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的研究生“科技论文写作”课程模块设计
——基于模块化教学模式的借鉴与探索

2022-10-18 13:13李霄鹤李房英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2年10期
关键词:风景园林研究生创新能力

李霄鹤,李房英,任 维

(1.福建农林大学,福建福州 350002;2.海峡美丽乡村人居环境研究中心,福建福州 350002)

科技论文对于推动科技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具有重要作用,研究生作为科学研究的主力军已成为各类科技期刊的主要作者群。一篇好的研究论文是作者创新思维、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最好的体现载体。研究生论文写作水平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研究生的知识范畴、理论基础、创新能力和综合素养。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塑造集知识、能力与素质于一体的创新型人才,以适应信息时代和“十四五”发展规划需求。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在学习与实践中主动思考、积极探索,为从事相关工作打好基础,是教师在教学中需要不断思考和探索的问题。“科技论文写作”课程是研究生的必修课,通常是研究生入学后的第一门课,要求学生掌握科技论文的语言特点、各类文体的规范写作流程与范式、投稿与发表流程等内容,是研究生开展科学研究的必要步骤,也是科学研究成果得以呈现的必要条件。

20 世纪70 年代初,在现场教学的基础上,国际劳工组织提出了以应用技能为教学核心,注重能力的获取及应用的教学模式,被命名为模块化教学模式[1]。此模式一经提出就被广泛应用于我国高等院校的教学改革中,并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全面育人”的教学特色[2]。该教学模式通过准确定位课程的总教学目标和阶段性教学目标,将课程教学体系按照教学目标划分为具有一定逻辑结构的不同教学模块,每个模块集合多重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通过实施循序渐进的教学过程,能够有效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并提升其特定的专业技能。能够在应对行业需求转变、人才需求调整中实现灵活转化,适用于应对我国动态发展变化中的教学改革。因此将该模式应用于以创新能力提升为目标的“科技论文写作”课程教学改革中,能够有效将创新能力内涵分解融入到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通过构建不同的教学模块,并对不同模块进行教学设计,完成该课程模块化的教学过程,从而全面提升研究生科技论文写作的创新能力。

一、课程教学中影响创新能力培养的现存问题

(一)对科技论文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通过对风景园林学科相关院校近三年新入学研究生的调研发现,本科阶段写过并发表过科技论文的人数不足4%。这是由于应用型专业的本科毕业都以毕业设计作为主要形式,导致研究生入学前缺乏论文写作经验。入学后部分研究生对科技论文写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使得研究生在课堂学习中存在疏忽学习、疲于讨论与思考的现象,导致课程理论知识学习效率不高,影响了后期的实践运用。当前,风景园林学科课程缺乏权威的、统一的专业教材和系统的高质量网络课程资源,学生无法通过线上线下资源实现有效自主学习。另外,科技论文写作不仅是将研究成果用书面语言进行呈现,更是对研究思维和研究设计的创新性梳理与展示。而当前的课程设置忽略后一环节的有效教学与训练,直接削弱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思维,不利于研究生的创新发展。

(二)对理论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差

“科技论文写作”是基于研究的实践。由于该课程授课次序的优先安排,先于研究而教学,使得研究生的理论学习与研究实践脱节,加之短学时的课程安排,未能留有足够的实践环节让学生进行规范化的写作训练,从而无法在实践摸索中有效训练与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在课程结束后,学生陆续接触科学研究,当学生需要撰写科技论文时,由于时间久,对理论知识的记忆已经淡化,普遍存在论文规范性出现偏差的情况,体现为题目冗长、摘要四要素不全、研究方法描述欠严谨、结果分析变为实验数据的堆砌、对实验数据背后所蕴含的真理或原因缺乏深入分析、逻辑性差等问题。长此以往,研究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本该掌握的科技论文写作的理论基础、实践技能、创新能力在后期研究成果产出时无法发挥其应有的功效。

