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春晖 周 风 徐海涛
内容提要: 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与非洲国家农业合作日益加深。阿尔及利亚作为非洲地区第四大经济体,一直都是我国开展对非合作的重要“支点”国家。阿尔及利亚土地广袤,自然资源丰富,但农业基础设施落后,生产方式粗放,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进口国之一。湖南作为中国农业大省,拥有农业生产经验和先进的农业技术,与阿尔及利亚农业发展具有互补性,双方具有较强的合作意愿和需求。因此,开展“湘阿”农业产能合作既能有效缓解阿尔及利亚粮食安全问题,又能拓展湖南农业发展空间。本文以湖南省与阿尔及利亚农业产能合作为切入点,在分析双方开展农业产能合作的意义和影响因素基础上,提出建立农业产能合作服务体系、探索“抱团出海”发展模式和创新合作策略与机制等建议。
农业合作是中国国际交往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产能合作为农业国际合作的高级形式,承载着农业外交、粮食安全、碳中和与绿色发展、资源安全等多重使命。中非农业合作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国通过农业技术和粮食援助等方式帮助非洲国家发展农业和解决粮食短缺问题。中国无偿援助的百余个农业项目为非洲国家解决粮食短缺问题做出了重要贡献。①冯凯等:《中国对非援助与非洲国家经济增长的动态关系研究》,载《经济学》(季刊),2022年第1期,第176—177 页。其中,对非援助建设农田水利农业基础设施等依然对当地农业发展发挥着积极作用。20世纪90年代起,中非农业合作开始逐步引入市场机制,中国政府通过贷款贴息等措施,鼓励国内企业参与对非农业援助项目,明确企业在政府引导下作为参与对非农业投资援助项目合作的主体,中非农业合作逐步过渡到向农业援助、农业贸易与投资相结合发展阶段,中非农业合作关系日益紧密。②李嘉莉:《对加强中非农业合作的若干思考》,载《世界农业》,2005年第5 期,第12 页。2000年,中非合作论坛正式成立,中非农业合作方式日益多元化,合作形式逐步机制化,合作内容逐步向产业链扩展,中非农业合作正步入全方位产能合作发展新阶段。中非农业产能合作不仅推动着非洲国家农业内生发展,更为中国扩大国家政治经济空间和保障粮食安全发挥着积极的作用。③叶前林等:《中非农业合作的历史发展特征、经验及挑战》,载《国际贸易》,2019年第10 期,第15 页。
2014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访问中亚国家时首次提出国际产能合作理念,产能合作是基于互惠互利国际合作理念,将中国优势产业向广大发展中国家转移,实现产品输出向产业输出发展转变,有效推动着双方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的提出,我国积极鼓励各行业企业“走出去”并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在全球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由于大多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属于发展中国家,农业发展普遍存在科技含量不高、农业生产效率低和农业生产组织化水平低等问题,个别国家还存在严重的贫困和饥饿问题,因此,“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农业产能合作的需求十分迫切。农业产能合作是以合作双方农业优势资源互补为基础,以产业转移与产业开发合作相结合为重点,以促进双方农业合作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实现了农业资源跨地区配置和流动,有效提升了合作双方农业资源、技术和资金利用效率,推动中国与沿线国家农业资源优势互补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入“一带一路”倡议,农业产能合作为中国农业发展突破资源和市场限制,走向全球配置资源提供了广阔发展空间和历史机遇。①韩燕:《发展互利共赢的中非农业合作》,载《国际经济合作》,2011年第5 期,第33—35 页。与此同时,农业产能合作也将成为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最佳结合点之一。②陈艺文、李二玲:《“一带一路”国家粮食贸易网络空间格局及其演化机制》,载《地理科学进展》,2019年第10 期,第1643 页。
阿尔及利亚是典型的资源出口型国家,石油与天然气是其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出口规模占国家出口总额的97%以上,粮食与日用品主要依赖进口。阿尔及利亚国内粮食供给严重依赖国际市场,连续多年处于非洲第一大粮食进口国地位。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阿两国经贸发展迅速,贸易金额从1982年的1.2亿美元增加到2014年的100 亿美元,中国连续多年成为阿尔及利亚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受国际局势动荡和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中国和阿尔及利亚贸易额出现一定的波动,但中国依然是阿尔及利亚最大的贸易伙伴。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稳步提升,阿尔及利亚也在积极寻求与中国开展全方位合作,将两国间贸易从目前集中于矿产品、机电产品和运输设备等贸易结构逐渐扩展到农业、服装和家电等领域。2016年10月16日,中、阿两国政府签署了《关于加强产能合作的框架协议》,双方将在机械工业、铁路、冶金、基建、农业、新能源等领域开展产能合作,双方共同成立特别工作组并负责项目合作和推进协议落实工作。
