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全面系统、最有价值的一份档案刘伯承关于南昌起义的报告

2022-10-19 09:01:18
新传奇 2022年39期
关键词:起义军南昌起义刘伯承

1928 年7 月7 日,刘伯承给“南昌暴动委员会”做了万余字的报告,题目是《南昌暴动始末记》。这份报告详细记载了南昌起义的准备过程、经过以及失败的经验教训。这是目前为止发现的关于南昌起义记录最全面系统、最有价值的一份档案。

1927 年,南昌起义失败后,刘伯承远赴苏联学习。后逢党的六大在莫斯科召开,他参加了这次大会,并在大会的“军事委员会”和“南昌暴动委员会”工作。1928 年7 月7 日,他给“南昌暴动委员会”做了万余字的报告,题目是《南昌暴动始末记》。这份报告详细记载了南昌起义的准备过程、经过以及失败的经验教训。这是目前为止发现的关于南昌起义记录最全面系统、最有价值的一份档案。

深刻揭示起义的意义,客观分析起义的缘由

报告开头的第一句话是:“南昌暴动是中国无产阶级夺取领导权在历史上的第一页。”这指出了起义的伟大意义。接着,报告在讲述南昌起义政治、军事形势后指出,“自蒋介石叛变,在各处上演屠杀案之后,在武汉政府也随着南京变成屠杀工农机关”之后,得出“南昌暴动好”这一结论,指出南昌起义是国民党反动派“逼”出来的结果。

刘伯承

史料称,刘伯承在南昌起义南下途中,一次,部队在竹林里休息,他到20 军教导团巡视,大家请他讲述从泸顺起义到南昌起义的经历。他说:“一切革命都是被逼出来的,我们都是被逼上梁山的,我从四川被逼出来,现在又从南昌被逼出来,被逼到了革命的最前线。”一个“逼”字深刻揭示了南昌起义的缘由。

当然,刘伯承在报告中也坦言:“南昌起义,可惜是失败了。”

刘伯承参加南昌起义只经历了“南昌暴动-潮汕失败”这一阶段历史。当起义军余部在朱德、陈毅率领下,“以非凡的英雄气概和革命胆略冲破千难万险,为保留革命火种继续高举南昌起义所开创的我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旗帜,为改造旧式军队和建设无产阶级的新军队,为实现从城市到农村、从正规战到游击战的战略转变,为率领我们登上井冈山与毛主席领导的秋收起义胜利会师”(粟裕语)而进行伟大的实践时,刘伯承已远在莫斯科,对南昌起义余部在千里转战的历史,并不清楚。所以,他撰写此报告时,作出起义是“失败”的定论。

精辟揭示政治与军事关系,指明起义军南下的政治背景

报告指出:“军事是根据政治决定的,由东江取广州是党于事前由政治上决定的。”这是今天我们解读南昌起义军为什么要南下广东,为什么要冒着炎热冲破阻力去东江建立根据地、占领海口的重要政治背景。

因为南下广东是莫斯科的决策,是中央既定方针,“军事服从政治”,南下广东正是这一政治的需要。今天看来,这一决策无疑是错误的。造成这一决策失误的原因是党还处于幼年时期,缺乏武装斗争的经验,特别是当时的中央方针决策得一切听共产国际指挥。

实践告诉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原理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过去、今天、往后,都应当是共产党人的活的灵魂。

科学分析南下失败教训,为革命提供宝贵经验

报告还科学分析了起义军南下失败的经验教训,为人民军队建设、土地革命战争提供了宝贵经验,为我们解读当年中国革命应如何“搞”,提供了十分宝贵的借鉴。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鲜明指出加强党的领导的重要性。报告指出:“我们的党无论何时都要有精密的组织、威严的权力,才能领导一切,而于暴动时尤然。”

“党的纪律亦其松懈,统为不明、权力不聚、责任不专,已失掉了领导暴动的重心。”这是起义军失败的根本原因。应该说,南昌起义初期,在军队初步建立了党的基本制度和原则,这是南昌起义的伟大创举,具有划时代意义。但党的领导薄弱,也是起义军主力最终失败的根本原因。朱德、陈毅正是吸取了这一教训,在部队极其混乱和困难之际,利用时机开展“赣南三整”,才使起义军重获新生。

第二,对人民军队建设诸多方面问题作出深刻反省。比如,对战役战斗作战指挥方面不足做出了分析。报告指出,壬田作战,由于叶挺部队未能依照计划完全到齐,造成击溃战“敌人未被歼灭”;会昌战役,“剩得三千人,向南逃窜”,因“贺龙所任攻击的一方面,未照预定计划由瑞金派出兵力”,未对敌形成包围之势,而造成严重后果。

第三,对军事指挥缺乏严密纪律性做了深刻检查。报告指出:“作战指挥要统一,命令是要厉行的。这次暴动从军事上讲,可以说谁也不能指挥谁,完全是友谊地协商进行。没有纪律的部队,如何能作战?”这指出了加强军队纪律建设的重要性。

第四,对武装斗争与农民运动结合不足做了透彻检讨。报告指出:“农民其意重在本乡中寻得土地,愿意从军出征者少。我们未把土地革命的口号彻底拿出来,农民未能被充分发动起来共同奋斗,是失败的主要原因。”

第五,对作战信息掌握、情报工作做了深刻检讨。“这次估量太差。此次估计敌人力量,何以太小?是谍报的罪过。此次估计农民的力量,何以太大?是我们认识不足、不切实际的罪过”。

第六,对政治宣传工作“不甚努力”做了检讨,指出“组织农民,每到一地宣传都需努力为之”。报告中特别指出:“贺龙军内部政治影响亦嫌薄弱,这也是一些政治工作人员不甚努力之表现。”

第七,对起义军后勤保障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报告指出:“军队运动之迟缓,一切设备之无办法(如部队衣被等事),我们都感觉到这个问题的困难。但筹得之款甚微,不敷用度。至瑞金后,越感困难,影响行军速度。后来,成立了一个战时经济委员会,由各负责同志共同组织起来,但成立数日即遭失败,成绩无所表现。款项支出也影响了军事行动。”

总之,报告对南昌起义的全面分析,是对我军武装斗争和人民军队初期建设最全面深刻的总结,是我们开启研究中共武装斗争历史大门的金钥匙,为我们认识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重要性提供了基本指南。

猜你喜欢
起义军南昌起义刘伯承
南昌起义的代总指挥是谁?
故宫的匾额上插着一支箭
沐猴而冠
南昌起义参战人数考
军事历史(1997年1期)1997-08-20 08:40:04
叶剑英在南昌起义前夕
军事历史(1997年3期)1997-01-18 00:03:02
刘伯承治校三法
军事历史(1995年2期)1995-08-16 03:15:06
刘伯承带兵思想探讨
军事历史(1993年5期)1993-08-21 06:17:14
南昌起义中的外国人
军事历史(1992年2期)1992-08-21 06:19:00
刘伯承过许昌
军事历史(1992年3期)1992-01-18 05:21:26
历代农民起义军的军民关系初探
军事历史(1990年6期)1990-08-16 07:0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