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职分流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2022-10-21 04:12赵志群
人民论坛 2022年6期
关键词:职业中职发展

赵志群

近年来,党和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陆续出台了多项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其中“职普比大体相当”受到广泛关注。由于长期存在的对职业教育的误解或偏见,一些家长认为职业教育是二流教育,担心孩子分流到中职后会被贴上“后进生”的标签,影响未来发展前途,对这一政策存在忧虑甚至抵触情绪,社会上偶尔会出现取消“普职分流”的呼吁。职业教育涉及面广且十分复杂,如何实现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均衡发展,在让人民群众满意的同时,为经济发展培养专业人才,并推动社会健康发展,这需要深入分析和解决一系列相关问题。

民众普遍不愿意接受职业教育的主要原因

职业教育是现代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主要途径。中等职业教育(包括中专、职业高中和技工学校,下文简称“中职”)在职业教育中占据基础性地位。目前大家对“普职分流”的焦虑,反映了对职业教育、特别是中职的不认可。这除了社会普遍存在的教育焦虑情绪外,至少还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是对职业教育的普遍误解或偏见。在国民教育体系内,中职和普高都是高中阶段教育的组成部分,属于不同类型,但具有同等地位。我国社会总的来说还是一个学历社会,多数地区中职招生分数低于普高,这就形成一种刻板印象,即中职是低水平或二流的教育。这里有部分事实,但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一种误解甚至偏见。例如有的家长不愿意让孩子上中职,原因是分数低的孩子才去中职,认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中职学习风气不好。有的家长认为中职学校教学硬件落后,师资队伍弱,教学管理水平低,这也是相对的。在大部分地区,好的中职至少与较差的普高相比,其管理和师资方面并没有明显差距。还有观点认为职校毕业生就业前景不好,这也不是简单的事实。一方面,目前中职升学机会较多,如果能考上好的专科学校甚至职教本科,其就业前景并不比普通本科学校差。如果孩子理论学习的确有困难,那么学习一个实践性的职业,如焊接、烹饪等,未来的就业、待遇和职业发展都是可期的。另一方面,如果成绩不好的孩子盲目跟风到普高学习抽象理论知识,不但个性和兴趣无法彰显,最后也容易成为高考失利者。事实上,对某些孩子来说,中职可能比普高更适宜,也意味着更稳定的发展机会。

二是中职学校发展投入不足,缺乏特色。近三十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实现了规模快速扩张,但实质性的内涵改革乏善可陈。尽管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程度有所加深,但是职业院校特别是大部分中职学校主要还是按照普教模式运作。政府对职教投入相对不足,严重影响了职业教育的发展。想象中的高水平技能教育,常常成为枯燥乏味的理论讲授,这进一步影响了职业教育的声誉,使相关投入和支持再次减少,从而形成恶性循环。中职教育“成色”不足,没有凸显职业教育特色,也没有为学生指出明确的职业发展之路,这是民众普遍不接受“普职分流”的主要原因,具体表现在:

学科系统化课程理念根深蒂固。作为18世纪启蒙运动的产物,学科课程以系统的科学知识为中心设计教学,重点讲授基本概念、原理和公式,期望学生日后能够利用这些知识解决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在此,学习是围绕教科书的知识习得过程,关注记忆,忽视发现性学习和行动学习在人的发展中的价值,忽视经验的获得和实践能力的形成,学科文化被强化为“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割裂开来,最终只是强化了少数人的利益,导致部分学生人格片断化,这与我国社会普遍轻视职业教育有直接的关系。

强调文化课教学与职业教育性质不符。目前在中职教育中,(狭义的)文化课教学占有很大比重,如侧重数理逻辑的数学、侧重语言发展的语文和外语等。按照美国学者加德纳(H.Gardner)多元智力理论,能力元素的不同组合构成了个体的智力差异和不同学习方式,普高学生习惯抽象思维,职校学生喜好通过观察和动手学习。职校学生是一个具有特殊智力倾向的群体,如果采用语数外之外的其他课程促进其智力发展,则有可能更好地适应其群体性特征,并彰显职业教育的规律。德国等职教发达的国家的经验证明,如果放弃通过理论学习强化逻辑思维的教学方式,而采用其它更容易接受的方法,如“做中学”或行动导向的综合项目学习,则能更有效地培养职校学生系统化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提升其创新能力。

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影响学习体验。目前中职与普高一样主要采用班级教学模式,按照文化课、理论基础课等分类科目和教科书组织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的“传道、授业、解惑”的讲授式教学是主流教学方式。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自上而下”单方面输出信息,学生通过听、读和看被动接受知识,情感、情绪和行动很难有效发挥作用,这对理论学习能力较弱的职校学生,意味着更大的困难。目前除了发达地区和少数得到重点支持的学校(如双高学校、各类示范学校等)外,多数职业院校教学条件较差,教学班级学生人数多,教师很难考虑学生的个体情况和差异,教和学的过程中缺少足够的交流和互动,学习的社会因素与情感因素得不到有效关注,这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学习结果,是造成教学质量低下和中职学生辍学的重要原因。

