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友》画报与蒋介石形象的变化(1926—1931)*

2022-10-22 06:43:20马守丽
学术研究 2022年3期
关键词:良友冯玉祥国民政府

马守丽

近年来,随着中国近现代史研究领域的不断拓展,出现不少从政治史角度研究蒋介石的成果,分析他的政治生涯及其地位和影响。这些研究在资料选取上多采用文字史料,重视文本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较容易忽视其他类型材料的价值与意义。1926 年2 月,著名出版商伍联德在上海创办《良友》画报,至1945 年10 月终刊,共发行172 期。《良友》除刊登有关社会风尚的图片外,也刊载时事和政治人物的图文,其中包括与蒋介石相关的大量图片。本文尝试梳理《良友》从创刊至“九一八事变”前后所刊载与蒋介石相关的图片,将之作为史料观察时局变迁下蒋介石形象的变化及其背后的意涵,部分重现蒋介石政治资本与权力获取的视觉画面,略补蒋介石研究之缺憾。

一、从“革命者”到“实力派”:早期蒋介石形象变化图景

《良友》与蒋介石的关系“若即若离”,跟当时多数报刊一样总会“忍不住的关怀”政治。最初《良友》中的蒋介石形象并未被格外突显,画报创办者伍联德为广东人,重同乡之谊,创刊初期颇好感于广东籍国民党人孙中山、胡汉民、汪精卫等支持广东革命政府,用大量图片报道与展示革命政府的活动。蒋介石作为非粤籍人士在该时期画报中出现次数不多,伍联德担任《良友》主编的前4 期,仅第1 期刊有一张名曰“广东之蒋介石”的图片,重在宣传广东革命政府。a《广东之蒋介石》,《良友》1926 年第1 期,第6 页。当然这与当时蒋介石地位不无关系。

随蒋介石政治地位的不断提升,在《良友》中出现的次数明显增加。1926 年6 月蒋介石被任命为国民革命军总司令,揽海陆空军大权,蒋介石遂渐成舆论焦点。《良友》也自然高频刊载蒋介石图片,如1927 年共发行11 期,其中10 期均刊载与蒋介石有关的图片。蒋介石侄子蒋仲琪作为其摄影师,经常给《良友》送去蒋介石照片,使之成为画报头号明星。抗战爆发前后蒋介石已成政治主角,《良友》对其报道更为集中。

蒋介石早年参加辛亥革命,在浙江同乡陈其美提携下迈入政治舞台。他因留日军官的背景被视为国民党内少有的军事人才。1922 年6 月,陈炯明发动军事政变,炮轰总统府,孙中山避难永丰舰,急召蒋介石随侍身旁。孙中山记述此事说:“陈逆之变,介石赴难来粤入舰,日倚余侧,而筹策多中,乐与余及海军将士共死生。”a蒋介石:《孙大总统广州蒙难记》,上海:民智书局,1922 年,孙大总统序。蒋介石凭其军事才能在广东革命当局的政治角力中站稳脚跟,并迅即获得孙中山信任和器重,随其参与黄埔军校建设与韶关北伐。但蒋介石名声尚不显,未成舆论焦点。蒋介石政治地位上升后,因常以孙中山继承人自居,他与孙中山的关系颇受社会瞩目。

《良友》中不少图片呈现出蒋介石与孙中山之间的密切关系。1926 年蒋介石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当年11 月《良友》发行《孙中山先生纪念特刊》,追忆式展现蒋介石与孙中山的革命合作,呈现他与孙中山关联这一历史资源。纪念特刊载有蒋介石与孙中山合影三张,呈一字排开,包括:“先生与蒋介石同车出发韶关北伐”“蒋介石为一将材”“先生立于黄埔军官学校讲坛上演说”。在“蒋介石为一将材”合影居中,孙中山表情凝重端坐于竹藤椅,蒋介石穿军装佩剑作为黄埔军校校长侧立于旁。图片附文字:“蒋介石为一将材,今固人皆知之矣。然在三年前则闻其名者尚少。……不转瞬间,竟一跃而握二十军之兵权,绾国民革命军总司令之军符,不可一世之吴子玉亦为所败。先生之知人善任,眼光固高人一等。然吾人试读先生致蒋之遗书,则知先生识蒋之能,不在于既任事以后,而在未任事之前。先生诚能识英雄于微时也。此照系在大本营所摄,此时之蒋,尚只军官学校之校长耳,先生对于蒋之倚重,于斯可见。”该图清晰勾勒广东革命政府时期蒋介石的军人形象。孙中山逝世后的纪念特刊呈现蒋介石与孙中山关系,从图片名称用语也知意在赞誉孙中山器重具有军事才能的革命人才蒋介石。图片下方的英文介绍将“General Chiang Chieh Shih”(蒋介石司令)描述为孙中山“most promising follower”(最忠实的追随者)。b《蒋介石为一将材》,《良友》1926 年《孙中山先生纪念特刊》,第26-27 页。如此以明晰蒋介石为革命领袖孙中山的“忠实的追随者”,也是其政治生涯的革命资本。

