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庆伟 薛芮
重庆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0065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通过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可提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重庆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近年来在“问题式专题教学”模式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
近年来,为了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各高校纷纷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其中专题教学是广泛采用且行之有效的重要模式。将传统的以教材为蓝本的章节教学模式改为专题教学模式,有利于教师按照教学计划完成教学任务。但是,这种教学模式不够完善,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因为教师讲解了不等于学生就能较好地接受教学内容。为了实现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相统一,“问题式专题教学”模式应运而生。“问题式专题教学”模式就是在专题教学的基础上,以问题为中心,学生围绕问题思考,教师围绕问题授课,通过交流、讨论和对话的方式,寻找、引导、获得正确答案,使学生既能了解历史知识和经验教训,又能培养用唯物史观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简单而言,这种模式就是教师围绕问题教,学生围绕问题学,只有教与学两方面都兼顾,并做到协调和平衡,才能较好地解决教师教学的针对性和学生学习的有效性等问题,提升“纲要”课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纲要”课“问题式专题教学”模式的主要特色在于,一是通过系统的专题设计,覆盖近代以来170 多年的历史演变,使学生在纵向上全面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脉络,对其缘起、曲折历程、奋斗方向有整体把握,从而树立实现“中国梦”的大历史观;二是通过对每个专题问题的设计,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近代以来中国遭遇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主客观原因和中国志士仁人奋斗的经验教训,正确辨析错误的历史虚无主义观点;三是通过近代以来不同阶级、不同政党、不同制度及其主张的分析讲解、比较思考,帮助大学生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为什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使其从对近代以来历史知识的认知上升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理论和文化的认同。通过学生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教师对其主要内容的讲解和分析,从历史的角度使大学生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使“纲要”课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实现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使命与担当。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发展方向问题时常被提出来,而且分歧较大。“纲要”课就是让大学生从对近代以来历史的梳理和分析中明白“四个选择”是历史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要改革开放,又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做到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要坚定,发展社会主义的信心不动摇。
第一,中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指导是近代以来多种救国方案失败后的必然结论。中国近代历史是成熟而漫长的封建制度在经历康乾盛世辉煌后迅速衰败,被西方资本主义的坚船利炮打开国门而拉开帷幕的。怎样拯救衰败的中国,怎样适应世界的时代潮流?怎样改变、推翻旧政权,怎样把西方列强驱逐出去?面对近代中国这些时代之问,众多的救国方案纷纷出现,有的是基于现实的思考和设想;有的是对未来理想的憧憬;有的是时代的呼吁;有的是改造社会的方案。我们在课程的第二专题设计了相关的问题,例如,鸦片战争前后中国先进分子是如何思考国家命运的;农民阶级面对内外反动力量是怎样抗争的;新兴资产阶级为什么要暴力推翻清王朝的统治,等等。教师要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和讲解,让大学生明白这些想法和方案失败的主客观原因和经验教训。
第二,中国人民选择共产党领导是近代以来多种阶级力量及其政党被淘汰后的必然结论。鸦片战争后,农民阶级有抗争、开明地主阶级有自救、新兴资产阶级有改良和革命,但都不能改变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状况,也不能建立西方式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相反,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呈现四分五裂、军阀割据、一盘散沙的局面。自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面貌焕然一新,并建立了新中国,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获得了新生。除了第二专题的问题外,我们还在后面的专题中设计了这样一些问题,例如,中国共产党是如何成立的,伟大意义是什么;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的新局面是怎样的;中国共产党如何应对国民党的白色恐怖统治;为什么说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解放战争中,为什么国民党迅速败亡、共产党取得最终胜利,等等。学生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教师在课堂上有针对性的讲解,让大学生真正懂得了中国共产党既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又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政治保证。
第三,中国人民选择社会主义制度是近代以来资本主义制度行不通的必然结论。在西方资本主义的殖民侵略下,以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为发端,我国拉开了向资本主义制度学习的历史进程,其间有洪仁玕的《资政新篇》、曾国藩与李鸿章等人开展的洋务运动、康有为与梁启超等人开展的戊戌维新。清王朝要实现近代化、工业化却成为空中楼阁,发展资本主义仍是镜花水月。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王朝,但其所建立的资本主义民主共和国只是昙花一现,中国陷入了军阀专制、割据、独裁的混乱局面。后来,维护蒋、宋、孔、陈四大家族利益的国民党政权也不可能使民族资本主义在中国得到健康发展。为了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人民富裕,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首先取得了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其次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先进制度来推进国家工业化、现代化。我们设计了这样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英国为什么要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西方资本主义、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有功吗;新兴资产阶级为什么要暴力推翻清王朝的统治;辛亥革命失败后,孙中山如何挽救民主共和制度的,等等。通过这些问题,“纲要”课要让大学生明白,在腐朽专制的清王朝、北洋军阀和国民党政权等封建势力的统治下,在西方帝国主义的侵略奴役下,通过发展资本主义、建立资本主义制度来完成民族独立与解放的历史重任、实现国家富强与人民富裕的美好夙愿根本不可能,只有走社会主义道路才是实现民族复兴和人民根本利益的希望所在、前途所系。
