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岩峰
在紫砂壶艺术发展的每一个阶段,均可见创新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紫砂壶的诞生本就是中国制壶艺人创新精神的重要表现。“中国传统艺术重视人的感性,更重视生命生活,关注人与自然的相互交流,更关注人的心灵有所寄寓,事物可以通情,人的心灵可与万事万物相通。”[1]因此在紫砂壶的创新表现之中可见中国传统文化所起到的重要支撑作用以及情感的凝聚。
吉祥文化包含着最为深厚的中华民族情感,中国传统艺术创作尤为重视吉祥文化。此件《五灵献寿壶》即参考了中国传统吉祥纹样,在造型结构的设计上没有延续紫砂壶传统器型,追求生动、活泼,彰显了紫砂壶工艺的灵活巧妙,无论是对于紫砂壶艺术还是传统吉祥纹样来说,都是一次重要的创新探索。
桃子在中国文化当中代表吉祥、长寿,所以与“寿”有关的吉祥纹样多有桃子的形象,此壶亦是如此。创作者将整个壶体打造成桃子的造型,生动逼真,融艺术美与自然美于一体。传统的紫砂壶造型有圆器与方器之分,许多独特的造型也都是从这两种造型中变形而来的,换句话说,圆器与方器所提供的是紫砂壶创作的结构模板。此壶的造型是一只活灵活现的桃子,左侧为桃尖,右侧为圆润的桃尾。在桃子壶身中央有一条明显的纹线,顺着桃子的结构运行,模仿的是桃子上的筋囊,使桃子的形象更加逼真,与此同时,也将壶身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且上下大小均等,体现了壶身结构的匀称。壶身的顶部与底部是优美的弧线,尤其是底部的弧线,在由下至上、由缓至急的运行中显示出了线条的力量美。桃尖的部分即是壶嘴,创作者充分利用了桃子的造型特征,既达成了作品造型的简洁与形象,也展现了创新的趣味。
创作者特意选择了与桃子颜色比较接近的红色泥料来制作此壶,除此之外,红色本就是最具代表性的中国吉祥色,这样一来,作品就更具双重的吉祥韵味,充分表达了“献寿”的主题。精美的泥料也显示出紫砂壶材质的独特性和创作者精湛的做工。创新的造型也需要精美的泥料做基础,从泥料当中更能看出传统工艺的匠心精神。
雕刻是中国陶瓷艺术中常用的装饰技法之一,在紫砂壶艺术中,雕刻艺术之美有着更为独特的呈现。由于紫砂泥的质地较为柔软,易于塑形,又带有自然气息,所以紫砂雕刻通常具有原生的、随性的美感,真正达到了浑然天成之境界。
此壶中的雕刻融合于壶的各个结构当中,组成了“五灵”。“五灵”本是中国神话中的瑞兽,在此壶中创作者则引用了孩童造型,使作品更具天真烂漫之感。首先,壶盖中央端坐一孩童,其姿态随意,仰头望向远方,似在观赏或沉思,其所充当的是壶钮。在壶身右侧中部首先伸出一段枝条,如桃子的嫩枝,嫩枝之上站立一孩童,其俯身向壶身,双手覆盖在壶身之上,构成了把手。壶身下方左右两侧各有一孩童,二者为蹲姿。左侧的孩童以肩部和手部拖着壶身,右侧的孩童则以肩背承接壶身,壶身与平面之间留有一定距离,仿佛真的是两名孩童将壶抬起,这两名孩童所充当的便是壶足。
蔡元培先生曾说:“雕刻之精者,一曰匀称,各部分之长短肥精,互相比例,不违天然之状态也。二日致密,琢磨之工,无懈可击也。三日洋成,无斧凿痕也。四日生动,仪态万方,合于力学之公例,神情活现,合于心理学之公例也。”[2]此壶中的孩童雕刻,真正做到了“灵”,姿态灵活,栩栩如生,真如同他们正合力抬着寿桃要送给每一个人,展现了雕刻技法的精湛与独有的生命力。
此壶的艺术形态是非常别致的,但从中仍可见那种中规中矩、精益求精的紫砂壶创作原则,这是紫砂壶创新的“根”,失去了这种原则,紫砂壶的创新也失去了意义。创作者的立意以及纹样的选择都是非常传统的,在创作时,创作者也充分考虑到中国传统审美特色与人们的情感需求,将之与创新相融合,才能使作品以新鲜的艺术形态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从泥料、造型与雕塑装饰中可以看出,创作者所追求的不仅是形似,更追求神似,抓住桃子与孩童的鲜明特征进行强化表现,凸出其中美的部分,注重整体的配合,才打造了一幅生动的“五灵献寿”,这种创作的理念依然来自传统。紫砂壶艺术经过几百年的发展,所沉淀下来的均是精华,要实现紫砂壶艺术的创新发展,不能生搬硬套外来的新鲜事物,而是要充分利用好优秀的传统资源,重视传统审美特色与人们的情感需求,严守工艺标准,才能从成功走向成功,通过创新展现紫砂壶工艺的价值。
《五灵献寿壶》是一件具有创新精神的紫砂壶作品,同时也应该看到其创新精神中的优秀传统文化精神与工匠精神。本文说明了此壶在造型结构上的创新之处,也从中揭示出创新中的传统文化与工艺价值。新时代的紫砂壶创作要想走好创新之路,如何利用好优秀传统资源是应该思考的重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