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C 矫治器对错畸形患儿侧颜、口腔不良习惯的影响

2022-10-21 08:20王慧琳孙智辉
中国医疗美容 2022年9期
关键词:矫治器前牙畸形

姜 蕾,王慧琳,董 丽,孙智辉,毕 闯

(青岛滨海学院附属医院口腔科,山东 青岛,266404)

安氏Ⅱ类错牙合是一种常见的牙齿畸形,常发生于儿童替牙期。该种类型的畸形与儿童生长发育阶段舔下牙、咬上唇、吐舌等不良习之间有密切的联系[1]。主要的临床症状表现为下颌后缩,同时会伴随着开唇露齿、牙列不齐以及牙覆盖不全等症状,严重的会恶化成为骨性Ⅱ类错[2]。Ⅱ类错殆畸形的出现不仅会影响到患者的口腔面部功能以及整体的颜面部美观度,同时会影响到患儿的社会行为和心理发育状态。因此,尽早对患儿进行治疗的意义重大。错颌畸形是我国儿童和青少年较为常见的一种畸形[3]。早期矫正常选用功能矫治器进行,是改良上颌发育的一种直接有效的方式[4]。目前治疗该病的常见方式是进行早期的矫治治疗。采用传统矫治器对患者进行治疗会严重影响到患者牙面的外形清洁度以及牙齿的美观度,严重的会导致食物残渣发生滞留,在牙齿内产生菌斑堆积,牙齿会出现溃疡以及出血等症状[5]。MRC肌功能矫治器是一种由软质塑料作为原料的功能型矫治器,具有佩戴时间短、质地柔软以及佩戴方便等显著优势,是在传统矫治器基础上进行功能性改良得到的,相较于传统矫正器,更加符合人体关节适应性和生理性改变,对颞颌关节的发育影响较小[6]。近些年在全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受到正畸治疗专家的重视[7]。但现阶段有关错牙合畸形患者采用MRC矫治器进行正畸治疗的相关研究较少,鉴于此,本研究采用MRC矫治器对在儿童错殆畸形进行早期矫正治疗整体效果良好,可纠正患者侧貌,为临床上采用MRC矫治器进行错颌畸形进行治疗提供一定参考,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6月到2020年12月于我院采用MRC矫治器治疗的错牙合畸形患儿10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研究组男性31例,女性19例,年龄6-11(7.11±1.34)岁;对照组男性25例,女性25例,年龄6-11岁(7.13±1.14)岁。纳入标准:①均经X线检查显示确诊为Ⅱ类错牙合;②均为替牙期非上颌基骨前突患者;深覆盖>5 mm;③5°≤ANB<9°;排除标准:①ANB<-2°;②治疗期间不按时佩戴矫治器依从性较差者;③意识清醒且不存在意识障碍者;④牙齿根尖出现感染者;处于急性牙周病变活动期的患牙;⑤牙软组织伴有慢性炎症者;合并凝血障碍者。两组患者家属均同意本研究进行,且患儿基线资料差异不显著(P>0.05),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本研究进行。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Twin-block矫治器调整合位,随后采用固定矫治器进行牙位的精细调整。矫治器的使用时间如下:口内部分在适应以后全天24h戴用,同时根据患者的情况对牵引力和口外部分矫形力进行调整,使用口外部分时,每天戴用的时间不少于12h。口外部分向远中的牵引力为0.2 kg,颌间牵引力为0.15kg。