2018年9月,阿尔及利亚与中国签署了“一带一路”倡议合作备忘录,双方将在各个领域深化产业合作,建立更加紧密的政治经济联系。湖南作为中国地方省份,与阿尔及利亚产业合作历史已有20年之久。从2000年湖南企业首次参与阿尔及利亚产业合作发展至今,湖南已有众多大型企业参与阿尔及利亚基础设施、城市改造和房屋住宅等项目建设。良好的产业投资合作经历为双方开展农业产能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通过探索开展“湘阿”农业产能合作,一方面可以拓展“湘阿”合作领域,提高双方的经济贸易规模,阿尔及利亚将在资金融通、农业技术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引进湖南农业发展资金、技术和经验,更好地促进阿尔及利亚农业发展,解决阿尔及利亚国家粮食短缺问题和贫困问题;另一方面,“湘阿”农业产能合作将有效推动湖南农业企业“走出去”,进行全球资源配置,打通湖南国际农业优势产业链,拓展湖南农业国际发展空间,为湖南融入共建“一带一路”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助推高质量“一带一路”建设与新时代高水平中非命运共同体建设提供新的思路。
阿尔及利亚国家经济结构比较单一,经济发展主要依赖矿产能源、副产品开发和资源出口。阿尔及利亚农业基础薄弱,受农业基础设施落后、国土水资源贫乏、土地产权不清晰和农业生产管理方式粗放等自然社会因素的影响,阿尔及利亚本国农业生产不稳定,粮食生产量仅能满足本国需求量的30%,国内粮食供应短缺问题严峻。①K.Laoubi,M.Yamao,“The Challenge of Agriculture in Algeria: Are Policies Effective?” Agricultural and Fisheries Economics of Hiroshima University,Vol.11,No.3,2012,p.69.随着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地区冲突等危机事件以及全球粮食价格不断飙升,阿尔及利亚国内不稳定性因素增加。执政当局逐渐意识到农业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盘作用,开始主动加强国际农业合作并加大对农业投入,试图推动国内农业发展来解决本国粮食短缺问题。
阿尔及利亚农业发展沿革要追溯到建国后推出的第一个农业发展政策计划。1985—1989年,阿尔及利亚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该计划主要对国内粮食生产者、批发和零售价格施行控制,以稳定国内粮食价格为主。1990年,阿尔及利亚开始实施国家农业发展计划,将属于国家的可耕地分配到100 万个农场,并出售给个体农民,允许干旱地区的失业青年在耕种五年之后能够购买土地;在自然条件相对较好的东部地区,设立农业发展基金,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以提高农作物生产效率,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取得一定的改革成效。2001年,阿尔及利亚开始实施农业投资计划,通过资金投入来提高农业单位生产率、增加农业耕地面积,增加果树、草地和森林面积,先后采取农业发展支持政策,减免部分农牧民债务,进行农业结构自由化和私有化改革计划、东北部灌溉计划和2004—2009 五年计划等政策。为实现经济多元化,吸引投资,阿尔及利亚于2016年出台了对农业的新投资促进法,制定各项投资优惠政策,简化办事程序,为农业投资提供普遍优惠政策和额外优惠政策。
阿尔及利亚位于非洲西北部,国土面积约为238 万平方公里,是非洲陆地面积第一大国。阿尔及利亚的地形大体分为北部地中海沿岸的滨海平原与丘陵地区、中部高原地区和南部撒哈拉沙漠地区。其中,阿尔及利亚南部沙漠面积逾200 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总面积的85%。阿尔及利亚拥有农业土地使用面积为23874千公顷,其中草地和牧场为32841 千公顷,可耕地面积为7505 千公顷。由于缺少农业灌溉设施和农业生产技术落后,阿尔及利亚农业实际可耕种面积约为750 万公顷,仅占国土面积3%。阿尔及利亚主要农业类型为畜牧业和灌溉农业,①D.Benamrane,“Agriculture and Development in Algeria,” J.org.chem,Vol.74,No.1,1980,pp.4393-4395.草地和牧场在阿尔及利亚农业生产中占主导地位。2010—2019年,阿尔及利亚可耕地面积基本保持平稳,草地和牧场面积有所增长(见表1)。据世界粮农组织数据统计,截至2019年12月底,阿尔及利亚的总人口为4223 万,其中农村人口约为1150万,占总人口数比重27%,农村人口基数较大,农业劳动力资源丰富。
表1 阿尔及利亚土地利用类型和比重统计表(2010—2019年)
(续表)
阿尔及利亚的农作物主要有粮食(主要包括小麦、大麦、燕麦和豆类)、蔬菜、葡萄、柑橘和椰枣等。其中,谷物种植主要有小麦、燕麦等,水果种植主要有酿酒葡萄、柑橘类水果等,经济作物主要有烟草、橄榄等。据世界粮农组织数据统计,2010—2019年,阿尔及利亚谷物种植面积有所增加,谷物产量从420 万吨增加到560 万吨,其中小麦产量增长较明显,从260 万吨增长到380 万吨。但是,农作物产量增加主要是依赖种植面积增加,其农业生产效率仍然处于较低水平,农作物产量受自然条件影响大,农业生产产量极其不稳定。例如,2019年阿尔及利亚谷物单位产量为17674hg/ha,而同期中国谷物单位产量为62720hg/ha,是阿尔及利亚的3.5 倍(见表2)。据世界粮农组织研究报告表示,如果具备一定农业科技和农业基础设施发展条件,阿尔及利亚等非洲国家农业发展尤其是在粮食生产方面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在水果类农作物生产方面,柑橘类水果在阿尔及利亚水果类中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占比较大比重。此外,橄榄、葡萄、烟草等初级农产品一直都是阿尔及利亚农业出口部门创汇的主要经济作物。①M.Matallah,M.A.Benmehaia,A.Benmebarek,“Agricultural Exports and Potentials of Algeria: An Econometric Investigation through Gravity Mode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conomic Policy in Emerging Economies,2021,Vol.14,No.3,pp.325-330.
