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州市委党史办课题组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九十周年大会上指出:“南昌起义连同秋收起义、广州起义以及其他许多地区的武装起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的开端,开启了中国革命新纪元。”“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和制度,发端于南昌起义,奠基于三湾改编,定型于古田会议,是人民军队完全区别于一切旧军队的政治特质和根本优势。”
临川,作为南昌起义军撤离南昌后的第一个途经地和集结地,为人民军队的创建作出了重要贡献。临川整编,对起义军南下和后来人民军队的建设,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但是,许多当事人在回忆这段历史时,大多语焉不详或一句带过。课题组通过检索学界研究成果,亦未曾见到关于临川整编的专题性论述。值此南昌起义95周年之际,撰写此文,以示纪念。
南昌起义胜利后,由于当时复杂的政治、军事条件,前敌委员会决定:部队到临川集结。作出这一决定,主要基于以下几方面因素考虑。
(一)强敌环伺,南昌不可久留。起义胜利后,前敌委员会和参谋团认为,内外形势对起义军久居南昌极为不利。外部:汪精卫、朱培德、唐生智、张发奎正在庐山,他们将调集驻抚州东乡的金汉鼎第九军、吉安的王均第三军、九江附近的张发奎第四军和安庆以西的唐生智部队围攻南昌;蒋介石也将命令驻浙江、福建、广东的部队威胁起义军。面对强敌环伺的形势,起义部队必须迅速撤离南昌,开辟广东革命根据地。
在南昌城内部,被解散了原国民党江西省政府及其所属各机关团体,被缴械的朱培德、程潜部约3个团,对起义部队恨之入骨,将采取经济封锁、断绝交通等方式,处起义部队于艰难之中。
为尽快撤出南昌,起义军来不及等候正往南昌赶来的其他部队,从8月3日至5日,先后撤离南昌南征广东。
(二)起义部队分散多处,集结有利于统一指挥。8月1日凌晨两点部队发动起义,拂晓即经缴械,起义取得胜利。参加起义的部队分散在南昌城内外10多个作战单位,为稳定局势、防范敌人反攻,部队必须驻守原地,以待军令。由此可见,起义军在起义前,未能全面集结;起义胜利后,也没能全部集结。
(三)南征路线“二选一”,确定途经临川。起义胜利后,参谋团根据南下广东计划,向革命委员会提供两条路线:一条是西线大道。由南昌沿赣江经赣州、信丰、龙南、全南、广东韶关翁源直取广州;另一条是东线小路。由南昌经临川、宜黄、广昌、瑞金、福建汀州上杭、广东梅州大埔直取潮汕,再相机西进,攻占广州。
刘伯承在《南昌暴动始末记》中分析两条路线的利弊:1.军事上,西线吉安、赣州在赣江上游,敌军容易联合和集中的兵力近4万人,而我军只有2万余人。我军逆流进攻难操胜算,且赣江下游张发奎部将追击起义军;东线临川至会昌路上仅有杨如轩、赖世璜不满3000人战斗力不强的敌军,容易对付,即使敌人从他处调兵出击我部,陆路行军同等困难,我们可各个击破。2.交通上,西线赣江虽比抚河长,走水路看似更易到达,但逆流而上,无汽船可供使用。而陆路则临川至会昌路线较直且短,可迅速到达广东东江。3.给养上,西线吉安、赣州农民运动基础好,给养会比东线临川至会昌充足。而一旦遇到强敌攻击,冀望农民武装骚扰打击敌人,把握性不大。况且秋收之时,东线的给养应该不存在困难。4.西线吉安、赣州接近湖南地境,起义军中湖南子弟多,政治觉悟不高,大多不愿远离家乡,有随时叛逃可能。因而,参谋团成员一致同意走小道东线临川——会昌。
由此可见,起义军选择走东线临川利多弊少,较为理想。事实证明,部队到达瑞金之前,的确没有遇到强敌阻截。
(四)临川与起义部队领导人有着密切联系。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主政江西的朱培德在国共两党斗争中持观望态度。他曾派朱德率第三军军官教育团以“剿匪”之名进驻临川,稳定抚州局势。朱德积极扶持左派,大力发展工农运动。6月初,朱培德撕下“中立”伪装,采取“礼送”共产党人出境的办法,将中共党员、国民党左派逐出江西。
