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钦梅
(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北京 100009)
民国11 年(1922)8 月2 日,粤省潮汕地区发生了一场“亘古未有”的特大台风灾害,史称“八·二”风灾。据《汕头港志》记载,“约有居民八万多人被淹没”[1]16,并造成巨大的财产损失,被称为20 世纪死亡最严重的一次台风灾害。风灾发生后,北洋政府和粤省政府忙于军事纷争,无暇顾及灾区,仅象征性地拨了些款,善后救灾工作重任更多地落到潮汕地方基层官绅和民间社会力量,以及海外潮侨身上。本文以潮汕地方志及赈灾报告书、风灾特刊、碑记等丰富地方资料为基础,分析在民初“弱国家”的局势下,潮汕地方基层官员如何联合当地精英,发动当地民间力量及吸纳海内外潮属资源承担救灾责任,应对风灾及开展善后工作,维持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延续,实现当地社会共同体的利益目标。
潮汕地处广东省东南部,濒临太平洋,北回归线横贯其间,是跨热带和北温带的一个地区。潮汕地貌多变,东北和西北多高山,东南面海。韩江和区内的几条江河自西北向东南流入大海,沿江分布着被低矮丘陵隔开的河谷平原和河口三角洲平原。潮汕海岸线曲折绵长,有汕头港、前江湾、后江湾、青澳湾、深澳湾和云澳湾等诸多优良港湾。其中,汕头港居中国大陆东南沿海之端,内与潮汕各县、赣南地区、闽西南地区均有货物往来,由此总汇出口;外与中国澳、港、津、沪、台、厦和东南亚乃至世界各地樯楫相接,交通便利。20 世纪上半叶,汕头港名列中国第三大港。潮汕地区水网密布、河流纵横,全区集水面积100 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共31 条,河道共长919 公里,其中流域面积1 000 平方公里以上的有韩江、榕江、练江和龙江等,并分别各自注入南海[2]19。诸河之中,韩江为最大,为粤省仅次于珠江的第二大河。
大自然在给予潮汕地区众多地理优势和便利的同时,也使潮汕人饱尝了风灾之苦。潮汕属南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台风频发是一大特点。加之汕头港和柘林湾均呈口袋形状,当台风把海水推向岸边时,海水易于堆积而难于扩散,往往造成比较大的风暴潮灾[3]220。潮汕地区密集的河网虽有利于农田灌溉,但各河水文易受潮汐影响,每当汛期来临尤其是风灾发生之时,海潮内灌,造成江河暴涨,河堤毁坏。历史上,潮汕沿海的汕头、澄海、饶平等市(县)一带风灾特别严重。据不完全史料记载,960 年起至1949 年,900 多年中,有140年发生风潮灾,共183 次,其中有30 年每年发生2~3 次[4]1104。面对风灾不断的潮汕地区,史书总结云:“岭东之地,界乎山海之间,在昔山有瘴,海有飓,故历代典守斯土者,莫不心怀颤栗,而无法预防此不测之灾”。[5]136-137
“八·二”风灾发生前,潮汕地区陷入军阀割据。1921 年3 月,汕头在原市政局的基础上成立市政厅,与澄海分治,归广东省领导,当时广东省的大权掌握在陈炯明之手。1922 年4 月,陈炯明叛变革命,反对孙中山北伐,即令他的部属盘踞东江潮汕,筹措军饷,以与孙中山抗衡,为维持庞大的军费开支,不惜滥增捐税、滥发纸币对人民进行掠夺。在此情形下,潮汕各地防风、防汛设施废弛,有效的防灾系统基本无从建立。“八·二”风灾就在军政混乱、事前毫无准备的情形下袭击了整个潮汕大地。
《潮州志》详细记载了风灾的发生过程:“是日下午三时风初起,傍晚愈急。九时许风力益厉,震山撼岳,拔木发屋;加以海汐骤至,暴雨倾盆,平地水深丈余,沿海低下者且数丈,乡村多被卷入海中;已而,飓风回南,庐舍倾塌者尤不可胜数。灾区淹及澄海、饶平、潮阳、揭阳、南澳、惠来、汕头等县市。”这些地方,不但“田园湮没、堤围溃没”,而且“人畜漂流、船筏荡折,衣履萦于树梢,轮船溘于山上,财生号被风吹上妈屿外之乳蓬山,山东号搁于礐石狗母涵山腰,潮汕小火轮二艘,搁于潮阳后溪蝴蝶交山腰。受灾尤烈者如汀海之外砂(包括现在的新溪、坝头两镇,韩江入海河段),竟有全村人命财产化为乌有”。[6]5
灾后专门印发的《樟林风灾特刊》也记载称:“六月十日下午三时许,黑云乱飞,风雨骤至,状似飓风,傍晚稍霁,风又起,至九点钟时,而飓风大作矣,继而风声异常狂急,屋数震撼,灰瓦坠地,声不绝耳,闻之无不人人震恐。至十二点余钟,忽有水从门隙入,声如瀑布,其味甚咸,所谓咸潮是也。倏忽之间,平地水深数尺,甚至有二三丈者,水势之大,从古未闻,盖不知其何自而来焉。阴风怒号,浊浪排空,乡之南面及东北隅,屋宇相继倾伏者数百座,损者数百间,风浪狂阽,天昏地黑,奔走无数,呼救无人……故是日受饥寒者十之八九,其惨状何如哉!”[1]16