表2 阿尔及利亚农作物收获面积、单位产量和产量统计表(2010—2019年)
(续表)
2019年,阿尔及利亚农产品进口额为86 亿美元,进口量为1138 万吨,占商品贸易出口总额的24%。谷物进口额占整个农产品进口额比值为30%左右,谷物进口在阿尔及利亚整体粮食进口中占有绝对比重,2010—2019年农产品进口额和谷物进口额都处于波动上升趋势(见表3)。此外,糖、油和咖啡在阿尔及利亚本国几乎没有生产,完全需要进口。同时,在糖、油和奶方面,阿尔及利亚是世界上十大进口国之一。
表3 阿尔及利亚商品和农产品进出口额、谷物单位产量和进口额统计表
(续表)
根据阿尔及利亚国家法律规定,外国人和外国企业不得购买本国土地,投资所需土地可以通过租赁方式来获取私人和国有特许经营土地,大多数国外投资用地都是采用国有土地特许经营方式,租赁经营期限为44—99年不等,国外投资者可以通过租赁方式获得特许经营权,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让给新的投资者。①K.E.Cleaver,“Th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Experience of Algeria,Morocco,and Tunisia: a Comparison of Strategies for Growth,” World Bank Staff Working Papers,June 1,2010,https://documents1.worldbank.org,访问日期:2022年 3月 6日。2010年,阿尔及利亚通过新的农村土地法案,给予农民更大的土地经营权,当地农民可以到银行申请农业经营贷款,或者与国外投资者建立合作关系。另外,阿尔及利亚专门划出250 万公顷土地作为国家农业投资用地,租赁期限为40年。为了吸引外国投资者参与阿尔及利亚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发展,阿尔及利亚先后出台实施多种外资税收优惠政策,如:外国投资可以享受国民待遇,符合法律规定的所有投资项目在向阿尔及利亚投资发展局申报并获批准后,可享受一定的优惠政策。另外,阿尔及利亚和欧盟联系国协议正式实施,阿尔及利亚的工业品、农产品和农业加工品对欧盟出口的关税可以全部免除,没有数量和配额要求。
阿尔及利亚国土面积辽阔,境内中南部地区拥有大面积草场资源,沿地中海地区拥有丰富的渔业资源。北部地中海沿岸和中部高原地区平原、盆地和河谷地区,拥有较为深厚的土壤盖层,土地肥沃,日照充足,比较适合农作物生长。中阿都是以小农为基础的农业生产方式,中国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和实用技术对阿尔及利亚等非洲国家农业发展具有较强的适用性。①唐丽霞等:《中非合作论坛框架下中非农业合作的新发展与新挑战》,载《西亚非洲》,2020年第5 期,第5—7 页。湖南作为国内农业大省,农业发展历史悠久,双方通过开展“湘阿”农业产能合作可以将湖南种子培育、农产品加工、家禽饲养、农机生产等方面的技术经验和阿尔及利亚农业资源相结合,能够有效地改变阿尔及利亚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提高其农业生产效率,推动解决农业产业发展和粮食短缺问题。此外,通过“湘阿”农业产能合作,也可以进一步突破湖南省内有限土地资源和市场容量的约束,推动湖南省内优质农业企业“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空间,推动湖南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
阿尔及利亚拥有多样化的农业资源禀赋。在渔业资源方面,阿尔及利亚拥有地中海地区1200 多公里的海岸线,专属经济开发海域面积广阔,海域内渔业资源丰富,渔业捕捞业和渔业养殖产业发展潜力较大。在畜牧业方面,阿尔及利亚草原面积和牧场面积在农用土地中占有绝对的比重,农牧业在整个农业产业中占有主导地位。因此,除了种植业,阿尔及利亚农业合作需求还包括水产养殖、节水灌溉、畜牧发展、水土流失治理、沼气利用、农产品增值等众多领域。与此同时,湖南在种业技术、水产养殖、农用物资生产、食品加工机械和农技推广等方面具有比较优势,拥有一批如水稻、油料、甘蔗等种植和加工优势农业企业,其中包括一批如隆平高科、顺祥水产和湖南粮食集团等优秀农业龙头企业。在农机生产方面,拥有中联重工机械公司为代表的先进机械生产企业,农业产业链条要素比较完善。因此,双方农业产业发展互补性强。“湘阿”农业产能合作可以通过一系列的农业产业项目实现建设和投资,如开垦农业土地、建设农业灌溉设施和兴建农业产业园区等措施改善阿尔及利亚农业生产条件。湖南可利用自身机械设备生产优势,将现代化农机设备出口到阿尔及利亚,提高阿尔及利亚农业生产条件和机械化水平。通过“湘阿”农业产能合作,实现湖南对阿尔及利亚农业种植、家禽畜牧饲养和繁殖、水产品养殖和加工等整体农业产业输出,有效推动阿尔及利亚农业产业发展,缓解阿尔及利亚本国粮食供需矛盾。
在中国国内既有的产业分工和布局背景下,受劳动力、土地、资源等生产要素成本上升的影响,湖南不仅面临农产品生产成本上涨,还面临农产品结构性相对过剩、初级加工农产品销售困难等问题。为继续保持农业产业竞争优势,湖南需要为农产品寻求更为广阔的国际市场,将失去比较优势的农业产业替换出去,升级现有的农业产业结构和本省农业产业价值链。通过开展“湘阿”农业产能合作,促进湖南农业剩余优势产能转移到阿尔及利亚,在推动阿尔及利亚农业产业发展的同时,形成湖南境外产业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进一步提升本土农业企业国际化水平,实现从农产品输出向农业产业输出的转型升级,突破现有土地资源和市场容量限制,将具有优势的过剩农业技术、资本、劳动力以及管理的资源运用到更有价值的地方。通过农业产能合作,有计划地培育本土国际化经营农业企业,带动优势农产品“走出去”,提高湖南农业企业国际竞争力。此外,“湘阿”农业产能合作能够促进双方农产品贸易合作,湖南不仅向阿尔及利亚输出农业产能,还可以从阿尔及利亚进口其优势农产品,形成双方优势互补,缓解湖南本省农业资源压力,通过对阿尔及利亚特色农业资源进行再加工,可进一步扩大湖南农产品国内市场消费空间。总之,“湘阿”农业产能合作将促进湖南农业产业优势和阿尔及利亚当地农业资源优势相结合,优化双边农产品贸易体系,在满足阿尔及利亚市场需求的基础上,将阿尔及利亚优势农产品引进国内市场,满足中国国内市场需求和相关产业发展的需要,推动双方农业产业结构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1.两国高度互信的良好政治环境