采用自落式搅拌机,将配好的石料、水泥、增强料、外加剂放在搅拌机里先行干拌1min后,将计量好的分2~3次加入;为使物料搅拌均匀,适当延长机械搅拌时间,但不宜过长,搅拌时间宜控制在120~300s,以达到透水混凝土的坍落度为止。
此时,驻防临川的是忠于国民党武汉政府的杨如轩第二十七师,兵力约2000人。杨如轩曾是朱德的部下,私交尚好。朱德率部南下前,曾致信杨如轩动员其起义,杨虽未作答复,但慑于朱德威名,退往南城,给起义军让出一条通道。
从南昌到临川,短短几天,部队出现整师叛逃、武器丢失、士兵生病、不守纪律等问题。
(一)蔡廷锴整师叛逃,导致军心不稳。担任前卫的第十一军第十师师长蔡廷锴是迫于压力才参加南征的,当部队离开南昌后,就盘算着如何脱离起义部队。该师有不少中共党员,其中第三十团团长范荩即是共产党员。当该师到达进贤县城后,密令第二十八团占领各城门,第二十九团监视县城附近,宣布“为保全本师,请本师共产党职员暂行离开,并且护送各人离部”。至此,共产党员悉数被驱逐出该师。随后,蔡廷锴带领该师开往上饶,投奔陈铭枢。接着,第二十军参谋长陈裕新及第二十军第五团约700人叛逃。
(二)天气炎热,行军艰难,开小差不断。8月初正是南方最炎热的日子,士兵每人背负300余发子弹,扛着机关枪、大炮,顶着烈日艰难行进在崎岖道路上。加上杨如轩通电各县,造谣诬蔑起义军共妻共产,不明真相的农民、商人闻风躲避。起义军离开南昌时带的主要是纸币军票,商民无法兑换,买不到粮食蔬菜,以致士兵终日难得一粥,渴则饮田沟污水,生病的人很多。而军医处、卫生处等后勤保障组织尚未建立,缺医少药,无法及时救治。士兵为解渴充饥,下田摘瓜,甚至入室偷鸡之事时有发生。加上宣传工作没有开展起来,士兵不明了南征意义,面对艰苦的行军,思想发生动摇,擅自离队者不少,行军仅3天,部队实力损失三分之一以上,遗弃的子弹将近半数,迫击炮完全丢尽,大炮亦丢了几尊。
(三)革命委员会需重整指挥系统。起义取得成功后,即成立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下设秘书厅、参谋团和财政、宣传、农工运动、党务等委员会以及总政治部、政治保卫处等机构。但其组织系统没有落实到位,或者没有进行明确分工,或者虽然进行了分工,但还没有进入工作角色,直到临川后才正式就职。如恽代英任主席的宣传委员会“在临川驻了三天,对外及军队的宣传工作方才开始(前委才决定许多宣传工作计划)”。
(四)后续人员的赶来需作安排。武汉中央政治军事学校学员原计划参加南昌起义,在九江被张发奎部队扣留。军校党组织负责人陈毅,带领特务连连长肖劲摆脱军阀阻挠,于8月8日在临川赶上起义部队。第二十军政治部秘书文强,受时任政治部主任周逸群派遣,到建昌(今修水)迎接武汉警卫团参加南昌起义,受敌阻拦未能完成任务,后期赶到临川,分配在第三师司令部特务连任连长。此外,未及在南昌参加起义的其他数百名同志也日夜兼程,陆续在临川赶上部队,一道参加了临川整编。
8月6日至8日,起义部队相继抵达临川。中共临川特支组织广大群众张贴标语,手执三角彩旗,夹道欢迎起义军,并在临川县城曾家园召开盛大的军民联欢大会。前敌委员会决定在临川休整队伍,至8月13日开往宜黄,其间在临川开展了整编。
(一)整顿思想。第十师成建制师叛逃离队,使起义军损失一支重要力量,也引起起义军领导人的深刻反思。聂荣臻事后总结:“对第十师,只要我们警惕,适当调整一下干部或调换一些部队,改变部队的组成,在党员中进行周密的布置,也是可以掌握的。”后来陈裕新等参谋人员的叛逃,更是给起义军行军计划泄漏带来风险,迫使部队到达瑞金后改变行军路线。
临川整编期间,党组织及时察觉到纯洁队伍的重要性和紧迫感,针对中下级官兵不明了南征目的和意义问题,印发了总指挥贺龙的《告全体官兵书》,阐明南昌起义对解放贫苦工农的意义,草拟了《土地革命宣传大纲》,宣传党对开展土地革命的政策。针对反动派对起义军的污蔑,各级党组织坚决揭露敌人的阴谋,坚定了官兵团结一致、勠力杀敌的决心和斗志。
