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息肉术后复发中西医研究概况

2022-10-19 10:33梁国英秦肆辉李庆伟
医学研究杂志 2022年9期
关键词:灌肠腺瘤大肠

梁国英 秦肆辉 李庆伟

大肠息肉是大肠黏膜上的突起性病变,可发生于大肠的任何部位,是临床的常见病及多发病。大肠息肉缺乏特异的临床表现,其发病通常较为隐匿,故单纯通过临床症状往往较难诊断。近年来,随着肠镜的广泛应用,大肠息肉的检出率也逐年上升。临床上常根据息肉的病理特点,将其分为腺瘤性息肉和非腺瘤性息肉。其中,腺瘤性息肉的发生率高达70%,此类息肉若不经积极治疗往往容易癌变。因此大肠息肉的早期诊治显得尤为重要。治疗方面,西医主要以内镜切除术为主,但往往存在术后并发症及息肉复发的风险。研究表明,大肠息肉经内镜切除术治疗后的复发率可高达58.60%。随着中医药的不断发展,中药在预防大肠息肉术后复发的效果逐渐显现。针对这一情况,临床医生开始转变治疗思路,从单纯的西医治疗向中医药治疗或者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案探寻。

一、大肠息肉术后复发的中医研究概况

1.病因病机:肠息肉是西医病名,祖国医学中并没有特定的病名与之相对应。临床根据大肠息肉的症状表现和发病特点将其归属于中医学的“积聚”、“肠癖”、“肠覃”、“息肉痔”等疾病范畴。病因病机上,常认为本病的发生因禀赋不足、脾胃虚弱、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引起。病位在肠,与肝脾两脏密切相关。基本病机为本虚标实,脾胃气虚为本,湿、毒、痰、瘀为其发病的外在表现。临床中,大肠息肉患者的病程往往较长,因而增加了脾胃的虚损。脾虚则运化失常,水谷精微不布,聚湿生痰,进而伤及胃肠,通降失调,日久痰湿、湿热、热毒内蕴,气血运行不畅,凝聚成块而为病。

近年来研究者从临床实际出发,对大肠息肉的病因病机有了新的认识。林一帆等指出,脾肾阳虚为大肠息肉的主要病机。此类患者久病不愈因而脾肾阳虚,机体失于温煦,进而升发不能,疏泄失常,结于肠道发为息肉。王慧敏等认为,大肠息肉的生成离不开饮食、情志、体虚等诸多因素,日久则化湿助热生痰,最终导致湿热痰浊蕴结,阻塞肠道脉络发为息肉。李廷荃等则提出,大肠息肉多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其发病的根本原因在于湿热蕴结于肠,而毒瘀为其发病的外在表现。魏品康等强调,肠息肉的形成与痰邪密切相关,并能影响该病的预后。当痰邪初起时, 病势较轻, 多为良性病变。若痰邪日久,病变较重,则容易恶变。

2.中医防治大肠息肉术后复发

(1)单味中药或中药汤剂防治:近年来中医药被广泛应用于大肠息肉的防治且收效明显。临床医生多根据不同患者症候表现辨证施治,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消除息肉、降低息肉的复发率,而且对肠道功能恢复也具有独特的优势。黄小乔等选用单味中药鲜青蒿来预防湿热型大肠息肉的复发临床效果显著,其机制可能与鲜青蒿有效降低了血清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水平有关。罗云坚等将大肠息肉分为湿热瘀阻型和脾虚湿瘀型,治疗时遵循湿瘀并治的原则,同时酌加抑制癌细胞增殖和生长的中药,在防治大肠息肉的治疗上也同样取得了明显的疗效。张凤敏等在预防大肠息肉复发的研究中将患者分为中药干预组和非中药干预组,结果显示,前者在防息肉复发的治疗上明显优于后者,症候积分也大大改善,从而进一步验证了中药在防治息肉复发中的作用。陈莎等将近年来中药预防大肠息肉术后复发的文献进行 Meta 分析后得出,大肠息肉切除术后经中药治疗1年及2年的复发率均低于单纯西医治疗。

(2)中医外治法:除中药内服外,中医外治法也广泛用于大肠息肉防复发的治疗并具有特异性疗效,常见的中医外治法包括穴位贴敷及中药灌肠。窦英磊在内镜下息肉摘除术后外敷中药穴位敷贴以预防大肠息肉的复发,其有效率高达96.67%。强薇等研究发现,中药保留灌肠和口服中成药的方法均能有效降低大肠息肉复发率,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但与口服中成药比较,中药保留灌肠的患者复发率更低,临床效果也更为明显。张旖晴等采用中药温肾健脾方灌肠用于防治大肠息肉术后复发疗效颇佳,腹痛、腹泻等症状得到明显缓解,肠道菌群也大大改善。王吉利在一项研究中纳入了8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给予中药五倍子乌梅汤保留灌肠治疗,对照组单纯予以西药,疗程4周,并随访1年,结果显示中药灌肠后复发率明显降低。

二、大肠息肉术后复发的西医研究概况

1.西医病因及发病机制

(1)性别和年龄:大肠息肉复发的患者中以男性居多,可能与男性嗜食油腻、经常吸烟饮酒有关。男性体内雌激素、孕激素水平明显低于女性也是导致大肠息肉反复发生另一个重要危险因素。此外,大肠息肉的复发还与发病者的年龄密切相关。临床中年龄超过60岁的患者在行息肉切除术后复发较多,且年龄越大,复发率越高。可能因年龄大的患者肠道免疫功能、代谢情况等发生变化,易诱导息肉的发生。临床中也有部分高龄患者因饮食结构单一导致肠道内营养缺乏、肠黏膜修复再生能力大大减弱导致大肠息肉反复发生。