历史上,中国和阿尔及利亚两国关系就互为友好,政治互信。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在共同的历史遭遇和争取民族解放独立的背景下,中国在阿尔及利亚反抗法国殖民统治战争中给予了坚定的支持与帮助,中国也是最早承认阿尔及利亚解放建国的非阿拉伯国家。同样,阿尔及利亚在中国核心利益重大问题上,如在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台湾和涉藏等涉及中国核心利益问题上,都一如既往地给予中国坚定支持。这都是中国和阿尔及利亚两国关系互相支持、患难与共的典型写照。①曹建文:《警惕自媒体舆论场中非主流意识形态话语表达的“泛自由化”》,载《红旗文稿》,2017年第20 期,第26—29 页。在新时期,为了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国和阿尔及利亚也先后实施积极的政治经济领域改革,都取得了一定的改革成效。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中、阿两国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并构建“中阿命运共同体”,全面深化两国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领域关系,加上两国在农业、经贸和能源领域的高度互补性,以及中国和阿尔及利亚互视对方为北非和东亚的“支点”国家,在双边合作与多边机制的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中阿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进入了新的高度,为“湘阿”农业产能合作创造了良好的政治环境条件。
2.国内其他省份企业对非合作的成功经验
在中非农业合作发展过程中,中国地方省份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云南省早在2001年就参与了国家“南南合作”项目,为埃塞俄比亚和尼日利亚培养了大批农业技术人才,推动了当地农业产业发展,获得了东道国广泛赞誉。2007年,湖北省农垦局参与中非农业示范中心建设项目,设立了中国在非洲第一家农业技术示范中心,为当地农业技术推广做出了重要贡献。2008年,四川省参与乌干达农业示范中心建设项目。同年,陕西省农垦局在非洲喀麦隆成立农业发展公司,主要从事水稻种植和加工、玉米和木薯等农作物种植和生产,为解决当地粮食短缺问题做出了较大贡献,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省份开始组织本省企业进入非洲,开展多种形式的农业投资与合作。中国地方省份参与对非农业产业合作,不仅可以促进中非关系发展,更是有助于地方省份农业产业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开拓国际市场空间。①刘曰峰、刘曙光:《新时期中非农业合作进展及前景》,载《世界农业》,2011年第11 期,第4—9 页。中国地方省份开展与非洲国家农业合作,为本省农业企业走出去起着“中介搭桥效应”,为本省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创造发展空间,也为推动非洲国家农业产业发展创造条件。例如,总部位于北京的中国农垦集团,在赞比亚投资经营中赞友谊农场是我国企业参与非洲农业合作的成功案例。随着中赞友谊农村项目的成功推进,中国农垦集团又在坦桑尼亚、加蓬等非洲国家建立多个农村和农副业加工工厂,均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②刘晨、葛顺奇:《中国企业对非洲投资:经济增长与结构变革》,载《国际经济评论》,2018年第5 期,第17—23 页。因此,湖南可在借鉴国内其他省份和企业与非洲国家农业合作经验基础上,积极寻求与阿尔及利亚农业产能合作的利益契合点,充分利用自身农业产业优势,推动“湘阿”农业产能合作发展实现互利共赢。
3.国家级对非合作平台落户湖南带来的宝贵机遇
2020年,湖南对非直接投资额为6213.1 万美元,与2016年的42.5 万美元相比,增长了145.1 倍。主要投资地区分布在埃塞俄比亚、坦桑尼亚、赞比亚、阿尔及利亚、刚果(布)、刚果(金)、肯尼亚和津巴布韦等29 个国家。主要投资领域集中在采矿业、建筑业、制造业和农林牧渔等领域。目前,湖南的产品、服务和工程遍布非洲,越来越多的湖南企业正走进非洲寻求发展机遇,非洲已成为湖南开展国际合作的热点区域。2019年首届中国—非洲经贸博览会在长沙召开并落户湖南,2020年中国(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获批,中非经贸深度合作先行区建立,相关举措进一步凸显了湖南在中非合作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目前,湖南正积极利用中非合作平台,打造对非经贸合作新窗口,积极发展同非洲国家经贸联系。据最新数据统计,2021年湖南对非进出口值首次突破400 亿元,①《2021年湖南对非进口值突破400 亿元》,http://hn.people.com.cn/n2/2022/0119/c336521-35103178.html,访问日期:2022年5月20日。在非洲投资的湖南企业达138 家。通过中非经贸博览会等中非合作平台,湖南与非洲国家建立了日益密切的经贸合作关系,这也为“湘阿”农业产能合作提供良好合作平台和机遇。