(三)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单一

目前,课程的授课方式多以教师的“教”为主,以学生的“学”为辅,缺乏“思辨”环节。教师通过展示多媒体课件进行授课,学生被动聆听,生生和师生之间缺乏课堂互动,教师对学生各类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了解不够。学生学习积极性低,无法激发其自主学习与钻研的热情。在实践环节,教师一般以某一专题的研究综述或研究报告作为实践题目,学生基于文献搜集与分析,制作PPT,并在课堂上展示汇报。课程结束后提交一份综述性论文即为期末考核依据。该过程虽然实现了对科技论文写作基本技能的考核,却忽视了综述性论文只是研究生读研期间所涉及文体的其中一类,更加忽视了不断阅读与观摩不同类型优秀科技论文问题、不断通过各类的实操实训提升自己的写作经验是科技论文写作技能和创新能力提升的根本[3]。

(四)忽视自身创新能力的培养

各高校为激励研究生积极从事科学研究,发表科技论文在各类奖学金、评优、评先等标准文件中均占据主要地位。许多研究生的写作动力也源于此。因高水平、高质量论文注重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体现,因此高水平期刊论文写作难度大,发表周期长,而低质量论文周期短,门槛低,通过量的积累可胜于一篇高质量论文的加分,因此绝大部分研究生转向以低质量论文的量取胜,引发研究生在科技论文写作时直接参照他人的研究方法、实验过程、写作提纲、语言句式、图表样式等现象。这种功利主义与科技论文写作的初衷相悖,重复性的科研工作,泯灭了研究生本该具备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以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的课程模块设计

(一)研究生“科技论文写作”课程创新能力构成

创新是一种综合能力,包括学习能力、想象能力、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主要由两个层面构成:一是创新思维能力;二是创新实践能力[4]。思维活动的创造意识表现为创造性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这种创造性思维需经过不断地思考、有意识地训练培养出来。实践活动的创新意识表现为将创新思维活动通过一定的实践手段,将其进行物化呈现的过程,科技论文即是这类物化物之一。这种创新性的实践能力需要在经过不断练习、经验积累的基础上,融入自我反思与革新,在不断尝试与摸索的过程中掌握。通过梳理研究生“科技论文写作”课程的教学目标,结合风景园林学科特色,将该课程中需培养的研究生创新能力要素构成分解,如表1 所示。

表1 研究生“科技论文写作”课程中创新能力培养内容

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是新时代青年不可或缺的能力与素养。研究生培养是国家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更应该注重培养其创新思维与学习能力,以适应社会中各行各业对人才的需求,同时也为个人继续学习与深造打下基础。因此,如何在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中积极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创新实践能力,成为教学的重中之重。

(二)研究生“科技论文写作”课程模块框架设计

模块化设计是指将课程内单一的教学活动进行有目标的拆分,然后根据一定逻辑关系重新组合,使之成为主题式的连贯教学方式,通过各主题的教学,以达到特定的教学目标[5]。研究生“科技论文写作”课程的模块化设计旨在通过深入剖析学科的发展目标、行业人才需求、研究生培养目标,融入创新能力提升的教学目标,将教学内容进行科学评估、分解、重组形成新的课程教学模块组,以达到强化与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目标。为不断修正与优化课程教学模块体系,补设了课后学习成效检测模块,能够在模块化教学中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以便形成可推广的教学模式,提高该教学设计的影响力。因此研究生“科技论文写作”课程最终建立了以创新能力提升为教学目标导向的,以学习模块、实践模块、创新模块、检测模块共同构成的,动态更新与优化的课程教学模块体系。通过该课程教学模块的教学实施,能够在课程学习中实现以研究生为导向、以授课教师为引导的教学方式,在课后的检测模块中实现以研究生为主体、导师为协助的继续培养模式。具体如图1 所示。