此次风灾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风灾波及范围广,包括汕头、澄海、饶平、潮阳、揭阳、南澳、惠来等广东东南沿海一大片县市均受飓风袭击。二是多种灾害并发。“八·二”风灾是由台风引起,又赶上天文大潮,伴以大雨和海潮,有些地方还发生了地震。如揭阳县城“本月二日夜十二时,风已剧烈异常,雨亦继至,加以地震,于是倒屋声、喊救声,满城瓦砾横飞”[7]。同时,灾后环境恶劣,卫生得不到保障,以致霍乱横生。风灾还引起水荒,居民饮水难得,汕头“市内只有葱龙井水可饮,此三日间外马路一带,以葱龙井水上汕者,络绎不绝”[8]269。三是灾害强度大。此次风灾是20 世纪死亡人口最多的一次特大“台风暴潮灾”。据汕头气象台记录,8 月2 日晚9 时风速增大至8级,并一直维持到4 日上午9 时。即8 级大风维持长达一天半的时间,当中12 级飓风更持续了整整一天。狂风维持时间之长、灾害强度之大为广东省有风记录所罕见。
“八·二”风灾所造成的生命和财产损失异常惨重,其灾情之重,“古今罕见,中外同哀”[8]2。其“祸害之烈”,“开千百年未有之惨劫”。[9]1
其一,造成异常严重的人口伤亡和灾民的失所、流移。在“八·二”风灾中死亡的人口未有确数,最高估计为10 万人以上,最保守的说法是3 万有余,一般认为在8 万左右,至于伤残,则无法胜计。《潮州志》记载:“计汀海死者一六九九六人,饶平近三千人,潮阳千余人,揭阳六百余人,汕头二千余人,统共三万四千五百余人。”[6]5《潮汕东南沿海飓灾纪略》记载:“潮汕沿海三百余里,居民压溺毙命者五万余人,伤者悲之,乏栖息衣食者四十余万。”[9]1《申报》称:“若最后测定死亡数目在七万五千人以外,亦无可惊异。”[10]《汕头港志》记载:“约有居民八万多人被淹没”。[1]16而根据汕头赈灾善后办事处发往各埠的乞赈函电,“澄海、饶平、潮阳滨海一带,居民毙命者在十万人以上”[10]。汕头市史志编纂委员会经过考证认为,各资料所载不同,实际死亡不止《潮州志》上所载之数。例如“《潮州志》记载潮阳死千余人,但据当时潮阳县救灾所调查上报3 301 人。”“再者根据当时汕头市消防队长郑子弼所记录实情:‘汕头市这次台风死亡人数有户口可查者40 000 余人,而临时流动人口、停泊港船民无法统计’。以上潮阳和汕头的死亡人数都比《潮州志》上所记得多”。[11]
此次风灾并导致人口的大量失所、流移。根据《香港潮州商会成立四十周年暨潮商学校新校舍落成纪念特刊》记载:“灾区难民达数十万人,流离失所,触目皆是。”[12]55仅潮阳一地,房屋倒坏1 万余座,失所人口约为2 万余人[13]4。灾民大量失所并导致了人口的流移,据《南洋华侨与闽粤社会》调查:“在我们所调查的华侨区里,近年来有一件极大的社会惨剧,即1922 年的‘八·二风灾’。那一次受伤很重的人家,有许多渡往南洋谋生,在905 家中,有31 家(或百分之3.4)是属于此类的。”[14]49
其二,经济财产遭受重大损失。民房、机关、轮船、码头、田园等均受到风灾重创,“人民财产损失不可以数计”[14]3,“损失之巨,向所未有”[14]4-5,仅汕头货件损失即在数千万以外,足见受灾之重。汕头“沿海一带房屋,十坏六七,殆无一完全无损者。而贫民所居住之木寮,则尽倒塌无余”[8]268。澄海“房屋倒平之数,全县合计殆不下数万间。上下蓬、樟林、苏南各区有全乡均夷为平地者”[14]2。在大风中失事的轮船甚多,财生、神荣丸、第三东洋丸、宫浦丸、第二小桥丸、北海丸等众多船只俱受台风海潮袭击,绝大多数船只葬身于风浪之中。财生号“竟为一浪在八分钟之内时间打出五十海里之远,若在寻常日航,驶此五十余里,至少经一点半钟”[15]。大片的海河堤坝也被海潮冲毁,澄海“各处堤围经风掀水撼,有全行崩决者,有崩塌过半者,亦有损坏者,统计全县堤岸不下数百处。”[14]2堤围塌决,造成河水四溢,田园及农作物多被淹没。据汕头市档案记载,牲畜、塘鱼、堤围、果木、稼植等被“冲塌漂沉十之七八”,“所有潮州界内濒海及内区果木、稼穑掩拔无遗”[16]。其他如牲畜死亡、桥梁冲断、电杆催倒、码头冲毁等,损失也很大。
一切救济机制的核心在于建立行之有效的救灾组织机构。风灾发生后,潮汕灾区万事待举,成立救灾组织机构处理救灾事宜尤为迫切。汕头市损伤尤重,风灾一过,8 月4 日,汕头市政厅①1930 年才成立汕头市政府。、潮梅善后处②1920 年撤销潮循道,成立潮梅善后处,各县由省直辖,广东陆军第二师师长兼任潮梅善后处处长。会同汕头市总商会即组织成立汕头赈灾善后办事处,专门办理救灾事务,汕头市政厅长王雨若任该处总理。《申报》记载曰:“当风灾之后,汕头市长、商会会长,及其余重要商人七人,即组一委员会,以料理处置死亡灾民、扫除毁伤对象以及筹备救灾等事,当时一面向当地商人捐募款项,一面即着手进行。”[11]568汕头赈灾善后办事处成立后,先就汕头本市分途救济,再推及各县[10]。在该处紧急召开的第一次会议上,并制定了十二条章程:[10]
