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安阳
(北京科技大学,北京 100083)
坚持和加强党在高校办学治校过程中的全面领导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要求,也是推动高校事业发展的有力保障。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党对高校开展领导的具体路径。党中央历来重视高校党的建设,我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我国高等学校必须把中国共产党高等学校基层委员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作为治学办学所要坚持的根本制度,为党对高校的领导提供了法律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日益成为高等教育领域的重要课题。2014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坚持和完善普通高等学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对党的建设在高校事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予以进一步明确,为新时代加强高校党的建设工作、完善高校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进而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大学框架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我国高等教育,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牢牢掌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强调要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高校党委对学校工作实行全面领导,高校书记、校长都要成为社会主义政治家、教育家。”为新时代全面加强高校党的建设,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指明了方向。
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我国高校在实践中探索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学治理模式。在凝聚共识、贯彻执行、推动发展中具有鲜明的制度特色和制度优势。同时,也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了制度保障,为现代大学治理体系的构建提供了实践样本。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并立足办学实际持续完善其实施路径是将高校打造成为党领导的坚强阵地的有力举措,也是推动高校实现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课题。
“党委领导”是制度的基础,“校长负责”是落实党委领导的有力举措。两者是相互协同、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治理逻辑之中。在实践中,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并充分发挥制度效能,应当准确理解制度的三个核心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办好我国高等教育,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牢牢掌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使高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在高校中坚持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应当充分把牢学生和教师两个主体。一方面,要坚持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领导地位。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路线、方针、政策。坚持立心铸魂,持续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不断坚定学生理想信念、提升政治觉悟、增强文化素养,将其培养成为德才兼备、可堪大任的高素质人才。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党在高校队伍建设方面的重要作用。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充分发扬党组织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优良传统,凝聚一批高层次科技人才,培育一批高水平科技创新团队,打造一直担当作为的干部队伍,让党的领导切实成为高校发展的重要基石。
《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党委是学校的领导核心。校长办公会议作为学校行政议事决策机构,研究提出由党委会决议的重要事项和部署落实党委各项决策,阐明了“党委领导”和“校长负责”的逻辑关系。实践中,在此基础上还应当准确把握两方面内容。一方面,要明确议定事项界限。按照学校章程以及党委全委会、常委会和校长办公会的具体规定,科学划定党委领导内容和校长负责事项的界限,在发挥党委政治引领、总览全局作用的同时,充分支持校长在统筹各项行政工作,推动党委决策部署落实中的作用发挥,实现制度的巩固和完善,支撑现代大学治理体系的构建。另一方面,应当处理好学校党政主要领导同志间的相互关系。形成推动学校事业发展是第一要务的共识,在工作中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支持。在重大问题的决策上坦诚相见,深入讨论。此外,要充分认识到党委领导是集体领导而非党委书记领导,校长负责是行政领导班子集体负责而非校长个人负责,党委领导和校长负责辩证统一于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之中。
集体领导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显著特征。要抓好集体领导,就要在决策过程中坚决贯彻民主集中制。一方面,要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重要意义,将“两个维护”落实到日常工作的方方面面,将学校领导班子的认识和行动统一到高标准落实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上来。另一方面,要在充分酝酿、科学决策的基础上,根据工作分工支持分管校领导在职权范围内大胆地、负责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切实保证集体决策落实到位。此外,领导班子成员应当自觉维护党委领导权威,既要根据集体决定和工作分工做好分管领域内工作,又要主动关心工作全局,积极参与集体领导,在班子内部营造精诚团结、创业担当的干事氛围,做到分工不分家、成事不败事、补台不拆台。