图1 以创新能力提升为目标的研究生“科技论文写作”课程模块框架设计

在该框架的模块教学布局下,研究生通过“科技论文写作”课程的学习模块了解各类知识间的逻辑关系,并搭建自身的理论知识框架。在实践模块中,通过特定的实训环节,实现自身理论知识的有效应用,从而提升实践能力。在检测模块中,研究生将在导师的协助下,根据具体的研究任务,继续积累自身科技论文写作的经验并提升写作技能。其中,创新模块覆盖学习模块与实践模块教学全过程,是根据创新能力要素构成,通过设定系列的创新训练与互动环节,融入各教学模块。在前期基础知识学习模块中重点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实践模块中则重点锻炼学生的创新实践,以此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在教学方法上,模块化课程教学,摒弃以教师教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倡导以学生为导向,课堂中通过“互动—探索—启发—总结”的教学方式,培养研究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在课程结束后通过“引导—探索—协助—实践”的导师培养方式,继续巩固与提升研究生的自主创新实践能力,实现全过程培养研究生的科技论文写作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研究生“科技论文写作”课程模块内容设计

以福建农林大学风景园林专业研究生“科技论文写作”32 学时授课为例,通过梳理国内外现有研究生“科技论文写作”课程的授课内容[6-7],以实用性、必要性、系统性为原则,以风景园林专业研究生在读期间所涉及的各类科技论文文体写作教学为主体内容,融合研究生在该课程中所需提升的创新能力构成要素,以1 学时(45 分钟)为横向时间轴线,以各模块内容设计、创新能力训练为纵轴,按照授课先后顺序,对该课程各模块授课内容及各环节的布局设计如图2、图3 所示。

图2 研究生“科技论文写作”课程学习模块内容设计图

图3 研究生“科技论文写作”课程实践模块、检测模块内容设计图

1.学习模块内容设计

课程基础知识即学习模块按照“认识—剖析—发表”科技论文+申请项目的思路设置授课内容及其顺序,包含了科技论文的概述(包括特点、分类、论文格式、语言特色与风格、学术道德等方面)、科技论文撰写的基本范式与顺序(包括学术论文和学位论文中摘要、关键词、前言、材料和方法、结果与分析、讨论、结论、致谢、参考文献等的具体写作要点,专利写作内容与要点)、文献检索(重点讲解中国知网、web of science 两大数据库的检索技巧)、图表内涵与制作(风景园林学科及相关学科图表类型与范式)、投稿流程与技巧(重点以风景园林学科及相关学科所涉及的中英文权威期刊为案例进行介绍)、开题报告的撰写技巧(包括本校硕士开题报告、国家级自然科学基金的写作内容与技巧)[8]。

2.实践模块内容设计

实践模块以专业性科技论文实训为重点,发挥全班学生的协作力量,短时间内拓展全班学生的专业性科技论文知识面,强化综述类科技论文的写作技能,为进一步研究生选题开题及相关的科研工作打好基础。主要包含调研汇报与交流(分组不重复调研与学科相关的权威刊物及其刊发的最新高质量、高水平学术论文,相关院校该学科的学位论文,就其选题类型、研究方法、内容构成与写作要点,整理成PPT 进行课堂汇报与讨论)、综述类学术论文写作(基于课程学习或导师课题分组选定兴趣主题,以此为题撰写综述类科研论文,就其研究提纲、文献库来源、文献分析方法、分析视角整理成PPT 进行课堂汇报与讨论)。

3.检测模块内容设计

在检测模块中研究生在其导师的指导协助下,通过具体科学研究,继续训练与巩固科技论文写作技能与创新能力。同时为检测研究生“科技论文写作”课程学习成效,结合研究生的培养过程设计,分别在研二上学期研究生完成毕业论文开题后、研三上学期科技论文撰写并发表后、研三下学期完成学位论文后的3 个时间段,以访谈的形式,与研究生导师就研究生科技论文写作技能与创新能力发展现状进行讨论,分析影响研究生持续创新能力和写作技能提升的因素,作为新一轮“科技论文写作”课程授课计划的调整依据。

