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严碧华
研磨、报废、再研磨,如此反复,十年如一日。作为国内第一位从事高铁列车转向架“定位臂”研磨的工人,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高级技师、高铁首席研磨师宁允展在研磨工艺上不断精益求精。他发明的研磨操作法将研磨效率提高了一倍多,使长期制约转向架批量生产的难题得到破解。
纺纱女工王晓菲,曾经两个月跑了三四百次实验室,创新突破了传统“罗卡丝紧密纺绕皮辊接头法”,采用斜接头操作方法。这个大胆尝试使其所在的工厂开车效率提高至95%。
轧钢工人李仁壮,在成千上万次的摔打下练就了两个绝活,一个是辊缝调整“一眼准”,一个是线差调整“一支稳”……
类似这样,无论是工厂车间,还是科研一线,大国工匠们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在经历无数次失败之后终获成功,极大地提升了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汇聚成中国制造的强大力量。
本期封面报道采写的十个人物,他们来自不同行业,有不同的人生轨迹,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是劳动模范,秉承工匠精神,做事一丝不苟。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全局高度,对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强调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风雨无阻、勇敢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
2016年,工匠精神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2021年9月,党中央批准了中央宣传部梳理的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被纳入。
工匠精神就是追求卓越的创造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用户至上的服务精神。
自古以来,精品佳作无不是厚积薄发、千锤百炼的结晶。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就记载: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其实,不仅是奋斗在一线的产业工人和科研工作者,我们每个人都得怀有“工匠之心”,做事精益求精。
比如,作为企业家如果始终坚守工匠精神,其所经营的企业能在某一方面有所突破,处于领先地位,则企业价值就可以得到充分彰显。
公众所熟知的华为,从一家很不起眼的小工厂成长为今天全球领先的ICT(信息与通信)基础设施和智能终端提供商,靠的就是工匠精神,持续不断的科研大投入。
华为创始人任正非曾多次提到“一个人一辈子能做成一件事已经很不简单了”。这句话非常朴素,但蕴含深刻哲理。正是专注于一件事,努力做到极致,才有了今天的华为。
福耀玻璃曹德旺,因为始终专注于一片玻璃,心无旁骛,成就了“玻璃大王”的美名。因为专注于汽车工业,李书福带领吉利汽车走向了世界……
这些企业家们同样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战略上高度专注,抵制住了曾经面临的以房地产、金融为代表的各种各样赚快钱的诱惑,而是坚持干一行爱一行,聚焦所在领域不断创新。
我们每一个人如果常怀“工匠之心”,必然会少一些浮躁,多一些脚踏实地;少一些急功近利,多一些专注持久。如果我们每一个人找准定位,持之以恒不懈努力,于个体而言能书写不凡的人生,同时,也能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源源不断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