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特邀嘉宾: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虞国跃研究员
菜蝽,通常说来有2个意思,其一指蔬菜上的蝽类昆虫,种类非常多;其二指昆虫分类上的菜蝽属,甚至种菜蝽,它们是常见的蔬菜害虫之一,一个地区常常有1~3种或更多的菜蝽,甚至同一地点同时有2~3种一起发生。
我国已知菜蝽属的13种,最近从分子水平上对一些种进行研究,把秦岭菘蝽(Zheng,1982年)归至该属,但一些种类或相互之间的关系仍不清楚,如云南菜蝽(Westwood,1837年)不知是菜蝽的异名还是有效的种。
菜蝽(Scopoli,1763年)属半翅目,蝽科(Pentatomidae),又名河北菜蝽、斑菜蝽、花菜蝽、姬菜蝽等。菜蝽取食多种十字花科的蔬菜,如油菜、大白菜、萝卜、甘蓝、花椰菜、芥菜等,也可取食二月兰、印度蔊菜及菊科植物等。国内分布很广,如北京、陕西、内蒙古、黑龙江、吉林、河北、天津、山西、河南、江苏、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四川、贵州、云南、西藏等地;国外分布于日本、朝鲜半岛、俄罗斯、东南亚、欧洲。
每年5—9月为主要危害时期。成虫和若虫刺吸蔬菜汁液,且喜欢刺吸植物的幼嫩部分,如嫩芽、嫩茎、嫩叶、花蕾和幼荚;被刺处留下黄白色至褐色斑点。蔬菜幼苗子叶期受到菜蝽的刺吸,生长受到影响,植株矮小,延迟抽薹和开花,严重时幼苗可干枯死亡。在抽薹开花期,菜蝽的刺吸可使花蕾枯萎,影响开花,或影响种子饱满。此外,菜蝽可携带十字花科细菌性软腐病菌而传播。
鼓形,高0.80~0.89 mm,直径0.68~0.79 mm。灰黑色,具白色环:顶端假卵盖的中央及周缘白色,侧边中部具白色横带,其内具灰黑色圆斑或小斑点。在显微镜下观察,假卵盖白环外缘上可见34~39枚白色短棒状精孔突(封三图1)。
图1 菜蝽卵及1龄若虫
共分为5龄。1龄若虫体长1.20 mm,长卵圆形,体橙色,头胸部背面黑色,触角黑色,节间略浅,腹部侧缘具黑点列,各节具黑斑,中部2节较大。2龄若虫体长约2.0 mm,体稍长形,其他同1龄若虫。3龄若虫体长约2.7 mm,前胸背板中央及两侧具橙黄色纹,腹部中央具4个黑色横纹,且中间2个较大。4龄若虫体长约4 mm,小盾片具1对卵形斜生的橙黄斑(有时无),可见翅芽向后延伸,腹部黑斑扩大,其中第4~6节黑斑上可见臭腺孔。5龄若虫体长5~6 mm,翅芽伸长至第4腹节,其余同4龄若虫(封三图2)。
图2 菜蝽3、4、5龄若及成虫
体长6~9 mm。体黄色、橙黄色、橙红色或深红色,具黑色斑纹。头黑色,侧前缘同体色。前胸背具6个黑斑,分成两排,前缘2个,后缘4个(可扩大,同侧的2个可相连);小盾片中基部具心形大黑斑,两侧近端部具1个长形黑斑。前翅缘片基部约2/5处具长形黑斑,可缩小或消失。胸部侧板各具1个近方形的完整黑斑,斑内无浅色纹。腹部侧接缘具黑斑,腹面同体色,各节具3个黑斑,中间1列黑斑可扩大,与侧斑相接,可中部缩减,略呈2斑状。足胫节黑色,中间大部分浅色(封三图2、图3)。
图3 菜蝽成虫对
注:虫体颜色的深浅(从黄至红)是一个色素沉积的过程,通常年龄(日龄)越大,颜色越深(封三图3)。云南菜蝽(Westwood,1837年)模式产地是印度尼西亚的爪哇,与菜蝽的区别是头部侧叶具淡色斑,有时中叶基部还有1淡色斑(封三图4)。目前,云南菜蝽已被归为菜蝽的异名,但所用的材料来自东北亚,并没有研究模式产地的标本。我国南方如云南、海南的标本,其头部具明显宽大的浅色斑纹,因此仍被认为是有效种。较多人认同章士美和胡梅操的看法,认为两者是异名关系。
