、还原战争,从而渲染主题。此类影片的背景源于真实的历史和真实的战争,因此,在创作上并不缺少故事,但叙事视角和观念上的改变却非常少有,即便是佳作《金刚川》,在故事挖掘上选择了抗美援朝战争的最后一场小的战役。《金刚川》改变了过去此类电影全景式再现历史的叙事方式,力图以小见大、以立体化的人物塑造来表现宏大的主题,但不可忽视的是,绝大多数的抗美援朝题材影片,从叙事角度上来说,基本采用的都是他人视角。他人视角也叫第三人称视角,是“以貌似客观的故事呈现实行隐蔽的主观操纵”,这种主观操作会引领观众“360度无死角”般通晓故事全局、人物整体命运走向,并以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来表现战争的残酷和抗战精神的伟大。
《1950他们正年轻》则有别于同类抗美援朝题材电影的传统叙事视角,它借助纪录片的“外壳”,以个人视角完美取代了他人视角,实现了叙事角度的创新。影片告别了此类电影的宏观叙事角度和结构,并未着力描绘战争的残酷,也不刻意通过对人们耳熟能详的英雄人物的英雄事迹进行艺术还原,来表现情怀的伟大,而是实地采访了一大批抗美援朝志愿兵战士,并选用了26位老战士的口述,通过他们的娓娓道来,让人们去了解20世纪50年代。那些走上战场的“年轻人”的青春与热血,战争的真实与情怀的伟大,也便通过这些老战士的讲述原汁原味地呈现出来。这种个人视角的叙事角度与他人叙事角度的最大不同在于,它让真实更加真实,也让人们透过伟大看到了英雄最初的平凡与普通。如今这群年过80、90的老战士,在遥远的年代,也是和我们一样的一群青春年少的年轻人;而他们的青春,跨越时代的鸿沟,也与一般人的青春并无二异。在这种个人视角中,昔日年少的英雄也展现出不为人所知,但又非常“凡人”的一面。比如,通过他们的讲述,观众知道了“小北京”“小河北”这类透着可爱的外号,原来都是根据他们的地域取的;他们也像万万千千的普通人一样“怕死”,但是上了战场,无论面对怎样的残酷,可以流血牺牲,但就是不能被别人说一句“怕死”;面对伤残严重、只剩下半张脸的战士,给他喂饭成了所有医护人员都“怕”的事儿,这种怕,不是残缺的面孔所引发的生理不适,而是因为心疼战友所带来的不忍直视。再比如,从他们的嘴里,人们才知道,原来那群走上战场的人也多才多艺。他们是曾经的手风琴演奏家,是小提琴演奏家,是京剧演员,但是走上战场的那一刻,他们都成了“战士”;同时,也更直观地感受到战争的残酷,比如,很多老人会说,“我不愿意讲”“我一直回避这个”,比如还有一位老人哽咽着说:“我们一共有147个人,回来的只有3个。”
这种个人视角的最大好处是,它最大程度上还原了真实。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还原战争,除了那些真正经历战争的人,也没有任何一种形式能够最大程度地展现真实,除了通过亲历者的讲述。在《1950他们正年轻》这部电影里,没有任何第三人称的电影语言来描绘战争的残酷,也没有半句解说词来科普这场战争的伟大意义,甚至也没有雄伟悲壮的音乐来渲染氛围,但这一切,都通过老兵们第一视角的讲述直观地表达出来。这种个人视角的叙事方式,不仅最大程度还原了真实,也通过老兵们的娓娓道来让影片的情绪和氛围更加饱满,更加直戳人心。
抗美援朝战争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在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史中,无疑是浓墨重彩的一笔,“其历史性、思想性、艺术性是100分钟的电影时长所不能悉数承载的”,所以,以此为题材的电影常常将宏观叙事作为最主要的叙事方式。宏观叙事的主视角常常是群像,叙述的客体是宏大的、全局性的。如此前的抗美援朝电影《上甘岭》《集结号》等,展现的是抗美援朝大背景下的一群志愿兵战士的故事。此类电影还常常配以一定的解说词,借用字幕、旁白等形式来交代宏大的背景或者交代敌我双方的力量悬殊,从而凸显战争的艰难与残酷,用“大故事”表达大主题、大意义。
