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与冠脉斑块稳定性的关系及预后多因素分析

2022-10-19 07:25宣骏梅马建永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22年18期
关键词:脂肪性酒精性肝病

宣骏梅,李 刚,马建永

宣骏梅,李刚,马建永,绍兴市人民医院全科医疗科 浙江省绍兴市312000

0 引言

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是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主要疾病,2018年CVD死亡占我国城乡居民总死亡原因的首位,城市为43.81%,农村为46.66%.近年来,CVD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的关系成研究热点.有报道显示,NAFLD是CVD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其促进CVD发生发展的机制可能涉及胰岛素抵抗、血管内皮损伤、炎症反应、氧化应激、血脂异常等多方面.且有研究指出,NAFLD与冠心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可用于初步评估冠心病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既往研究多集中在NAFLD与CVD风险之间的关系,NAFLD与CVD患者冠脉斑块稳定性及预后关系的研究较少,本研究重点探究NAFLD与冠脉斑块稳定性的关系及预后多因素分析,旨在明确NAFLD与CVD发生发展的关系及对预后的影响.报告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经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选取2020-01/2021-01于我院接受冠脉CT造影检查的患者320例,其中男167例,女153例;年龄(18-82)岁,平均(65.14±7.52)岁.参照《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防治指南(2018更新版)》判断是否存在NAFLD,根据是否存在NAFLD分为NAFLD组(=91)和非NAFLD组(=229).

纳入标准: (1)因怀疑冠心病在本院接受冠脉CT造影检查;(2)年龄≥18岁;(3)认知功能良好,无沟通交流障碍;(4)无血管检查禁忌;(5)患者知晓本研究,已签署同意书.

排除标准: (1)过量饮酒者,饮酒折合乙醇量: 女性≥70 g/wk,男性≥140 g/wk;(2)病毒性肝炎、肝癌等其他肝脏疾病患者;(3)有心脏手术史、肝脏手术史者;(4)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5)肺肾功能障碍者;(6)感染性疾病、自身免疫疾病、血液系统疾病患者.

1.2 方法 冠脉CT造影检查入院当天采用TOSHIBA,Aquilion ONE,320排螺旋CT检查,患者平躺,心率控制在70 次/min以下,经肘静脉注射(1.0-1.5) mL/kg造影剂(欧耐派克,浓度300 mg/mL),速度(4.5-5.0) mL/s,采用等剂量生理盐水冲管,扫描时嘱咐患者屏气(10-12) s,应用对比剂示踪法进行自动触发扫描,全剂量曝光范围为30%-80% R-R间期.由2名高年资(5年以上工作经验)放射科医师共同阅片,观察是否存在冠脉斑块,并根据冠脉斑块螺旋CT值判定冠脉斑块稳定性,CT值<60 HU为软斑块,(60-129) HU为混合斑块,≥130 HU为硬斑块.并采用Gensini评分评估冠脉狭窄程度,Gensini评分=狭窄程度评分+病变部位评分,总分≤24分为轻度狭窄,(25-49)分为中度狭窄,≥50分为重度狭窄.

实验室指标检查入院次日清晨,采集患者空腹静脉血5 mL,采用贝克曼AU58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肌酐(creatinine,Cr)、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白细胞计数(white blood cell count,WBC)水平.

随访方法所有患者均通过电子病历信息系统或病历提供的联系方式,进行电话随访,结合门诊随访,随访截止时间2021-12-31,统计随访期间复合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包括冠状动脉血运重建、心肌梗死、全因死亡、心源性死亡.

1.3 观察指标 (1)两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体重指数)、冠脉斑块存在情况(斑块存在率、斑块数量);(2)NAFLD组不同脂肪肝变性程度患者冠脉斑块稳定性(软斑块、混合斑块、硬斑块)、Gensini评分;(3)所有患者均随访12 mo,统计复合心血管不良事件(冠状动脉血运重建、心肌梗死、全因死亡、心源性死亡)发生情况,比较不同预后患者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体重指数、吸烟史、冠心病家族史、高血压、糖尿病、BUN、Cr、TC、TG、WBC、NAFLD、软斑块.