“先生与蒋介石同车出发韶关北伐”与“先生立于黄埔军官学校讲坛上演说”的合影分别排版于前述图片左右。“先生立于黄埔军官学校讲坛上演说”并非限于孙中山与蒋介石两人,其中还有孙夫人宋庆龄与国民党另一重要人物廖仲恺。孙中山立于讲坛中间,背后墙壁交叉悬挂青天白日旗与青天白日满地红旗,右边宋庆龄,左边蒋介石,廖仲恺立于蒋介石左侧后方。此时蒋介石为黄埔军校校长,廖仲恺为党代表。旁附文字:“先生立于黄埔军官学校讲坛上演说,孙夫人、蒋介石及故廖仲恺随侍。”并有英文介绍称蒋介石“General Chiang”。图片中唯独蒋介石戎装,突显其与军校密切关联的军人身份。c《先生立于黄埔军官学校讲坛上演说》,《良友》1926 年《孙中山先生纪念特刊》,第26 页。孙中山任命蒋介石为黄埔军校校长,蒋介石将对革命“稍有努力”的军校作为谈论党内纠纷问题的公共场合,d《黄埔军校欢宴第二次全国代表》,《民国日报》(广州)1926 年1 月5 日第3 版。借这一孙中山的政治遗产扩大自身影响。《良友》画报的图片整合蒋介石形象与“孙中山”“黄埔军校”等元素,视觉呈现蒋介石拥有的历史政治资源。

在“先生与蒋介石同车出发韶关北伐”中孙中山与蒋介石立于车窗旁,孙中山凝视前方向送行者道别,而蒋介石位于孙左侧正在阅读。旁附文字:“先生与蒋介石同车出发韶关北伐,右上角为先生立于窗口向送行者还礼之影。”e《先生与蒋介石同车出发韶关北伐》,《良友》1926 年《孙中山先生纪念特刊》,第27 页。1924 年下半年孙中山抱持极大信心,开始准备北伐。但因当时广东政局不稳,国民党内对北伐既有支持也有反对。f参见敖光旭:《论孙中山在1924 下半年的是是非非》,《近代史研究》1995 年第6 期;周兴梁:《论孙中山的韶关北伐》,《贵州社会科学》1986 年第8 期;严兴文:《孙中山韶关北伐研究中的几个问题》,《云南社会科学》2000年第6 期。蒋介石与许多国民党元老一样抱有疑虑,当孙中山电令他“将所有枪弹并学生一齐速来韶关,为北伐之孤注”,并嘱他“当机立断,切勿迟疑”。g孙中山:《复蒋中正电》,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孙中山全集》第11 卷,北京:中华书局,1986 年,第146 页。蒋介石则表示“埔校危在旦夕,中决死守孤岛,以待先生早日回师来援,必不愿放弃根据重地,致吾党永无立足之地也”。a蒋介石:《复上总理书:决死守埔岛并请从速处置商械》,秦孝仪主编:《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第36 卷,台北: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1984 年,第124 页。蒋介石最终未选择孤注一掷北上,而是努力稳定广东政局间接支持孙中山。显然此次北伐中蒋介石与孙中山的合作并非图片呈现般密切,但从合影画面与往来电文内容、语气等细节,可知蒋介石已为孙中山重要革命助手。