研究组采用MRC矫治器进行治疗,治疗前首先拍摄X线全景片、面像以及口内像,完成正畸检查后,取印模。期间需要患儿家属进行协助,帮助患儿克服心理障碍,破除患儿不良的口腔习惯,确保患儿不存在扁桃体发炎、腺样体肥大以及鼻炎等疾病,按照每个患儿的印模选择合适的MRC矫治器,患儿戴入后需要确保患儿的舌头可以舔到患者的舌顶,佩戴时需要患儿嘴唇能够闭合,请勿进行说话和进食,用鼻进行呼吸。佩戴时间每天>2h,睡眠期间需要持续使用。治疗期间指导患儿定期进行肌功能训练、唇肌训练以及下颌前伸位训练。肌功能训练如下:指导患儿嚼口香糖,使其形成球状,放置于舌尖的部位,将舌尖上抬,使其黏附于患者硬腭,随后将其面积逐渐扩大,同时做出吞咽的动作。每天患儿需要嚼4颗口香糖进行训练,训练时间10min/次;唇肌训练:取光滑纸片制成3×5cm大小、0.15-0.20厚,一端夹在患儿双唇之间,双唇保持紧闭的状态,另一端漏出口腔的长度应<2cm,抽拉露出的部分,抽出后再次重复上述动作,每天需要重复50次;下颌前伸位训练:患儿保持直立的姿势,头部端正,双手自然下垂,指导患儿将下颌前伸至上下切牙的位置,每天需要维持3-5min的状态,40次/d。将训练的注意事项以及方法告知家属,定期检查患儿实际佩戴情况,治疗需要持续12个月。

1.3 观察指标

1.3.1 SNA、SNB、ANB 角度

所有患儿需根据侧位片进行3次定点测量,取3次测量的平均值,测量项目主要包括SNA角(是指由蝶鞍中心点、鼻根点及上齿槽座点所构成的角)、SNB角(由蝶鞍中心点、鼻根点及下齿槽座点所构成的角)、ANB角(指由上齿槽座点、鼻根点与下齿槽座点所构成的角)。

1.3.2 前牙覆盖与覆牙合

根据治疗前后的模型情况进行测量,分析患儿前牙覆盖、前牙覆牙合、上牙弓宽度和下牙弓宽度的变化。

1.3.3 舌长、舌高变化

选用Mimics 17.0软件对患者的头位进行校准,采用MPR(multi-planerreconstruction,多平面重建)联合定点法对患者的鼻根点、颅底点以及蝶鞍中心点进行定位,通过三点确定正中矢状面。基准平面为通过舌尖最前下点垂直于正中矢状面的横断面,分别确定蝶鞍中心点、蝶鞍中心在基准平面上的垂直投影点、会厌点。正中矢状面上会厌点与舌尖最前下点之间的连线长度则表示舌长度,舌背轮廓最高点至正中矢状面上会厌点与舌尖最前下点之间的连线之间的垂直距离代表舌高度。

1.3.4 恢复情况评价标准

研究选用我院自制的问卷与治疗前和治疗后的1年评价患者的恢复情况。该调查主要包括牙齿舒适度、咀嚼功能、语言功能以及牙齿稳定性四个维度,各维度评分0-100分,评分越高,代表患者整体恢复情况越好[8]。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6.0分析本研究的数据,以[n(%)]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比较,组间两两比较采用卡方分割法,以(±s)表示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SNA、SNB、ANB 角度对比

干预前两组患者SNA、SNB、ANB角度差异不显著,干预后上述角度均出现增大,研究组角度更大(P<0.05),具体见表1。

表1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SNA、SNB、ANB 角度对比(±s,°)

表1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SNA、SNB、ANB 角度对比(±s,°)

2.2 干预前后患者前牙覆盖与覆牙合对比

表2 干预前后患者前牙覆盖与前牙覆对比(±s,°)

表2 干预前后患者前牙覆盖与前牙覆对比(±s,°)

2.3 患者上牙弓、下牙弓宽度

干预前两组患者上牙弓及下牙弓宽度整体差异不显著(P>0.05),干预后厚度均出现增加,研究组厚度增加较对照组明显(P<0.05),具体见表3。

表3 干预前后患者上牙弓、下牙弓宽度对比(±s,mm)

表3 干预前后患者上牙弓、下牙弓宽度对比(±s,mm)

