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以山东某高校为例

2022-10-20 10:41:11孙朋朋
西部学刊 2022年17期
关键词:劳动大学生教育

孙朋朋

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充分认识新时代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对加强劳动教育的新要求,从构建劳动教育体系、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提升劳动教育支撑保障能力、加强劳动教育的组织实施等方面予以指导。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及《意见》体现出国家对劳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给劳动教育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政策性和战略性的指导。但是政策层面的指导需要有具体的执行方案,在实际工作中,笔者调研发现很多高校的劳动教育仍处在探索阶段,对劳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仍需加强,对如何将劳动教育融入大学生人才培养体系仍需完善。针对此问题,本文从实际调研出发,以数据为支撑,分析当前高校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并对后续劳动教育的开展提出建议。

一、大学生劳动教育现状调查问卷分析

本课题采用的调研方式为问卷调查,选取的调研主体为山东某高校的大学生群体。此次调研共发放网络问卷400份,收回有效问卷394份,有效率为98.5%。问卷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调查:一是大学生的劳动态度与实践情况调查,包括大学生对于劳动的认识以及劳动观念的认同程度等;二是大学生对于当前高校劳动教育开展情况的认知评价,包括劳动教育内容、资源、课程及评价体系等。

(一)大学生劳动价值观认知

在大学生劳动观念自我评价中,只有6.3%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劳动观念很强,24.43%的学生认为劳动观念较强,大部分学生(占比55.4%)认为自我劳动观念一般,13.86%的学生认为劳动观念淡薄。在“大学生参加劳动是否有必要”问题中,85.39%的学生认为劳动很有必要,劳动及劳动观的培养对大学生成长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只有5.04%的学生认为在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劳动没必要;另9.57%的学生提出想参加劳动,但这样的机会很少。综合来看,大部分学生对劳动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有着正确的认知,对弘扬艰苦奋斗的精神有着充分的肯定,对当代大学生应践行劳动精神、具有吃苦耐劳和自力更生的道德品质持肯定态度。但是知而不行,便不真知。当具体到每个行为主体,与之形成巨大反差的是,很多大学生不能在现实生活中真正践行劳动精神,或者说劳动落实到行动中的力度仍需加强,需要更多的教育与引导。

(二)劳动教育开展情况

在回答“您所在学校劳动教育实施的载体有哪些”时,89.92%的学生认为劳动教育就是志愿活动和社会实践,70.53%的学生认为劳动载体为勤工助学,42.57%的学生认为课堂教学也是劳动教育的载体,39.55%的学生认为专业见习实践为劳动教育载体,38.54%的学生认为创新创业活动也应与劳动教育相结合。在回答“您最希望学校开展哪种形式的劳动教育”时,48.61%的学生认为应该将理论知识和动手实践相结合进行劳动教育,35.01%的学生希望能够多参加以各种活动为主的劳动实践,只有9.57%的学生认为劳动教育主要以教师课堂讲授的方式开展。从结果中可以看出,相比于枯燥的课堂授课,学生更加倾向于实践授课的过程。在调查学生想参与的实践活动类型时,结果显示半数以上的学生希望通过学习参观、生产劳动、公益服务、科技创新等活动参与志愿活动。在回答“您所在学校有专门的劳动场所吗”,48.62%的学生答复学校劳动场所规模类型少或没有;在回答“在学校,老师会教授劳动方面的技能吗”,60.96%的学生答复老师很少或没有讲述劳动技能。调查学校目前劳动教育有何不足时,34.76%的学生认为劳动教育课程很少,缺乏体系,方式单一;24.94%的学生认为当前劳动教育的考核方式不够科学,评价标准较为简单化,不能全面、客观反映学生劳动教育参与情况;23.93%的学生认为当前劳动教育开展缺乏宣传,活动程序和制度不完善,学生认知匮乏。综合来看,大部分学生认为劳动教育主要是社会实践、志愿活动和勤工助学,主要是简单的体力劳动,没有认识到专业教育在劳动教育中的重要性。同时,大部分学生认识到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和价值,希望在日常学习工作中予以培养锻炼,重点希望通过实践进行锻炼。但高校劳动教育师资力量不足,课程较少未成体系,考核评估不完善,仍存在较多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