一、本处系由潮梅善后处、市政厅、总商会公议组织成立,专为办理赈灾事务,俟事毕即行撤销。
二、本处暂假六邑会馆为办公地址。
三、本处设置职员及其权责如左:(甲)名誉总理二员、总理二员总理本处赈灾事宜。(乙)协理若干员,赞助总理赈灾一切事宜。(丙)坐办二员,常住本处商承总协理办理一切赈灾事宜。(丁)财政股主任二员、职员若干员管理备用,夫役搬除各街道障碍物件及恢复交通、修复店屋事宜。(己)庶务股主任二员、股员若干员管理安集灾民施济粥食及一切不属各股事宜。(庚)卫生股主任二员、股员若干员,管理医治受伤疾病灾民及清洁沟渠事宜。(辛)调查股主任二员,专理各处调查报告事宜。(壬)稽察股,凡各港派来赈灾代表均函请为稽察股员,所有本处赈务及一切收支数目,稽察员得随时稽察之。
四、坐办及各股主任须常川住处办事。
五、对外由总理名义行之,总理有事故时,则由各协理互推一人代行其职务。
六、本处酌设文牍四员,办理各项文书报告事项;录事六员办理缮写事项,由总理委充之。
七、本处职员均为名誉职,不另支薪,但雇员不在此列。
八、本处赈款先请商会拨借,一面设法清款并募捐充支。
九、凡支款十元以上凭条,除非有总理或协理二人签名盖章不能照给。
十、本处开支赈灾款项及一切杂费,事后核实造册,呈报官厅核销,并刊征信录,广布通知。
十一、此次灾情广大,议先就汕头急赈,渐次推及潮属各区。
十二、本简章如有未尽事宜得由总理随时开会议决办理。
从救灾章程可以看出,汕头赈灾善后办事处是临时性的组织机构,赈灾完毕后即撤销,专为办理“八·二”风灾之赈灾善后事宜。办事处为官商合办赈灾组织,由潮梅善后处、市政厅、总商会共同组成,但主要是由官方主导建立,名义上属官方性质之机构。办事处职员权责比较分明,各司其职,组织较为完备,手续也较为严密。在具体赈灾事务中,汕头赈灾善后办事处不仅处理汕头善后事务,对潮汕其他灾区也一同办理,实际上起了潮汕赈灾总领导机构的作用。至于既然为总领导机关,为何仅以“汕头”命名,8 月31 日,第十次开会议案曾对此作了说明:“本处成立之始,因内地全无消息,只知汕头有灾而已,故本处宣名为汕头赈灾善后办事处。现汕头灾务,已办理完竣,则关系全在各县,汕头二字,不过为所在地之名称而已。”[10]
澄海县在县长李鉴渊的主持下也迅速设立了救灾善后公所。据该公所协理周之松称:“澄海大海多飓风,潮溢时或有之,然只覆舟决堰,从未有毁庐舍、毙人畜如民国十一年八月二日之祸之烈者……李县长于是有救灾公所之设,以松协理其事,勘察灾况。”[17]801在李县长之《澄海县报灾快邮代电》电文中可见该公所成立的详细情况:“本月二日下午,县属地方陡起飓风狂雨,入夜九时以后风力益厉,震山撼岳……伤心惨目,莫此为甚。敝县长自知奉职无状,未能感召天和,以致人民罹此奇灾哀悼之余,尤深内疚。除已由县筹款派员分赴各区会同绅董,设立拯灾公所,分别收敛露尸抚恤难民。暨分电各善堂派员来县拯救,并暂借县城李氏宗祠为县署办公地点外,合将被灾情形驰报察照务,望一体设法救济均感无任,急迫待命之至。”[14]1根据香港东华医院派往灾区视察灾情代表返港后的报告,澄海县“被祸而死者约四万余人,塌屋数千间。果园田亩,悉被咸水冲坏,以成石田。目下官商合办设立救灾机关”[18]184等语可以断定,澄海县救灾善后公所与汕头赈灾善后办事处性质相同,均为官绅合办之临时救灾组织。该公所成后,又“分函各区各设分所一所,以为辅助机关,庶通力合作,易于成功而免漏滥”[14]3。
普宁、潮阳等县也相继设立了赈灾公所等救灾组织机构。普宁县于公署内组织赈灾公所,选举公正绅士为干事员,“概尽义务,不受津贴,务使惠及灾黎毋偏毋漏,他日赈务结束,当再刊征信录汇报广告,俾众周知焉”[14]9。
随着汕头市和各县救灾机构的相继设立,有些乡镇并成立了救灾分所,樟林救灾分所即为澄海救灾善后公所之分所。风灾发生时,樟林主要是依靠当地的自治组织“保卫团”救济灾荒,后奉澄海县县公署的训令,樟林开始设置救灾分所。救灾分所(当地人习惯上称之为“救灾公所”)是在8月6 日,即灾后第4 天正式成立的:“还奉县长指令,以在县城设立救灾总所,各区应即设立救灾分所,以归化一。始开正式大会,遍请全乡绅士,组织成立。遂举予(陈慎之)为总理兼慈善主任,蓝君晋卿为协理兼工程主任,郑君笃生为文案兼调查主任,郑君月川为财政主任,陈君纪臣为卫生主任,黄君树初为粮食主任。”[19]樟林救灾分所还应澄海县救灾善后总公所的要求,派林月初担任樟林区代表,常住总公所,负责联络事宜[20]35-36。