《良友》画报回顾性刊载当年北伐时的孙蒋合影,虽将孙中山置于主角,但亦将蒋介石理解为孙中山重要助手与北伐继承者,“孙中山符号”成为蒋介石政治资本的历史资源。三幅图片均称蒋介石为“蒋司令”,以1926 年北伐中的蒋介石为锚点。《孙中山先生纪念特刊》中的蒋介石形象皆与军事政治背景有关,编辑者在图片选取和文字编排中突显蒋介石军人形象。这与当时正在进行的北伐密切关联,随着北伐胜利进军,军事上蒋介石崭露头角。《孙中山先生纪念特刊》发行前,北伐军已攻占武昌城,吴佩孚主力基本被消灭,无不展示出蒋介石的军事才能。

政治资本的真正取得不仅需要历史合法性,也需要现实正当性。1927 年的蒋介石在党内显然不具绝对权威。8 月,在各方压力下,他认为“时局纷扰,内部复杂,南北皆同”,宣告下野以“待机而动”。b蒋介石:《为谋团结决心引退》,《蒋总统秘录》第4 册,第113 页。正因他尚无相当权威、地位“尚未得到老一辈同志所承认”,方导致不稳。c董显光:《蒋总统传》,台北:中华文化出版事业委员会,1952 年,第108 页。蒋介石下野后迅速投入追求宋美龄的行动,以求获取宋氏家族的支持,能重返政治舞台。因蒋宋婚姻兼具娱乐与政治性质,较易博取媒体眼球,所以包括《良友》在内的各方媒体以现实报道纪录了蒋介石与宋美龄的政治婚姻。

1927 年9 月16 日《大公报》报道“蒋中正之婚姻问题”,蒋介石与陈洁如“断绝关系”,与宋美龄“有婚约”。d《蒋中正之婚姻问题》,《大公报》1927 年9 月16 日第2 版。26 日,蒋介石接受采访时表示,将于数日内离沪赴日,此行专门为征求宋母对于婚姻的同意。e《蒋日内离沪,谓赴日专为求婚》,《大公报》1927 年9 月27 日第2 版。蒋介石此举难避与宋氏家族联姻以提升现实政治地位“政治婚姻”的嫌疑。《良友》用图片形式记录这场特殊婚礼。1927 年第20 期《良友》的正文首页即刊登蒋介石和宋美龄合影,图下附文字说明:“革命领袖蒋总司令下野后,曾因婚事东渡,在日本逗留月余。上照片为蒋氏返国后与其未婚妻宋美龄女士合影。蒋宋婚礼定于十一月一日在上海大华饭店,热闹情形,将发表于下期本报。”f《蒋介石与宋美龄女士合影》,《良友》1927 年第20 期,第3 页。《良友》预先报道蒋介石与宋美龄将举行婚礼,且略带政治倾向性,称蒋介石为“革命领袖”。图中宋美龄身披西式呢子外套,蒋介石穿中国传统长袍马褂。两人坐在茶几旁品茶,面露温和笑容,宋美龄手捧书刊悠然自得。茶点、报纸与花园等要素的汇集传递出愉悦轻松气氛。

蒋介石的“轻松”源自现实政局渐趋利于己,《良友》中与“蒋宋婚礼”同版有“宣言下野并被国民政府通缉之唐生智”图片,表明昔日逼蒋下野的对手已落败。显然,《良友》站在支持蒋介石的立场,称其为“革命领袖”“总司令”,寓意蒋介石将东山再起。后蒋介石复出恢复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职。

蒋宋婚礼在政治局势有利于蒋介石、但尚未复出的背景下举行。1927 年第21 期《良友》刊载蒋宋结婚场景照六幅:“新人入礼堂”“宣读誓约”“交换戒指”“向证婚人行鞠躬礼”“新人所乘之汽车”“新郎之笑容”。这些图片全面呈现蒋宋婚礼情形,特意展现蒋介石的“笑容”与意气风发,穿白色婚纱宋美龄的美丽动人。g《蒋宋结婚》,《良友》1927 年第21 期,第4 页。婚礼参与者包括汪精卫、戴季陶、谭延闿、何香凝、冯玉祥、李德全、孔祥熙等政界名流,正是“衣香鬓影,盛极一时”。h《蒋介石宋美龄昨日结婚盛况》,《申报》1927 年12 月2 日第13 版。热闹的婚礼场景颇含政治隐喻。

