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涛
传统村落既有文化内涵,也有乡村美景,具有良好的旅游资源优势,其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对于在乡村振兴道路上建设“留得住乡愁,稳得住乡亲”的新型农村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近两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人员跨区域流动性减弱,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近郊游、乡村游的发展,为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开发提供了新的机遇。四川省绵阳市作为古蜀国文化、藏羌汉文化,客家文化等各类传统文化的交融地,具有良好的传统村落资源基础。为了解绵阳市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现状,以及市民对传统村落的认知情况,笔者于今年4月分别走访调研了绵阳14个省级及以上传统村落,与村落负责人(工作人员)开展座谈及问卷调查。此外,还通过网络问卷形式获得了544份市民(其中本地市民有效问卷488份)近郊旅游、本地传统村落认知等相关情况的调研问卷。在此基础上,笔者就绵阳市如何加快相关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实现优质资源与乡村振兴有效转化问题进行探讨。
传统村落是指拥有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的村落。截至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和旅游部等五部委联合发布《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全国认定进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村落总数已达到了6819个。绵阳也积极参与了传统村落创建工作,目前共成功创建省级以上传统村落56个(含中国传统村落16个),这其中包括以七曲山大庙及古柏林为主要特色的梓潼县七曲山村、以古建筑群及红色文化为主要特色的江油市青林口村、以传统乡村夯土建筑为主要特色的游仙区铁炉村、以白马藏族传统民居及民俗文化为主要特色的平武县亚者造祖村等具有较广泛知名度的村落。在创建省级传统村落的基础上,绵阳还成功创建了江油市二郎庙镇青林口村、平武县豆叩镇银岭村、游仙区刘家镇曾家垭村和盐亭县黄甸镇龙台村4个“四川最美古村落”。
受疫情影响,近两年旅游消费市场低迷。以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2022年清明节假期文化和旅游市场数据为例,国内旅游出游人次较去年同期不升反降,仅恢复到2019年同期的68.0%。但据同期携程数据显示,乡村旅游已较2019年同期恢复92%,是复苏势头最强劲的旅游品类之一。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下,同期绵阳市旅游市场也主要以“绵阳人游绵阳”为主,春日踏青游景备受青睐。在该背景下,顺应阶段性旅游市场特点,开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传统村落的开发,扩大本地旅游目的地,刺激和释放本地消费潜力,将是促进消费和提振经济的有力举措。在本次调研回收的488份绵阳本地有效问卷中,62.5%的受访者表示2022年一季度在城市周边郊区、乡村有过休闲、旅游经历,21.9%的受访者次数更是在3次及以上。此外,有75.6%的受访者表示对到传统村落游玩感兴趣,这说明绵阳传统村落旅游有较大的挖掘潜力。