数据处理采用SPSS 22.0软件,计数资料以例数描述,采用检验.计量资料均确认具备方差齐性且服从正态分布,以mean±SD描述,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组间比较采用SNK-检验,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检验.通过Spearman相关系数模型分析脂肪肝变性程度与冠脉斑块稳定性、Gensini评分的相关性.通过Logistic多因素回归模型分析预后影响因素.<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一般资料、冠脉斑块存在情况比较 两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NAFLD组存在冠脉斑块患者比例、冠脉斑块数量≥2比例均较非NAFLD组高(<0.05).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冠脉斑块存在情况比较[(mean±SD)/n(%)]

2.2 不同脂肪肝变性程度患者冠脉斑块稳定性、Gensini评分比较 NAFLD组患者脂肪肝变性程度: 轻度46例,中度27例,重度18例.脂肪肝变性程度重度患者软斑块比例、Gensini评分均较中度、轻度患者高,中度患者均较轻度患者高(<0.05).见表2.

表2 不同脂肪肝变性程度患者冠脉斑块稳定性、Gensini评分比较[(mean±SD)/n(%)]

2.3 脂肪肝变性程度与冠脉斑块稳定性、Gensini评分的相关性 经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NAFLD组脂肪肝变性程度与冠脉斑块稳定性、Gensini评分呈正相关关系(=0.752、0.866,<0.05).见图1.

图1 脂肪肝变性程度与冠脉狭窄程度、Gensini评分的相关性.

2.4 不同预后患者临床资料比较 随访12 mo,3例患者失访(均为非NAFLD组患者),完成随访的317例患者中,有28例患者发生复合心血管不良事件,其中冠状动脉血运重建9例,心肌梗死12例,全因死亡5例,心源性死亡2例.发生复合心血管不良事件患者体重指数、糖尿病比例、TG水平、NAFLD比例、软斑块比例均较未发生复合心血管不良事件患者高(<0.05).见表3.

表3 不同预后患者临床资料比较[(mean±SD)/n(%)]

2.5 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以患者是否发生复合心血管不良事件为因变量(否=0,是=1),将体重指数、糖尿病、TG水平、NAFLD、软斑块作为自变量,纳入Logistic多因素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体重指数、糖尿病、TG水平、NAFLD、软斑块均为复合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的影响因素(<0.05).见表4.

表4 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3 讨论

NAFLD是一种与胰岛素抵抗和遗传易感性密切相关的代谢应激性肝损伤,近年来其患病率居高不下,已经成为危害人类身体健康的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研究发现,NAFLD真正的危害不仅局限于对肝脏的损害,其对心血管的损害致使其成为了CVD发生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本研究纳入的320例患者中,28.44%存在NAFLD,与既往研究报道的29.6%相近,符合我国人群的NAFLD患病率.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冠心病的患病基础,相关研究显示,NAFLD可能通过炎症反应、氧化应激等途径对动脉内膜造成损伤,从而促进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本研究结果显示,NAFLD患者存在冠脉斑块患者比例、冠脉斑块数量均明显高于非NAFLD患者,提示NAFLD可能具有促进冠脉斑块形成、增加冠脉斑块数量的作用,从而促进CVD的发生发展.本研究进一步分析发现,NAFLD患者脂肪肝变性程度与冠脉斑块稳定性、Gensini评分呈正相关关系,说明随着NAFLD患者肝脏脂肪含量的增加,患者的冠脉斑块不稳定、冠脉狭窄程度越明显,这是因为NAFLD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存在共同高危因素,且NAFLD会介入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陈敏灵等研究也发现肝脏脂肪含量是NAFLD患者发生冠状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支持本研究结果.