蒋介石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希诸君注意此次婚约绝无政治关系,吾等虽同在政治上有声誉,但实系巧遇,吾等未隶于同派,况宋氏家属犹未点首同意。”a《蒋介石谈恋爱》,《大公报》1927 年10 月2 日第2 版。该声明无异于“此地无银三百两”,并与其结婚宣言矛盾:“自今日与宋女士结婚以后,余之革命工作必有进步,余能安心尽革命之责任,即今日始也。”且“余二人今日,不仅自庆个人婚姻之美满,且愿促进中国社会之改造。余必本此志愿,努力不懈,务完成中国之革命而后已”。b蒋介石:《我们的今日》,《民国日报》1927 年12 月1 日第4 版。结婚宣言尽显蒋宋婚姻政治目的,借以巩固政治资源。

当时《大公报》批评蒋介石结婚宣言为“同胞相斫声中之肉麻文章”,c《同胞相斫声中之肉麻文章》,《大公报》1927 年12 月6 日第2 版。并发表社评“蒋介石之人生观”,诘问蒋介石“一己之恋爱如何,与‘革命’有何关连哉”。d《蒋介石之人生观》,《大公报》1927 年12 月2 日第1 版。天津《益世报》用“蒋宋婚礼俨然军阀”的标题讽刺这场婚姻,形容婚礼现场戒备森严,阵容庞大。e《蒋宋婚礼俨然军阀》,《益世报》1927 年12 月3 日第3 版。且多次刊登打油诗讽刺蒋宋婚姻:“居官当为总司令,娶妻应须美龄宋;草头木脚好姻缘,仰慕才华真要命;奉化将军百战余,居然惯会写情书;洞房若见新人笑,忆否当年陈洁如。”f《两首诗》,《益世报》1927 年12 月4 日第14 版。媒体的批评与讽刺反映出社会对蒋宋婚姻背后政治因素的清楚认识。与此不同,《良友》视觉呈现蒋宋婚礼给读者诸多想象空间。“蒋宋结婚”同版载有“上海公共体育场总理铜像奠基礼”的图片,无论是否有意,正配合蒋介石作为孙中山接班人、忠实信徒,面带“笑容”迎接宋氏家族青睐。蒋介石不仅利用“孙中山”这一历史资源,也成功利用“宋氏家族”这一现实资源,两者无疑为蒋介石未来的政治道路奠定基础。

二、“边缘”到“中心”:蒋介石与对手的政治角力图景

蒋介石从取得政治资本到迈向权力中心尚有不少障碍,有诸多政治对手时刻挑战其权威。这些政治对手不仅包括汪精卫、胡汉民等国民党元老,也包括冯玉祥、阎锡山等地方实力派。无论党内党外抑或中央地方,蒋介石的军事独裁均面临巨大挑战。《良友》呈现蒋介石与其政治对手的图片含颇多回味处。

汪精卫、胡汉民两人积怨已久,甚难合作。因此,蒋介石利用汪、胡矛盾,或拉汪制胡,或依胡抑汪,制衡并削弱两派实力,最终实现其政治目的,收获政治利益。蒋介石的声望随军事斗争的胜利不断提升。在广东国民政府后期蒋介石通过把握军权实现政治干预,并利用“刺廖案”联合汪精卫排挤主政广东的胡汉民。于是,当时国民政府中出现“汪主政,蒋主军”局面。随着北伐的胜利推进,蒋介石与汪精卫二人最终难免分道扬镳。1927 年初,蒋介石挑起迁都之争,公然反对国民政府迁往武汉。之后在北伐军占领南京后即组建南京国民政府,出现“宁汉分立”的局面。此时宁汉双方除军事路线的斗争外,还有更严重的矛盾即党统之争。《良友》深谙时政之微妙,1927 年4 月第14 期刊载“国民政府先后到沪之要人”的图片,以整版篇幅刊载8 位重要政治人物的肖像,蒋介石和汪精卫位列该版最上方,下方依次罗列宁方重要将领和政治人物,包括李宗仁、白崇禧、何应钦、宋子文、孙科、陈友仁。g《国民政府先后到沪之要人》,《良友》1927 年第14 期,第7 页。8 人中有4 人为军人装扮,以对应正在北伐这一特殊的时代背景。