(2)息肉的病理类型:大肠息肉的复发与病理类型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其中腺瘤性息肉的复发率较高,并且诱发癌变和死亡的风险也较大。一项研究纳入了415例大肠息肉切除术后的患者,结果显示,息肉复发的患者中腺瘤性息肉占73.01%明显高于非腺瘤性息肉(26.99%)。临床多认为腺瘤性息肉容易复发可能与其分裂增长速度较快及异常增长有关。

(3)息肉的数量和直径:息肉的数量也是导致其复发的原因。当大肠息肉的数量≥3枚时,其复发率会显著增高。并且随着息肉的增多,其复发率会逐渐上升。大肠息肉的复发还与息肉的直径密切相关且呈正比。息肉越大,复发的可能性也越大,尤其是当息肉直径≥2cm时更容易复发。也有研究认为当息肉的直径>1cm时即可作为息肉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此时息肉的生长速度较前增快因而导致高复发率。临床中部分患者初次检测结果为微小息肉时也存在较高的复发率,这类患者可能与以往镜下检查存在漏诊、息肉切除不彻底或疾病进展严重密切相关。因此,关于大肠息肉直径与复发的相关性,还需结合其他因素进行综合考量。

(4)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Hp被认为是大肠息肉的生成重要危险因素。但也有研究认为Hp对大肠息肉特是腺瘤性息肉的复发有一定的影响。一项研究显示,Hp阳性患者1年后息肉复发率(23.02%)较Hp阴性患者(15.79%)明显增高。Hp所导致大肠息肉复发其可能的机制包括抗原-抗体反应、基因突变、高胃泌素血症、环氧化酶-2表达增加等。该项研究还表明根除Hp治疗可大大减少大肠息肉的复发、改善临床症状。因此建议临床中患者若Hp阳性也应进行常规的电子结肠镜检查,从而提高对该病的诊治率。

2.西医防治大肠息肉术后复发

(1)手术治疗:内镜切除术是临床中治疗大肠息肉的常用手段,常用术式包括高频电切术、氩离子凝固术、内镜下黏膜切除术。高频电凝电切术主要用于亚蒂及有蒂隆起息肉的治疗,而扁平及浅表隆起息肉经该术式治疗后容易导致息肉局部残留,息肉复发率较高,故一般不做首选治疗方案。氩离子凝固术适用于扁平及浅表隆起性息肉, 并且很少引发出血、穿孔等并发症。有研究显示,经氩离子凝固术治疗后其治愈率可达100%。但此种疗法存在也不能获得病灶组织、无法开展病理活检等局限性。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是一种新型内镜技术,与常规术式比较,术后康复时间更短、并发症更少,安全性更高,术后复发率也更低。由此可见,采用不同的手术方式对肠息肉的复发也有一定的影响。

(2)药物治疗:临床中单纯通过西药预防大肠息肉的复发较为少见,常用药物包括叶酸和阿司匹林。研究表明,叶酸对预防大肠息肉的术后复发有一定的疗效。叶酸是DNA合成甲基化的重要元素, 若患者体内缺乏叶酸造成体内低甲基化诱发基因组突变,则容易导致肿瘤的发生。而阿司匹林因能抑制环氧化酶-2并诱导结直肠腺瘤组织中的细胞凋亡从而对结直肠腺瘤及结直肠癌具有保护作用。但其起效较慢,不良反应多,故一般不做首选治疗方案。

(3)中西医结合治疗:中西医在防治息肉的复发方面均有各自的优势。若能将二者优势结合,并互相弥补缺陷,将能大大降低大肠息肉的复发率,极大的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徐升等在治疗80例腺瘤性肠息肉患者时分别采用益生菌和平息汤保留灌肠联合益生菌治疗,研究结果显示,后者大肠息肉的复发率明显低于前者。沈彦军等通过肠镜联合腹腔镜摘除术并结合中药灌肠治疗大肠息肉其有效率高达96%,大大降低了单纯通过手术治疗所引起的息肉高复发率。

三、展 望

综上所述,中西医在防治大肠息肉复发的方面均有各自的优势。中医药防治息肉复发的优势更为明显,特别是中药汤剂及中医外治法。若中西医能发挥各自优势,互相弥补缺陷,能明显减少大肠息肉复发率,极大的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今后应重视中医药在该疾病治疗的独特作用,不断深化和发展对大肠息肉的治疗,加强临床研究及统一诊断、疗效标准,深入探究中医药防治大肠息肉的机制,既要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优势,也要积极利用现代医学手段,使中医药治疗更加规范,取长补短,以达到更令人满意的疗效。

猜你喜欢
灌肠腺瘤大肠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结直肠腺瘤临床特征的相关性研究
红藤汤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的护理体会
超声检查在甲状腺腺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探析
大肠憩室是什么病
甲状腺腺瘤的类型有哪些?
大肠变懒了
大肠变懒 了
“灌肠” 治疗有副作用吗
灌肠机专利技术综述
乳腺纤维腺瘤的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