本研究还分析了NAFLD、软斑块与CVD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显示,发生复合心血管不良事件患者NAFLD比例、软斑块比例均高于未发生复合心血管不良事件患者,进一步通过多因素分析发现NAFLD、软斑块均为复合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的影响因素,说明二者与CVD患者预后密切相关.但李晨怡等研究结果显示,NAFLD并不是冠心病患者心血管终点事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与本研究结果存在一定差异,造成此项差异的原因可能与患者年龄、基础疾病等不同有关.而杨小艳等开展的一项大样本研究,纳入了1069例患者,结果发现NAFLD合并冠状动脉易损斑块患者的预后更差.支持本研究结果.分析其原因在于,NAFLD是影响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不良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即NAFLD患者形成不良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风险更高,导致患者心肌血液供应受阻,增加心肌缺血程度,从而增加复合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风险.且NAFLD的发生与胰岛素抵抗密切相关,国外有报道指出,胰岛素抵抗可导致血液中NO合酶活性降低,引起NO含量减少,且能抑制胰岛素诱导的血管舒张反应,最终引起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国内也有研究证实NAFLD可导致血管内皮功能降低,从而促进冠心病的发生发展.此外,炎症反应是NAFLD发病的核心环节,NAFLD患者血液中多种炎性因子水平明显升高,存在不同程度血管炎症.血管炎症可导致血管及血管周围组织损伤,促进冠状动脉受损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发展,从而增加CVD患者不良预后的发生风险.而软斑块又被称为易损斑块,是一种具有破裂倾向的粥样硬化斑块,易发生破裂并促进血栓形成,从而导致急性管腔严重狭窄或闭塞,最终导致不良心血管事件风险增加.本研究还发现体重指数、糖尿病、TG水平均为复合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这是因为肥胖、合并糖尿病以及血脂异常均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对于存在上述因素的患者应加强干预,通过控制危险因素降低复合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风险.

4 结论

综上可知,NAFLD与CVD患者冠脉斑块的形成、发展密切相关,且NAFLD、冠脉斑块不稳定均会增加不良预后发生风险,早期加强对NAFLD或许有助于控制CVD病情进展.

心血管疾病是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主要疾病,近年来,心血管疾病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关系成研究热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与冠心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可用于初步评估冠心病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

本研究重点探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与冠脉斑块稳定性的关系及预后多因素分析,旨在明确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与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的关系及对预后的影响.

本实验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与冠脉斑块稳定性的关系及预后多因素分析,为今后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提供参考方向.

选取2019-01/2021-01于我院接受冠脉CT造影检查的患者320例,根据是否存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分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组(=91)和非NAFLD组(=229),统计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冠脉斑块存在情况(斑块存在率、斑块数量),并比较NAFLD组不同脂肪肝变性程度患者冠脉斑块稳定性(软斑块、混合斑块、硬斑块)、冠脉狭窄程度(Gensini评分),通过Spearman相关系数模型分析脂肪肝变性程度与冠脉斑块稳定性、Gensini评分的相关性,所有患者均随访12 mo,统计复合心血管不良事件(冠状动脉血运重建、心肌梗死、全因死亡、心源性死亡)发生情况,比较不同预后患者临床资料,通过Logistic多因素回归模型分析预后影响因素.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组存在冠脉斑块患者比例(76.92%)、冠脉斑块数量≥2个比例(12.09%)均高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组(58.08%、4.37%)(<0.05);脂肪肝变性程度重度患者软斑块比例、Gensini评分均>中度患者>轻度患者(<0.05);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组脂肪肝变性程度与冠脉斑块稳定性、Gensini评分呈正相关关系(<0.05);发生复合心血管不良事件患者体重指数、糖尿病比例、甘油三酯水平、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比例、软斑块比例均高于未发生复合心血管不良事件患者(<0.05);体重指数、糖尿病、甘油三酯水平、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软斑块均为复合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0.05).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与心血管疾病患者冠脉斑块稳定性及冠脉狭窄程度密切相关,且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冠脉斑块不稳定均是预后的危险因素.

本研究证实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与心血管疾病患者冠脉斑块稳定性及冠脉狭窄程度密切相关,且体重指数、糖尿病、甘油三酯水平均为复合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这是因为肥胖、合并糖尿病以及血脂异常均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对于存在上述因素的患者应加强干预,通过控制危险因素降低复合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风险.但本研究选取样本量较少,建议加大样本量进行进一步随机对照实验对本次研究结果加以证实.

猜你喜欢
脂肪性酒精性肝病
书 讯
书 讯
书 讯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中医治疗
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肝病医院简介
酒精性肝病的预防和治疗
探讨血清缺糖基转铁蛋白在酒精性肝病诊断中的价值
非酒精性脂肪肝更易变成肝硬化
肝病切勿以肝补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