潮汕生命财产在风灾中损失重大,但各地受灾程度不等,具体受灾情况更无法估测,对各灾区展开实地调查是救灾的重要前提工作。汕头赈灾善后办事处首次会议即提议设置调查股主任二员,专理各处调查报告事宜[10]。第二次会议明确规定添设调查股,专门办理各处调查报告事宜,并推举李耀宇担任调查股主任[10]。关于调查股办理经过情形,《汕头赈灾善后办事处报告书》部分记录了调查主任李耀宇、陈梅湖的调查报告:“八月十日,本股成立即制各种调查表式,请总理分寄本市(汕头市)公安局各区长,及各县县长暨救灾公所、商会、民团局、各机关调查填报,又蒙黄日初、蔡汉源诸先生从中筹划,基督教、中西教友均热心救灾,愿为本处担任调查。”[14]12-13汕头赈灾善后办事处将灾区具体划分,并派任相应的调查员进行调查。各灾区调查员和相应的调查区域见表1。
从表1 可见,调查股人员分工比较明确,调查成员有各自负责的一片调查区域。调查员身份不一,既有县长等基层政府官员、商董代表、同乡团体代表,也有西方教友。调查地点并未局限于汕头一地,其他各灾区,如澄海、潮阳、饶平等地,均尽心协助。尤其是澄海在此次风灾中损失最为惨重,所派人手也较多。
表1 汕头赈灾善后办事处调查股各区调查员简表
在汕头,该市被划为八区分别进行考察,以街、巷等为基本调查单位,对市民死、伤,建筑物倒、坏分别说明:第一区由署长赵壁负责,经调查市民死亡225 人,房屋倒坏192 间。第二区由署长魏□负责,市民死亡284 人,商店倒坏231 间。第三区由署长郭济川负责,市民死亡15 人,房屋倒坏22 间。第四区由署长郭见闻负责,市民死亡154 人,商店倒坏158 间。第五区调查灾况报告书原资料缺失;第六区由署长马维谦负责,市民死亡24 人,商店倒坏159 间。第七区由署长林毓负责,市民死亡15 人,房屋倒坏309 间。第八区由署长林树标负责,市民死亡9 人,房屋倒坏254 间。调查对损失无确定者未列入,如房屋倒坏,以汕头市四边之篷寮小屋为最多,且多未挂门牌,一经倒去,全家尽死,纵有生存,也已移居别处,无可查实。市民死亡,以篷寮及码头船艇为最多,且尸漂海中,亦难确查,上列七区街内,查得死人仅千数百名而已,其实总在2 000 之数。因此,人员伤亡和建筑物倒坏数目远大于上述调查数字。至于货物及房屋损失,小店约数十元至数百元,中等店户约数百元以至数千元,大行店约有数千元以至数万元。如太古洋行一家,已损失逾数百万元。大约计之总在千万元以上云[10]。
根据汕头赈灾善后办事处函送的灾况调查表,澄海县依照行政地理区划,以区为调查单位,全县被分为右城、苏南、东陇、樟林、上蓬、下蓬、鮀江、鳄浦、上中九个警区,各区分别调查造册。各警区又划分为乡、社分别调查,详细造册。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因灾死亡人数、倒塌损坏房屋、堤围崩决伤坏、受灾不能耕种之田园等,乡、社对家禽、家具、果木、稼穑等各方面损失也进行了详细调查。经调查,澄海县全属死亡近3 万人,田园所种稼穑、牲畜、财产、农具、家器损失达945 万余元,倒塌损坏房屋3 000 多座,每座最低平均估银1 000 元,共计银300 多万元;每间最低平均估银100 元,共计银376 万余元;公私各堤基崩坏决口共33 余里,修费须100 余万元;不能开耕的田园每亩至少有10 余元收益,共计损失200 余万元。总计一切损失达2 000 万元以上[20]56。
潮阳、潮安、南澳等县的调查也同时开展。经调查,“汕头市以外,自妈屿岛以至潮梅各县损失百倍于汕头”[10]。潮阳在风灾中“伤数约八九千人,毙数约五六千人”[14]4。潮安县按区详细调查,“所有各乡田园果木尽被摧残,房屋倒塌,船只沉没,货物漂流,综计损失当在数百万以上”[14]6。调查股主任陈梅湖亲自乘船在东南沿海一带进行调查,据其勘察报告称:“沿海三百余里居民压溺毙命者五万余人,伤者倍之,乏栖息、衣食者四十余万。庐舍、田园、船舶、牲畜、塘鱼、堤围、果木、稼植冲塌漂沉十之七八。被飓区域成一三角形。……受灾以沿海为最重(从海岸直入三十里内),而东南尤甚。”[9]1-2
潮汕当地政府亲身经历巨灾,意识到灾情重大,亟须设法赈救。但单凭官府自身力量难以应对,再加上政府各部门在此次风灾中惨遭损坏,警察等部门人数伤亡严重,无力单独救赈,不得不向海内外各界广发乞赈函电。
但报灾面临的首要问题是,灾后汕头电报不通。汕头赈灾善后办事处只能将报灾电稿寄托香港方养秋,由香港代为向各埠拍发电文。在8 月5日致香港方养秋的函电中称,“惟各处电线多半挫折,无从电达,故函附电文一纸,请尊处代为拍发,并报纸一束奉呈。”[10]所附“通电各埠报告灾情请速赈救”紧急电文曰:
“暹罗、新加坡、安南、霹雳、中华总商会、广州八邑会馆、上海潮州商会公鉴:潮属旧历蒸日巨风为灾,竟夜不息,兼以大雨,晚十二时潮水暴涨,汕头一埠,水深及丈,沿堤各机房洋楼住屋倒塌过半,淹毙人民数千,无棺可敛,伤者不计,街内房屋亦遭残坏,货件损失在数千万以外,澄海、饶平、潮阳三县沿海一带乡村悉成泽国,毙命不下十万人,其余各县尚在调查中。此次灾情较戊午年地震倍重,哀音惨象不忍闻睹,现本埠同人开会议决,由官商合力赶办救灾善后各事宜,经在六邑会馆内设立汕头救灾善后办事处,所需款项,先由汕商会筹办用,一面设法募捐,诸公桑梓关怀,慈祥夙著,务祈鼎力协助,俾全善举,诸绩详达,先此电闻。”[10]
