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立
紫砂艺术是中国陶瓷艺术史上的奇葩,其源头为紫砂壶,随着紫砂壶艺术的不断壮大,紫砂工艺日渐成熟,紫砂泥珍贵的价值与独特的气质也深深吸引着人们,紫砂陶瓶、紫砂陶盘等也相继诞生,紫砂壶工艺也逐渐提升并丰富起来,其中的一些更是具有了独立的艺术价值,泥绘工艺便是其中之一。
此件《小儿烹茶赏盘》就是一件泥绘陶盘作品,创作者选择了“小儿烹茶”这一安静又充满童趣的艺术场景进行描绘,着重参考了中国传统绘画的技法,并使之与泥绘工艺融合的过程中展现了更为丰富的传统艺术魅力。本文将对此件作品进行具体的分析,以说明泥绘工艺的特点,并对作品的文化内涵进行解读,以说明泥绘工艺的丰富价值。
泥绘,顾名思义,就是用泥浆来作画,是借鉴中国传统绘画形成的工艺技法。“泥绘装饰工艺流行于清乾隆时期,且历朝沿用,但以道光时制作得最多。”[1]由此可见,泥绘装饰具有悠久的历史,对于泥绘装饰的喜爱也反映了中国人的书画情怀。有了泥绘装饰的紫砂壶不仅艺术个性更加鲜明,工艺价值有所提升,在文化内涵的表达上也更加具体。
泥绘工艺虽然艺术效果极佳,但传世精品却相对较少,这与其工艺难度有关。首先紫砂陶器是立体的,绘画则是平面的,所以在设计时要考虑立体结构;其次,紫砂泥种类丰富,虽然能赋予泥绘作品以多样的色彩,但是由于泥性的不同,在与陶器黏着时易产生脱落,需要较好的保存条件,传世精品自然也就较少了。不过随着工艺的发展和人们对紫砂泥的了解愈加细致,这些传统的“弊端”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解决,今天的泥绘工艺已经成为紫砂陶器中的重要装饰手段之一。
《小儿烹茶赏盘》是一件紫砂陶盘作品,泥绘装饰便呈现在陶盘表面中央的位置,是创作者着重表现的部分。陶盘呈长方形,形态标准,四角部分先做抽角处理,即隐去锐利的角,将之打造成圆弧形,减少作品的锋芒,以迎合作品的整体气质。在圆角处,创作者还作出独特的花纹,如传统的如意纹样,更增添了作品的精致感。陶盘采用的泥料是含铁量比较丰富的种类,烧制后呈现出红润的光泽,充满活力,泥料的砂质感则带来了朴素韵味,强调了紫砂陶器的特色。作品的泥料与造型是根据泥绘的主题所建构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出泥绘所要表现的艺术风格。
此幅泥绘中的元素有假山石、竹枝、小童与茶壶四部分,组合起来构成了静谧又充满生活情趣的艺术场景。“中国画是用二维的平面表现三维的形象、四维的时空,所以它的布局很讲究,认为‘空白’能产生一种无形的艺术效果。‘白’留得恰到好处,能使物象更为突出明显,使整体效果更为协调统一,有灵气。”[2]泥绘借鉴了中国传统绘画的这一风格,同样凭借留白表现作品的和谐与灵气。泥绘装饰中的各元素呈现出大与小、粗与细、实与虚的鲜明对比,便形成了空间感与透视效果,形成了立体的场景。
位于图中右侧的假山石高大、粗粝,创作者将之线条塑造得十分硬朗,尖锐的转角更显示出假山石的品格,在泥浆的选择上,创作者选择了几近于黑色的泥浆进行表现,符合假山石的自然特征,构成了画面中“暗”的层次。在假山石旁边是纤细的翠竹,竹枝极为纤细,在创作者的表现下呈现出韧性之美,与假山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明一暗,一柔一刚,足以概括自然万物的万般姿态,象征着自然的丰富性。
距离假山石与翠竹不远处是小童与茶壶。神童盘腿坐于地下,身着白色衣裤,脚穿枣红色鞋子,外披一件墨绿底色带金色花纹的短衣服,色彩搭配得鲜明又干净,小童留可爱寿桃头,以手托腮,头歪向假山石与翠竹,一幅思考的可爱模样。小童身前是坐于炉上的红色提梁壶,配合小童的姿态,让人不仅担心他将茶煮过了头,又为孩童之专注感到有趣,便能充分感受到作品中所蕴含的童趣。
此幅泥绘作品所用泥浆种类极多,但堆画在一起时丝毫没有含混,色彩干净分明。在细节表现上,更可见泥绘的功力,比之传统绘画的细致也毫不逊色,除此之外,泥绘能够形成独特的浮雕效果,能够让人感觉画面中的内容是触摸得到的,这是传统绘画所不能达到的。创作者通过独具匠心的艺术布局与细致刻画不仅准确表现了泥绘工艺的特点,也表现出中国古典画作的独特魅力。泥绘工艺在完美诠释主题、彰显工艺优势的同时亦发挥了弘扬中国古典审美的重要作用。
此件《小儿烹茶赏盘》中的泥绘创作独具个性,工艺精湛,显示出中国泥绘工艺的重要价值。本文通过对此件作品的分析,说明了泥绘工艺的发展与其工艺价值,并对泥绘画作的内容进行了具体的阐释,分析出泥绘对其他传统艺术传承所贡献的重要力量。泥绘工艺是中国传统手工艺智慧的重要结晶,更反映了中国工匠的匠心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