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娜娜,宋溢娟,秦均匀,康艳丽
(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老年医学科,河南 洛阳 471000)
不稳定型心绞痛主要是因急性心肌缺血导致的临床综合征,是处于急性心肌梗死和稳定性心绞痛间的一种疾病类型[1]。患病后可出现心绞痛临床症状,对病患正常生活及工作造成不利影响。当前临床对不稳定型心绞痛一般选择β受体阻滞剂、抑制血小板及硝酸酯类药物,主要是为降低心肌耗氧量,提升心肌供血,进而改善心绞痛症状,但是临床长期应用中发现,单纯采用西药进行治疗,伴随用药时间的延长,极易导致耐药性及副作用,因此需联合其他药物治疗[2]。我国传统医学[3]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方面有一定研究,其认为该类病患通常表现为心脉瘀阻及气阴两虚证候,而稳心颗粒是中医治疗上述两证的常用方式。为进一步提升不稳定型心绞痛治疗效果,本次研究选择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48例试验组病患,对其开展倍他乐克及稳心颗粒治疗,现针对研究相关情况制定以下阐述内容。
研究群体为本院2019年1月至2021年6月接收的9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病患。分组方式选择随机摸红蓝球法,其中(48例)摸蓝球,当作常规组;(48例)摸红球,当作试验组。常规组内,病患女21例,男27例;年龄40~72岁,平均(56.45±6.38)岁;病程2~11年,平均(6.39±1.28)年;体质指数21.00~25.00 kg/m2,平均体质指数(22.73±1.09)kg/m2。试验组内,病患女20例、男28例;年龄43~75岁,平均(56.38±6.23)岁;病程2~10年,平均(6.32±1.23)年;体质指数20.00~26.00 kg/m2,平 均(22.69±1.02)kg/m2。两 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资料在本院伦理专家查看后允许继续实施研究。
纳入标准:(1)在开展临床各种检查项目后,病患均被确诊为不稳定型心绞痛[4];(2)病程在1年以上;(3)病患及其家属掌握研究内容,主动要求参与。
排除标准:(1)治疗前3个月出现创伤及感染情况者;(2)有药物禁忌证的病患;(3)机体凝血功能存在障碍情况者;(4)病患有认知功能异常情况,无法通过正常言语交流;(5)机体肾脏、肝脏等重要脏器出现功能性异常情况者;(6)急性心肌梗死病患;(7)依从性较差,不愿意配合研究者。
全部病患在进入医院后均完善相关检查项目,同时予以抑制血小板药物及硝酸酯类药物等开展常规治疗。另外,将倍他乐克应用于常规组病患中,选择酒石酸美托洛尔片(25 mg/片,烟台巨先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43225)进行口服用药,2次/d,单次用药25 mg。将倍他乐克及稳心颗粒应用于试验组病患中,其中倍他乐克在使用方式及生产厂家方面均同常规组,选择稳心颗粒(9 g/袋,山东步长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10950026)进行冲服用药,3次/d,单次用药9 g。持续用药四周为一个疗程,每组病患均持续用药6个月疗程。
(1)针对每组病患各时期血脂水平进行对比。观察时间点依次是用药前及用药后,血脂指标主要有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总胆固醇及甘油三酯。(2)针对每组病患各时期炎性因子水平进行对比。观察时间点依次是用药前及用药后,炎性因子指标主要有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8及C反应蛋白。(3)针对每组病患各时期血液流变学指标进行对比。观察时间点依次是用药前及用药后,血液流变学指标主要有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4)针对每组病患各时期运动耐力进行对比。观察时间点依次是用药前及用药后,选择6 min步行距离进行判断,距离越短则运动耐力越弱。(5)针对每组病患各时期心绞痛发作情况进行对比。观察时间点依次是用药前及用药后,主要包含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6)针对每组病患治疗效果进行对比。用药后病患心电图无明显改变,心绞痛发作次数下降不足50%属于效果差;用药后病患心电图检查提示降低的ST段升高在0.05 mV及以上,但是没有达到正常水平,心绞痛发作频率下降50%~80%属于效果一般;用药后病患心电图检查表明正常,心绞痛发作频率下降在80%以上属于效果优异[5]。治疗有效率=(一般例数+优异例数)/总例数×100%。
本次研究数据使用软件SPSS 22.0处理,计数资料通过%方式表达,以χ2检测;计量资料通过±s形式表达,以t检测,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价值。
