属于地理学研究范畴的早期Mapping(地图术),反映的是准确地理信息和精确空间描绘的图解。基于早期Mapping方式的场地调研,以场地中固有物质要素为主要分析对象,以图解分析地图的方式记录和表达场地现状基本条件,可以较为客观真实地反映场地要素之间直接的联系。①
当代Mapping,在早期Mapping重视地理制图的基础上,对场地认知加入创造性和想象力,更加注重自然地理空间中人文行为及为何选择此行为背后隐藏的联系和逻辑,以此强调并建立场地中各种物质空间(可见因素)与非物质空间(不可见因素)之间的关系。②利用Mapping调研的方式,强调场地调研的“连续性”,即对客观事物和主要因素进行长时间、多角度的调查与访问,将多样化的区域、多层次的功能空间、使用者的日常行为与需求等内容作为空间实践研究数据,以连续地记录、发现、观察、创作的方式,获得更全面、更准确的调查数据。③
传统建筑设计多为自上而下的理想型设计过程,设计师针对设计任务书的要求直接进行资料收集和设计思路的展开,设计更强调设计师自己的主观意愿。当代建筑设计从现代主义建筑追求功能至上向当代建筑空间的体验性转化,更强调人的主观作用,人在空间中的体验感受满意度是建筑空间存在的意义。因此,当代建筑设计理念,要从日常生活观察出发,关注使用者的空间实践、个体行为。这正和以关注日常生活空间为主的Mapping调研方法不谋而合。
当代Mapping要建立自下而上的设计思维。受到观念、习惯、消费方式等的影响,大部分城市或区域空间的使用都具有不确定性,每个人心中都具有差异化的空间元素和生活诉求。因此,需要自下而上地了解建筑空间与需求特征,在现状场地中从人的尺度出发,展示场地存在的事实,分析得出与场地整体相关要素之间的关系,从而设计出相应的情境和空间策略。
当代Mapping强调场地调研的“连续性”。对客观事物和主要因素进行长时间、多角度的调查与访问,以获得更全面、更准确的调查数据,发掘场地背后隐藏的人、物、空间、事件之间的逻辑与联系,总结出当地居民与建筑空间的准确关系。在实践过程中,需要不断探究,除了实践体验之外,还要通过相关的阅读、与人交流、自我独立思考等方式完成Mapping的过程。
当代Mapping可以呈现图纸以外的表达。以往的设计方案以平立剖面、效果图等图纸为主要表达方式。Mapping作为对空间和时间的再现,除了对以往物质空间的分析之外还加上了对非物质要素的可视化空间分析,通过图纸、装置、模型、视频等传达更多抽象或深层意义。
基于对Mapping思维观和创造性的研究,通过北戴河东山宾馆地块的测绘和系统调研,试图突破以往一贯的基于场地物质空间形式的分析模式,揭示地块空间中更多抽象或深层意义。
北戴河东山宾馆地块物质空间分析:通过对基地复杂的物质空间条件进行分析,对场地的结构、秩序和机制进行梳理和提取,通过空间信息为设计和规划找到设计依据和理由。
北戴河东山宾馆地块非物质空间分析:通过对地块土地利用格局、道路交通停车系统、物理环境和人流量等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突破了以往以定性为主的空间研究范式,强调数据的客观性和Mapping操作的实证性。
基地现状直观分析了本项目位置和规划范围。项目位于旅游胜地北戴河海滨东山(鸽子窝公园对面),紧邻渤海湾。地块东部为海坡路,南部为联峰路,西部为中纪委培训中心,北部为鸽赤路,距离专用的海水浴场仅20余米。项目规划范围为北戴河联峰路以北、鸽赤路以南、海坡路以西、中纪委培训中心以东。现状用地面积约558亩,另有原华北石油疗养院车队用地约6.7亩。共564.7亩,约37.647公顷。用地范围内现状建筑面积约6.92万平方米,容积率约为0.186。④
