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农村现代化的难点与路径

2022-10-21 02:32
人民论坛 2022年10期
关键词:现代化体系农民

贺 艳

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党在现代化建设新阶段对“三农”工作作出的重大部署。农业农村现代化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关系着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质量和成色。近年来,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迅速,但农村现代化相比则较落后,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短板和弱项。如何加快农村现代化,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农村现代化的内在逻辑

农业现代化主要是指改造传统农业、发展成为现代农业的过程,而农村现代化是推动落后的农村发展为发达农村的过程,二者分别属于产业现代化和区域现代化的不同范畴。农村现代化内涵丰富,既包括农村基础设施、人居环境、农村产业机械化等“物”的现代化,也包括农民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思想观念等“人”的现代化,还包括农村教育、医疗、公共管理等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由此可见,农村现代化涵盖了农村产业、生态、乡风、治理、生活五个方面的现代化。

农村现代化虽然与农业现代化分属不同的范畴,但它们又是相互联系、互为条件的。农业现代化提供实现农村现代化的物质条件,离开了农业现代化,农村现代化就没法进行;农村现代化为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人口、土地等资源支撑,农村的基础设施和治理水平直接关系农业现代化的建设。因此,要坚持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一体设计、一并推进。

加快农村现代化的迫切性

首先,农村现代化是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的迫切需要。城乡发展不平衡是现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表现。近年来,在各项政策推动下,农村有了较大发展,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居环境得到改善。但农村相比城市,在很多方面仍比较落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然较大,城乡在教育、健康、养老等方面的投入不平衡,使得城乡在医疗保障、养老保障等存在明显差距。农村在基础设施“硬件”和人力资源“软件”方面都存在严重不足。现代化建设不能成为“一边是繁荣的城市、一边是凋敝的农村”,农村和城市都要实现现代化。

其次,农村现代化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内在要求。构建新发展格局,扩大内需是战略基点,农村市场是我国完整内需体系不可或缺的部分。2021年我国乡村常住人口共有4.98亿,占全国总人口的35.3%,预计到2035年,农村人口仍有4亿多。我国乡村范围广阔,占国土面积的大多数。数量庞大的乡村人口和广泛的乡村区域,意味着农村市场空间广、潜力大,是扩大内需的潜在力量。但由于农民收入整体偏低,低收入意味着低消费,农村巨大的消费、投资潜力就不能转变为现实。同时,农村人才、资金、土地等大量生产要素单向流入城市,使得城乡经济循环不畅。

最后,农村现代化是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挑战的战略支撑。当前,我国发展正面临国内外各种风险挑战,从国内看,我国正处于调整经济结构、转换发展方式的重要时期,发展的资源约束加强,各类投资增速下降,经济面临下行压力。从国际看,一些国家对我国关键技术“卡脖子”,再加上新冠肺炎疫情还在持续等,都对经济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化解国内外各类风险矛盾,基础支撑在“三农”。必须守好“三农”基础,发挥好“三农”压舱石作用。

推进农村现代化的难点

一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农民持续增收压力加大。不断增加农民收入,提升农民生活质量是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农村各项政策的实施,农民可支配收入增长较快,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下降明显,城乡收入比2013年为2.8倍,到2021年降为2.5倍。但城乡收入差距仍比较大,收入差距的绝对值在增大。而且农民持续增收的压力不断加大。从农村来看,由于农业劳动生产率较低,产业链较短,农产品的附加值较低,农民收入较低。再加上农村缺乏新产业、新业态,收入结构单一,增收的渠道较窄。从进城务工农民收入来看,由于受产业转型升级、外部环境变化以及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收入增长不稳定。

二是农村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农村产业发展是农村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产业发展重点在于形成现代产业体系与合理的产业结构。目前,无论是产业体系构建,还是产业结构调整都比较滞后。从农村产业体系来看,产业体系不完善。有的地区还是以第一产业为主,有的农村虽然形成了一二三产业体系,但各产业发展滞后,产业融合发展层次不高,农产品加工深度不足,附加值较低,产业带动性不强。从农村产业结构来看,调整难度较大。由于农村功能发生变化,由过去的经济和居住功能为主,逐步转向生态、经济、服务及居住等的多元化功能,这就要求产业结构做出相应调整。近年来,农村第一产业占比下降,二、三产业占比上升,但产业结构调整的要素制约较为明显,农村产业发展融资难、融资贵、人才缺等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三是乡村建设短板较突出。由于我国农村建设长期投入不足,造成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的供给不足,主要表现在:首先是农村基本生活生产设施建设配套存在短板。从农村生活设施来看,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仍存在发展不足的问题。如,不少农村地区没有污水管网设施,生活污水直接排放;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缺乏,环境卫生问题严重;乡村道路质量短板较为突出。从农村生产设施来看,我国高标准农田建设存在建设标准偏低、管护缺乏、绿色发展理念不足等问题,使得农村排水、灌溉和电力等相关设施承载力不够,对农业生产带来较大影响。其次是农村信息化建设有待提升。我国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超过一半,但农村地区存在网络利用方式相对单一、互联网使用率不够高、用网质量待提高等问题。最后是农村文化医疗卫生设施建设短板突出,硬件设施、人员配给和服务水平都比较落后。