(二)整顿组织。首先,充实党的领导力量。整编期间,派出党员、共青团员、农运骨干担任部队各级领导职务。譬如,陈毅担任第十一军第二十五师第七十三团党代表。其次,壮大队伍。8月8日,中共临川特支召开全县党团员和积极分子大会,号召党团员、工人纠察队员、农民自卫军队员参加起义部队,参会人员纷纷要求参军南征。会议决定,未暴露身份的党员留下来坚持斗争,其他党团员及工农武装随军南征。李井泉、许瑞芳、章应昌、李干、刘景宽、周士第、王国藩、游文薄、周礼、肖志戎等一批党团员和章条昌等青年师生300多人,以及工人纠察队员、农民自卫军队员120多人参加了起义军。此时,一股千余人的“农民建国军”武装活动在临川一带。党组织派傅大庆、陈毅对建国军首领孙牛仔、邓克中等人团结教育,几经周折,虽未成功,但体现了起义部队依托党的力量发展壮大的决心。第三,充实了第九军并组建了第二十军第三师。南昌起义时,朱德率领的第九军实际只有约一个营兵力,整编中充实了该军力量。同时,组建了第二十军第三师,由周逸群任师长,徐特立任党代表,袁策夷任参谋处长。第三师下辖两个团,第六团由傅维钰任团长,李奇中任副团长;教导团由侯镜如任团长,谢独开任副团长。
(三)整顿纪律。起义部队脱胎于大革命时期的国民革命军,难免带有旧军队的不良习气。贺龙在《告全体官兵书》中强调:“我们对于民众尤其是对于一般贫苦工农大众,应加以保护,反对拉夫,对于商民也应该切实保护,不应该强行买卖。不然我们便不是革命党,我们乃是和新旧军阀一样的。”整编期间,第二十军第三师第六团司务长半夜到老百姓家中捉鸡,被贺龙发现,立即叫来团长傅维钰,进行严厉批评,宣布:无故鸣枪、乱入民室者,就地枪决!第二十军连长吴勤伍,因买东西不使用银圆而给军票,当即被撤了职。此后“没有人拉夫,向导都是用钱雇的,每天一块银圆。给我们团带路的向导,送了我们三天,末了叫他回去,他还不愿意,说:‘你们到哪里,我就送到哪里。’”
(四)加强宣传工作。南昌起义时,设有宣传委员会,由恽代英任主席,但宣传工作没来得及开展。南下途中,沿途百姓被反动势力恶意宣传所蛊惑,造成群众坚壁清野,后勤补给困难。临川休整期间,开始了宣传工作,制定了宣传工作计划。临川李井泉加入起义军后,分配在第二十五师政治部任宣传员。同时,从解决实际问题入手,给士兵多发了几块银圆,解决买东西难问题,军纪大有好转。部队在抚州以南一个小村子里宿营,一位老太拉着战士的手说:“伢崽,冤枉你们了,他们说你们不好,可我看了两天,你们真是好人。我这么大年纪,从来没见过这样好的军队。”“正义之师”的形象也拉近了士兵与群众的关系。胡毓秀回忆:“我的布鞋穿破了,晚上宿在一个老百姓家里,房东是个青年妇人。我问她:‘表嫂,什么地方可以买到草鞋?’她看我赤裸着双脚,说:‘今天太晚了,店子已经打烊了。’我回房不久,表嫂递给我一双半新的布鞋,‘这是我伢子的鞋,你试试,看合不合脚?’我高兴地叫了起来,‘再好也没有了!表嫂,这双鞋值多少钱?’表嫂说:‘你们讲道理,不像反动派那班强盗,见东西就抢。’表嫂怎么也不肯收钱,我只好收下,并从包里拿出一双新洋袜送给她。”
(五)制定新的财政政策。南昌起义胜利后,革命委员会曾讨论过财政政策问题,就是要从根本上改变以前军阀的做法,将财政负担从贫苦工农身上转移到富有阶级,并决定废除厘金及其他苛捐杂税。部队出了南昌后,由于军票不能兑换,老百姓不接受,军饷一天天困难起来,急需设法筹集现金。
整编期间,革命委员会召开会议讨论筹集军饷问题。会上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一是主张沿用旧军阀的办法,每到一城,利用土豪劣绅来筹款。但土豪劣绅往往借机巧立名目,多征民财,不仅自己不用出钱,反而大捞一笔。二是主张完全抛弃旧办法,以征发地主粮食、没收劣绅财产、对土豪劣绅罚款等办法筹集军饷。如果采用前一种办法,不仅如军阀无异,而且将动摇建立工农政权、镇压土豪劣绅的根本政策。会议决定,实行第二种财政政策,但在实施中又出现新的问题。大革命失败后,江西农民运动转入低潮,谁是大地主?谁是土豪劣绅?难以调查,而旧的方法却管用,能筹到少量现金。因此从临川到瑞金,起义部队仅在广昌驿前扣押了8个顽固大土豪,根据群众要求,处决了其中4个为恶最甚的,其余的由家属交清罚款后予以释放。
