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朋兵
(中共池州市委党校,安徽 池州 247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向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全世界作出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成就,其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如期实现是其中的标志性成就。用大历史观来看待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性成就,深刻认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深远历史意义,总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经验并从中提炼珍贵启示,对于构建以诠释中国方案、中国智慧、中国精神为核心要义的中国叙事体系,促进思想与事件的紧密互动,有着鲜活的理论阐释价值。
“能够称之为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的,是那些影响极其深远、极不寻常、能够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非凡业绩”;“只有那些能够载入中华民族发展史册、人类文明发展史册的成就,才能称之为历史性成就”。置于宏观的具体的历史进程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性成就均具有标志性里程碑意义。
“小康”根源于中华民族的历史深处,继承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距今2500 多年前的《诗经·大雅·民劳》提道:“民亦劳止,汔可小康。”从百姓的立场看,这里的“小康”代表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守望和憧憬,寄托了人们对一种美好生活形态的理想追求,可理解为小康生活。成书于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的《礼记·礼运》则描述道:“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是谓小康。”显然,理想的大同社会难以实现,孔子则希望次之以小康社会,故以社会秩序为中心对其进行形象化的描述,这里的“小康”表达了中国古代思想精英们对良好的社会形态的设想,可理解为小康社会。
相比较而言,小康社会比小康生活在内涵意蕴上更具有包容性。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人民正在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而努力,其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小康’这个概念,就出自《礼记·礼运》,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追求的理想社会状态。使用‘小康’这个概念来确立中国的发展目标,既符合中国发展实际,也容易得到最广大人民理解和支持。”在中华文明史上,“小康”寄寓了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让小康梦想照进现实,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千年夙愿,在中华文明史上立下了一座标志性里程碑。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代表了中华民族发展的最新成就与最新高度,推动了国家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台阶,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性实践中,中国共产党立足当下、面向未来,提出全面而具体的强国目标,部署、实施覆盖各个领域的战略规划,缜密推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无缝衔接,为实现国家富强作了充分的战略规划与物质基础准备。在人民生活层面,“全面小康”不仅在于老少边穷地区脱贫进小康,更在于党对人民美好生活向往的积极回应,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持续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推动人民幸福生活水平由全面小康迈入共同富裕阶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如期实现,是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步,在中华民族复兴史上树立了一座里程碑;“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用小康来定位一个时期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是把现代社会价值观与中国传统社会理想结合起来的睿智创造”,显然,小康社会建设历程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小康社会本身是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阶段性目标提出的。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首次用“小康之家”命名“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概念,历史动因十分明确:一是为了将中国的现代化概念与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化概念区分开来;二是看到我们与西方发达国家差距后,实事求是地用“小康”客观定位中国现代化建设水平。
在改革开放以来的现代化建设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将实现小康社会作为所有奋斗的战略目标,久久为功、层层推进,直至这一目标如期实现,这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程中树立了一座标志性里程碑。正是有了这座里程碑为基础起点,党领导人民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按下了快车键,并自信自豪地宣告: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放眼未来,中国式现代化已经历史性地跨越小康阶段水平,正以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目标引领,不仅与当今世界发达国家的现代化水平接轨,在现代化形态上更具有代表性,更是以五个方面内涵特征彰显自身的优越性。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性实践及其成就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立足于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语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遵循了社会发展进步的价值逻辑,这种价值逻辑表现为国家和人民对社会发展所持有的价值追求、价值承诺、价值规范及其在历史行动中的功能作用,它是构成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一种主观性力量。基于社会发展进步的价值逻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蕴含了三个“有机统一”的历史经验。
“中国共产党是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扭转近代以后的历史命运、取得今天的伟大成就,最根本的是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主要原因在于,党的初心使命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的核心价值观,承载着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利益的最大公约数即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征程中始终将其落实到自身的行动纲领中,持之以恒地为之奋斗,并从中汲取不竭的前进动力,实现不懈奋斗与为民造福的有机统一。中国共产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领导力量和推进主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矢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将所有奋斗聚焦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目标,着力提升国家整体发展水平;而在落脚点上,党突出“小康”对人们生活水平和状态予以评价的初始意涵,努力让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着力提升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
因此,从中国共产党的核心价值追求看,党将不懈奋斗与为民造福融会贯穿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性实践,在续写党的不懈奋斗史与为民造福史中强化了践行初心使命的历史担当,在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场伟大社会革命中深化了“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主体价值自我认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性实践及其成就证明,只要我们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领导,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愿景就一定愈发清晰而真实;只要我们党始终恪守自身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就一定能够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中笃定方向,不断增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行动自觉。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与增进人民福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价值主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了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其中公平正义的制度环境与民生水平的全面提升是尤为关键的评价标准。党中央通过全面深化改革破题,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突出制度建设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价值取向。