此后在致方养秋的函电中又多次附乞赈电文,所附“通电陈总司令报告灾情请拯救”电文,即请求惠州陈炯明总司令给予援救。同时向国内各潮州会馆等同乡组织请求募捐赈济,包括分电“北京丞相胡同潮州会馆”“上海广肇公所”“上海潮州会馆”“汉口潮嘉会馆”“镇江潮州会馆”“天津漳潮会馆”“烟台潮州会馆”“牛庄潮州会馆”“芜湖潮州会馆”等,请求诸潮州会馆协助[10]。
由于赈灾善后需款巨大,汕头赈灾善后办事处发电致北京外交部、财政部和税务处,希望政府能援照1920 年华北直灾,“就汕头进口货物,附加一成赈捐,以一年为期俾资眉济,为潮属施赈之用”,并先借拨关余20 万用以急救[10]。
同时分别函电英、法、美、挪威、日等各国驻汕领事馆及潮海关监督税务司,协商该项事宜。
汕头赈灾善后办事处调查股主任并将搜集的各处灾情影片,编印成《汕头赈灾善后办事处报告书》,包括汕头市风灾影片、被灾概况、办事处组织及历次议案、调查表、赈灾来往函电等,分寄中外,使海内外各界及时了解灾情而协力助赈。陈梅湖还将调查灾情报告编写成《潮汕东南沿海风灾纪略》一册,由市长王雨若亲自签署。该书所记东南沿海一带灾情非常翔实,包括这一带房屋倒塌、人员伤亡、牲畜伤亡、果木被灾、农业损失、堤围溃决、社会救灾等,均一一说明,为海内外各界了解灾情提供了较为完整的真实资料。
为了让灾情更直观地为海外同胞知悉,汕头存心善堂还委托汕头艳芳相馆拍下一套反映灾后惨状和善堂赈灾场景的照片,共99 张。其中包括街道、民宅、领事馆、海关、法院、学校、码头、戏台、会馆、货轮等灾后惨况,以及灾区赈灾物资发放情况、水面浮尸打捞场景等,惨不忍睹,引起海内外各界的同情与广泛关注。
当地救灾组织与奔赴灾区的各地救灾团队,其救灾活动主要围绕救急和善后两个方面展开。临时救急,包括收尸、卫生、治安、救济衣食、清理道路等事务。善后工作则包括修筑堤围、修建房屋、搭建防风台、修建医院和学校等。
1.清理街道。台风过后道路毁坏严重,且各种杂物堆积于路上严重影响了交通运输,急需清理。清理街道工作主要包括清除街道瓦砾、砖石和粪土等障碍物。汕头赈灾善后办事处交通股承担了汕头一市的街道清理任务。如8 月5 日,一区永和街头、和乐街,垃圾瓦砾阻碍交通,用工人10 名搬运;二区淮安街第一津街、淮安横街,垃圾瓦砾阻碍交通,用工人15 名搬运;三区镇邦街头至安街,垃圾瓦砾阻碍交通,用工人14 名搬运。8 月7日,一区永和街、升平街瓦砾粪土用工人33 名挑运;二区镇邦街中股瓦砾、粪土用工人25 名挑运;三区镇邦街中股粪土、瓦砾用工人21 名挑运[14]1。
在清理街道工作中,对于遭受风灾之危险建筑物,汕头市工务局通知拆除,该项工作由交通股负责,如8 月12 日,一区永泰街口危墙一碑、永安街口粪土瓦砾,用工人33 名即日拆卸危墙,并运去瓦砾等件;二区福宁里一号二楼危墙一碑、吉安街三号对面第五署育善五十六号各危墙一碑、育善街四号晒台危险、仁和街五十五号过街墙危险,用工人22 名均即日拆卸清楚;三区打锡街尾危墙一碑,用工人24 名即日拆卸,均可通行。8 月13 日,四区花园路源泉巷各倒墙、明惠巷运去泥土,用工人43 名搬运,连花园路源巷,均打平可行[14]4。
经过一段时间的紧张清理,汕头市马路交通已基本恢复。到8 月13 日,汕头赈灾善后办事处第五次会议因此决定:“本市马路街道,交通已便,应将本处交通股,先行结束,所有未尽事宜,并归卫生股办理”,汕头市交通清理工作暂告一段落。[10]
其他各地也相继展开道路清理工作。如樟林救灾分所就把清理街道作为善后的主要任务之一。樟林灾后“东南社沿地一带倒屋之瓦砾,堆积如山,不独交通梗塞,而卫生亦大防害。日昨救灾公所开会议决分段修理”[20]7。经过该所一个月的清理,终于有了成绩,《道路交通已恢复》报告称:“东、南社一带,秽草瓦砾,堆积如山,以致交通梗塞。经由救灾公所,先后拨项修整。并由工程主任蓝晋卿君每日亲赴各段督促,现已竣工,交通亦恢复如常矣。”[20]14
2.处理卫生。风灾过后死尸死畜遍布灾区,伤员比比皆是,且污秽之物充塞各地,灾区卫生环境受到极大破坏,以致引发瘟疫。处理卫生事宜,是急赈的重要任务之一。
其一,收埋尸体。灾后尸骸遍野,多来不及收埋,日久腐烂,给当地卫生带来了诸多隐患,许多地方已经发生虎疫。当地民间慈善团体存心善堂主要承担了收尸殓葬的任务,汕头赈灾善后办事处卫生股也抽调58 名人员帮同。据《申报》记载,风灾后,存心善堂“派多人,沿向各处施救,死者殓之,伤者医之”[8]269。截止到8 月13 日,“已收埋及查悉之死尸,已有二千七百余具”[8]268。存心善堂办理灾余善后工作达4 个月之久,赈济灾区遍及澄海、揭阳、惠来、南澳等地僻远乡村,计百余乡村,受赈百万余人。存心善堂的行动感动了当地人,很多幸存者自愿请求加入到该善堂协助掩埋尸体,“至该善堂报名请往收埋者,亦达千数百号”[8]269。附近县乡目睹存心善堂的善举效果,也纷纷效仿成立类似的机构。