场地现状地块坡度较大。通过地形等高线分析(图1),地形从中心向四周逐渐降低,山顶至高点标高为37.9米,周边至低点标高为3.43米,高差为34.47米,坡度较大,山势地形明显。⑤中间高四周低的地形特征,东部的大海、场地中的多处密林,使身处东山宾馆的人形成“登山倚林观海”的行为:伫立在东山之巅,透过层层密林,远眺蔚蓝的大海。
图1 地形等高线分析(作者自绘)
场地内现状建筑(图2)以休疗办公建筑为主,另有会议、餐饮、办公等公建配套。在分区上,北部一块为对外经营区,现在为燕山石化、测绘局疗养院用地;另外一大块用地为休疗办公区,西南部大多为会议、餐饮、办公等配套设施。
图2 功能分析(作者自绘)
通过业主和政府机关提供的原始信息资料,⑥加上现场实地考察和测量,形成完整的地块建筑拆改留数据表(图3)。建筑按照不同建造年代和历史价值进行分析和分类,形成不同年代建筑质量分析(图4、图5)。
图3 地块建筑拆改留数据表(作者自绘)
图4 历史保留建筑分析(作者自绘)
图5 建造于20世纪60到90年代之间的建筑分析(作者自绘)
建于新中国成立前的六栋建筑为历史文物保护建筑,其建筑风格、建筑结构、建筑装饰、人文历史等方面有明显特色,具有很强的研究价值,需要保留。建造于20世纪60年代的部分建筑,以会议中心和1、2号楼为代表,其建筑结构可以继续使用,因建设年代的设计审美等问题,建筑立面风格不统一,缺少装饰性和地域特色,但是建筑结构在近期尚可使用,建议分期进行改造。另外一部分建于60年代的建筑,如西餐厅、五金库、37号楼等,结构形式陈旧,未来使用潜力不大,建议近期拆除重建。建造于七八十年代的建筑多为配套用房,以平房为主,建筑结构、功能落后,结构形式陈旧,使用存在安全隐患,对于地块的近、远期规划有很大的影响,建议结合规划分期拆除重建。建造于90年代以及2000年之后的建筑,如35号办公楼、会议楼、望海宾馆、东餐厅等,建筑结构满足使用需求,体量大、建造新,若拆除会造成较大经济浪费,但建筑立面风格不统一,有待提升,可考虑分期改造和重建。
基于原始地块地图以及现场调研,得到地块道路系统分析,该地块现状道路宽度不合理,广场尺度不宽阔(图6)。地块交通联系以南北主路为主,东西向联系不顺畅;道路系统分级不明确,人行系统不明确。地块内部有一条贯穿南北的主要道路,东西方向主要依靠三条一级支路相联系,导致地块内南北向道路交通压力较大,东西向交通联系不够顺畅;其他二级支路路网较为混乱,多数支路路网分级不明确。地块内现有主要南北向车行道路宽度为6米,其他主要支路宽度在4.5—5米之间,相对较窄,尺寸不统一。车行、人行系统分流不明确。现状人行系统多占用车行道路,存在安全隐患。地块内主要公共建筑前广场设计单一,景观宽阔度不够。
图6 道路系统分析(作者自绘)
出入口的设置在管理、通行上略有不便(图7)。地块现有主要车行出入口位于南部联峰路和北部鸽赤路上。北部休疗办公区入口与外联区入口共用一个,在出入口管理上增加困难。地块专用的海水浴场位于东部海湾,从地块到达海水浴场的现有道路为两条步行小路。
图7 出入口分析(作者自绘)
该地块紧邻鸽子窝公园和渤海湾,风景秀丽,交通便利。地块中间高四周低的地形特征、东部的大海、场地中的多处密林,使身处东山宾馆的人形成“登山倚林观海”的行为。地块内有大量历史建筑,形成良好的人文景观(图8)。借助良好的自然与人文景观,并综合考虑现有东山宾馆使用者需求,多为家庭短途出游或老年人长期度假,因此,功能设计应注重休闲与娱乐的多种需求。
图8 历史人文和使用需求分析(作者自绘)