与此前的抗美援朝电影不同的是,在电影《1950他们正年轻》中,宏观叙事让位于细节叙事,影片中没有对抗美援朝战争的科普,没有旁白解说这场战争的意义,没有数据列举伤亡情况,也没有通过敌我双方力量的悬殊对比来渲染战争的艰难与残酷;而是借助26位抗战老兵的讲述,将抗美援朝战争这个大背景、弘扬抗美援朝精神这个大主题、大意义,都细化在老兵们那些过去的“小故事”中。《1950他们正年轻》上映于2021年9月3日,而就在9月2日,第八批109位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国,电影选择在这个特殊的节点上映,本身就意义重大。令人欣喜的是,该片巧妙地将这种宏大的主题和意义,放在极其细化的个体和极其细微的细节中来展现。这种细节叙事更加细微,更加真实,更加出人意料又极其合乎情理,它更多地呈现出我们在历史教科书中、在其他同类题材电影中所看不到、想不到的细节。但是这些细节又比任何教科书上的文字呈现、比任何影视化的还原更加直击人心。因为这些细节,全部来自于老兵们的讲述,来自于他们的亲身经历。影片对于这些细节的展现做了精心布局,借鉴故事片惯用的经典“三幕式结构”。例如,影片开场展现了这样一个细节:战场上一名女兵被炸得粉碎,只剩两根麻花辫缠绕在河中的石头上,这个尤为震撼人心的细节,来自于老兵任红举的讲述。同时,影片为了更加凸显这个细节,采用了一种强烈对比的叙事方式:画外音讲述的是一个极其残酷的战争事实,但画面呈现的却是一幅非常唯美的风景。这种强烈的反差和对比放大了细节,也更加触动人心。在带给观众强烈的内心刺激后,影片将细节叙事的节奏舒缓下来,故事的主线变成了老兵对青春的回忆。虽然这些青春回忆也都立于抗美援朝这个大背景,但战争在老兵的回忆里以更加细微的形式铺展开来,通过老兵的回忆,我们看到了他们作为普通人的青春。比如,20岁不到的他们,对于出国作战的最初感受是好奇和激动,这种感受更多是来自于对“出国”的初体验。很快,这种新奇的体验就被赤裸裸的战争残酷感所取代。这种赤裸裸的战争残酷感,同样是通过一名老兵的细节讲述。他说,初入朝鲜后感到庆幸,因为朝鲜有山,可以掩护,这如果是中国的辽宁,那可都是平原呀。通过这个细节可以看到,面对战争,没有人不怕,何况是20出头的一群年轻人。表现战争残酷的还有更多的细节。比如,明知没有用仍旧削下树皮写上牺牲战友的名字做墓碑;梦想当手风琴家却被流弹炸断右手;被炸断双腿趴在战友背上嘴里却在唱“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文艺女兵……残酷之外,老兵也讲述了战场上的一些趣事,比如潜入敌营偷年糕被记功并开庆功会,新兵怎样和老兵一起吃饭,过春节的时候就着坑水吃水饺……关于战争的点点滴滴,都通过这些细节毫无保留地展现出来。影片第三部分则将镜头对准老兵的当下生活,以及他们“希望找到当年战友骸骨”的愿景。
在这部影片中,充分而大量的细节叙事,虽然看上去没有宏观叙事的“大局观”,甚至大量的细节叙事也缺乏精心的布局和巧妙设置,却将整个战争以及跟这场战争有关的一切都更加立体地呈现出来;同时这种细节叙事在氛围营造、情绪渲染上也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作为一部反映抗美援朝这一历史事件的纪录电影,《1950他们正年轻》在大的题材上,可以归类为现实主义题材电影。“在人物的选择上,现实题材的创作一般要求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这一规律在此前的多部同类电影中都得到了充分体现,无论是早期的《上甘岭》《英雄儿女》,还是近年来的《集结号》《金刚川》《长津湖》,都是通过对典型人物的典型塑造,以小见大地表现主题、传达弘扬抗美援朝伟大精神的核心思想。此类影片在对典型性人物和代表性人物的塑造上,也都无一例外地采用电影的艺术化表达,通过音乐、特效、故事挖掘、文本创作等一系列艺术加工,来实现影片想要达到的效果,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即便是有的影片追求真实,也是采用影视化手段实现的艺术真实。
