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绵延数千年, 对大一统的渴望和追求始终不渝。 毛泽东认为“二十四史” 就是一部全面记录中华民族追求大一统的历史。
毛泽东说: “我们的国家, 是世界各国中统一历史最长的大国。 中间也有过几次分裂, 但总是短暂的。 这说明各族人民热爱团结, 维护统一, 反对分裂。分裂不得人心。”
毛泽东评价历史人物的一个重要标准, 就是看其是否维护国家统一, 是否对国家统一作过贡献。 他对曹操的评价就反映了这一点。 毛泽东认为历史上对曹操的评价有所偏颇, 其实曹操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 军事家、 文学家, 其消灭群雄, 统一北方, 对国家统一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与芦荻的谈话中, 毛泽东就曾指出: “三国的几个政治家、 军事家, 对统一都有所贡献, 而以曹操为最大。 司马氏一度完成了统一, 主要就是曹操那时候打下的基础。” 毛泽东对东晋的谢安也给予高度评价, 认为他拖住了想搞分裂的野心家桓温, 立了大功, 对维护统一作出了很大贡献。 毛泽东更是肯定了秦始皇的历史功绩, 认为秦始皇对中华民族大一统作出的历史性贡献不容磨灭, 他不但在政治上统一了中国,还统一了中国的文字、 度量衡和车轨等等, 这些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过去的封建君主还没有第二个能超过他的。 毛泽东对商纣王、 刘邦、 李世民、朱元璋等也给予了高度评价, 肯定他们为“统一” 所作的历史贡献。
(知鱼摘自《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2020年第11期, 王向清、 欧明容文)
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之前, 一直非常担忧中国会以较低规格接待他。 的确, 由于中日之间的历史创伤和重重障碍, 对他的接待是一个格外敏感的问题。周恩来指示, 要参照接待尼克松的方式接待这位战后第一个主张日中友好的日本首相, 而且温度要更高。
法新社常驻北京记者迪萨布隆敏锐地注意到, 《人民日报》 在头版右上侧刊登了田中角荣访华的公告, 而关于尼克松访华的公告是登在头版底角的, 前者的字号也更大, “连字体都有政治意义”。
1972年9月25日11时35分, 田中角荣乘坐的专机降落在北京国际机场。 走下舷梯的田中角荣看到的是比半年前尼克松访华时热烈得多的场面: 停机坪上站满了欢迎群众和中小学生, 周恩来则走上前去与他和大平正芳外相紧紧握手。
当晚, 东京各大报晚刊均以几个整版的篇幅作了报道。 各报均在第一版刊登了周恩来和田中角荣在机场上握手的大幅照片。 《每日新闻》 的照片说明是“长久的, 长久的”。 《产经新闻》 的图说是: “这是日中两国宣誓永远和平的具有历史意义的一瞬间。” 很多报道用了“温暖”一词来形容欢迎仪式, 评论说这“确实是一派与日中新时代的黎明相称的情景”。
(昼锦摘自《中国新闻周刊》 2022年第6期, 宋春丹文)
延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走向成熟的重要历史时期, 也是党自成立以来第一次大范围深入系统组织全党学习教育的重要时期, 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
“一天不读报是缺点, 三天不读报是错误”, 党的高级干部以上率下、 带头学习。 毛泽东在延安时期博览群书。 在窑洞里、 油灯下, 他系统学习和研究了大量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结合中国革命实际撰写了《实践论》 《矛盾论》 《论持久战》 《论联合政府》 等大量文章。在毛泽东的带动下, 党的其他高级领导干部也纷纷加强学习, 带动全党形成了浓厚的学习氛围。
“要使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际运动结合起来”, 注重在学习中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 这是延安时期干部学习教育一以贯之的突出特点,也是党一以贯之的学风要求。 延安时期的学习不搞大而空, 不走形式, 注重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贯穿学习教育全过程,并深刻指出毛泽东的著作“是我党马列主义中国化最好的典型著作, 因而也应该是我们全体同志研究、 分析中国社会,解决中国革命问题最好指南针之一”。
(春草摘自《学习时报》 2021年12月1日, 樊莉莉文)
1927年李大钊牺牲后, 中外记者纷纷到李夫人租住的府右街朝阳里3号家中采访, 看到李家景象后个个震惊不已。他们想不到, 像李大钊这样的知名教授,家中竟如此贫寒。 那么, 李大钊的工资去哪儿了?
1918年1月, 经好友章士钊举荐, 李大钊担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一职。1920年7月, 李大钊被聘为教授, 月工资增至200元。 同时, 他还在其他学校兼职, 每月收入总计近300元。 这么高的收入, 李大钊一家子生活为什么那么拮据呢?
