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蝶鞍区占位性病变的分布及CT影像学特征研究*

2022-10-18 02:38赵继军刘铁山王国兴于学力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2年10期
关键词:征象良性影像学

赵继军 刘铁山 石 肖 静 王国兴 于学力

河北省遵化市人民医院CT室(河北 遵化 064200)

蝶鞍区主要包括碟鞍、鞍隔、碟窦、鞍周血管、鞍周神经以及下丘脑等,范围小、结构多、与周围组织结构关系复杂等是其解剖结果特点,属于疾病的好发部位,其中垂体瘤、脑膜瘤、Rathke 囊肿、蛛网膜囊肿、软骨瘤、脊索瘤、蝶窦癌等为此处常见的占位性病变[1-2]。在临床诊断中由于其病变所占位不同,其临床表现、治疗以及预后均有明显差[3]。因此,充分了解颅内蝶鞍区占位性病变所处位置、分布情况以及其相关影像学表现有重大意义,可为其定位、定性以及治疗方案制定意义重大。本文选择2017年到2019年在本院进行治疗的存在颅内蝶鞍区占位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病变分布以及影像学表现等,提高临床认知。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收集本院2017年5月至2019年7月收治的135例接经影像学检查发现颅内蝶鞍区占位性病变,均经病理检查确诊,且均进行CT检查。其中男52例,女36例,年龄10~60岁,平均年龄为(36.43±12.44)岁。其中良性病变有112例:垂体大腺瘤41例、垂体微腺瘤10例、脑膜瘤36例、颅咽管瘤15例、Rathke 囊肿9例、蛛网膜囊肿7例;恶性病变23例:脊索瘤11例、转移瘤2例、生殖细胞瘤7例、蝶窦癌3例。

纳入标准: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无检测禁忌;资料完整;经临床及病理确证;有其他脑部疾病者。排除标准:资料缺失;有碘试剂过敏者;存在重要靶器官疾病。

1.2 CT检查检查仪器:GE公司Optima 660 MSCT,清除金属物质,以仰卧位进行检查。扫描参数:管电压/管电流:110KV/200mA,扫描层厚、间距均为5mm。扫描从C2 椎体下缘至颅顶,先平扫后进行增强扫描,扫描时从静脉注入80mL碘海醇,扫描完成后使用处理站进行图像重建,并由专业医生进行评估。

1.3 观察指标收集患者CT图像进行分析良、恶性颅内蝶鞍区占位性病变影像学征象特点并统计病变分布特点。影像学征象:病灶长径、形态、边界、周围骨质改变、肿瘤成分、是否钙化、垂体情况等。

1.4 统计学方法本研采用SPSS 18.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平均数±标准差()描述;计数资料通过率或构成比表示,并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良、恶性颅内蝶鞍区占位性病变分布情况良性占位病变多为单区域(鞍内、鞍上、鞍旁),占比为60.72%(68/112),恶性占位病变多为混合区域,占比为78.26%(18/23)(P<0.05),见表1。

表1 颅内蝶鞍区占位性病变分布情况

2.2 良、恶性颅内蝶鞍区占位性病变CT征象比较良、恶性颅内蝶鞍区占位性病变CT征象在病灶大小、形态、边界、病灶周围骨质破坏情况上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69.64%(78/112)良性占位性病变<3cm,病灶形态规则,边界清楚,骨质无破坏;69.56%(16/23)恶性病变肿瘤直径≥3cm,病灶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楚,病灶周围骨质破坏明显,见表2。

表2 良、恶性颅内蝶鞍区占位性病变CT征象比较

2.3 典型病例

3 讨 论

蝶鞍区域解剖结构精细,不同病灶部位其临床变现也可存在重叠的现象,临床诊断中多需要使用影像学检查以及病理检查[4-5]。在影像学检查中CT和MRI为此病常用检查手段,而CT检查费用低,时间短,临床实用性广常被作为其检查首选手段。通过CT检查可了解到患者的病灶的基本信息[6]。在本文研究中135例颅内蝶鞍区占位性病变患者82.96%为良性病变,17.03%为恶性病变,与以往文献研究结果相符,提示此处多为良性病变[7-8]。

3.1 鞍区占位性病变分布情况在本文研究中将其病变部位分为单个区域:鞍内、鞍上、鞍旁,和混合区域进行讨论分析[9]。在以往文献研究中提出[10],鞍区占位病变在其病变分布以及影像学征象上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但并未进行详细研究,在本文研究中发现,良性占位病变多为单区域(鞍内、鞍上、鞍旁),占比为60.72%(68/112),恶性占位病变多为混合区域,占比为78.26%(18/23),说明良性病变多发病与单个区域,而恶性病多在混合区域,与以往文献研究结果一致[11]。恶性病变常累及多个区域可能是因为鞍部本身结构基础原因,加上其恶性程度较高,增长时间短且属于侵袭性生长,所以导致其病变所涉及区域广,这点可为其临床定性诊断提供参考。但是对于垂体瘤需要注意,虽然其属于良性病变,但其会向鞍上生长,病变范围增加,累及多个解剖区域,在影像学上可见典型的“雪人征”,并会导致垂体组织消失[12]。此点需要进行鉴别诊断。

垂体瘤,患者,男,58岁,主因头晕,行走摔倒1天,CT检查:CT图示横断位垂体增大,圆形肿块边界清晰。

3.2 鞍区占位性病变CT影像学特征在本文研究发现,良、恶性颅内蝶鞍区占位性病变CT征象在病灶大小、形态、边界、病灶周围骨质破坏情况上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良性占位性病变69.64%(78/112)<3 cm,病灶形态规则,边界清楚,骨质无破坏;恶性病变肿瘤直径69.56%(16/23)≥3cm,病灶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楚,病灶周围骨质破坏明显。而恶性病变由于累及区域多,对周围组织破坏情况严重,骨质破坏程度更明显,提示此点可为鞍区占位性病变定性诊断提供参考[13-14]。良性病变肿瘤多在颅缝区域生长,其特点是见缝就钻,进而可出现骨质破坏的情况;而脑膜瘤在机体内可对骨质造成压迫、吸收,从而导致骨质破坏的情况出现[15]。海绵窦小且复杂,在受到肿瘤压迫后会导致海绵窦综合征出现,良恶性病变均可导致此情况出现。

综上所述,颅内蝶鞍区占位性病变的分布及CT影像学表现均有一定特点,可为病变性质诊断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猜你喜欢
征象良性影像学
2022 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专题介绍
走出睡眠认知误区,建立良性睡眠条件反射
Lung-RADS分级和CT征象诊断孤立性肺结节的价值
小剂量左甲状腺素对良性甲状腺结节的治疗效果及促甲状腺激素水平分析
观察肺结核合并肺癌的CT影像学特征及诊断价值
卵巢甲状腺肿影像学分析1例
良性甲状腺结节需要治疗吗?
从草书艺术中的视觉形式看波洛克的抽象画
良、恶性甲状腺肿块的临床研究及超声及CT的征象分析
结肠癌致肠梗阻的CT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