其他各县及乡村均开展了收埋遇难者尸体的工作。在澄海县,救灾公所成立后,各区“分别收敛露尸,抚恤难民,暨分电各善堂派员来县拯救”,“始用薄板浅埋,继则蒿子葬,从事一月以后,略见肃清”[14]2。樟林乡“向各乡雇工,殊应者寥寥。因知此等收尸之事,乡人尚未做过。遂派郑君照衙,郑君奕珍,乘实大小轮,驰往潮安请各善堂专司其事。惟当善堂未至之前,又不能停尸以待,乃向碧沙、西浦、隆城等乡雇工应用,惟此等工人,亦多系恐惧不前,故收尸之事,初时甚觉迟滞。”然而,“幸有德善堂,应请而至,继而福莲、杏苑、永德各善堂,亦闻义而来,收尸之事,至此略有条理。”[20]6在收尸过程中,各善堂均见义勇为,视同己任。他们聚集人力,自备收尸工具和费用,冒着酷暑天气和可能受疫病传染的危险,用大蒜头塞鼻,将水里腐臭难闻的浮尸用席裹住抬上岸掩埋。历经一月有余,收埋工作始毕[21]142。
其二,清理死畜、垃圾。灾后汕头死畜、垃圾遍地,各种污秽物堆积,日久发酵,于卫生极为不利。卫生股成立清洁队担当此项工作。如8 月4 日,自四区署前起经大舞台至联兴里口止,死牛1 只,猪3 只,鸡、鸭、鼠、猫无数,或用草席,或用小竹筐,或用粪萁,或用索捆,然后挑往石炮台旁边埋葬。5 日,自联兴里口起至葱陇止,死猪28 只,狗1 只,鹅、鸭、鼠无数。6 日,自葱陇至石炮台,死猪16只、牛1 只、狗2 只、羊1 只、秽物无数。其办法与4 日略同[14]5。这项活动从8 月4 日到9 日进行了6 天左右,汕头市区大部分死畜已运至合适地点埋葬,未收尽的死畜发现后继续零散地进行掩埋,任务看似简单实则非常繁重,卫生局因掉工帮同存心善堂收尸,只剩35 名,人数远远不够,只能雇补工填补。然死畜臭秽不堪,气味难闻,补工多不愿从事此项工作,不得不多补给他们以工钱。
垃圾清理工作也同时进行,如8 月17 日,“和安街口垃圾无数,雇用夫役搬入船运至深流倾倒。绍昌码头、和安街口、永兴街口概雇船运至深流倾倒”;8 月27 日,“太古、怡和码头、联兴里,至大舞台、德记码头、鸿生肥皂厂、后商园路,至振和里、内马路,至致祥里,垃圾无数,均雇工154名用船运至深流倾倒”[14]7-8。此项工作持续进行了10 多天,清除垃圾无数。
其三,救济伤员。此次风灾不但夺走了众多人的生命,就连侥幸生存者,也难以逃脱伤痛的折磨,加上灾后引发瘟疫,医疗救济刻不容缓。汕头赈灾善后办事处卫生股成立伊始,即立刻组织救生队扶伤。该救伤队主要从事施医施药活动:“八月五日,本市十九名救伤队沿户施医施药;六日本市一百二十九名救伤队沿户施医施药;七日,本市六十五名救伤队沿户施医施药;八月十四日澄属莲阳三十九人救伤队施医施药概用西药品;十五日澄属莲阳二十六人救伤队施医施药。”救伤队所用药品概用西药品。直至8 月22 日,仍有救伤队在澄属施医施药[14]6-7。
旅港潮州八邑商会在得知家乡灾情愈来愈严重后,立即成立赈灾团,商请香港大学医科毕业生揭阳同乡蔡鼎铭为救生队队长,并邀集谢景星医生、詹锡章医生前往汕头担任赈灾团救生事宜,包括分赴各县灾区调查灾情,分送医药物品;派救生队用药水洗涤汕头街道,以重公众卫生;派百余人携带中西药品,分赴澄海、饶平、潮阳、揭阳各灾区调查灾情,疗治灾民等[13]56-57。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总办事处也先后两次派医队前往灾区救治。8 月12 日第一次派医队,携带多箱药品,乘太古公司苏州轮船前往灾区救人。但因“灾地甚广,灾民甚众,灾情甚重,所带药品不敷应用”[22]。26 日再次加派救护队,携带药品数大箱,搭乘太古公司“新宁”号轮船,驶往灾区增援[23]47。中国红十字会南海分会、汕头分会、澄海分会、番禺分会在获闻潮汕灾情后,积极参与救治伤员。澄海分会按照报告灾区,先后7 次奔赴各灾区救灾。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汕灾持续月余,会总办事处与澄海分会协力合作,辗转于各灾区间,救死扶伤数千人。
3.募捐与施赈。风灾发生后,潮汕地方各市县官厅立开展急赈,澄海县筹款数千元派员驰赴各灾区急赈,饶平县派员携带大米等赈灾物品赴灾区办赈,南澳县派人分区救护难民,维持秩序[14]1-9。但因灾情重大,赈款不足,各官厅在设法赈济的同时向国内外各界广泛募捐,社会各界纷纷捐资。