两组用药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总胆固醇及甘油三酯水平相较用药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相较于用药前高;用药后试验组病患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总胆固醇及甘油三酯水平相较常规组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相较于常规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病患各时期血脂水平进行比较(± s )
表1 两组病患各时期血脂水平进行比较(± s )
注:与本组用药前比较,①P<0.05。
单位:mmol·L组别 例数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总胆固醇 甘油三酯用药前 用药后 用药前 用药后 用药前 用药后 用药前 用药后常规组 48 0.88±0.13 1.40±0.22① 3.21±0.50 2.25±0.16① 5.20±1.02 3.06±0.40① 2.15±0.32 1.57±0.20①试验组 48 0.86±0.11 1.82±0.24① 3.26±0.53 1.80±0.11① 5.17±1.04 2.62±0.31① 2.19±0.33 1.30±0.16①t 0.814 8.938 0.475 16.057 0.143 6.024 0.603 7.304 P 0.418 0.001 0.636 0.001 0.887 0.001 0.548 0.001-1
两组用药后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8及C反应蛋白水平相较用药前低,用药后试验组病患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8及C反应蛋白相较于常规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病患各时期炎性因子水平差异比较(± s )
表2 两组病患各时期炎性因子水平差异比较(± s )
注:与本组用药前比较,①P<0.05。
组别 例数 白细胞介素-6/(pg· mL-1) 白细胞介素-18/(ng·L-1) C反应蛋白/(mg·L-1)用药前 用药后 用药前 用药后 用药前 用药后常规组 48 219.63±22.56 172.96±12.57① 183.62±20.30 142.62±16.15① 11.92±2.85 8.63±1.32①试验组 48 219.50±22.47 140.11±10.03① 183.50±20.21 115.03±12.31① 11.87±2.80 3.10±0.87①t 0.028 14.153 0.029 9.413 0.087 24.235 P 0.977 0.001 0.977 0.001 0.931 0.001
两组用药后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水平相较于用药前低,用药后试验组病患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水平相较于常规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病患各时期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s )
表3 两组病患各时期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s )
注:与本组用药前比较,①P<0.05。
组别 例数 血浆黏度/(MPa·s) 纤维蛋白原/(g·L-1) 全血低切黏度/(MPa·s) 全血高切黏度/(MPa·s)用药前 用药后 用药前 用药后 用药前 用药后 用药前 用药后常规组 48 1.85±0.36 1.50±0.27① 3.39±0.52 3.02±0.29① 11.75±2.13 9.20±1.50① 6.40±1.37 5.70±1.01①试验组 48 1.89±0.38 1.21±0.16① 3.45±0.56 2.23±0.17① 11.70±2.16 7.13±1.31① 6.43±1.39 4.29±0.81①t 0.529 6.402 0.544 16.282 0.114 7.201 0.106 7.545 P 0.598 0.001 0.588 0.001 0.909 0.001 0.915 0.001
两组用药后6 min步行距离相较用药前长,用药后试验组病患6 min步行距离相较常规组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病患各时期运动耐力比较(± s )
表4 两组病患各时期运动耐力比较(± s )
注:与本组用药前比较,①P<0.05。