二、当前高校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

结合问卷数据分析可以发现,当前劳动教育取得了一定成效,高校逐步认识到劳动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从政策、制度、人才、课程等方面开展工作;学生逐步认识到劳动的价值,认识到劳动教育对自身的重要性;高校注重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发挥社会资源的劳动教育价值。但需要客观地看到,虽然取得一定进步,但是劳动教育仍存在较多问题。

(一)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形成健全的劳动教育机制

目前,在政策的指引下,高校逐步认识到劳动教育的重要性,但是仍存在重视程度不够、关注重点有偏差的问题。很多高校人才培养的重点在“德”和“智”,对劳动教育不够重视,仍然将其作为单一教育内容来看待,没有正确认识到科学有效的劳动教育对于大学生全面成长的重要性。同时,大部分高校是近几年才开始逐步开展劳动教育工作的,缺少整体统筹和顶层设计,劳动教育支持力度不够,缺少必要的软硬件资源,劳动教育培养工作零散无体系。

(二)活动样式单一,没有形成系统的劳动教育内容体系

目前,各高校开展的劳动教育形式主要是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缺少与思想教育和专业课程的融合,缺少与外部环境的结合。同时,主要是以选修课或者课外活动的形式进行,没有针对劳动教育设计独立的课程体系,没有将劳动教育纳入通识核心教育。另外,对劳动教育开展情况没有系统科学的评价体系,未形成科学的、可量化的评价指标,学生还处在可学可不学的状态,对学生是否投入劳动教育学习实践、是否能够从劳动教育中真正有所学、有所成不能进行有效的监督。

(三)资源投入不足,缺少有力的劳动教育支持条件

目前,各高校开展劳动教育的教师主要是辅导员及团学工作人员,没有配备专业课教师。受限于日常其他工作的压力,兼职开展劳动教育容易力不从心,同时因为不是专业教师,对课程的整体设计、内容的完善等存在不足,不利于课程和实践体系的完善。部分专业课教师存在认知误区,认为学科教学只是专业学习,劳动教育是课堂外的事情,没有认识到需要将劳动教育与专业学习充分结合。另外,学校对劳动教育必备的场地等硬件资源缺少投入,多是简单的一块田地作为劳动实践基地开展绿化等劳动,缺少与专业实践结合的劳动教育场地、设施设备等投入。

(四)缺乏家庭、社会支持,没有形成联动的劳动育人共同体

目前高校开展劳动教育缺少与家庭、企业、社会等的联动,没有形成有效的家校联动、校企联合,没有充分挖掘社会支持资源。学校提供的劳动教育内容较简单,形式较单一,有一定的滞后性,不能很好地与企业、社会的需求结合。虽然部分高校开展了企业认知、实习实训等活动,但受限于时间短、参与度低,更多的是表面化的行业认知,缺少深入的劳动实践。

三、优化高校劳动教育的策略

(一)转变观念,切实加强大学生劳动价值观培养

大学生是高校劳动教育的主体。劳动教育能够取得良好育人效果的前提是大学生愿意学、主动学,因此教育的前提是发挥大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到开展劳动教育的意义和价值。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大学生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关于劳动及劳动教育的论述,学习劳动教育在中国发展的历史进程,学习关于劳动教育的经典理论。大学生要改变错误的劳动观念,去除所谓的劳动贵贱论,培养“以劳动为美”“劳动最光荣”的劳动观念,提高对劳动的认同感。其次,大学生要具备积极的劳动心态。心态决定行动。大学生需要以积极的心态参加劳动教育中的实践活动,发挥自身能动性,主动尝试、不断创新、知行合一,将所学理论应用于实践中,锻炼自己的意志和劳动技能。

(二)高度重视,明确高校劳动教育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中强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劳动教育”的重要性被认可,但它是一直以来被相对忽视的内容。高校的重视程度决定了劳动教育开展的效果,决定了劳动教育开展中是否能够匹配相应的资源和条件。因此,高校需要以《意见》为指导,加强顶层设计,明确劳动教育育人目标,从政策、资源等各方面予以支持,形成契合各高校育人目标、体现专业优势的劳动教育体系。其中,劳动教育的具体目标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提高劳动实践能力、形成科学的劳动育人体系。