南昌起义军在临川集结整编,对此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人民军队在政治建设、军队建设、组织建设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
(一)政治上,保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性质。临川整编后,完善了军、师、团派遣党代表制度,为后来工农红军和人民解放军建立政委、指导员制度做了很好的探索。中共前敌委员会不仅是起义前、起义时的领导核心,更是临川整编的领导者和组织者,临川整编是在周恩来的直接领导下进行的。前委书记周恩来和成员李立三、澎湃、恽代英等人,都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起义部队的军长、师长,除贺龙外,几乎清一色的共产党员。在南昌起义过程中,特别是在临川集结整编期间,贺龙经受了严峻考验,思想上已经完全入党,成为坚强的马克思主义者。所以,离开广昌后不久,他就在周逸群的介绍下,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团一级建制中,也有许多团长是共产党员。他这就从政治上保证了军队的革命性质,为党指挥枪的建军原则奠定了基础,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障。
(二)军事上,严肃了军纪,纯洁了队伍,提高了部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军纪不仅是军队的纪律,更是赢得军心和民心的可靠保障。临川整编提高了部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整编后,虽然在抚州境内没有发生战斗,但是在赣南和广东的多次胜仗,就是整肃军纪的结果。起义军最后虽然被打散,但是,还是保留了一支强大的有生力量。此后,正是凭借这一支有生力量,在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会师,经过多次发展壮大,逐步取得了全国的胜利。
(三)历史地位上,临川整编为赣南三整和三湾改编提供了一定的经验。与赣南三整和三湾改编相比,临川整编虽然不是很完善和彻底,整编的时间也很短暂,但取得的效果十分明显。临川整编在当时没有整编的定义,后来又被三湾整编的光芒所遮掩,加之原始资料少,所以一直成为党史和军史研究的空白,以至于很多人不知道南昌起义部队在临川集结,更不知道有过这么一次意义非同寻常的整编。不可否认,临川整编是赣南三整和三湾整编的雏形或前奏,为赣南三整和三湾改编提供了不可替代的经验,特别是为赣南三整提供了经验借鉴。因此,应当重新审视和评价它在党史、军史上的重要意义和地位。
(四)军饷筹集上,临川整编开辟了打土豪筹军饷的新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军饷是行军打仗的基础。临川整编后,南昌起义军对打土豪筹集军饷和赢得民心有了清醒的认识,开始探索筹集军饷的新路。临川整编中提出的以征发地主粮食、没收劣绅财产、对土豪劣绅罚款的筹集军饷办法,虽然在当时工农运动转入低潮情况下执行得不彻底,但进入土地革命战争后,随着党组织的建立和工农运动的深入发展,尤其是苏维埃政权的普遍建立,这种筹集军饷的办法极为管用,说它是探索筹集军饷的新路一点都不为过。
总之,南昌起义军从10多个战斗单位先后分头撤离南昌,针对行军中出现的种种问题,由临川集结到临川整编,时间虽然不长,但意义重大。其间,散发了《告全体官兵书》,召开了有关会议;组建了新军,在军队中加强了党的领导;严肃了军纪,总结了行军和驻营经验,保证了人民军队的性质。临川整编,虽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值得世人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