原来, 共产党小组成立时, 因缺少经费, 李大钊每月捐出薪俸80元, 用于会务、 印刷宣传品、 交通食宿等开销。在已知的早期共产主义者中, 他是每月资助革命最多的人。 创办长辛店劳动补习学校, 也是李大钊帮助筹措解决经费困难。 1919年, 工读互助团成立时, 在《新青年》 上刊登募集经费的启事, 李大钊捐现洋10元。 1920年5月5日, 李大钊为家乡筹办女子学校, “川资二十元,由我捐出”。
李大钊乐善好施, 常常救济别人。有人因困难找他, 他只要手头有钱, 谁急需就给谁。 如果手里没钱, 他会写个借条让人到北大会计室领取, 发工资的时候再让会计把上月借的钱扣除。
因此, 每月发薪水的时候, 李大钊领到的常常是一堆条子, 拿不到几个现钱。 校长蔡元培听说后, 特意嘱咐会计室: 发薪水时, 把李先生薪水先扣下一部分, 直接交给李夫人, 以免李夫人难为无米之炊。
(鼎甲摘自《纵横》 2021年第8期,冯雪利文)
1945年国共“双十协定” 签订后,经中共多次争取, 叶挺终于在1946年3月4日获释。 叶挺挂念在广州的妻儿, 就请人为妻儿购几张到重庆的机票。 可是,当时只能买到3张机票, 李秀文便带着幼子阿九以及保姆飞往重庆, 叶正大和几个弟妹暂时留在广州。 3月13日, 李秀文带着阿九抵达重庆, 与叶挺以及五女儿扬眉团聚。 4月8日, 叶挺、 李秀文、 扬眉、 阿九等乘飞机去延安, 不料飞机在途中失事, 机上人员全部罹难。
19岁的叶正大得知噩耗, 犹如晴天霹雳。 在周恩来的关怀下, 叶正大辗转北平、 张家口, 千里跋涉到达延安。 他见到了周恩来, 却什么话都说不出, 泪流满面。 周恩来安慰他: “孩子, 到了延安, 就是回了家了。 以后你就是我们大家的儿子, 你一定要继承父亲的遗志,做一个优秀的革命者。” 毛泽东专门作出指示, 要将叶挺的子女当作自家的孩子来照顾、 培养。 叶正大被安排在朱德、康克清家生活。 朱德夫妇细心照料叶正大, 还带他去祭拜父母, 缓解他的痛苦和思念。
1948年, 叶正大加入中国共产党。这时, 党中央决定送包括叶正大在内的21名懂俄文的年轻干部到苏联学习, 为建设新中国储备技术人才。 初到苏联,叶正大先是强化俄语培训, 1949年正式到莫斯科航空学院学习飞机设计与制造。他知道, 延安最高级的工厂是火柴厂,飞机制造说起来遥不可及, 他立志学习航空, 制造中国自己的飞机。
1950年2月16日是中国除夕夜。 出访苏联的毛泽东、 周恩来出席了大使馆的春节联欢活动。 叶正大作为留苏学生参加了活动。 休息时, 他拿着笔记本上前请毛泽东、 周恩来题词。 周恩来为他写下“艰苦奋斗、 努力学习” 8个大字; 毛泽东在题字时, 亲切地问他学什么专业,当得知他学飞机设计时, 便兴致勃勃地挥笔: “建设中国的强大空军”。 自此,这个题词成为叶正大的座右铭。
(夏雨摘自《同舟共进》 2021年第11期, 梅兴无文)
20世纪50年代, 中国在外交上贯彻“一边倒” 方针, 在对外贸易上也形成了对苏联和东欧、 东亚一些社会主义国家贸易总额高、 对资贸易总额低的格局。但在政策上, 中国不仅从未关上对资贸易的大门, 而且从1952年初就开始对外贸格局进行调适, 努力发展对资贸易。如成立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 以资本主义国家为工作重点推进民间贸易;扩大对港澳出口并转口东南亚, 利用港澳的特殊地位发展对资贸易; 创办中国出口商品展览会和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建立对资贸易平台等。
到1958年, 在外贸国别政策的顺位上, 相比于对资贸易, 对社会主义国家贸易已处于次要地位。 作为一种外贸格局的“一边倒”, 不能与“一边倒” 的外交方针混为一谈。 中国发展对资贸易是由当时的商品结构等经济因素决定的,苏联方面对此也未予反对。
(燃犀摘自《党的文献》 2020年第3期, 欧阳湘、 石慧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