2.4 患者上牙弓、下牙弓宽度

干预前两组患者舌长、舌高整体差异不显著(P>0.05),干预后研究组舌长更短,舌高更高(P<0.05),具体见表4。

表4 干预前后患者上牙弓、下牙弓宽度对比(±s,mm)

表4 干预前后患者上牙弓、下牙弓宽度对比(±s,mm)

2.5 恢复情况对比

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牙齿稳定性、语言功能、咀嚼功能以及牙齿舒适度等恢复情况均较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具体见表5。

表5 恢复情况对比(±s,分)

表5 恢复情况对比(±s,分)

3 讨论

MRC矫治器是由高稳定性和高弹性的聚氨酯橡胶制造的矫正器,由澳大利亚正畸专家ChrisFarrell 设计发明,其牙弓的轨迹需要通过计算机进行设计,可有效避免在制造传统矫治器模型制取过程中的部分繁琐操作,且制作的材料体积较小、质地柔软,佩戴时间较短,患者适用度较高[14]。同时MRC矫治器上佩戴有舌尖、唇珠以及舌档等诱导装置,通过上述结构,可以将患者舌体、颌骨以及舌体等调整到合适的位置,并维持上述状态[15-16]。近写年来,MRC矫治器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运用,迄今为止,使用MRC矫治器对儿童进行早期错畸形的研究较少,鉴于此,本研究采用MRC矫治器儿童进行早期错畸形矫正,并分析整体矫正效果以及对患者测颜侧貌的影响,为后期采用MRC矫治器进行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实践依据[17]。在进行MRC矫正的同时本研究还配合相应的功能训练,从肌功能训练、唇肌训练以及下颌前伸位训练三方面入手,可有效巩固矫正效果。

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前两组患者SNA、SNB、ANB角度差异不显著,干预后上述角度均出现增大,研究组角度更大(P<0.05),干预前两组患者前牙覆盖与前牙覆度数差异不显著,干预后均出现增大,研究组角度较对照组更大(P<0.05),提示使用MRC矫正器可取得良好的矫正效果并矫正患儿不良的口腔习惯,可精准的根据患儿位置对其进行矫正[18]。干预前两组患者上牙弓及下牙弓宽度整体差异不显著(P>0.05),干预后厚度均出现增加,研究组厚度增加较对照组明显(P<0.05);干预前两组患者舌长、舌高整体差异不显著(P>0.05),干预后研究组舌长更短,舌高更高(P<0.05),提示MRC矫治器的使用配合舌肌功能训练可哟小台套舌体舌位,降低舌体对下颌骨整体的压力,保证上颌可以向前移动,缩短舌长。在整体恢复情况方面,干预后研究组患者牙齿稳定性、语言功能、咀嚼功能以及牙齿舒适度等恢复情况均较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提示新型矫正器较传统矫正器存在特殊的优势,可抑制患儿吐舌等不良习惯,降低舌肌压迫牙齿,消除吞咽习惯,有效改善牙拥挤以及下颌发育畸形等情况[19]。

综上所述,采用MRC矫治器可实现纠正错牙合畸形以及进行肌功能锻炼的结合,通过有效训练口周肌群的方式可消除患儿不良的口腔不良习惯,且早期纠正效果良好,可显著改善患者面部软硬组织,纠正面部形态,且具有较高的舒适度,适用于年龄较小的患者,整体配合度较高,具有良好的临床推广价值。

猜你喜欢
矫治器前牙畸形
无托槽隐形矫治器临床性能及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平山病合并Chiari畸形1例报道
探讨口腔正畸治疗牙周病致前牙移位的临床效果
口腔正畸治疗牙周病致前牙移位患者的效果探讨
实时动态四维超声产前诊断胎儿畸形的临床意义
新型上颌垫矫治器治疗乳前牙反的临床应用
托槽类型对前磨牙拔除病例前牙转矩控制的比较
正畸患者如何刷牙
口腔矫治器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中的应用进展
玻璃纤维桩在前牙残根残冠修复中的临床应用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