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域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2022-10-22 04:57左康华
学术研究 2022年8期

左康华

党的十九大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科学论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历史任务,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要求以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建设邻里守望、诚信重礼、勤俭节约的文明乡村。在这一时代使命下,讨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中的思想精华的“唤醒”和“活化”,让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精神血脉和文化基因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强大的精神资源,具有重要意义。2022年7月15日,由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广东儒学研究会、学术研究杂志社承办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乡村振兴”学术会议在华南理工大学举行。来自国内近40所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100余人围绕以下主题进行深入研讨。

一、作为中华民族文明史主体的乡村文明

与会学者认为,中华文明起源于以农业为主体的社会生产生活实践,在这一实践中,农耕工具的创造革新、季节物候的流转变迁、礼仪伦理的生发流变等共同形成的农耕文化,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起点。省社科联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学术研究杂志社主编叶金宝研究员在开幕式致辞中指出,乡村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起源和壮大的沃土,农民是传统道德观念更为坚定的信仰者。在农业生产中,仁者爱人、以人为本、以和为贵、讲信修睦、俭约自守、知行合一等道德规训,自然萌生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并在适宜的环境中发展壮大,成为中华民族延续千年的价值核心。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杨清虎教授认为,现代乡村是中华文化的载体,乡村文化守护和传递着民族的文化底色。另一方面,乡村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生态体系,既留存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珍贵基因,也存在着某些落后因素。会议关注的一个主题是历史上的思想家们对于乡村文明的改造与提升。厦门大学朱人求教授认为,朱熹通过《朱子家礼》等典籍建构了一个“家哲学”思想体系,也建构起中国人理解世界、参与世界的方式。西北政法大学俞秀玲副教授认为,乡规民约在传统乡村社会起着维护乡村文化传承和秩序的“习惯法”作用,朱熹增补北宋吕大钧兄弟所创制的《吕氏乡约》的尝试和努力,是其乡约建设和敦伦化俗思想的集中体现。五邑大学刘兴邦教授以湛若水《甘泉沙堤圣训约》为例,认为湛甘泉乡村自治、乡村文明建设的思想对当今乡村示范村的建设仍具有借鉴意义。中山大学杨海文教授认为,乡贤文化是孟子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倡性善、行仁政、做大丈夫是孟子论乡贤文化的三个重要方面,乡贤对于当地的文化传承与道德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价值与实现路径

近代以来,随着中国工业化、现代化、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中国社会,特别是乡村社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乡土文明的意义世界也开始巨变、瓦解和重构。伴随着大量传统历史文化村落的消失,村落文化失去村落共同体的承载,让人们处于一种“无根”状态。南方医科大学任映红教授着重讨论了城市化浪潮下乡村文化建设的难题,认为乡村振兴必须回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解决方案。燕山大学惠吉兴教授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乡村治理的三重路径表现为乡贤与“非正式政府”权力建构、祖先信仰与乡村价值体系建设、乡规民约与礼俗社会秩序建构。广东省社科院詹双辉研究员认为,应当通过民间文化系统与官方文化系统的融通来打造新时期岭南农村新文化的空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乡村振兴的重要资源。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戢斗勇教授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乡村振兴的文化底色。南昌航空大学平飞教授分别对乡村振兴、乡村全面振兴及乡村文化振兴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进行了解析。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李海龙教授论述了天道观在现代乡村文化发展中的作用。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吴灿新教授提出中华优秀传统伦理文化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具有凝聚人心功能和强大的精神动力价值。

与会人员学科背景的多样性带来的观点碰撞与互动是本次会议的一大亮点。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冯颖红教授提出,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与灵魂。华南理工大学张倩副教授认为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敖叶湘琼博士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认为乡村振兴战略是构建城乡空间正义的中国方案。南方医科大学耿得科副教授从经济学角度提出以城乡收入均衡为导向,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及个案研究是本次会议的另一个亮点。惠州工程职业学院钟均宏副教授以博罗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为例,讨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推乡村培养时代新人、培育时代新风的路径。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陈童敏副教授考察了茂名市当前乡村文化建设的具体情况,探讨特色文化在当前乡村文化振兴战略实施中的作用。暨南大学王培林教授以河源市创建“中华水文化博物园”为例,讨论以中华水文化及岭南水文化带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这些案例引发了与会人员的兴趣,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乡村振兴的精神支撑和道德引领的个案研究既与理论研究和全局研究相得益彰,又凸显了地域特色,避免了乡村文化建设的同质化。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性与现代价值阐释

中华文明延续着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价值的深入挖掘及对于岭南文化精神内涵的阐释,是本次会议的重要内容。广东儒学研究会会长、中山大学李宗桂教授以“岭南文化的现代性阐扬——以广东为例”为题,认为岭南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和独特的精神气质,文化的民族性的坚守、时代性的变革、世界性的激荡,在近代岭南文化中表现得相当充分。当代岭南文化是改革开放以来广东人所创造的体现“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精神的文化形态,是岭南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相结合的产物。从“建设文化大省”到“建设文化强省”,都离不开对岭南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岭南文化所包蕴的务实、进取、创新、开放、敢闯、包容、平和、重商、诚信、敏行、敬业等品质,能够自觉衔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整合中外优秀文化精神,提升当代文化价值。李宗桂教授特别讨论了传统文化的现代性问题,认为岭南文化的卓越品质能够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性,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践行、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构建提供帮助。华侨大学王四达教授分析了古代圣贤对“大治理”的构想,以及凭借乐道、乐治等途径展开为“大教化”的战略布局,认为这些成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岭南师范学院施保国教授提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五个性”,认为天人合一的整体性、自强不息的开拓性、和而不同的包容性、民为邦本的价值性、德法兼备的规范性,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智慧资源。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讨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离不开乡村,离不开作为其主体的乡土文明,离不开乡村振兴的时代使命。在乡村经济发展、文化建设与社会治理等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有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