乡村振兴离不开产业振兴,在乡村产业发展同质化严重背景下,传统村落所具有独特旅游资源禀赋就显得尤为可贵。传统村落通过传统建筑、非遗传承等内容或形式吸引宝贵的人流资源,并配套发展相应的一、二、三产业,是实现居民稳定增收的有效途径。并且,在乡村振兴战略支持下,近年来持续推进的道路、交通、电力等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为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开发解决了重要的“沉没成本”问题,许多传统村落目前都已处于绵阳市区两小时交通圈内,可以实现便捷到达。《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进一步提出,要开展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为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开发提供了进一步的政策支持。近期中央财政也对2022年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市、区)予以了定额奖补,其中,西部示范县补助基准高达5000万元,获奖区县实现了经济和推进传统村落建设的双赢。
目前,绵阳部分传统村落的旅游开发已初见成效,带动村民实现了增收致富,说明了传统村落开发的可行性。除因七曲山大庙而常年游客如织的梓潼县七曲山村外,据相关部门介绍,江油市青林口村依托青林口白花桃、古镇风景等作风景文章;依托红军桥等红四方面军遗迹作红色文章;依托青林口包蛋、豆腐宴等特色美食做味道文章,2021年全年接待游客100万人次,带来综合旅游收入达到5500万元左右。游仙区铁炉村的旅游开发则主要集中于近几年,该村在引进全新的现代夯土技术建立连片川西北现代夯土房的基础上,配套打造用于国学、茶咖的“祠堂书院”、以及铁炉小铺、涂家湾农场、观景平台、山湾建设展厅等设施,2021年5月基本建成以来,全村已接待旅游人次5万人左右。据当地村民介绍说,周末时该村铁炉面馆20元/碗的“铁炉面”供不应求,小面馆每天的收入可以达到3000元以上。
四川进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村落总数已达到333个,绵阳作为古蜀国文化、藏羌汉文化,客家文化等各类传统文化的交融地,但进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村落总数仅16个,仅占四川的4.8%,与同处川北地区的巴中市(27个),广元市(26个)尚有一定差距,特别是广元市昭化区区内拥有国家级传统村落达12个,省级传统村落7个,优势明显。此外,市内各县(市、区)创建进度也差距悬殊,对传统村落保护及开发较早的游仙区,共成功创建14个省级以上传统村落,其中国家级5个,占到绵阳国家传统村落总数的近三分之一。但目前区域面积占绵阳13%的三台县尚无国家传统村落,省级传统村落也仅有2个。
一方面,传统村落保护需要持续、大量的资金投入,本次直接调研的14个省级以上传统村落中,铁炉村、七曲村、上游村及亚者造祖村的开发及保护投资都已经达2000万元以上,如果不能形成发展与保护的良性循环,完全依托财政投入的压力将十分巨大。据绵阳市盐亭县相关部门介绍,该县青峰村四个传统院落主体修复还旧预计需300万元以上资金;凤林村桑家大院目前院内局部还原修补,在村民免费投工投料基础上,预计所需的40万余元工匠费都均无着落。14个调研村落中,有11个村在受访时表示自身造血功能不足,保护经费落实困难是当前传统村落保护中的主要困难。另一方面,传统村落中许多传统民居并不能适应现代居住需求,如不能有效开发利用,绝大部分居民为改善居住条件,会在原址进行改建或重建,传统村落环境、格局风貌严重破坏,传统建筑消亡加速。据绵阳市梓潼县省级传统村落柏林湾村工作人员介绍,该村境内的传统村落建筑已所剩不多,村内原有一座100余年历史的老宅,宅内有壁画、神墙等古物,但由于缺乏有效保护,导致墙面损坏,成为危房,在2021年土地增减挂钩政策下拆除。据盐亭县相关部门介绍,该县中国传统村落龙台村王家大院仍为居民主要居住场所;大兴乡青峰村传统村落核心建筑四大院子中,一个院落仍为居民主要居住场所,两个院落年久失修,整体破烂不堪,局部已经坍塌。该县省级传统村落五和村张家大院维修保护后,目前也已出现漏光漏雨,木料基脚霉烂等问题。
即便有好的资源禀赋,但离开了开发与宣传,资源也无法转化为资本。在调研的14个村落中,就本村乡村旅游开发情况,认为比较好和一般的各占一半,没有选择很好的村落。例如,据游仙区相关部门介绍,该区鱼泉村、上方寺村的开发项目均还未正式启动。据盐亭县相关部门介绍,该县龙台村的保护与开发规划目前尚在编制中。并且,从调研情况看,虽然传统村落总体在市内具有一定的知名度,绵阳16个中国传统村落,81.4%的受访者表示听过一个及以上,但除七曲山村知晓度55.1%,青林口村知晓度19.8%以外,其它中国传统村落知晓度均在10%以下。大部分传统村落知晓范围总体限定在本县(市、区)内,游仙区曾家垭村、上方寺村,安州区红牌村,盐亭县龙台村、青峰村均在其它部分县(市、区)存在无一名受访者知晓的情况。在去过一个以上中国传统村落的291名受访者中,有39.5%认为绵阳传统村落存在开发不足的问题,村落游玩项目无法支撑一天游玩时间;有34.4%认为存在宣传不足的问题,传统村落相关信息是很偶然获得。