据第二期《汕头赈灾善后办事处报告书》收录:8 月5 日至8 月31 日,汕头赈灾善后办事处即收到香港八邑商会、上海潮州会馆、厦门人道善堂、厦门商会、厦门广东会馆、厦门同济社、芜湖潮州会馆、营口粤东会馆、各港商号、外埠各界、梅县劝赈潮汕风灾会、各银庄等捐助直银12万余元。汕头本市各区也纷纷捐款救灾,8 月5 日至8 月31 日,汕头赈灾善后办事处收商会各行档借款、各区捐款、本市各界捐款等,总共直银达5万多元[14]1-5。
旅沪广东潮汕风灾筹赈处在得知家乡风灾后,向上海诸团体发出募捐,数日间即募集25万余元,并公举驻汕八代表协同汕头赈灾善后办事处酌度各处灾情轻重后,分别拨赈[24]。旅港潮州八邑商会①该会以籍隶潮安、澄海、饶平、潮阳、揭阳、普宁、惠来、丰顺八邑旅港侨商组织而成,故定名“旅港潮州八邑商会”。先拨五千港币托汕头总商会急赈,后请援东华医院、华商总会等募集捐款,港内各团体组织莫不慷慨解囊,总计募捐赈款60 余万元巨款,以及米粮衣被药品等,协助尤力[13]57-58。泰国中华总商会公推许少锋先生带赈灾款25 万泰币,驻汕设置赈灾团具体襄理各项赈灾事宜[5]146-147。澄属侨胞在旅泰侨贤高晖石的带动下踊跃捐资,共捐资折合银洋20 多万元,创建侨办澄海便生医院[22]。
对于灾后出现的“粮荒”,汕头赈灾善后办事处几次自购白米发放,同时向国内各界广泛筹募。香港潮州八邑商会为此捐米3 150 包,并有臭水、药材、咸鱼、蓬盖等救灾物品。香港东华医院、华商总会三次共捐米2 129 包。香港敦厚堂、广州省躬草堂、益寿善堂、企公牛乳公司、广州和平公司等还捐助了饼干、药材、菩提露、牛乳、仁丹等。除了向国内各界募捐粮食外,还向海外各国购买:“今各界已举办赈灾,向美国先行购入大宗面粉,以济灾民。计第一批由汕头之礼昌洋行经办,向北美西雅图购得面粉三万二百包,委托提督公司之亨利轮输运来华。并有二万五千包系至厦门者。亨利轮刻已抵申,即日将车载此两批面粉五万五千二百包,运赴汕厦交卸”。[25]25-26
对自购和向各界募集的赈米、赈款,均由汕头赈灾善后办事处代收,除一部分留作汕头赈灾费用外,其余酌度各处灾情轻重悉数分发各县。至于分配方法,在汕头赈灾善后办事处各次会议上均有记录。如第二次会议,“提议香英政府捐助赈米百包,及本处自购白米六百包,共七百包,作八份摊分。计澄海得三份,潮阳二份,饶平一份半,潮安、揭阳各七厘半。”第三次会议议定,“此次白米千包,分发各县份数如下:计澄海四份,潮阳、饶平各两份半,汕头一份。”第五次会议议定,“将本处现在收入赈款,约拨三万元暂时分借各县,计澄海暂借一万五千元,饶平暂借八千元,潮阳暂借七千元”[10];第八次开会议决将“广州和平公司捐仁丹十四盒,济众水二打,又益寿堂捐菩提露十包,议拨送存心善堂应用。至旅沪广东潮汕风灾筹赈处,捐来济众水六箱共三千罐,则存侯各处医院、善堂应用”[10]。在第三次会议上还制定了饼干分配办法,其方法依照当日议决分米份数配发,计澄海四份,潮阳、饶平各两份半,汕头一份[10]。
临时应急救灾旨在解决被救济者眼前的生活困难,善后救灾则更多地以长远眼光提高防灾备荒能力,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内容主要是针对被救助者生存条件的提供、生存能力的扶助,以及赖以长远生存环境的改良等等。在急赈事宜即将处理完毕之时,有关善后事宜也逐步开展起来。第一期《汕头赈灾善后办事处报告书》记载,生存灾民之赈法“分急赈与善后两项,急赈则以救饥、安集两者为最要”,“现在急赈时期将过,正在从事调查以为办理善后之准备将来善后办法,拟就各乡生活情形,分别修堤垦田,及供给渔筏等件,务使各复本业,免致流离失所。”[10]用于善后的赈款也占据了救灾款的很大比例,如旅港潮州八邑商会等四团体所募集赈款,约有10 万元用于急赈,约40 万元用于善后事宜[5]147-148。
1.修筑堤围。堤围为地方保障,风灾后各处堤围,多被冲决或溃裂,“藩篱尽撤,保障毫无,灾后余生,朝不保夕,且田园受淹,生活日蹙,无穷隐忧,惟此为最剧,办理善后,当以此为先”[13]58。潮汕各救灾组织和团体对此项工作给予极大重视,拨巨款用于堤围修建。澄海县救灾公所收各处捐款及各银庄息款银元共19.33 万元,其中3.527万元用以补助各区修筑43 宗灾堤,其余则用于调查、救济及其他费用[18]272。上海潮州会馆于1923年1 月7 日专门开会议决,“风灾善后修堤以防水患,自应分别资助,以期其成。”对潮安北堤、韩江南堤、韩江东津各堤、潮安意溪各段堤围、潮安意溪黄竹洋各堤、潮安意溪鹿山乡各堤、潮安南桂张林州乡、澄海外埔乡各堤、饶平隆都堤围、黄岗各处堤围、揭阳各处堤围、澄海外砂公堤等,共计助洋汇兑近5 万元[26]。泰国华商总会公推许少锋驻汕创办“暹罗赈灾团”,带赈灾款25 万泰币,来汕设置赈灾团具体襄理各项赈灾事宜。其中一项善后措施即是积极帮助家乡修堤建设,如“前埔新涵堤”的修建。“存以甘棠”碑记载曰:“此堤因年久基颓,外璃忽然倾圯,将及龙骨,危险万分。幸蒙本都旅暹侨商捐集巨款,仍行修筑,恢复原状。从此堤基永固,皆出诸善长之赐也。”除修整此堤外,所余之款,查得沟乡之堤已是危险之象,是同一修葺完竣[13]58-59。