蒋介石、汪精卫等重要政治人物的图片出现于《良友》同一版面,传递出可能实现政治联合的信息。不过,此时汪精卫并没有向宁方靠拢,到达上海后他公开表示支持汉方,以取得武汉国民党中央和国民政府领导权。汪精卫主政武汉使蒋介石陷入政治被动,加上当时的一系列军事失败,1927 年8 月蒋介石不得不宣布下野。蒋介石下野当月,《良友》第18 期即刊登整版时事图片,描述此消彼长的政治势力。该版最上方的一幅图片为“郑州欢迎会中之谭延闿、孙科、汪精卫”,3 人站立于诸多军事将领中间,显露出其特殊地位。下方两幅图片则追忆蒋介石北伐事迹:一幅为“蒋介石由广州出师北伐时之情形”;一幅为“蒋介石就总司令职周年纪念”。h《蒋介石由广州出师北伐时之情形》,《良友》1927 年第18 期,第3 页。《良友》刊登两幅与蒋介石下野形成鲜明对比的追忆性照片,可见其关于时政的独特理解。因宁方军事将领控制政府,排挤掉蒋介石的汪精卫并未真正获得实权,只有再次谋求与蒋合作,此正促成蒋介石再次掌权。《良友》通过还原和对比历史情景展现时局特点。最终,蒋汪并未达成实质合作,蒋介石反选择胡汉民为政治伙伴,汪精卫在政治失势下被迫出国考察,汪精卫相关图片在此后《良友》画报中几近消失。

与汪精卫相比,《良友》中胡汉民形象的变化更具比较意义。北伐战争前后胡汉民受蒋、汪二人共同排挤,难以发挥足够政治影响,未受《良友》关注。但1927 年4 月汪精卫与蒋介石产生分歧,汪代表国民党宣称国共两党仍将密切合作。于是,蒋介石转而主动寻求与胡汉民合作,表示“当以事总理者事先生”。a须立求:《胡汉民评传》,开封:河南教育出版社,1990 年,第219 页。随后在胡汉民支持下,4 月18 日蒋介石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胡汉民任南京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与胡汉民进入合作期后,《良友》刊载不少反映两人合作的图片。1927 年6 月第16 期《良友》即刊登题为“国民政府建都南京”的组照,呈现当时南京国民政府初建时场景。b《国民政府建都南京》,《良友》1927 年第16 期,第3 页。版头的一幅图片是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大会典礼后,诸位重要政治人物包括蒋介石、胡汉民、吴稚晖、蔡元培、李石曾等的合影。蒋介石穿军装立于左侧,胡汉民等人穿常服立于另一侧,军装与常服的差别便如军事与政治的差异。合影下方是蒋介石和胡汉民分别发表典礼演说时的照片,彰显出两人的密切合作关系。胡汉民加入宁方后即被推选为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主席、南京国民政府代理主席等要职。c蒋永敬:《民国胡展堂先生汉民年谱》,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1 年,第390 页。但国民党内部的纷争难以真正弥合,随着1927 年8 月蒋介石下野,蒋、胡短暂合作即告结束。

1928 年2 月蒋介石再次上台,意识到必须拉拢党内元老助其稳固政治地位。9 月,蒋介石与胡汉民达成一致,决定再度合作。合作中两人各怀政治目的,蒋介石对胡汉民礼遇有加,希望借此巩固自身政治实力。而胡汉民希望利用蒋介石军事才干实现自己以党治国的政治理想。d胡汉民:《革命过程中之几件史实》,《三民主义月刊》1933 年第2 卷第6 期,第103 页。20 日,胡汉民被推选为国民党中常委,10 月又任国民政府立法院院长,蒋介石则任国民政府主席。《良友》对此多有关注,1928年10 月第31 期即刊载“新任国民政府委员”系列图片,其中第一张为蒋介石,第三张为胡汉民。e《新任国民政府委员》,《良友》1928 年第31 期,第3 页。此后《良友》的时事图片中也不时出现蒋、胡共同出席各种仪式的照片。f《总理铜像开幕典礼》,《良友》1929 年第41 期,第3 页;《国庆纪念》,《良友》1929 年第41 期,第5 页;《南京励志社欢送教导师出发》,《良友》1930 年第47 期,第3 页;《全国童子军大检阅》,《良友》1930 年第47 期,第4 页;《中华民国二十年元旦》,《良友》1931 年第55 期,第7 页。但多幅合影中蒋介石与胡汉民非并肩而立,显然两者合作并非亲密无间。现实政治运作中蒋介石与胡汉民矛盾重重。蒋介石想利用党权巩固军权,胡汉民则希望利用军权保障党权威严,两人在党权和军权孰轻孰重问题上存有严重分歧。基于如此不同认识,蒋介石和胡汉民的合作关系最终因1931 年的“约法之争”走至尽头。1932 年以后《良友》再也稀见胡汉民身影。《良友》中蒋、胡合影呈现出两人关系变化,完整勾勒出他们的特殊关系。