实践教学没有反映职业实践的直接要求。目前在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中,很多内容是演示或验证科学规律,而不是解决实际生产中的技术问题,实验实习设备往往是“物质化”的科学定律,缺乏明确的职业目标性。例如在电路实习中,学习被简化到元件认知和连接等特定的知识技能点上,但实际工作的评判标准要广泛得多,如灯具位置、安装成本,甚至灯具的审美标准等。即使在一些动手机会较多的技能训练中,实践教学与实际工作过程的联系也不多,工作过程知识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学校为学生提供的不是能被直接利用的工作过程知识,而是关于工作的“词句”甚至“符号”。

更好地发挥职业教育的正向功能

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社会和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复制着现有的社会关系。我国经济发展需要大量技术工人,高中阶段的职业教育非常必要。从全世界范围看,凡是实体经济大国和工业强国,其中职的发展都较好。如何更好地平衡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发展?在此需要加大力度发展职业教育,创设更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条件,使职业院校办出特色,更好地发挥其正向功能。

宣传职业教育的教育功能。职业教育具有巨大教育价值,是实现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以及高素质劳动者的重要手段。职校学生通过工作和学习,在增长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形成正确的职业观和劳动观,建立对社会、工作和职业的基本态度,提高了职业素养,从而有机会获得就业岗位,为其生存发展获得必要的物质基础。职业教育也是一种重要的基础教育,它关注人的发展、基于人的发展、为了人的发展。职业教育通过弥补学习者在某些领域才能的不足(如学术能力),促进其其他方面的发展和综合能力的提升。正如德国教育家凯兴斯泰纳所讲的:“职业能够唤醒青少年的兴趣,是通往真正教育的大门。”教育家斯普朗格(E. Spranger)也强调“职业是文化和教育的媒介”,因此“职业是通往更高一级的普通教育的唯一路径”,这为职业教育奠定了重要的价值论基础。所以,基础教育有着更加丰富的内涵,即有知识导向的普通基础教育和工作导向的职业基础教育,这些异与同需要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理解。

保证职业教育的社会政策功能。职业教育通过培养具有理想信念,具备一定科学文化水平、人文素养、职业道德、创新意识和工匠精神的技术技能人才和社会公民,促进政治生态改善,巩固和发展社会政治关系。它保证具有非学术智能特征的庞大群体的受教育权利,不仅影响着个人的公平发展,也承担着改变低收入家庭生存状况、提高劳动力素质、促进社会公平和社会稳定的使命。在实践中,职业教育与处于社会不利地位的弱势群体有着紧密的联系,是国家对这些群体进行教育补偿的重要方式。例如,少数民族职业教育注重民族特色、文化宗教信仰多元化以及发展不均衡,不同民族的传统观念和语言文字等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职业教育的办学形式、教学内容和组织管理结构。鉴于此,在受教育者个体权利与机会平等的基础上,应维护职业教育在资源配置和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的差异性和特殊性,保证职业教育的发展机会与普通教育平等,并获得与其特征相适应的补偿。

关注职业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职业教育通过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实现学习者个体的个性化和社会化。职校学生常常对文字符号缺乏兴趣,对书本知识学习缺乏耐心,职业教育通过“做中学”等特有的教学方式帮助其找回自信、张扬个性。学生通过学习专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准则,提高了职业素养和文化素养,性格、兴趣等方面也得到发展。职业教育针对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特征,接受其缺点,发挥每个人的才智和特长,使其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并融入社会。

职业学校的学习过程是职业社会化的重要环节。学生选定一个职业,学习相关知识技能,通过参与职业实践活动形成相应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成为职业人。学生通过基于工作的学习(Work-Based Learning,WBL)和多种类型的岗位实习(如跟岗实习和顶岗实习等),在掌握技能的同时实现对职业规范、职业伦理和价值观的内化;学生既要根据工作条件、职业风险和机遇做出理智的安排,也要采取灵活的就业策略,通过持续的职业学习确保自己的行动空间。在职业教育中,学生通过这种刻意或偶然的方式,对个人的理想、发展取向和能力进行综合建构,实现个性特征、能力发展和工作经验的融合,这是普通教育不可能取代的。

重视职业教育的经济功能。职业教育对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如今,尽管对教育是否是一种产业还有很大争论,但是职业教育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却是不争的事实。在德国,职业教育被认为是战后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德国《联邦职业教育法》也是经济法范畴的联邦法律。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对发达国家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提高全民学历层次与提高国家经济竞争力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此外,越是卓越的企业,越关心职业教育,把对职教的投入作为对未来的投资,这也是他们积极参与产教融合的重要原因。

职业教育不但能够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而且对实现乡村振兴也有重要意义,被认为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职业院校通过技术推广和岗位培训等活动,直接促成科学技术推广应用,促进区域或行业经济发展。中职学校在开展学历教育的同时,还可以为农民开展技能培训,为农村社区生活品质提升提供多样化的教育培训服务,这也为产业结构调整和劳动力流动创造了条件。