1.自然条件差异大,湖南农业生产经验技术需要适应性调整
虽然“湘阿”双方农业资源和市场需求互补性强,农业合作潜力大,但由于双方自然气候条件差异较大,造成湖南很多本土农业作物和农业生产机械不能很好地适应阿尔及利亚的气候和土壤条件,为“湘阿”农业产能合作带来一定挑战。阿尔及利亚农业生产区域主要集中在北方河谷地区,中部和南部位于属于热带草原气候和大陆性沙漠气候区域,昼夜温差大,整体降水较少,并不适合发展农业种植业,只适合发展草场畜牧业。北部地区沿地中海地带属于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湿润多雨,降水季节差异较大且分布不均。阿尔及利亚整个国家区域内河流数量较少,大部分是季节性河流,受降水量影响较大且经常出现季节性断流,总体水资源十分有限。阿尔及利亚最大的河流是谢利夫河,流域面积为3.5 万平方公里,河流长约700 公里,河谷平原广布,其流域是阿尔及利亚棉花、谷物和水果的重要生产地。湖南位于中国长江流域,属于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域内河网密布,光、热、水资源丰富。湖南和阿尔及利亚自然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较大,湖南农业生产技术经验在阿尔及利亚应用和推广存在一定的约束。因此,开展“湘阿”农业产能合作,不能完全照搬湖南农业生产技术和农业发展经验,湖南在农业技术和运营管理方式要根据阿尔及利亚实际情况,帮助对阿企业在种植培育、农业生产管理、灌溉技术和农产品加工等方面实现本土化,以适应阿尔及利亚自然条件和市场需求特征。
2.农业基础设施落后,“湘阿”农业产能合作基础有待夯实
阿尔及利亚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方式粗放,农业机械化水平较低,农业基础设施比较落后,制约了“湘阿”农业产能合作发展。在农业耕地方面,由于阿尔及利亚缺少农业灌溉设施,农业发展还处于靠天吃饭的阶段。农业灌溉面积小且主要零散分布在沿河谷地带,农作物耕地面积占农业用地面积的18%,仅占总体国土面积的3%,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农业灌溉设施匮乏已经成为制约阿尔及利亚农作物生产的核心制约因素。①A.Oulmane,A.Chebil,A.Frija,“Water-Saving Technologies and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Growth in Small Horticultural Farms in Algeria,” Agricultural Research,Vol.10,No.7,2020,pp.585-591.另外,已有的农业灌溉区中农业发展又面临要素投入不足等问题。例如,在种子保育、农药和化肥等农用物资方面,其投入均不到中国平均用量的30%,主要农作物单位产量仅为中国平均单位产量的20%,农作物生长和收获极易受到干旱等自然灾害影响。②Gherroucha,M.Baka,L.Boudour,“Effect of Some Fertilizer Treatments on Protein and Carbohydrate Content of Wheat in Algeria,” Annals of Agricultural Science,Vol.11,No.3,2008,pp.57-76.在仓储物流方面,目前阿尔及利亚还没有建立完善的农产品购销生产体系和仓储物流体系,农产品加工产业和农产品商品化还处于初级阶段,农业生产综合成本较高。例如,北部地中海沿海渔业资源丰富,但由于渔业捕捞方式和水产加工技术落后,大部分渔业产品只能进行简单加工并以较低价格出售,渔业资源增加值较低,渔业发展不仅落后于地中海北岸欧洲国家,还落后于同地区的突尼斯等北非国家。③Jentoft,Midre,“The Meaning of Poverty: Conceptual Issues in Small-Scale,” Fisheries Research,Vol.3,No.7,2011,p.152.农业基础设施薄弱不仅制约了阿尔及利亚整体农业产业发展水平,也将在一定程度上给“湘阿”农业产能合作造成困扰和挑战。
3.西方舆论抹黑中国在非投资,增添“湘阿”农业产能合作的消极因素
随着非洲自然资源和农业资源禀赋优势日益凸显,西方国家依旧企图独霸非洲发展利益,一直把非洲定位于服务西方的农产品和矿产原料产地,试图一直把非洲国家锁定在全球农业价值链的低端。中国早期在非洲进行人道主义农业技术和物质等方面的无偿援助,到现在双方逐渐过渡到互利共赢的农业产能合作形式都引起了西方国家的警惕和敌视。随着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实施,中非经贸合作包括农业合作关系日益加深,极大地冲击了西方在非洲独霸的利益格局。为了遏制中非农业合作良好发展势头,西方国家开始调整对非洲的农业合作政策,扩大对非洲农业合作的力度,同时积极对部分非洲国家实施“金元外交”,试图疏远和离间非洲国家与中国之间的政治与经贸关系,并利用在非洲的媒体舆论等垄断优势,对中国对非农业合作政策和经贸合作进行抹黑宣传,渲染中非经济合作是破坏当地自然环境和掠夺非洲自然资源,破坏和丑化中国企业在非洲形象,扭曲事实,将中非经贸合作诬陷为扩充市场的新殖民主义。①许志瑜:《中国与非洲农业合作战略研究》,载《国际经济合作》,2014年第12 期,第19 页。西方舆论在非洲抹黑中国对非互利合作的言行,以及西方国家对部分非洲国家的政治拉拢,造成一些非洲国家对农业产业合作领域和跨国企业投资股权划分等做出一些政策限制措施,为中非农业合作制造阻碍,增添不稳定因素。随着国际上一些新兴国家的发展和崛起,非洲也成为新兴国家扩大农业国际发展空间的角逐对象,新兴国家纷纷加大与非洲国家在农业经贸领域合作,这也将进一步加剧非洲农业领域国际竞争,对“湘阿”农业产能合作开展产生一定程度的消极影响。