4.创新模块内容设计

创新模块在融入理论授课时,则结合翻转课堂中的“以生为本”“先学后教”的教学理念[9],紧密围绕所教研究生专业背景设计与每个学习模块和实践模块相辅相成的课前任务[10],以观摩、剖析现有科技论文或同校师生科技论文写作有关创新思维、创新实践的经验为目的,以教师系统梳理知识体系、协助其构建自身的理论框架为引导,充分调动班级全部学生、本校学报编辑部人员[11]、拥有丰富写作经验的导师或高年级研究生等相关资源,通过课前自学(任务下达—引导资料搜集与分析)+课中思辨(阐述汇报—讨论—辩论)+理论讲解(教师总结—理论系统讲解)+课后总结(自我总结—小组总结—实践论证)的教学过程,将知识的内化过程转移到课堂上,实现课上与课下时间的优化分配。把学生的主动权、主体位置还给学生,真正实现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变成学习的促进者。从而有效提升研究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为今后发表高水平科技论文和高质量学位论文做准备。

为了实现研究生在短时间内熟悉学科相关高水平期刊论文和投稿技巧,熟悉学科评估排名靠前的高校学科学位论文写作特点,建成共享型的班级学科学术论文文献库,并通过文献库内资料分析、课上小组汇报、小组讨论、教师总结的教学过程,实现全班学生的学习与探索。具体内容和流程如图4 所示。以福建农林大学2020 级风景园林专业研究生“科技论文写作”课程为例,通过这一环节的课程实践,共组建了由15 本学科相关权威刊物、10 种类型论文(约2700 篇)、15 所高校风景园林学科学位论文(约1100 篇)构成的福建农林大学文献库,通过课堂分享和课后共享,有效提升了福建农林大学研究生对风景园林学科科技论文写作前沿的动态把握。

图4 班级学科科技论文文献库的构建与应用流程图

(四)研究生“科技论文写作”课程考核标准与成效

经历课程模块化教学过程,课程考核标准也避免了评价体系单一的现象。课程考核不再以出勤和期末一篇论文为评价内容,也摒弃以教师为主的单一评分依据,改为由师生共评构成的多元评价体系[12],保证了成绩评定的客观性和公平性。评价内容包含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平时成绩依据在授课各环节中的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价。期末成绩由一篇综述性论文构成,主要从5 个方面评价论文的写作水平。评分方式包括小组组内自评、小组间互评和教师评分,具体评分标准如表2 所示。

表2 研究生“科技论文写作”课程考核标准

文章以福建农林大学2020 级风景园林专业研究生(91 人)为调研对象,先后通过课后问卷、导师访谈、结课后1 年内学生发表论文情况等方式,分析模块化教学模式下的教学成效,得到以下反馈。(1)学生对新教学模式的满意度普遍较高。通过访谈发现,学生普遍认为“老师的课干货很多”“我得认真记笔记”“能够让我学到怎么写论文、选期刊、投稿等过程中的许多技巧”“能够让我及时发现风景园林专业最新的研究热点和研究方法,避免过时式研究”。(2)导师普遍认为通过新教学模式下的课程学习,所带专业硕士研究生撰写科技论文时在格式上更具有规范性,在研究设计和图表制作上更具有创新性,能够自主查阅相关高水平期刊,完成投稿。(3)通过跟踪调查发现,经过新教学模式下的课程学习,2020 级风景园林专业硕士研究生在结课后1 年内共发表学术论文11 篇(其中3 篇核心,1 篇权威),同比增长18%。由此可见,以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的课程模块设计与教学改革能够在完成课程既定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有效提升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三、小结

基于模块化教学模式的借鉴,完成以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的“科技论文写作”课程模块设计,目的是通过科学梳理与重构课程的授课内容,设计以促进风景园林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提升的“科技论文写作”课程体系,优化能力与知识考核并重的多元评价体系,形成课程学习+课后继续提升与过程跟踪的全过程教学模式,从而有效激发研究生的自我钻研、自我创新的学习热情,掌握扎实的科技论文写作技巧,并为今后的高水平、创新型科研成果的产出做好充足的准备。

猜你喜欢
风景园林研究生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欢迎订阅2023年《风景园林》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风景园林工程施工技术中常见问题思考
GIS相关软件在风景园林中的应用
探讨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构成艺术的应用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
研究生“逃课”需标本兼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