实践证明,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最能够实现我国高校内涵建设、高效管理的治理模式。但受限于认识、执行上的差异和高校间不同的办学实际情况,制度在实施层面仍然存在不同问题,主要表现在:
落实好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关键在于规范议事决策流程。当前实践中,不同程度上存在因认识水平不够而产生的议事决策不规范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党委常委会和校长办公会参会人员基本一致,一些重大议题校长办公会研究后,党委常委会有些时候就是“过一下”,起不到常委会对于重大议题的把关、决策作用。二是高校在议事决策过程中往往更注重决策的效率,对于重大决策事项的合法性评估、意见征集环节往往不尽如人意,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依法决策、民主决策水平。此外,仍然存在因反馈、督查和评价机制不健全而导致的议而不决、决而不行的现象。
在实践中,仍然存在一些有失偏差的看法,比如将“党委领导”看作是党委书记领导,将“校长负责”视为一切落实工作都应当由校长负责或者是事无巨细都应当经过集体决策等。这就造成了学校党委常委会、校长办公会议和分管校领导职权范围内的决策事项边界不够明确清晰。具体体现在由于对事项本身的认识不足、定位不准等原因,造成的决策会议与决策事项不匹配的现象,一方面降低了决策的高效性和科学性,另一方面也给学校事业发展留下隐患。
推动高校事业内涵发展,必须要尊重和强化学术权力,发挥高校学术委员会的重要作用。但在当前实践中,由于学术委员会自身直接审决事项尚不明确,学术委员会与党委常委会、校长办公会衔接机制尚不健全等诸多原因,造成学术委员会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符合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大学治理架构仍需进一步理顺。
近年来,北京科技大学深入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扎实推进党的政治建设,全面加强党对学校的绝对领导,努力构建起党委集中统一领导下,分工有序、紧密配合的治校格局。
北京科技大学将贯彻落实上级文件精神和学校事业发展有机结合,立足自身办学实际,印发《北京科技大学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实施细则试行》和《北京科技大学校领导专题会议议事规则》,修订党委全委会、常委会、校长办公会等各类决策会议以及“三重一大”事项议事办法。建立健全领导班子成员常态化沟通机制,制定实施二级党组织书记例会、行政工作协调推进会等制度,进一步规范议事内容、程序和要求。为不断加强党对学校的全面领导,优化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实施路径,提升学校议事决策水平和效率,构建现代大学治理体系提供了制度保障。
科学决策是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关键内容。北京科技大学通过严格会议召开程序、搭建信息平台、厘清党委常委会和校长办公会议事边界等方式严肃了决策会议召开纪律,规范决策流程。确保议事制度规范、党政界限清晰。同时,通过鼓励学校领导践行一线规则、大兴调研之风以及优化决策会议校领导汇报机制等方式,提升了议事决策的科学性。此外,完善校务委员会、教代会、学代会制度,进一步发挥其在推动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和民主决策中的作用,不断提升决策的针对性、民主性。
一方面,围绕落实学校党委各项决策部署,构建议定事项定期提醒督查制度,通过开展专项督查、单位考核等形式,着力构建“调研−决策−落实−反馈”工作闭环,提升党委决策落实工作能力。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基层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坚持和完善院系党组织会议和党政联席会议制度,通过制定议事规则、规范议事流程等方式,夯实和加强党组织对于院系的全面领导,切实发挥了校内二级单位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为制度的高效运转以及决策的高质量落实奠定了组织保障。
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要把握好以下几个着力点和关键点。
持续加强和改进领导班子政治建设,是提升办学治校能力的关键。一方面,高校领导要坚定政治信仰、坚守政治规矩和政治底线,坚守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加强对于党的教育方针、路线、政策的专题学习研究,在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谋划学校建设,不断提升学校内涵建设发展水平。另一方面,要主动加强实践训练,提升系统思维和全局观念,增强斗争精神、提升解决问题的本领,坚决拥护党委集中统一领导,将各项决策部署高标准落实到位。此外,还应当增强政治意识,具有准确认识问题、把握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政治思维和政治本领,能够团结周围领导同志,将师生员工和基层群众的思想认识统一到落实学校党委部署、推进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上来,为学校建设凝聚广泛思想基础,奠定坚实组织保障。
坚持和发展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要持续优化高校内部的治理机制和落实机制。一方面,应当重视学术委员会的作用发挥,健全以学术委员会为核心的学术治理体系,充分保障其按照章程履行职能,统筹行使学术事务的审议、决策等相关职权,积极探索教授治学的实践模式。另一方面,应当通过完善调查研究机制、工作督查机制和考核激励机制等形式,形成科学决策、有力落实、及时反馈的工作落实闭环机制,确保决策的针对性、科学性、合法性以及工作落实的实效性和规范性。让党委决策压力层层传导,破解当前“上热中温下凉”的局面,切实推动上级各级党组织的决策部署不打折扣落地见效。
高校院系党组织是党在高校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要不断强化政治功能,履行政治责任,保证教学科研管理等各项任务完成。坚持和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必须夯实基层党建工作,增强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战斗力。要强化高校院系党组织建设,完善院系党政联席会议、党组织会议决策内容和程序,为院系重大问题决策提供政治支撑。要加强党员教育管理,推动师生党员积极主动亮出党员身份,对标先进,担当作为。要总结运用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成功实践的先进经验,在保证数量的同时更加注重质量和实效,选拔政治素质、业务能力、群众基础、奉献精神全面过硬的学术带头人担任教职工党支部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