一是加强政府“湘阿”农业产能合作顶层设计。发挥湖南作为开展“湘阿”农业产能合作推动者和规划者的引领作用,在中、阿两国农业合作政策框架内,为开展“湘阿”农业产能合作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因此,湖南需加强对“湘阿”农业产能合作进行宏观指导,根据《关于构建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北京宣言》和《中非合作论坛——达喀尔行动计划(2022—2024)》,做好与阿尔及利亚农业发展战略的对接,把握好农业合作,实现互利共赢大方向。首先,在深入分析阿尔及利亚自然条件、优势产业和发展规划基础上,统一制定“湘阿”农业产能合作规划。积极探索建立大型国有农业企业和中小型民营农业企业为主体的多元化农业产能合作企业联盟形式,统筹规划和支持省内龙头企业在阿尔及利亚建立各种形式的农业产业园区,以“抱团出海”形式形成规模优势,并以开放的态度吸引东道国和第三国家企业入驻园区,利用各国不同的资源优势和基础协同推进,形成上下游一体化的农业产业链和供应链,实现“湘阿”双方农业产业价值链的延长和增值。其次,结合湖南自身优势农业产业,选好农业产能合作项目和企业筛选,以具有竞争力的优质农业产业和企业作为“湘阿”农业产能合作的主力军,打造一批具有示范和开拓意义的重点农业产能合作项目,树立湖南农业企业在阿尔及利亚良好的口碑和形象,为湖南与更多非洲国家开展农业产能国际合作夯实基础。
二是搭建“湘阿”农业产能合作的机制和平台。国际农业合作不仅涉及农业生产内部的各个环节,还涉及农业投资、贸易、金融、保险、海关、税务等多部门。中国对外产业合作还没有建立统一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对外合作还处于相对分散化阶段,农业合作方面还没有形成比较成熟的合作机制和模式。①项义军、周宜昕:《新时代推进我国国际产能合作建设:新模式、新机制和新路径》,载《商业研究》,2018年第10 期,第2—3 页。因此,在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环境下,湖南可在《中国对非政策文件》《中非合作论坛——达喀尔行动计划(2022—2024)》和《共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农业合作的愿景与行动》政策指引下,构建“湘阿”农业产能合作机制,统筹考虑国际环境,遵循农业产业转移规律,立足“湘阿”双方基本农业要素实际条件,以互利共赢理念设计“湘阿”农业产能合作机制,保障“湘阿”农业产能合作的长久性和平稳性。例如,在农业产能合作前期,统一制定战略规划,积极借助和发挥中国驻阿尔及利亚大使馆信息资源获取优势,对阿尔及利亚农业资源、农业基础设施等信息进行收集和分析,结合阿尔及利亚社会市场需求和自然条件,制定“湘阿”农业产能合作总体规划。根据农业合作期限长、涉及范围和部门多,受自然环境影响比较大等特点,建立农业合作综合服务平台,为湖南农业企业参与“湘阿”农业产能合作提供企业的所需市场信息等服务。在中非农业合作框架和中非合作论坛机制下,与阿尔及利亚建立多层级协调机制。例如,在中阿两国重大战略决策和投资贸易协调机制下,湖南省以中国地方省份的身份与阿尔及利亚相关部门建立信息沟通协调机制。在企业协调层面,湖南应以政府的牵头形式建立适用于不用类型企业间和行业协会间协调平台和协调机制,促进农业企业联盟在信息获取、标准制定和风险防范等方面资源共享。通过政府部门、农业组织、科研机构和农业企业共建对东道国农业合作机制,为企业开展投资、贸易和税收等方面培训,帮助企业克服参与国际农业合作的困难。
三是创新融资服务机制。稳定的资金保障和融资来源是企业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的主要信心和动力来源。以往中国农业企业到非洲开展农业投资和合作,主要依赖国家政策银行贷款,而且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信贷审核,获取信贷的比例也偏小,主要原因是中国金融体系国际化程度不高,在非洲的金融分支机构相对较少,中国金融机构授信体系不完善,造成以往中国农业企业对非洲国家开展投资合作时会面临一定的融资问题。①黄梅波、唐正明:《中非产能合作的金融需求及中非金融合作的推进》,载《国际经济评论》,2016年第4 期,第99 页。因此,湖南需要创新融资体制机制,尝试多途径为“湘阿”农业产能合作企业提供金融支持。例如,发挥湖南省政府投资引导带动作用,创新“湘阿”农业产能合作融资方式,通过基金注资、担保补贴和投资补助等方式支持社会资本参与农业产能合作项目建设,并构建多层次的股权融资合作安排,积极吸纳国际资金参与“湘阿”农业产能合作。在国家金融政策的指引下,探索建立对非农业合作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完善农业合作金融服务机制,帮助企业解决农业投资合作融资问题。具体如对阿尔及利亚农业产能合作施行项目清单管理、对重点面向阿尔及利亚农业产能合作项目进行跟踪推进、对农业产能合作项目进行融资、绩效、考评、督导等一体化金融服务机制,全方位助力湖南重点农业企业赴阿尔及利亚等非洲国家开展农业投资和合作。根据“湘阿”农业产能合作目标和重点农业产业融资需求,协调金融机构对重点农业企业进行针对性和系统性的金融服务。在政策与制度上进行改革,依据中国金融监管总体要求,适度为参与阿尔及利亚农业产能的合作企业降低贷款标准,充分发挥市场主导作用,为企业提供咨询服务,提高企业管理能力,帮助企业建立良好和完善的财务报告,帮助企业达到满足贷款条件。②太平、李姣:《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经验总结、问题审视与推进路径》,载《国际贸易》,2019年第12 期,第51—53 页。另外,积极发挥中非论坛配套资金、中国国家开发银行和进出口银行的“一带一路”专项贷款、中非产能发展基金、丝路基金等机构资金融通作用,多元化帮助参与“湘阿”农业产能的合作企业解决资金融资问题。