2.建造避灾屋、避风港。为减轻台风灾害的袭击,灾后潮汕地区各处纷纷建起各式“风灾楼”,作为供居民逃灾避难急用。《香港潮州商会成立四十周年暨潮商学校新校舍落成纪念特刊》对此有详细记载:如澄海县“外砂三面环海,四无保障,且地属僻壤,贫户为多,茅舍土垣,难避风雨,以故八二风灾,受害之酷,冠于全潮,灾后孑遗,惊心动魄,咸惧祸至之无日,相率请求为之建避灾屋,俾有灾时,得所躲避,不致坐而待毙。本团接纳请求,建成士敏土避灾屋四大座,位于沿海一带,平时以该屋为校舍,办公益之事业,有事时,则任人入内躲避,冀保安全。”[13]58-59此项工程共用款近3 万元。同时,鉴于“汕头与莲阳外砂等处,往返航船,必出马屿而循红罗线一带,红罗线风涛险恶,覆舟没货,时有所闻,八二风灾,所有船只沉没靡遗,各船户恐遭覆辙,岌岌惶惶”,香港八邑商会决定联合各慈善团体,花费6 万元开凿珠池肚避风港,“俾船只由此出入,免受红罗线之风险”[13]59。
3.建设医院。巨灾之后潮汕地区疫病流行,为解决灾后居民寻医问诊缺医少药的问题,澄属侨胞捐资20 多万元银洋,创建了侨办澄海便生医院,聘请当地人陈硕有为董事长。建院期间该院急病人所急,先在陈家祠设点,给急待救治的病人施医赠药。医院于1927 年竣工,特请天津著名书法家华世奎题匾额楷体大字“澄海便生医院”。匾额用六块石浮刻而组成,每块规格为70 厘米×63 厘米。时华世奎得润笔金白银600 两,折合银洋840 个。后再由澄海县书法家周之柏将题字圈于石块上,周得润100 两。但两位书法家均将润笔金捐赠该医院。当时因澄海县西医人才奇缺,特请来普宁、揭阳籍的官献庭、黄怀周、陈彦卿、陈实惠、蔡悦珍等来澄从事医务。初建时,医院分设内科、外科、妇产科、中医科,全院有医务员共20 人,实行扶难助危,施医赠药,医药费由海外侨胞通过侨汇拨给,便生医院有效地为贫苦群众解除病患的疾苦,家乡贫苦民众甚得其益,因此深受桑梓乡亲的赞誉[27]204。
4.寓赈于工,为灾民辟生计。如鉴于灾区道路交通破坏使大批人力车夫陷于失业,无以维持生计,汕头市政厅以“工赈”方法组织闲散无业车夫清理道路。其布告称:“照得本市突受风灾,障碍各物,充塞街道,所有手车,不能照常行驶,车夫均行失业,殊属可悯,现经饬局雇工清除道路障碍。尔等车夫,正可借此维持生活,合行布告,仰各车夫等一体遵照。尔等应需即日举定工头,前赴公安局报到,听候雇佣”。对于前来报到的车夫,政府发给他们工钱,“所有工价照常发给,以便早日恢复地方交通,尔等亦得早日复业”[8]269。
1922 年“八·二”风灾发生后,在潮汕地方精英与社会内部力量及海内外各地潮属资源的合力下,尽管救灾面临艰难困境,救急与善后各项救灾活动仍然进行,饥荒局面没有出现,也未引发大规模的瘟疫和灾民的反抗斗争。在灾后短短的两年内,被破坏的各项事业建设逐步恢复与重建,人民生活基本恢复正常,社会经济继续发展,潮汕地区的近代化进程没有因风灾而中断。当然,在救灾过程中也出现了趁火打劫、藉赈舞弊的现象,如一些不法商人利用灾区米粮、药品等紧缺,贩卖湿米、霉药;有办赈人员利用职便虚报灾民、吞没救济品等。对此类问题,汕头赈灾善后办事处等均要求坚决取缔奸商不法行为,查封店铺。香港潮州商会救灾团王少瑜还亲自出面查办“炳春号”售卖湿米案,以儆效尤[10]。对藉赈舞弊或敷衍塞责的地方办赈人员,规定“一经人民揭发,查有事实应即严拿呈解贵处,从重究办”[10]。
民国时期战争频繁,军政开支占了中央财政支出的绝大部分,北洋政府财政经常处于入不敷出、债台高筑的状态,救灾制度效能低下,每当大灾发生,北京政府通常会将救灾责任推诿给地方。随着民初地方自治开始断断续续地推行,社会救济无一例外地被列入地方政府的行政范围之内,但大宗稳定的税源几乎全为国家所享受,市政当局所能享受的只是一些杂税,财政能力十分有限。“八·二”风灾灾情重大,直接惊动了北京政府,黎元洪总统也象征性地拨了5 万元款,但中央政府的救灾措施仅此而已。在此情形下,潮汕地方政府不得不参与筹办荒政。从与绅商合办成立临时性的救灾组织机构,到派员前往各灾区详细调查灾情,再到组织吸纳当地民间社会力量以及各地潮州会馆、海外侨胞等潮属资源,开展一系列救急措施和善后工作,海内外各界社会力量得到广泛动员和整合。在这种救灾模式下,当地官与绅密切合作,官办救济机构与私立慈善救济团体互补,当地救灾组织与海外驻潮汕组织相配合。各地方官府在赈款缺乏的情形下并没有处于旁观者地位,与地方社会也未出现紧张的对立局面。在救灾过程中多方筹划运作,积极组织利用海内外各界力量参与救灾,以实现当地社会共同体的利益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