第四,中国人民选择改革开放道路是社会主义建设探索出现曲折后的必然结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面临尽快地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先进工业国的艰巨任务。由于资本主义工业化道路在中国走不通,在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和恢复国民经济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顺利实现了向社会主义的过渡。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基本确立,为中华民族复兴和人民生活幸福奠定了根本的政治前提和制度保障,从此,我国走上了通过社会主义来推进国家工业化、现代化的道路,开始了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建设初期,我国学习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模式,然而,我们很快发现了苏联模式的弊端,提出了“以苏为鉴”,走自己的路的主张,并在党的八大上做出了全面的阐释。但是,从1957年开始,由于对国内阶级斗争和国际形势的错误估计和判断,正常的工业化建设道路被打断。之后,中国共产党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将工作重心真正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迎来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围绕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我们设计了这样一些问题:社会主义建设如何起步;50年代后期,为什么会出现“左”倾错误;怎样看待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的挫折;如何看待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怎样评价改革开放对社会主义发展的作用;如何评价邓小平对改革开放的历史贡献;怎样理解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等等。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再经过教师有针对性的讲解,学生可以非常清楚、科学地对待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正确地理解社会主义建设初期为什么会遭受重大挫折,为什么我国要走改革开放道路,以及客观看待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从而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道路的信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接续奋斗,因此,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和方法论,深刻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认清历史趋势,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做好现实工作、更好地走向未来,警惕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尤其是不了解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和文化,就很难全面把握当代中国的社会状况,很难全面把握当代中国人民的抱负和梦想,很难全面把握中国人民选择的发展道路。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纲要”课教师采用“问题式专题教学”模式,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除了引导大学生懂得当今中国政治制度和发展方向的历史由来,还要让大学生对近现代历史解疑释惑,以形成正确的历史认知,从而更好地把握我国国情,筑牢抵御历史虚无主义侵蚀的堤坝。
其一,要使大学生对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状况有清楚的认识。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我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前提,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情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纲要”课教师要引导大学生全面、历史、辩证地对待近代中国历史,清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阶级关系、基本特征、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近代中国反侵略斗争失败的原因、西方瓜分中国破产的原因,等等。通过师生的讨论、交流和教师的讲解,大学生能对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的相关问题有正确的认识。
其二,要使大学生对近代以来中国重大事件的评价有清楚的认识。近代以来中国历史是由于人类社会出现以机器生产为代表的工业革命导致生产力的巨大变革,从而引发生产关系的根本变动而卷入世界历史的,中华民族由此经历了沉沦、新生和重新奋起的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大学生要对近代以来的重大事件,如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洋务运动、甲午战争、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国民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社会主义改造和改革开放等形成正确认识,离不开“纲要”课教师的全面分析和讲解。讲解的目的就是让大学生全面地思考和客观地对待这些重大事件,正确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使近代以来的历史对大学生来讲既是“教科书”,又是“营养剂”,让学生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信心。
其三,要使大学生对近代以来中国重要历史人物的评价有准确的判断。一段时间以来,有些人从消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目的出发,以“学术研究”之名,对历史进行“重新评价”“重新改写”,特别是对历史人物的“重新评价”,以致把一些维护封建旧制度、出卖民族利益的历史人物说成是走向共和的功臣,而推动历史前进的英雄人物和革命领袖则变成被攻击、谩骂和抹黑的对象。“纲要”课教师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历史人物、正确评价历史人物,既要看到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进程产生重大影响,又要看到历史人物的时代及阶级的局限性,起到正本清源的作用。我们也罗列了许多问题,让大学生思考教师讲解的历史人物,如,洪秀全与农民阶级的抗争、曾国藩与地主阶级的自救、康有为与资产阶级的改良、孙中山与资产阶级的革命、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的形成和邓小平对改革开放的历史贡献的评价,等等。另外,教师对重大历史事件、思想主张、政权性质的分析讲解使大学生对重要历史人物增加客观理性的认识。比如,分析北洋军阀的军事独裁统治能更好地认识和评价袁世凯,分析旧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主义思想能更好地认识和评价孙中山,分析南京国民政府的性质及其败亡能更好地认识和评价蒋介石,等等。
其四,要使大学生对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艰巨性和长期性有清楚的认识。由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受到西方资本主义的封锁和禁运,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只能“照搬”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加之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不足,沿用革命战争时期的办法抓经济、搞建设,导致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曾出现违背经济规律、国民经济结构严重失调的状况。特别是在国际环境的干扰和影响下,为巩固社会主义政权,以阶级斗争为纲,严重地冲击和破坏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现代化建设。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并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事业在中国充满了生机和活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迎来了光明前景。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前进中面对国内、国际新形势、新任务,仍然充满多重风险和挑战。“纲要”课教师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和讲解,使大学生对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艰巨性和长期性能有深刻地认识和理解,既要明确“两个百年”的伟大目标,又要脚踏实地接续奋斗,走好“百年长征”路。
综上所述,“纲要”课采取“问题式专题教学”模式既注重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又突出重点和难点,使教师授课能有的放矢、学生学习可提高效率,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尤其是“纲要”课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有效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