一是建立多元化企业的联盟主体。经济全球化发展为企业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一方面,企业可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在全球范围内配置优势资源,参与国际竞争,获得更大市场空间。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引发的生产要素自由流通,产业链日趋复杂,单个企业很难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生存和立足。在以往我国农业企业参与国际产业合作过程中,彼此之间多数是独立决策,彼此之间缺少协作,很难形成完整的农业产业链和供应链,分散式投资方式无法形成集聚效应,无法充分整合国内外优势农业资源,不利于中国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农业产业链。为了获得国际农业合作竞争优势,湖南可引导企业根据共同市场的目标,进行技术、人力和资金等资源交换和资源共享,组建多元化农业企业联盟,降低内部企业之间交易成本,稳定内部供应关系,实现优势互补,共享规模经济效益。湖南本土农业企业类型和规模多样,既有湖南粮食集团等大型国有企业,也有隆平高科和袁氏种业等数量众多的大中型私有龙头农业企业。因此,湖南在开展“湘阿”农业产能合作过程中,可探索建立以龙头企业为主导的多元化农业企业联盟,引导农业生产要素集聚,形成完整的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加上构建以金融保险机构、商务咨询机构、装备制造业企业、技术服务机构、物流企业、教育培训等作为服务机构的综合配套体系,最终形成多元化的“湘阿”农业产能合作企业联盟。建立多元化企业联盟一方面能够有效降低企业参与“湘阿”农业产能合作风险和成本,另一方面能够较好地发挥农业产业的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增强湖南农业企业整体的国际竞争力。
二是建立农业产业集群式的转移支撑。农业产业集群是以农业资源禀赋为基础,将大量专业的、先进的企业以及技术支持机构在农业生产地区内聚集,形成紧密的合作网络,大力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在农产品基地的范围内,聚集了大量的处于同一领域农业生产、加工以及相关领域的企业群,因经营目标的共性与上下游生产关系而形成的有机群体。当前,全球产业转移呈现以产业链的核心环节为代表的横向转移和产业链上下游配套环节纵向转移为主要形式的集群式转移趋势。①Yang Fang,“The Construction and Competitiveness of Operation Model of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Cluster,” 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Vol.3,No.7,2011,p.83.过去,我国对非农业援助和投资都是以“点对点”的形式开展。例如,在一个国家建立农业科技推广示范站、农业加工生产线和种植基地等,与国内农业产业没有形成产业链上的横向和纵向配合,不能有效推动国内农业产业优化升级,对非洲东道国的农业发展促进作用也非常有限。“湘阿”农业产能合作应该积极吸取中非农业合作的历史经验教训,选择和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对阿尔及利亚进行农业产业链的布局与构建,以农业产业集群合作发展为推力,围绕农业产业横向和纵向环节,深入开拓和挖掘“湘阿”农业产能合作潜力。此外,吸引非洲东道国和第三国企业加入建设“湘阿”农业产业集群中去,实现各方技术和资源优势互补,努力建设具有一定世界影响力的“湘阿”农业产能合作产业集群。
三是建立农业产业园区合作的形式载体。由于海外的政治、经济和法律同国内有较大差异,加上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基础设施薄弱、产业配套能力较差等原因,企业在国外投资和产业合作过程中经常面临东道国投资环境不完善、缺乏明确的发展规划和统筹安排、利润率低等困境。①许培源、王倩:《“一带一路”视角下的境外经贸合作区:理论创新与实证检验》,载《经济学家》,2019年第7 期,第60—61 页。海外产业园区是一种规模化、集中化和多态化的园区建设形式,构建以产业链为主线的园区内产业生态,通过共享园区基础设施与资源,可以有效帮助企业规避投资和经营风险,为中国企业走出国门开拓国际市场营造良好环境和条件。目前,我国境外各种产业园区已经成为我国企业进行海外投资的第一站,境外产业园区已经成为承载我国产业国际转移的重要平台。因此,“湘阿”农业产能合作应充分借鉴我国海外产业园区的建设启示和发展经验,政府牵头并联合省内龙头农业企业,以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为原则在阿尔及利亚建立农业产业园区。根据湖南农业产业优势、阿尔及利亚自然条件和市场需求等统筹规划,对农业产业园区进行高水平科学设计,通过与当地政府部门沟通协调,对接阿尔及利亚国家农业规划和发展战略,强化规划的科学性和稳定性,营造可预见的和低风险的农业投资环境。