不同于以上同类题材的电影,影片《1950他们正年轻》主要采用真实表达,且此种表达也区别于影视化的艺术真实,而是对真实事件、真实人物、真实情感的原汁原味的本真呈现。首先,在人物的选择上,《1950他们正年轻》并没有对人物进行刻意地筛选,影片中呈现出来的26位抗美援朝志愿老兵,全部都是来自创作团队前期对140多位老兵的采访。素材源于长达4年的实地探访积累,所呈现的26位老兵在选择上也考虑了一定因素,如本片导演所述,这26位老兵具有如下几个共同点:他们都是最普通的志愿军战士,他们讲述的都是自己的亲身经历或亲眼所见,他们年轻的时候都有一腔热血,他们都很纯粹,并且很重感情。这种共性虽然也可以看作是某种意义上的典型性,却不具备特殊性,也不具备此类影片在塑造人物上所惯常使用的“脸谱化”,包括影片中还展现了刘素谦等三位女兵的故事。这三位女兵同样不是刻意挑选的结果,而是在大量采访中的一种顺其自然地呈现,这种人物选择上的“随意性”最大程度上保证了影片表达的真实性。其次,在场景的采用上。无论哪种题材的电影,归根结底都是一种艺术形式,艺术形式的表达必然会通过服化道对场景、人物形象、人物台词,乃至时代背景进行精心设计,但《1950他们正年轻》却没有刻意设计,从大的时代背景上来说,抗美援朝这段历史,当时的战争场面是不可能通过任何一种设计来还原的。因此,影片只是少量采用了当时的一些历史画面,虽然这是受制于经费,但也避免了大量的历史画面对于人物情感的冲淡。除此之外,影片在很多细节的处理上,也并没有前瞻性的脚本设计。例如,影片中呈现的两位老兵在时隔30年后的一次微信视频连线,这个感人至深的情节并非是创作团队的提前策划,而是在采访拍摄的过程中,意外发现这两个人原来是出自一个部队的战友,于是就有了这样一场现场连线。这种类似“新闻直播”的“临场发挥”,让影片的表达方式越发真实,呈现出“第一现场”的即视感,带给观众的情感冲击也更加强烈。再次,问题的设置上。电影《1950他们正年轻》表现出来的形式是对26位老兵的采访,而凡是采访,在问题的设置前期一定是经过了大量的准备。因为采访是带有目的性的一种提问,采访者的所思所想、要向观众传达的价值观,都会借助提问表达,甚至有的采访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实现某种效果,会对被采访者进行引导。但《1950他们正年轻》在采访环节上,却并没有作精心的问题设置,没有“采访提纲”。创作团队对于老兵的采访,甚至并不设置问题,不是采用“我问你答”的形式,而是任由老兵自己讲述想要讲述的内容,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情感。这种采访与其说是采访,不如说是倾听,是记录。正是因为这种不介入式的倾听和记录,老兵才能在镜头前娓娓道来,甚至有的人讲着讲着就无法延续。在这部90多分钟的影片里,正是因为少了刻意的引导和煽情,那些关于战争和青春的种种,在老兵们朴实无华的讲述中、在电影的平实记录下,才显得尤其震撼。
电影通过这种不加修饰的真实的表达手法,实现了任何一种华丽的艺术表达所无法展现的效果,它让真实更加具有质感,让情感共鸣更加强烈。例如,影片中尤为击中人心的一段是一位老兵关于埋葬战友遗体过程的讲述。这段讲述没有修辞,没有服化道上的渲染,它却真实到让人刹那间明白:原来这就是战争!
一直以来,纪录片题材的电影投放院线后,票房成绩都十分堪忧。近几年口碑不错的几部纪录电影,如《二十二》等也都是叫好不叫座。《1950他们正年轻》也陷入此种境地,自2021年9月3日上映以来,截至10月5日,总体票房还没有突破500万元,这还是在诸多影院增加排片的情况下的成绩。但一部优秀的影片从来都不是以票房决定成败,正如导演所说,电影呈现给人们的是“一段抢救性的记忆”。为了最大程度上呈现这段记忆,影片也打破了同类题材电影的窠臼,在叙事角度、叙事方式和表达方式上做了诸多创新。这种创新对于当下的电影,特别是对于国产纪录片电影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性启发意义。也希望有更多的电影人在这种启发下,敢于创新、拓展思路,用镜头为国人记录下更多珍贵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