同时,1928 年蒋介石东山再起后,利用继续北伐的机会整合国民党地方实力派,冯玉祥和阎锡山首当其冲。《良友》不断刊出蒋介石与二者关系的图片。1928 年4 月7 日,蒋介石徐州誓师,与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兵分四路北伐。5 月出版的第26 期《良友》即在封面刊载“二次北伐开始前蒋冯合影于河南”图片,以示关注此次北伐。图片中蒋介石与冯玉祥并立,显得关系密切。冯玉祥将北伐胜利完成统一视作大事,力挺蒋介石为国民党内能领导北伐的关键人物,g杨树标、杨发祥:《1927—1937 年冯玉祥与蒋介石的关系新论》,《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 年第1 期。蒋介石和冯玉祥关系“良好”。封面合影下有如此“卷头语”:“在战场上,只知战而不知有其他,这样的军人是常胜的;至于那些前顾后盼、时刻以自己性命为念的,结果恐怕性命不保。农夫对于收获有了希望与信仰之后,他并不用尺子去量度禾苗每天长了多少;他只知耕、耕,天阴或天晴都耕,不知不觉收获的日子就到了。成功惟一的秘诀是尽眼前的责任而把‘想成功’和‘怕不成功’的念头忘掉。倘若一个有志青年,常常顾念着自己能否成功。他就像军人在战场上前顾后盼一般危险,像农夫天天用尺去度禾苗一般愚蠢。”a《卷头语》,《良友》1928 年第26 期,封面。字里行间传递出鼓励实干的精神,不满于私利苟合。此时编者也希望蒋介石与冯玉祥“只知战而不知有其他”,一鼓作气赢得战争胜利,顺利完成北伐。

当然,蒋介石与冯玉祥之间也存在明争暗斗。同时,北伐过程中崛起另一位地方实力派人物阎锡山。二次北伐开始后,阎锡山任第3 集团军总司令。6 月8 日,阎锡山任京津卫戍司令,随后攻占北平。17 日,阎锡山率领党政军三方面人士前往西山碧云寺谒孙中山灵柩,试图争夺“孙中山符号”所有权,但此举并未获得国民政府认同。国民党中常会派蒋介石前往北平祭告总理孙中山。7 月6 日,祭告总理典礼正式举行,蒋介石主祭,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襄祭。此事备受舆论瞩目,当月第28 期《良友》即刊载“蒋总司令北上”和“北伐成功祝告总理及北平市民祝捷大会”两组图片,其中“北伐成功祝告总理及北平市民祝捷大会”有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合影,并排站立出席典礼,庆贺二次北伐成功。b《祝告总理时碧云寺前之国民政府代表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良友》1928 年第28 期,第9 页。3 位重要军事实权人物的并排表明权力争夺虽未结束,但此时蒋介石已具相当权力,在三者角力中占据优势,该期“蒋总司令北上”中有各界群众欢迎蒋介石的图片和横幅。c《蒋总司令北上》,《良友》1928 年第28 期,第8 页。

