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秋 周丹婷 叶文广
1.浙江省台州医院特需病房,浙江台州 317000;2.浙江省台州医院综合骨科,浙江台州 317000;3.浙江大学附属杭州市肿瘤医院消化科,浙江杭州 310002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患者自身的胃肠道消化功能出现障碍,在临床消化内科属于较常见的一种疾病,造成这一疾病发生的原因,是由胃及十二指肠功能无法正常运作,导致功能紊乱,患者自身未出现任何器质性病变,胃镜检查也未发现异常变化。其中饭后饱胀、上腹疼痛等是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主要症状。该疾病虽不严重,但会出现反复发作的情况,不易彻底治愈。该病长久反复发作可对患者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负担,影响患者自身情绪,降低生活质量。随着临床医学的不断进步,相关专家及民众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关注度不断攀升,相关专家对患者自身遗传易感性、日常食物的使用情况和频率等导致功能性消化不良疾病的相关因素进行研究。本研究对台州市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流行病学情况进行调查,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预防功能性消化不良提供相应的科学依据。
回顾性选取2020 年1 月至2022 年2 月浙江省台州医院收治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200 例,其中男65例,女135 例;年龄18~77 岁,平均(47.23±5.16)岁;文化水平:小学34 例,初中及高中52 例,大专及本科72 例,本科以上42 例;婚姻状况:未婚59 例,已婚72 例,离异46 例,丧偶23 例。本研究经浙江省台州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伦理批件号:K20220607)。纳入标准:①符合《中国功能性消化不良专家共识意见》中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诊断标准;②沟通能力、认知能力良好。排除标准:①存在较为严重的精神障碍;②合并肝、肾等严重器质性疾病;③存在严重的传染性疾病、血液性疾病;④临床病例资料不齐全。
对调查人员进行专门培训,使用浙江省台州医院自制的调查问卷及调查方法,其中自制的问卷内容涵盖:①患者性别(男性、女性);②患者年龄(15~30 岁、30~60 岁、60 岁以上);③患者日常饮食状况(是否存在暴饮暴食、喜食烫食、挑食、吸烟、喝茶、酸制品、辛辣食物、生冷食物等);④患者日常生活习惯(是否食早餐、准时进食、按时睡觉、睡眠时长等);⑤患者是否存在过敏史亦或家族史。取得患者及家属的同意后,采取不记名方式,在征得调查对象完全同意之后,采用面对面无关联匿名问卷调查,重点对变调查者的基本情况、日常饮食情况、饮食偏好、家族史情况、药物过敏情况等多个项目进行调查,对受调查者的年龄、体重、文化水平等进行记录。
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暴饮暴食、挑食、喝茶、吸烟、饮酒、酸制品、辛辣食物、生冷食物、进食早餐、准时进食、宵夜、每天睡眠时间、药物过敏史、家族史、便秘等情况。功能性消化不良评定标准:患者存在持续性的上腹疼痛,且经过排便无法缓解此症状,排除炎症、肿瘤等疾病后,上腹疼痛症状仍维持1~2 次/周。
所有资料通过Epidata 3.0 录入数据,进行双核录入核查,采用SPSS 20.0 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例数(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检验。对功能性消化不良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再进一步纳入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对2100 例患者发放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2000 份,有效回收率95.24%,回收的2000 份调查问卷中,确诊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200 例。
200 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中,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30~60 岁年龄段群体患病率最高;存在暴饮暴食、喜食烫食、挑食、多食酸制品、未准时进食、常食宵夜、睡眠时间<6h、有药物过敏史、有功能性消化不良家族史、存在便秘情况者的患病率高于未存在上述情况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0.05),见表1。