未来职业教育发展的对策分析

我国职业教育进入到了一个新发展阶段,如何界定和巩固中职的基础性地位,需要我们进行系统性的考量。这里的关键不是在“以就业为导向”和“以升学为导向”中二选一,而是如何重构中职教育特色,举办真正高质量的中职教育。我国在当前阶段实施“普职分流”政策是理智和科学的,但要想顺利实现“普职分流”,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治理,在此要特别关注国家宏观经济和人口结构发展趋势,关注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征。为了减少民众的顾虑和焦虑情绪,需要做更多的解释工作,可行的解决方案是办出高质量、有特色的职业教育。

加强宣传,构建全民共同促进职教发展的社会环境。促进职业教育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不只是教育制度问题,除了相关部门的努力外,还需要相应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环境。要想发展实体经济,实现制造强国,需要全社会更新观念,形成敬畏技术、尊重工匠的文化。所有行业都要意识到,一荣俱荣,需要同舟共济。制造业企业要结合年轻人特点,进一步改善工作、生活和社会环境,为技能人才提供职业上升的空间,使年轻人喜欢技术,愿意从事实践工作。应消除用人过程中的唯学历、唯名校和唯职称等不合理现象,在人员招聘和晋升环节关注实际能力和工作绩效,形成崇尚技能、淡化学历的良好社会氛围,增强技术技能人才职业的吸引力。

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巩固中职的基础性地位。巩固中职教育在现代职教体系中的基础性地位,首先,要提高教育资源分配的公平性,完善中职学校经费拨款制度,通过按重组专业等方式优化学校布局,实现办学条件达标。应着力解决中职学校教师缺编,“双师型”教师严重缺乏等困扰多年的难题。其次,应加强职业学校特色办学,不能按照普通教育的规律和套路管理职业教育。普通教育的课程教学遵循学科逻辑,而职业教育遵循能力发展逻辑,是与普通教育平等、但类型不同的教育。应引导中职教育多样化发展,为中职学生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和空间,使其既可以获得基本职业资格进入企业,为个人发展奠定基础,也可以获得职业认知能力,为进一步的职业院校学习提供保障。应强化职业教育工学结合的本质特征,将中职纳入到整个职教体系建设中通盘考虑,将其与中国特色学徒制建设结合起来,在课程建设和教学管理中,给予行业企业和学校更多的自主权。应鼓励利益相关者,特别是行业企业共同参与政策讨论和对话协商。最后,中职教育在其定位调整为“就业与升学兼顾”后,需要相应的“职教高考”制度做支撑,在此不但要设法实现职业认知能力与数理认知能力的等值性,彰显职业教育类型特征,还要关注不同行业企业的多样化用人需求,采用真实性评价策略考察考生的职业行动能力。

加强生涯教育,树立青少年健康的劳动价值观。当今社会对工作的认识发生了很大变化,很多年轻人不再像其父辈那样关心固定岗位和养家糊口,出现了“慢就业”或灵活就业等现象。然而,工作的重要性并没有降低,工作仍然是影响多数人命运的关键因素。从事有意识、有目的的工作,始终是确保个体有尊严生活的基本条件,也是劳动者实现经济、文化和道德发展的基础。为此,应重视生涯教育,帮助青少年建立正确的自我概念和职业认知,使其在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中客观审视自己,并进行合理的自我建构。应帮助学生认识真实的工作世界,减少对技能人才职业的偏见,激发有针对性的职业学习动机。应加强青少年的劳动教育,树立健康的劳动价值观。青年学生不易理解的现象或复杂关系,在劳动过程中有可能变得清晰,由此建立行动和思想之间的关联。职业教育有助于学生产生对劳动的崇尚之情,并最终认识自身的价值,体会尊严和荣誉。我国传统的工匠精神,如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等职业素养,都需要在职业教育中弘扬。热爱劳动、勤于实践,是社会主义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也是保证青少年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

加强家长教育,了解社会人才需求的结构性特征。目前社会上普遍存在教育焦虑,人们期望通过接受好的教育谋求好工作,并最终获得物质上的补偿,这本身无可厚非。但需要知道的是,高学历并不是所有人在劳动力市场获得竞争优势的唯一途径。根据人社部的预估,目前我国高级技工缺口达到2200万。工信部的一项调查发现,智能制造转型升级中最缺的是中层技术及管理岗位人员,最合适的人选是专科毕业生。仅仅提高学历并不是实现高质量就业的唯一途径。为此,需要进行适度的教育、引导和干预,纠正学生和家长的认知偏差,使其更加理性地选择合适的升学或就业道路,在此更加关注学生本身的认知特征、兴趣爱好、发展潜能与社会发展需求的匹配程度,关注其成为真正的人的价值,这也是保证学生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幸福的前提条件。

猜你喜欢
职业中职发展
“课程思政”下中职《基础会计》的教学改革
新疆中小学和中职学校全面开学
多媒体技术助力中职美术教学
我爱的职业
区域发展篇
中职数学作业批改中的问题及对策
图说共享发展
五花八门的职业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