随冯玉祥实力的不断增强,蒋介石便心生打压之意。北京召开的善后会议上蒋介石暗中支持阎锡山,反对冯玉祥扩张势力。北伐胜利后蒋介石力行军事编遣,实行裁兵,统一军政。此举引起冯玉祥反对,两人矛盾加深。1929 年3 月蒋桂战争爆发,冯玉祥萌生反蒋计划。但因部将韩复榘和石友三被蒋介石收买,冯玉祥失败。5 月27 日,冯玉祥通电下野。7 月初,阎锡山借邀请冯玉祥到山西“避暑”之机将之软禁于五台山。显然,此时蒋、冯、阎3 人关系已发生微妙变化,《良友》对此有所关注。阎锡山软禁冯玉祥当月,《良友》第37 期再次刊载蒋、冯、阎合影。之前合影中3 人关系尚好,表情温和,但此时3 人表情冷漠凝重,且站立位置略显分散。图下附介绍文字:“时局变迁,冯下野拟出洋,阎亦有去意,蒋努力主持中央。”d《数月前之冯玉祥阎锡山蒋介石》,《良友》1929 年第37 期,第28 页。“时局变迁”道出百般变化,如此“貌合神离”场景予人诸多遐想。若说第28 期的合影意在彰显北伐战争中3 人的卓著功绩,第37 期中的3 人显然已成政治对手。《良友》宣传以政治局势变化为轴,反映出社会的强烈关注。蒋介石虽经历由总司令到“主持中央”的变化,但始终为《良友》描绘的核心人物,由此不难感知其政治倾向。

1929 年蒋冯战争后,面对李宗仁和冯玉祥先后被蒋介石击败的事实,阎锡山难免有兔死狐悲之感,害怕自己成为蒋介石下一个打击目标。于是阎锡山与冯玉祥最终走向“和解”,1930 年5 月,冯玉祥和阎锡山共同起兵联合讨蒋,中原大战爆发。《良友》刊载不少图片展现这场战争。1930 年8 月出版的第49 期《良友》即刊登“中央讨逆军之前方”“伐罪与吊民:华北战事与饥荒”等图片。“中央讨逆军之前方”中有蒋介石在前方行营招待各国记者的图片,《良友》特将该幅图片中蒋介石的表情放大,单独做成图片,名为“蒋主席对新闻记者谈话时之乐观态度”,面带笑容,颇乐观于战事。e《中央讨逆军之前方》,《良友》1930 年第49 期,第7 页。蒋介石的乐观源于其战局优势,虽然中原大战爆发后蒋军一度失利,但1930 年8 月南京中央讨逆军攻占济南,晋军被迫退至黄河以北,蒋军形势大好,自然乐观。该期《良友》图片报道的立场十分鲜明,使用“中央讨逆”的表述,认同蒋介石的正统地位。“伐罪与吊民:华北战事与饥荒”中还刊载“中央军向小贩买食物,纪律严明,到处得人民欢迎”的图片,f《伐罪与吊民:华北战事与饥荒》,《良友》1930 年第49 期,第8 页。“民心”的赢得表明蒋军行动的正当性和正统性。

《良友》主编梁得所在第49 期“编后话”中批判冯玉祥,称以前在一般民众中冯玉祥“何尝不是一个中国的甘地”,但“现在看来有点不像”,因为“他的行为和自己的主张不大对板”。a梁得所:《编后话》,《良友》1930 年第49 期,第2 页。该批判显然因冯玉祥的反蒋。此后《良友》继续密切关注时局。第49 期出版当月,汪精卫在北平准备另立国民政府。9月1 日,在汪精卫策划下北平“国民政府”成立,阎锡山任主席,汪精卫、冯玉祥等人任委员,北平“国民政府”与南京并立。10 月的《良友》第50 期刊登“汪精卫北上”“华北时局中之重要人物”两组图片,其中有汪精卫、冯玉祥、陈公博等人,以示关切华北时局。b《良友》1930 年第50 期,第7-8 页。但并不意味支持汪精卫、冯玉祥、阎锡山等,相反,主编梁得所的“编后话”云:在中央国民政府和畸形的北方政府之间,国际上和本国国民都“只公认中央政府”。c梁得所:《编后话》,《良友》1930 年第50 期,第2 页。饶有趣味的是,该期“汪精卫北上”系列图片中,无论汪本人或与他人合影,表情皆凝重,《良友》似乎已预测到汪精卫等人的命运。事实亦如此,北平“国民政府”的成立并未挽救反蒋派的军事颓局,随张学良入关助蒋,大局已定。《良友》图片显露出较鲜明的政治倾向性。