在制度建设上,党通过立柱架梁确立了各领域基础性制度框架,形成了更加成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乃至未来社会发展提供了完善的制度保证。同时,将公平正义价值主线贯穿于制度建设全过程、各领域,并以法治精神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全面”为标准来推动并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不断释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在价值取向上,党明确提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价值取向,借此指导变革性实践。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成为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根本遵循,贯彻落实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各个领域,在实践中形成并深入贯彻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通过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性实践及其成就证明,只要我们党遵循社会发展进步的价值趋向,顺应时代潮流、回应人民要求,坚持开拓创新,不断通过改革推进实践创新、制度创新,就一定能够在改革开放伟大革命中“创造出更多令人刮目相看的人间奇迹”。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如期实现,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生机活力,党心军心民心空前凝聚振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实践中,全民族的精神面貌奋发向上,特别是脱贫攻坚战中,“脱贫群众精神风貌焕然一新,增添了自立自强的信心勇气”,“党群干群关系明显改善”等,极大地激发了人民创造历史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在这场伟大斗争中形成的脱贫攻坚精神丰富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性成就极大地提振了民族精神,更加坚定了全体中华儿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这股精神力量一旦转化为人民创造新的历史的内生动力,则更加有利于党领导人民牢牢掌握历史主动,“以更加昂扬的姿态迈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为实现伟大梦想凝聚深厚的思想力量。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性实践及其成就证明,只要我们党“坚持独立自主开拓前进道路,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坚定中国自信,激发内生动力,就一定能够不断促进党的团结统一、增进人民群众对党和国家历史认同感,勠力同心,“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始终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性实践及其成就生动揭示了党和人民事业不断成功的根本保证,进一步解构了“中国式”叙事逻辑。通过学习三个“有机统一”的历史经验,可以提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根本性、长远性的珍贵启示,主要有以下三条。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性实践及其成就揭示了大党之治的成功密码。一方面,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充分发挥了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以强大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动员、汇集各方力量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另一方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如期实现,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战略定力。
在40 余年的小康社会建设历程中,从提出目标,到战略擘画,再到压茬推进,直至目标实现,中国共产党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定力,团结带领人民书写了恒心、恒业与恒产辩证统一的历史篇章。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性实践及其成就生动启示了: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命运所系”。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共产党能够自觉地将自身不懈奋斗与为民造福转化为长期执政的政治优势,并在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充分地发挥这一优势。在新时代新征程中,还应认识到,中国共产党作为最高的政治领导力量,在开创未来的接续奋斗中,必须与时俱进地推动坚持党的领导与坚持人民至上应然性与必然性的统一,才能继续巩固、发挥自身长期执政的政治优势。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蕴含了社会主义要素,充分发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坚持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价值论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为鲜明的价值主线,以增进民生福祉为实质性内容,推动共享发展,积极推进包容性社会建设。“一个都不能少”“一项都不能少”“一步都不能迟”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生动的时代话语注脚;平衡、协调、可持续发展,则不断释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温度。
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阶段,党有效地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转化为政策驱动力,举全党、全社会之力,聚焦老少边穷地区,重点关照社会贫困群体,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让党的政策阳光普照到社会每一个角落。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发展与进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因之有了现实说服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性实践及其成就生动启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多方面的显著优势,特别是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方面,彰显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走共同富裕道路的显著优势”。
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党领导人民坚定制度自信,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与增进人民福祉的价值方向,通过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效破除体制机制弊端,让中国式现代化在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历史进程中向世界展示中国方案、中国经验无与伦比的优越性。
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自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确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成功开创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接续破解发展难题,并以创造“两大奇迹”证明自身道路优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性成就是党和国家事业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长期累积的成果。不仅如此,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性实践与时俱进地回答了新时代“坚持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历史性命题,形成了以社会主要矛盾引领发展方向与以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为发展路径的新发展观,在发展中突出人的逻辑,极大地丰富了“发展”的意涵、拓宽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性实践及其成就生动启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历来靠的是自信、自立、自强等内生动力,走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取得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一宝贵成果与根本成就。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党领导人民坚定道路自信,必须把坚持独立自主作为立党立国的重要原则,走自己的路,通过自力更生激发内生发展动力、掌握历史主动,中国道路必将在续写事业新的伟大成就征途上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