通过对北戴河东山宾馆地块物质空间和非物质空间分析,挖掘场地中“看得见”及“看不见”的信息和数据,通过Mapping的方式呈现,从而推导和激发更为符合逻辑和科学的设计概念并生成设计方案。
在兼顾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前提下,充分考虑现状条件,结合实际情况,把实用、经济的原则与审美的需求有机结合,规划布局实现完整统一。将因地制宜、生态关注、科技应用作为规划设计基础。
北戴河东山宾馆规划、建筑、景观建设改造工程,因该地块地形、路网、建筑、景观等现状具有极大复杂性,在规划更新设计过程中通过一、二、三期分级分期规划方式,最终实现整体地块的“一中心四景区多节点”规划目标。
一期规划,地块道路的初步分级,旧建筑地块的拆除与新建、保留建筑的立面改造任务。继续使用现状南北两个出入口。在地块原有道路基础上重新组织调整,将道路分级处理,层次清晰,并设计人行步道系统,使人行和车行道路相互分离。拆除地块内危陋建筑,增建休疗办公建筑和必要的服务办公配套、康体设施等。对改造建筑进行立面改造,统一建筑风格。对地块内景观进行重新整合提升,保留树木林地,依靠山体地势设计景观,以水系和保留建筑周边观景提升为重点,初步形成“一中心四景区多节点”的三级景观布局模式。
二期规划,完成远期拆除建筑地块的新建任务。在规划布局上使外联区和休疗办公区相互独立,扩建西北角休疗区建筑,以及其他配套。在东部海坡路上设置出入口作为休疗办公区的主要出入口,使其和外联区的出入口分离,两部分通过南北路联系,相对独立便于管理。新建休疗办公建筑并扩建西北角联排休疗办公建筑。进一步完善“一中心四景区多节点”的三级景观布局模式。
三期规划(图9),实现整体地块的规划布局完善。改变二期三级道路的格局为环形路网,以更便捷的方式联系地块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建筑,取消南北通路,中心景观区完整独立。原1、2号楼的位置对环路的影响较大,在三期进行拆除并选址重建。随环形路网形成,完成中心景区的建设,最终形成“一中心四景区多节点”的三级景观布局模式。
图9 三期规划(作者自绘)
东山宾馆规划设计的调研及方案生成过程,以关注日常生活空间为主的Mapping调研方法,连续观察、记录、发现、推导,总结了场地中认知度较低的要素背后所存在的问题,并且真实呈现使用者的日常生活需求,方案在此基础上进行了重组和创作。目前东山宾馆完成了规划、建筑、景观的更新工作,实际使用过程中得到广泛好评与认可(图10、图11)。
图10 更新后的东山宾馆(作者自拍)
图11 更新后的东山宾馆(作者自拍)
综上,通过Mapping参与,强调从人的尺度出发,将城市和建筑的理解建立在人的日常生活价值之上,这既是对场地的理解,也是对未来的探索。独具特色的Mapping可以揭示出城市和空间除物质形态之外的更深层次问题,也让设计师对城市的本质有了新的理解和认知,可能激发出额外的设计灵感,设计出更为符合空间品质的方案。
注释:
①李炘若、蔡利媛、陈宇:《前行中的“非正规”设计——关于Mapping工作坊开展的思考》,《城市建筑》2017年第12期,第42—46页。
②李慧希:《基于地图术(Mapping)的景观建筑学理论研究》,东南大学2016年博士论文。
③何志森:《见微知著》,《新建筑》2015年第4期,第31—35页。
④《北戴河东山宾馆建设改造详细规划任务书》,委托方提供。
⑤同上。
⑥《建筑统计》,委托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