(三)突出重点,加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

目前的劳动教育主要是以项目实践的方式开展,缺少课程体系依托。高校需要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建设面向全体大学生、贯穿本科阶段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在课程内容上,需要引导学生形成对劳动教育的系统认识,包括劳动和劳动教育是什么、为什么、做什么,从劳动和劳动教育的基础理论、历史发展、政策支撑等方面进行系统学习,可开设《劳动教育概论》等必修课程。在了解劳动教育背景知识的基础上,开设与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的劳动教育实践应用课程,如低年级学生的行业探索课程,高年级学生的劳动人事政策解读、劳动法律认知等。开设与专业教育、双创教育相结合的劳动教育课程,尤其是对工科学生加强专业实践中的劳动教育,让学生在参与式、体验式专业实践中提高劳动能力和专业水平。加强科研项目、产学合作等方面的投入,提高学生专业劳动的综合技能。

(四)知行结合,开展丰富多样的劳动教育实践活动

第二课堂是劳动教育的最重要平台。首先,要宣传劳动教育文化,形成浓郁的劳动文化氛围。以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让劳动教育入耳、入脑、入心,充分提高大学生对劳动及劳动教育的认知。发挥榜样的力量,榜样可以是社会层面的劳动模范、行业精英等,也可以是大学生身边的榜样,发挥同辈榜样的作用。构建劳动教育新媒体宣传矩阵,针对新时代大学生网络原住民的特点,利用微博、微信、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开展劳动教育宣传。其次,要依托双创教育丰富劳动教育内容和形式。将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开展创新实践技能训练、创新比赛项目实践、创业模拟体验等活动。再次,要开展丰富的服务类实践活动。丰富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内容,引导学生躬身实践,在劳动实践和岗位体验中进一步深化对劳动的认识和理解。

(五)整合资源,加大劳动教育的软硬件支持

高校劳动教育的有效开展需要多方资源的支持和保障,同时需要加强资源的整合。第一,加强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教师,高校需要培养一支政治意识强、专业能力优秀的劳动教育教师队伍。劳动教育教师要熟悉劳动教育理论知识,具备劳动实践和劳动指导的技能,并接受过体系化培训。改变目前主要是辅导员学工团队兼任的状况,培养劳动教育的全员教师队伍。劳动教育需要与思政教育、专业教育相结合,所以思政教师、专业教师都是劳动教育的师资,应在其相应教学活动中增加劳动教育板块。吸引校友、企业家、相关社会人士等加入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引进来、走出去,丰富劳动教育内容和形式。第二,搭建校内外劳动教育实践场所。高校要整合校内实践场所,将图书馆、体育馆、实验室、教室、科创中心等都纳入劳动教育基地,组织劳动实践活动。同时,结合实际在校外领域开拓更多的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如企业、社会组织、社区等,开展实习实训、创新创业、志愿服务等,既推动劳动教育发展,也利于校企合作、产教融合。

(六)多方联动,形成劳动教育协同育人格局

育人需要协同合作,需要高校、家庭、社会多方联动,劳动教育若想取得良好效果必然也需要协同育人。第一,建立劳动教育学校家庭联动机制。大学生虽然已经成年,但是家庭对大家劳动观念的培养仍具有重要作用。家长需要加强教育,引导学生认识到劳动的价值,认识到劳动的公平性,认识到未来就业劳动环境。第二,建立劳动教育学校社会联动机制。学校可以与社区、公益组织合作,在志愿服务、公益实践方面为学生提供支持。学校应加强与相关企业的合作,将劳动教育与企业工作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专业能力和求职能力,加强职业教育,推动校企合作。

(七)以评促学,健全劳动教育管理评价机制

《意见》指出,“劳动教育要关注学生劳动过程中的体验和感悟,引导学生感受劳动的艰辛和收获的快乐,增强获得感、成就感、荣誉感”。因此,大学生劳动教育评价不是单纯的分数,应该注重过程评价和获得评价,从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精神三个维度进行考核评价:第一,高校每个阶段劳动教育的目标是可变的。针对学生不同培养阶段,确定劳动教育的目标,明确考核评价重点。第二,要注重不同主体的多元评价。每个主体的评价方式是不同的,如大学生开展自我评价、教师对学生学习实践情况进行客观评价、小组间开展互相评价等多种方式相结合,以提高评价的科学性和准确度。

①劳动精神是每一位劳动者为创造美好生活而在劳动过程中秉持的劳动态度、劳动理念及其展现出的劳动精神风貌。

猜你喜欢
劳动大学生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华人时刊(2022年13期)2022-10-27 08:55:52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题解教育『三问』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热爱劳动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大学生之歌
黄河之声(2017年14期)2017-10-11 09:03:59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