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清生
2021年12月,发生了一件对于我的写作生涯十分重要的事:我的散文集《回乡记》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
这是一部以乡村主题的散文集。全书17万字,包括序和后记共15篇文章。写作时间前后有7个年头。
在这部作品中,我以我的故乡——吉水赣江以西为经,以百年历史为纬,田野式考察乡村的出走与返回、故乡与他乡、消逝与生长,以期全息呈现一块经典乡土的历史与现实,为当下的乡土中国留一份证词。
这本书中有很多个村庄,比如我的村庄下陇洲村、我曾教过书的周家村、诗人杨万里的家乡湴塘村等,也写了数十个人物。我写下乡村武术文化的没落,乡村医疗的变迁,写下对乡村失踪者的下落的追问,乡村对精神家园的寻找和构建、道德的自我救赎等等,写下一块曾孕育过诗人杨万里、著名笔记小说家罗大经、明朝五使西域的外交家陈诚等历史文化人物的灵魂乡土的过去与现在。
我以为我写下的这些人,都是人民,我写下的城市购房、做乡村医生、打工,都属于人民生活的范畴。我在这部作品的序言里写道:我努力记录和呈现这块土地的历史与现实,是以为她是中国的一部分。或者说,她就是中国。
我以为我这部散文集的创作是对八十年前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的根本遵循。在这一讲话中,毛泽东同志指出,我们的文艺应当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他说,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这是自然形态的东西,是粗糙的东西,但也是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东西;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
他还告诫我们,中国的革命的文学家艺术家,有出息的文学家艺术家,必须到群众中去,必须长期地无条件地全心全意地到工农兵群众中去,到唯一的最广大最丰富的源泉中去,观察、体验、研究、分析一切人、一切阶级、一切群众。
这些光辉的文艺理论观点八十年来一直在指导着中国的文艺,也毫无疑问地指导着我的创作。
这些年来,我经常回到我的故乡去,与形形色色的人接触,倾听他们的故事,了解他们的生活。我以为,我的文学前途是与他们的前途紧紧维系的。毛泽东同志说得好,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有出息的文学家艺术家,必须到群众中去。
这些年来,江西作家都自觉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写出了很多优秀的作品。我省文学宿将陈世旭、刘华的文学创作,从来都是为小人物立传,为广大人民铸魂。陈世旭聚焦小镇和城市普通百姓,刘华致力于具有强烈人民性的民俗生活的书写。还有温燕霞、阿袁、丁伯刚、徐观潮、李晓君、王晓莉等,都是为人民书写、为人民抒怀的中青年作家。
这些年来,江西作协始终牢牢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开展了一系列的文学活动,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出版了《红土地的脱贫报告》《八十个江西人的四十年》《江西山水入梦来》等一系列为人民书写的作品集,举办了《老表之歌》《琵琶围》《中国健康档案》等一系列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作家作品研讨会,开展了一系列深扎采风和文学惠民活动。
古往今来,凡不朽的文学作品,都是具有广阔的人民性的;凡不朽的文学家,都是把人民揣在心口的人。今后,无论是作为一名文学作者,还是一名文学组织工作者,我都将继续积极贯彻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牢牢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团结带领广大江西作家到人民中去,写出人民喜闻乐见的文学作品,在对人民生活的书写中成就文学的伟业。臧克家先生的《有的人》说得好:“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的人,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