图4 “云南菜蝽”
横纹菜蝽(Kolenati,1846年)可与菜蝽同时发生,甚至在同株蔬菜或同一叶片上。它分布很广,但稍偏北部地区,外形和习性与菜蝽相近,有时它的发生量比菜蝽大。该种成虫腹部侧接缘无黑斑,前翅革片黑色,近端部具白斑(或红斑),侧缘白色或淡黄色,胸部侧板各具1黑斑,斑内具浅色纹。总体看,前胸背板后的背面以黑色为主,具一个类似倒写的“火”字浅色纹(封三图5)。若虫与菜蝽也相似,横纹菜蝽若虫的前胸背板具较宽的浅色,不呈条形,即前胸背板的黑斑较大;此外,头部具明显的浅色侧斑(封三图6)。
图5 横纹菜蝽成虫
图6 横纹菜蝽5龄若虫
红菜蝽(Linnaeus,1758年)又名甘蓝菜蝽,可与上述2种菜蝽同时发生。国内分布于北京、甘肃、青海、宁夏、新疆、河南、云南、西藏等地,在新疆为害油菜,有时非常严重,可造成大面积减产。体长7~8 mm;外形与菜蝽相近,且本种的斑纹变化较多,其主要辨别特征是前翅两侧近中部的黑斑下方具灰色长条纹(封三图7)。
图7 红菜蝽
蓝菜蝽(Linnaeus,1758年)为害油菜,有时可与上述菜蝽的1~2种同时发生。国内仅知分布于新疆,国外分布于中亚、俄罗斯、土尔其、欧洲。体长5~7 mm,外形与上述几种明显不同,体蓝黑色,有光泽,具白斑,有时白斑可转为红色(封三图8)。
图8 蓝菜蝽
由于菜蝽分布较广,在不同地区1年发生的代数有差异,北京1年1~3代,以2代为主;江西1年2~4代,以3代为主。由于成虫寿命较长,最长可达330 d,这样世代可重叠,在季节较晚时所产的卵,由于天气变冷,若虫不能发育到成虫而被冻死。以成虫在土缝、石块和落叶枯草中越冬,3月下旬开始活动,多在二月兰(诸葛菜)等植物上取食,4月中下旬开始交配产卵,出蛰后至产卵为18~27 d。雌虫在十字花科植物上产卵,也可在桑、苹果等其他植物上产卵,成块状,多数情况下为12粒,分成2排,每排6粒,偶可见3排,每排4粒。每雌可产卵100余粒,多可至300余粒。初孵若虫待在卵壳周围,约1 d后可开始在卵壳附近取食,不进食时仍回卵壳处休息。2龄后可分开取食,也保持群集生活。有时可见不同龄期的若虫和成虫可在同一片叶子上取食。在北京,越冬代早期所产的卵,至6月中下旬可发育成第1代成虫,经约2周长的产卵前期后,雌虫产下第2代卵,经过近1个月的时间可产生第2代成虫。少数个体可产卵,发育为第3代,多数个体不再产卵而准备越冬。在北京未发现成虫具趋光性。
在江西,白僵菌是重要的致病因素,致死率在50%左右,食虫虻、鸟类可捕食成虫或若虫,中华通草蛉幼虫可捕食卵。
清除菜田内外的十字花科杂草,尤其在冬春季节,这样可减少越冬基数。在卵及若虫盛期,可人工摘除卵块及群集的若虫和成虫。
在十字花蔬菜田,通常由于其他蔬菜害虫的发生,所采取的化学防治措施可以兼防菜蝽。在油菜籽田,有时菜蝽的发生量非常大,宜采取化学防治措施。可先用触杀性农药进行防治,如用2.5%溴氰菊酯乳油2 000~3 000倍液、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2 000倍液、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 000~1 5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乳油2 000~3 000倍液进行喷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