当然,《良友》的政治倾向性一以贯之,并非只限中原大战,前述“蒋宋婚礼”等图片即如此。另如1929 年8 月第38 期《良友》封面图片即回顾“一年前北伐时之蒋介石”,那时蒋介石组织的北伐志在消灭张作霖。编者于图旁注明:“像中国这么大的版图,倘在欧洲大概可分做十余国的,试举列强表表者英国而论,她的面积不及我们三十分之一。然而我们居然是统一了。统一政治,千辛万苦然后实现;统一人心,这事业更为艰巨。倘若人民未有共同的意志,普遍的教育和平等的生活,那么,统一就似浮萍一般无所凭借;而牺牲者的血就变成水一般贱。革命尚未成功,这话现在仍未可忘记。”d《一年前北伐时之蒋介石》,《良友》1929 年第38 期,第1 页。《良友》意在肯定蒋介石发动北伐统一全国。人们希望蒋介石战后能继续进行国家建设和治理,而非限于军事统一。《良友》中的蒋介石形象逐渐演变为治理国家的政治领导。

蒋介石以政治领导形象出现于多种正式场合。1930 年第46 期《良友》刊登全国运动大会图片,蒋介石虽穿“军装”立于高台演说,但图片下方文字说明:“全国运动大会名誉会长蒋介石演说。”e《全国运动大会开幕》,《良友》1930 年第46 期,第3 页。蒋介石形象并非以军事领袖而是以政治身份来展现的。中原大战结束后,蒋介石取得明显军事优势,更频繁地以政治领导形象出现。1930 年11 月,蒋介石任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次年2 月第54 期《良友》中的“时人近影”即载“新任行政院长蒋介石氏”图片,蒋介石虽穿军装,但“行政院长”职务提醒人们蒋介石的政治身份。f《新任行政院长蒋介石氏》,《良友》1931 年第54 期,第34 页。3 月第55 期《良友》中载“中华民国二十年元旦”画册,蒋介石与政府人员、外宾合影,穿大氅威严地站于中心位置,宋美龄、胡汉民等站在两侧。g《国民政府元旦阅兵典礼中之国府要人与外宾》,《良友》1931 年第55 期,第7 页。至此,《良友》刊载的蒋介石诸多合影中,其形象在图片中的位置经历旁侧到中心,正呈现蒋介石地位的巩固。

三、结语

《良友》与蒋介石形象的关系更多侧重于相关史事呈现。《良友》刊载的蒋介石图片多为事实性报道,属于新闻媒体对时事的敏锐捕捉,主观上无建构蒋介石形象的意图。但《良友》画报中的蒋介石图片给读者展现出从军人形象到政治领导的变化,于读者而言则属蒋介石形象的传播。在此过程中《良友》充当了马克思所说的“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h《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年,第854 页。《良友》虽未直接受政治权力操控,但不可避免地受社会与政治等因素影响,做不到漠不关心政治,《良友》中呈现的蒋介石形象与政局变化之间的关系相当密切。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随着国民政府正面战场的不断失利,蒋介石各方面能力受到社会质疑。1943 年后《良友》中蒋介石形象出现的次数明显减少,舆论效力渐次式微。《良友》在某种程度上只是充当了政治的媒介。

猜你喜欢
良友冯玉祥国民政府
你有病吗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都市生命统计
近代史学刊(2020年2期)2020-11-18 09:14:54
孙中山民生主义与国民政府的直接税改革
近代史学刊(2020年2期)2020-11-18 09:12:18
冯玉祥智斗日顽
寄冯玉祥书
郭沫若学刊(2019年3期)2019-10-12 08:09:28
从汕头到上海:国民政府的“废两改元”之路(1925—1933)
近代史学刊(2019年1期)2019-08-24 08:03:18
聚天下良友 琢百世美玉
天工(2015年3期)2015-12-21 12:23:40
旧媒体
旅伴(2014年10期)2014-10-11 12:59:16
用《良友》来修复记忆
博览群书(2012年8期)2012-06-05 00:57:34
国民政府内特大间谍集团破获记
军事历史(1999年1期)1999-08-20 08:3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