在园区建设和运营阶段,根据农业产业园区类型和重要规划目标,以开放的格局积极实施集群式招商引资,打造农业产业集群优势,构建以湖南龙头企业为主的农业产业链、价值链和创新链,营造良好的园区产业生态。在系统分析和布局园区农业产业链条基础上,以“聚产成园”的方式打造园区农业产业全产业链条。在农业产业园区实施滚动开发和管理,根据园区企业发展需要和现实情况,在综合调研农业用地租用成本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成本的基础上,再逐渐扩大农业产业园区规模,做到园区规模和发展所需相适应,形成良性循坏。在园区企业服务方面,以企业为主体做好精细化管理和服务体系,围绕企业海外投资最关注的入园申报、企业注册、金融融资和税务服务、进出口服务等方面打造专业化和精细化的一站式服务体系。在农业产业园区管理方面,构建科学合理的扁平化组织机构,在阿尔及利亚法律法规基础上制定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规章制度和办法,将园区建设为集农业产业发展和生活服务一体化的复合式服务型园区。
一是实施因地制宜的农业产能合作策略。阿尔及利亚国内自然资源和环境地域分布差异明显。中部拥有大面积草地牧场,北部沿地中海地区自然条件相对较好,农业耕地比较集中,渔业资源丰富。“湘阿”农业产能合作应根据阿尔及利亚农业资源分布不均衡、地区资源禀赋差异大等特点,在选择项目和具体项目运营管理上,采取因地制宜的策略,选择合适的合作项目和经营管理方式。农业产能合作领域不简单局限于种植业,还应统筹考虑在畜牧业、渔业和农产品运输等领域进行多元化农业产能合作。在农业产业价值链构建方面,构建融合农业上下游一体化的产业链条,在农作物种植、渔业捕捞和养殖、畜牧业等领域,可发挥湖南装备制造业方面的优势,将湖南农机生产服务融入“湘阿”农业产能合作中,提高阿尔及利亚农业产业机械化水平。另外,由于阿尔及利亚气候、土壤、水质和病虫害种类等方面均与湖南乃至我国存在较大差异,在推进“湘阿”农业产能合作农业过程中,应根据阿尔及利亚自然资源条件,积极推动种子培育、农作物生产技术和农用物资生产本土化。在农产品加工和储藏技术方面,以农业产业园区为载体,引进第三方企业入驻园区,以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发挥农业产业园区产业集聚和规模效应。在农业产能合作产品销售方面,通过构建农产品销售和流通网络,不仅可以满足阿尔及利亚市场需求,又可通过国际贸易方式进入国际市场,增强阿尔及利亚农业产业发展活力。
二是探索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PPP 模式。农业产业发展一般具有生产周期长,对于农业基础设施依赖性较大等特征。农业基础设施落后,是当前阿尔及利亚农业发展主要面临的制约因素。目前,PPP 模式在中国对非农业示范中心的建设和运作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PPP 模式公益性和营利性的双重性质符合“湘阿”农业产能合作共同目标。①王静怡等:《PPP 模式在中非农业合作中的实践与对策分析——以中国援非农业技术示范中心为例》,载《国际经济评论》,2021年第5 期,第168 页。湖南可探索将PPP 模式引入阿尔及利亚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通过PPP 模式推动湖南企业和阿尔及利亚当地政府共同合作开发和建设阿尔及利亚的农业基础设施,以推动阿尔及利亚物流运输、仓储物流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发展,不仅可以完善阿尔及利亚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而且可以有效降低项目合作风险。具体可通过中、阿两国外交部门进行沟通协调,对阿尔及利亚资金缺乏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进行PPP 合作模式与机制可行性探讨,具体规划并分析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后期运营收益情况,探索构建以投资企业、东道国或第三方参与①刘姝:《亚洲命运共同体视域下中日第三方市场合作》,载《国际论坛》,2021年第5 期,第111—124 页。的基础设施建设方案和利益分配机制,实现多方互利共赢局面,为“湘阿”农业产能合作创造可持续发展条件。
国际农业合作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中非互补的经济结构和市场需求为双方农业产能合作创造了条件。其中,阿尔及利亚作为非洲领土面积最大的国家,拥有广袤的农业自然资源禀赋,由于农业发展落后,又是非洲地区最大粮食进口国,粮食安全问题突出。湖南作为中国农业大省,基于土地资源和市场空间等要素限制,农业要素成本不断提高,急需突破农业发展的结构性瓶颈。本文通过分析“湘阿”农业产能合作外在条件、挑战和路径,提出构建多元化企业联盟主体、以农业产业集群式转移为推力、建立农业产业园区的载体和产能合作机制以保障“湘阿”农业产能合作服务体系,围绕当地社会发展需求和农业资源规划建农业产业园区,构建上、中、下游完整的一体化农业产业链,实现双方农业集群和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