表1 功能性消化不良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以功能性消化不良发生为因变量(无发生:0,有发生:1),其中性别、年龄、暴饮暴食、喜食烫食、挑食、酸制品、准时进食情况、宵夜情况、每天睡眠时间、药物过敏史、家族史、便秘作为自变量,采用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发现,女性、30~60 岁、存在暴饮暴食、喜食烫食、存在挑食、喜食酸制品、未准时进食、常食宵夜、每天睡眠时间<6h、存在药物过敏史、存在家族史、存在便秘是影响功能性消化不良发病率升高的主要影响因素,见表2。
表2 功能性消化不良相关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
功能性消化不良疾病的发生虽不会造成患者出现器质性病变,但会反复且持续性发作,影响患者自身情绪变化,降低患者日常生活质量。临床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疾病的发病机制尚未有较明确的认知,经过临床多年的研究,医学界较为公认的发病机制是机体内的胃肠动力功能出现障碍,导致胃肠激素水平紊乱。而经过相关研究还发现,感染幽门螺杆菌及心理情绪等均可能诱发功能性消化不良。且疾病的发生与患者的日常生活、饮食习惯、家族史等因素具有直接的关系。不同环境下的不同群体,该患病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也存在不同的差异变化。
本研究结果发现,女性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率普遍高于男性,且年龄30~45 岁、45~60 岁群体的患病率最高。相关研究表明,对不同地区的该疾病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30~60 岁群体患病率最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另有相关研究表明,虽然该疾病的流调发现,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但两者之间无较为明显的统计学意义。分析原因可能是与女性自身的性激素变化有关,也可能与女性的心理敏感程度有关,但具体原因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30~60 岁年龄段群体,因为长期受工作的影响,饮食可能出现不规律的情况,导致该疾病的发病率偏高。本研究结果显示,存在暴饮暴食、喜食烫食、挑食、喜食酸制品的患者,其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率高于不存在以上情况者。相关研究表明,患者的饮食习惯可决定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严重程度,饮食不规律、暴饮暴食、喜食酸食和烫食的患者,该疾病的严重程度就相对较高,本研究与其结果相符。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暴饮暴食、喜食烫食、喜食酸制品对机体内的胃黏膜造成破坏,形成胃反酸,从而导致该疾病的发生,影响患者正常生活。挑食会造成患者自身的营养分布不均衡,长此以往会造成机体营养失衡,从而导致该疾病发生。本研究结果中存在不能准时进食、常食宵夜、每天睡眠时间<6h、存在药物过敏史、家族史、存在严重便秘情况者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病率相对较高。对大学生进行调查时发现,准时进食、不食宵夜、每天保证6~8h 睡眠时间的学生,发生该疾病的情况低于未准时进食、常食宵夜、每天睡眠时间<6h 者。受调查者具有该疾病家族史或长久便秘的,其发病率也相对较高。究其原因是不良饮食习惯造成胃肠功能出现紊乱,加重肠胃负担,从而导致饭后出现饱胀感,不定时间断性下腹痛。而存在家族史和药物过敏史的患者自身胃肠功能已存在一定影响,加之后期服用过多刺激性药物,对药物产生敏感性,从而加重胃肠负担。因此,应严格控制患者日常饮食,按时睡觉以保证充足的睡眠,加速胃肠蠕动,减少该疾病的患病率。
本研究结果表明,性别、年龄、暴饮暴食、喜食烫食、挑食、酸制品、准时进食情况、宵夜情况、每天睡眠时间、药物过敏史、家族史、便秘是影响功能性消化不良患病率的主要危险因素。这种情况出现的可归因于饮食情况存在失衡,导致营养过剩或者营养不良,加之日常运动较少及家族遗传所致,造成胃肠蠕动缓慢。据相关研究指出,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生不易被发现,反复性发作会极大影响患者的自身情绪,降低生活质量,导致其他并发症发生率提升。
综上所述,性别、年龄、暴饮暴食、喜食烫食、挑食、酸制品、准时进食情况、宵夜情况、每天睡眠时间、药物过敏史、家族史、便秘均为造成台州市功能性消化不良患病的主要影响因素。希望通过本研究,能够引起社会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重视,平衡人们自身日常膳食结构,加强运动,保证充足睡眠,预防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生,提升生活质量。本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因时间、地域等各方面的限制,所选的样本量相对较少,只能对部分群体进行研究,且只调查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发病情况,研究结果可能存在一定程度偏倚。接下来会加大样本量的选取,拉长研究时间,并对该疾病患者的后续用药情况及预后情况进行调查分析,使研究结果更为完善、具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