传统村落的管理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及专业性,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机制、机构及人员,但目前大部分传统村落都与此存在较大差距。例如,据盐亭县相关部门介绍,该县传统村落中的部分传统建筑存在权责不清的问题,建筑本身产权清楚,并且有居民居住,但该类建筑的消防、维修、管理等又可能需要财政投入,存在一定矛盾,还需要探索相应的权责分担机制。据江油市相关部门介绍,国家传统村落均是由当地村委会在管理,特别是青林口村某工作人员反映,青林口村古建丰富、人流量大,由村委会进行管理确存在级别偏低、人员不足的问题,希望提高青林口景区的管理级别。此外,与传统村落保护、开发、管理相配套的专业人才也普遍缺乏,14个受调查的村落中,有8个村认为相关专业人才不足是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中面临的主要困境。而与管理配套偏弱相伴的往往是长期规划意识不强,并且已有规划落地困难。据游仙区相关部门介绍,各村的传统村落保护方案中,大都侧重对传统村落建筑原貌的保护,但对世代传承的风俗习惯、精神信仰等活态文化的保护,缺乏足够的重视和有效的措施。并且在开发规划上对传统村落的故事、人物、民俗文化宣传利用不够,许多传统村落的原生个性正在逐渐失去。
■湖边牧羊|曹丕业/摄
扎实摸清绵阳传统村落的家底,一方面,中国传统村落申报间隔逐步拉长,申报落后地区很难完成数量超赶,所以更要努力把握每次申报机会,利用申报间隔扎实核清可申报为省级以上传统村落的家底,积极对上争取,争取成功申报更多中国传统村落。另一方面,要加强对传统村落开发价值的评估,只有当前基础设施基本完善,村落布局总体合理,物质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对丰富的传统村落,短期内才具有相对较低的开发投入与较强的开发价值。并且传统村落开发潜力的评估可考虑请专业团队进行,前期遴选出部分传统村落重点扶持,尽量避免后期无效或低效开发的出现。
通过开发与保护并举,建设拿得回“牌子”、留得住乡愁、引得到游客、富得了村民的新型传统村落。既要加大传统村落的保护力度与范畴,对传统村落中的老院子、老房子、老天井、古树等不可再生的物质资源加强维护与防火、防雷等预见性保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强传承。也要开拓传统村落开发思路,促进一二三产的融合发展,包括但不限于民宿,沿河传统村落开发“夏日水经济”,为本地特色产品申请地理保护标志,开发民族文化特色产品,促进非遗的市场化拓展,配套开发观光、体验农业等。最终实现通过保护为开发提供物质及文化资源基础,通过开发为保护提供资金及群众支持,逐步形成正向内部平衡,减少对财政等外部资源的需求力度的目标。
有计划的加强宣传,逐步强化市民对传统村落“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整体认知,提高各县(市、区)成熟传统村落景区的区域内及跨区域知名度,在疫情防控允许下促进市内的跨县旅游。加强对各传统村落景区游客接待能力的评估,匹配相应的宣传力度,强化人流强度预警,提升游客体验,避免涸泽而渔,以可持续发展的态度去对待每一个传统村落。针对平武三个中国传统村落整体资源丰富,但交通相对不便的情况,除利用九寨沟环线公路加强过境游客宣传外,要充分利用好绵(绵阳)九(九寨沟)高速建设契机,预先加强平武传统藏族村落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游客接待能力,并抓好先期宣传,抢占绵九高速对沿途旅游业带动的先机。
在立足村情、尊重民意的基础上,进一步科学编制或完善各传统村落的保护及开发规划,在注重短期目标与长期规划一致性的同时,尽量以“跳起摸高”的标准制定阶段性目标。同时根据规划需求,尽量匹配相适应的机构、经费、人员等,逐步丰富和完善传统村落保护资料,建设专门的场所存放并展示专业档案及与村落记忆相关的物品;根据传统建筑产权等相关情况,完善管理制度,明确县乡村各级,以及产权所有人在传统建筑保护上的权责。此外,相关部门也要加强对传统村落规划落实情况的检查与督促,确保规划科学高效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