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贵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 郭红军
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既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题中应有之义,又是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具体体现。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党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从很大程度上来看,乡村治理现代化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内在要求。
在乡村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德治不仅与自治和法治协同发力,而且为自治和法治提供了重要支撑。因此,根据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时代要求,探寻乡村德治的推进路径,是实现乡村振兴和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共同需要。从总体上而言,在乡村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德治具有以下推进路径。
在乡村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如果说自治为其提供基础、法治为其提供保障的话,那么,德治则为乡村治理现代化提供了必不可少的重要支撑,并且蕴含于自治和法治之中。无论是作为乡村治理现代化基础性作用的村民自治,还是作为其保障性作用的依法治村,均离不开道德的涵养。
一方面,在村民自治过程中,只有以一定的道德要求为支撑,使自治体现出应有的道德音符,特别是把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融入村民自治的整个过程,才能使村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能力得到不断提升,才能使村民自治达到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理想效果。另一方面,在依法治村的过程中,只有以必要的道德元素为内容,让法治蕴含必备的道德水准,尤其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依法治村的所有领域,才能使法治的良好功效得到应有彰显,才能使依法治村达致良法善治的应有水平。从一定意义上观之,在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的过程中,道德具有润物无声的育人功效和春风化雨的引导作用。因此,只有不断强化乡村治理的道德涵养,发挥道德的导向性作用,使其为乡村治理现代化提供厚实的道德支撑,才能使自治和法治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才能使道德自身的价值引领功效得到应有彰显,进而才能使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相互赋能。
乡村治理现代化,在很大程度上体现的是人的现代化,尤其是人的道德水准的现代化。人的道德水准的表现形式很多,作为新时代的村民,其文明风尚程度无疑是显著标识。就此而言,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必须在广大村民中大力提倡新时代文明风尚,以此去除沉淀在乡村的陈规陋习。
一方面,提倡节俭办事,抵制攀比之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乡村兴起了相互攀比之风。无论是成年人的婚丧嫁娶,还是青少年的升学生日,一些村民都热衷于请客送礼。广大乡村作为讲究礼尚往来的熟人社会,对于一些重要活动进行适当庆祝,也是无可厚非的。然而,一些村民被五花八门的宴席所束缚,则有过犹不及之嫌了。为此,在乡村治理现代化过程中,利用道德的教化功能,大力提倡勤俭节约,不仅可以使广大村民从相互攀比之风中解放出来,还能够破除乡村不应有的恶俗陋习。另一方面,提倡文明风尚,取缔低俗文化。在乡村人口大量流动和城镇化建设的进程中,乡村社会的传统伦理文化受到了巨大冲击。在一些乡村,不仅出现了打牌赌博和封建迷信等落后于时代的文化活动,甚至还萌生了低级文化、庸俗文化和色情文化等不健康的文化因素。对于这些低俗文化,只有加强监管并依法取缔,才能让向善向好的乡村质朴文化绽放绚丽色彩,才能让文明新风滋润广袤的乡村大地,才能大力弘扬移风易俗的新时代文明风尚。
千百年来,在民风淳朴的乡村社会,世世代代生长于此的乡村居民以祖上传承下来的内心道德律令为准绳,以此维系乡村的良好秩序,客观上生成了令人敬畏的道德准则。道德在乡村治理中之所以有如此神奇的功效,除了人们对其内化于心之外,人们还将其外化于行,教化于众,从而在乡村治理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此意义上,注重乡村德治的实践养成,是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必然举措。
一方面,深入发掘乡村社会中蕴含的以优良家训家教家风为主要内容的道德元素,并对其进行现代化转换和时代化创新,使其既与中华民族的优良美德相承接,又同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内在要求相适应,成为引导广大乡村居民孝老爱亲和向上向善的内在驱动力。另一方面,充分利用乡村社会涌现出来的好人好事,深入开展乡村道德模范宣传活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身边的榜样更是具有巨大的感染力和不可估量的示范效应。具体而言,在乡村治理现代化的过程中,既要讲好发生在群众身边的“好人故事”,深入开展好公婆、好媳妇、好儿女等评选表彰活动;又要发现耕耘于乡村田间的“最美人物”,广泛寻找最美乡村教师、最美乡村医生、最美和谐家庭,并通过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宣传,弘扬身边好人精神,传播乡村最美能量。
在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的过程中,要使乡村德治达致善治效果,除了充分利用乡村公序良俗的影响之外,还必须根据乡村治理的实际需要,不断完善乡村德治的村规民约,特别是把乡村德治的成功经验和可行做法固化于村规民约之中。只有根据乡村德治的客观需求,在村规民约中不断融入德治元素,才能使乡村德治的功效得到时代彰显。
其一,在村规民约中融入乡村德治的宝贵经验。利用道德教化对乡村进行治理,是先人留下的可行做法。我国古代出现的以《吕氏乡约》为代表的乡规民约,对当时的乡村治理起到了重要作用。新中国成立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乡规民约的道德教育功能更是得到了新的发掘。健全村规民约,既要传承传统乡约中的道德教育理念,又要不断总结当代乡村治理的宝贵经验。其二,吸纳优良家训家教家风中的现代元素。优良的家训成就优良的家教,优良的家教孕育优良的家风,优良的家训家教家风蕴含丰富的道德元素。完善村规民约,既要借鉴传统家训家教家风中的道德元素,又要吸纳当代家训家教家风的宝贵经验。其三,构建乡村德治的激励约束机制。根据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实际需要,建构乡村德治的激励约束机制,引导广大村民提高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不断实现家庭和睦、邻里和谐、乡村和美的乡村德治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