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小骏
钟小骏,1978 年生,祖籍浙江,长居山西。文创二级,小说、人物传记曾获奖,参与创作影视剧多部,有随笔、杂文等散见于国内各媒体。系晋中信息学院创意写作兼职教师。
《金牙》发表于《小说月报》2022 年第2 期,作者是裘山山,本文是当期的头条。
裘山山老师是1958 年生人,与我父母同辈,她的小说总是写得生机勃勃,从此说开去,不免会说到审美、训练、语言、主题等等,裘老师在这些方面当然都是做得很好,不过我今天想和大家来讨论一下“细节”。
《金牙》全文1 万字,共有53 处情节性细节(非情绪性的、非互动性的),其中25 处与医疗相关,描写了5 场手术,这样窄小的篇幅,如此“坚固”的细节安排,却仍然流动着热乎乎的生活气息!
关于小说的“细节”,其实有创作经验的朋友都知道其意义,除了最基础的训练,那些周边景色、人物表情、动作这些可以凭借最初的“观察”就提供的信息之外,还有着众多向度:人性的、科学(学科)的、叙事的、感知的、客观的、主观的等等,细化出来,又可分为节奏、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视角等等众多技巧,这些技巧已经不能够直接通过视觉观察这样的练习来获得和掌握,必然要加入“感知”和“思考”,内化后才可能成为创作者的武器。
既然有了“思考”这样的个人化过程,那么“细节”的表现必然呈现多种不同形式,也一定会有着“社会环境”和“个人经历”的痕迹,契诃夫和余华在描写方面的特色是这种特性中“个人经历”的典型例证,强言之,鲁迅先生的文风同样如此,假如同周作人的文风进行对比效果更明显。
那相对更“宏观”些的“社会环境”,对细节的影响大概会怎样体现呢?可能裘老师的这篇《金牙》是一个不错的例子。尤其是和现今的大量年轻作者的作品进行比较的话。
我们已经一再言及,现在的写作训练由“自我感知”“诚实表达”作为起点,进而建立“自我”,然后以此为基础观察、感知“世界”,接下来走向两个方向:向内挖掘,向外映射。这个过程中辅以“技巧”的熟悉和训练,涵盖“结构”“主题”和“语言”等,最终经过“修改”,获得最终的“产品(作品)”,这是一个完整的创作过程,也是一个完整的训练过程。其中“审美”和“叙事姿态”的建立离不开哲学、艺术、科学等多领域、多学科的介入,在复杂的自我说服和自我增强之后才会获得稳定的(写作)价值观并进而形成独特的自我风格,在这个领域中,目前并未出现居中的绝对真理,目力所及的将来也不太可能出现。
但作品仍然呈现着“时代感”。文学史中的“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的迭代也正是这种时代感的具体体现。目前主流所强调的“现实主义风格”严格说是“狭义的文学现实主义风格”,其中还包含着“文学的目的”这样先天性的主题要求,是一个既古老又新鲜的“文学风格”的变形,并非单纯或者说绝对的文学概念。但也因如此,正是目前这个“时代”的特色。在不涉及这个有着标准答案的解读时,单从文本角度出发,近来尤其是最近10 年的文学作品的风格,也有着从作者视角出发的“时代性”。这一点,从“细节”角度来看比较明显。
新一代的创作者更擅长体察自身,在“意识流”创作的技巧已经相对完善的现在,大家的语言风格、叙事形式甚至切入点的选择都不再成为问题,相对应的,大家的描述对象也更集中于“自身(主角)”,更困惑的,或者说被认为更能代表“人”的困境似乎天然地被承认是小说应该被关注的中心,由此也就必然让“情感”和“人与人”成为叙事核心。这当然没什么错,但就像我们刚刚讨论过的,这不应该也不可能成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