单位:m组别 例数 6 min步行距离用药前 用药后常规组 48 199.67±13.52 368.57±18.62①试验组 48 199.50±13.62 410.22±20.98①t 0.061 10.287 P 0.951 0.001
两组用药后病患心绞痛发作次数相较用药前少,持续时间相较用药前短;用药后试验组病患发作次数相较试验组少,持续时间相较常规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病患各时期心绞痛发作情况比较(± s )
表5 两组病患各时期心绞痛发作情况比较(± s )
注:与本组用药前比较,①P<0.05。
组别 例数 发作次数/(次/周) 持续时间/min用药前 用药后 用药前 用药后常规组 48 8.10±1.39 4.08±0.63① 9.64±2.21 4.72±0.75①试验组 48 8.07±1.32 3.00±0.51① 9.60±2.18 3.65±0.52①t 0.112 9.231 0.089 8.123 P 0.911 0.001 0.929 0.001
常规组病患治疗有效率相较试验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6。
表6 两组病患治疗效果比较[n(%)]
对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病患而言,疾病发病同斑块损伤或是斑块破裂存在一定相关性,在斑块破口部位能够观察到血小板聚集或是形成附壁血栓,管腔阻塞严重程度同附壁血栓量存在关联性[6]。因斑块破裂后其内皮下组织暴露,因此不稳定型心绞痛在发作时同样存在血管收缩或是痉挛因素参与。当前临床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治疗方面存在一定难度,而不稳定型心绞痛能够逆转成稳定型心绞痛,病患可能突发心肌梗死或是引起死亡,对其生命安全造成不利影响。因此,正确了解不稳定型心绞痛并及时开展治疗,对改善疾病预后具有积极意义。
当前临床通常利用血清指标对早期不稳定型心绞痛病患病情严重程度实施分析,主要是为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参考,从而改善疾病预后。不稳定型心绞痛病患血清内白细胞介素及C反应蛋白水平均有明显上升,同氧化应激反应程度、炎症反应程度、病变冠状动脉数量及病情严重程度有关[7]。特别是血清C反应蛋白,其属于炎性反应标志物,将会参与血栓形成及动脉粥样斑块形成、性质变化等,其水平越高则代表病情更加严重。在治疗方面,西医通常选择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调脂药及抗血小板凝聚药物等开展治疗。倍他乐克属于β1肾上腺素受体阻滞剂,在心律失常及心绞痛治疗方面可发挥良好效果,能够利用减少心肌耗氧量,达到减缓病患心率的目的,进而对不稳定型心绞痛开展治疗。但是若单纯采用该种药物治疗,效果有限,因此还需联合其他药物治疗。朱苑芳[8]的研究中,其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病患开展美托洛尔及稳心颗粒治疗,用药后病患治疗效果显著提高,并且心绞痛发作频率明显减少,持续时间缩短。故而其认为对病患开展上述措施治疗,可发挥良好效果。
开展本次研究后发现,在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总胆固醇及甘油三酯水平方面,试验组相较常规组低;在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方面,试验组相较常规组高;在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8及C反应蛋白水平方面,试验组相较常规组低;在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水平方面,试验组相较常规组低;在6 min步行距离方面,试验组相较常规组长;在心绞痛发作次数方面,试验组相较常规组少;在持续时间方面,试验组相较常规组短;在治疗效果方面,试验组相较常规组高。针对研究结果开展进一步分析,血脂是对动脉粥样硬化产生影响的重要指标,血脂水平下降能够提示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改善。倍他乐克属于选择性β1受体阻滞剂,其能够减弱同生理及心理负荷相关的儿茶酚胺作用,减缓心率,降低心排出量[9]。将倍他乐克与稳心颗粒联合应用,能够显著强化治疗效果。稳心颗粒主要是由甘松、三七、琥珀、黄精及党参等中药材制成,其中党参属于君药,能够发挥养血安神及补中益气功效;黄精属于臣药,能够发挥益肾、润肺、健脾及补气养阴作用;琥珀、三七属于佐药,具有镇静安神及活血化瘀功效[10]。将多种药物配伍后联合应用,能够发挥标本兼治效果,共同达到活血化瘀及益气养阴作用。
综上所述,不稳定型心绞痛病患开展倍他乐克及稳心颗粒治疗,能够降低血脂及炎性因子水平,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提高运动耐力,缓解心绞痛发作情况,提高治疗效果,发挥一定干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