四是农村基层治理较薄弱。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基石,基层治理现代化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从乡村治理主体来看,治理人才缺乏。近年来,随着大量劳动力进城务工,农村出现空心化、老龄化,导致农村社会治理的人才缺乏,再加上农民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多数农民是初中以下文化程度,使得农民参与乡村治理的能力缺乏。农村集体组织力量薄弱,不少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没有能力把农民组织起来参与到村庄治理中。从乡村治理内容来看,社会服务不能满足需求。农民除了对传统基本公共服务如养老、教育、医疗等的需求之外,对新型服务如金融、法律、文化等的需求不断增长,但供给都存在短缺。从乡村治理方式来看,多元化治理方式没有充分发挥作用。随着劳动力进城务工,乡村人才大量流失,导致自治、德治建设空化问题。同时,基层干部群众法治知识缺乏、法治意识薄弱,乡村法治建设有待加强。

加快推进农村现代化的着力点

第一,推进产业现代化。产业现代化是加快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引擎。需要通过科技手段和先进组织方式,构建乡村现代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推动产业现代化发展。一是形成融合化的产业体系。农业是产业的基础,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调整乡村产业布局,发展特色产业,鼓励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延长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充分挖掘农村资源禀赋优势,推动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康养产业、电子商务等新产业新业态,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形成特色突出、产业链完整的乡村产业体系。二是建立科技化的生产体系。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提高农业生产的技术支撑。加大农业科技的研发,推动农业科技成果在生产领域的转化应用。在农业领域探索实施标准化生产,构建农产品生产和食品安全标准体系。三是构建多元化的经营体系。发展形式多样的适度规模经营,注重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对小农户要进行组织,积极支持其向现代生产经营方式转变,为农业提供社会化服务,使产业经营体系朝着专业化、组织化、集约化方向发展。

第二,推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现代化。乡村建设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当前要补上乡村建设中存在的短板,重点在于加强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一方面,建设好乡村发展的硬件设施。积极做好农村厕所革命和污水治理,提高卫生厕所普及率和生活污水处理率,使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改善。推动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支持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覆盖延伸,加快农村地区仓储、物流、农产品加工等基础设施的智能化发展,推动智慧农业的建设,补足农业农村领域基础设施短板。另一方面,提升乡村发展的软件水平。在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理念指导下,加大农村教育、文化、体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的投入,促进优质资源向农村地区流动。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提高农村社会保障的覆盖范围,使农民能够和城市居民一样享受到现代化的生活和服务水平。

第三,推进农民的现代化。现代化的关键是人的现代化。农村现代化要使农民的思想意识、文化教育和生产生活方式等向现代化转变。首先,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要充分利用村规民约、牌匾楹联等文化资源,形成农村良好的文明道德风尚,提升农民的思想观念。挖掘农村传统乡土文化、优良习俗,进行发扬传承,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形成健康、文明的社会精神风貌。其次,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通过培训,改变农民传统生产方式,运用先进农业技术进行农业生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提升农民数字素养,开展手机应用、网上办事、电商物流、直播带货等数字化新理念、新技术培训,让农民掌握数字技术、适应市场的变化。最后,推动农民生活方式的现代化。随着农村生产方式的转变、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农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带来了农村消费观念转变,也引起了生活方式的变化。要引导农民具备积极的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生活方式到现代化文明、健康、科学生活方式的转变。

第四,推进乡村治理的现代化。国家治理现代化离不开乡村治理的现代化。一要健全乡村治理体系。乡村治理要以自治为基础,不断提升自治的方法手段,如规范村级各种工作事务,增强村民自治组织能力,推进村级财务事务公开等,调动农民参与村庄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在村民自治的基础上实现法治、践行德治,通过制度、法律以及多元文化融合等建设途径形成合力,不断提高乡村治理水平。二要建立多元化治理格局。面对千头万绪的基层治理任务,要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发挥“领头雁”的引领作用,形成党员带头参与治理的良好氛围。促进政府、社会、市场协同推进,同时在组织、人才、资源和服务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形成多元治理格局。三要运用科技化、数据化手段推动乡村治理转型。把传统治理提升为现代治理,加大理念创新,发挥科技支撑作用,充分运用现代化手段提升治理效率,促进乡村治理水平的现代化。

猜你喜欢
现代化体系农民
对比示范,才是打开农民心结的“金钥匙”
小酸枣打开农民就业增收路
实现人民美好生活之道: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耕牛和农民
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的现代化新篇章
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
织牢社保网底要不惜“细针密线”——论全球最大社保体系的建立、构成与延展
农民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三位一体”建体系 长治久安防哮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