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竞予
(甘肃省水土保持科学研究所,甘肃 兰州 730030)
甘肃省位于黄河上游,黄河水利委员会在甘肃省已经设立水土保持生态示范项区,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前提下,树立建设样板,为该地区提供生态建设思路,开发示范小流域,促进部门之间、行业之间的协调发展,取得良好的效益。但是,随着经济发展目标的制定,甘肃省自然条件严酷,执法监管滞后,治理程度逐渐回落,现存的水土流失防治体系难以发挥出治理功效。因此,笔者认为,创新研究林业生态环境与水土保持之间关系,构建严格的保护机制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水土保持主要是指人为的治理措施,针对水土流失现象采取生物措施或者工程措施。常用于不超过50平方公里的流域面积区域,对小流域闭合集水区进行水土流失防治,提升区域性蓄水保土耕作能力。其中工程措施就是指利用各项工程设施防治水土流失危害,比如堤坝、拦沙坝、水平沟、灌溉系统、排水系统等;生物措施就是指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利用造林种草方法防治水土流失,增加植被覆盖率,比如封山育林、退耕还林等,改变坡面微小地形,改良土壤,增强土壤有机质,根据自然规律因地制宜、因害设防,提升土壤抗蚀力,充分认识水土流失原因和规律,实现改造自然。
林业生态环境与水土保持之间关系紧密,不可分割,二者虽然从内涵上讲属于完全不同的范畴,但是,从现实发展角度来看,二者都是保护自然资源的方式之一,要想提升生态环境建设质量,就必须重视并解决林业水土流失问题,二者相辅相成。创新生态保护形式可以有效增加植被覆盖量,控制水土流失,阻隔雨水冲刷,发挥森林资源的作用,减少地面径流。其次树木的根系比较庞大,保护水土资源可以阻碍径流冲刷,增加地表保水性,提升土壤渗透度,有效防风固沙,减免风剥水蚀,发挥森林资源降低风力风速、提高空气温度的作用。由此可见,林业生态环境建设与水土保持缺一不可。
甘肃省位于黄河上游,各地气候差别大,深居西北内陆,大部分地区气候干燥,成雨机会少,春夏界线不分明,海洋温湿气流不易到达,境内地形复杂,山脉纵横交错,全省林地面积超过1100万公顷,森林蓄积超过21000万立方米,全省森林面积达到510万公顷。从整体来看,甘肃省的森林覆盖率并不高,仅为12%左右,因此,提升林业资源水土保持能力,降低水土流失灾害已经成为重中之重。但是在发展进程中,却出现一系列问题,甘肃省的生态环境较为脆弱,水土流失灾害较为严重,裸土和植被土之间,不同土层体积含水量也存在较大差别,滑动面深度会随着林地表面土壤覆盖程度而发生变化,根系附加黏聚力差异性较为明显。
产生这一现状的原因是多方多面的。除了自然条件严酷,该地区治理程度较低,区域性耕地、林地分布零散,森林资源匮乏,保护工作难度大,林区龄组结构不合理,森林结构树种单一,林分稳定性弱,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难以精准落实到位,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不强,不能认识到监管执法重任,绿色发展机制的融合与发展还任重道远。
要想提升林业生态环境建设质量,笔者建议,相关部门和管理者必须从水土保持治理入手,将人为水土流失防治法与工程防治措施相结合,从而提高植被恢复率。其中,人为水土流失防治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合理利用水土资源,提升林业生态治理的重视程度,采取造林种草方式,践行封山育林、育草机制,从保护水土资源的角度出发,完善《水土保持法》,提高处罚力度,提升法律的威慑力,修改水土保持方案,严格规定林区采伐林木标准,改良与合理利用水资源,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综合运用,全面总结水土保持的问题。二是做好工程防治措施,采取“一围、二疏、三沉”的方法。其中一围就是指利用施工围墙或彩钢板,在林区周边存在施工项目时,应该提升林区与外部的阻隔,降低施工过程中挖地基时对林地造成的影响,避免出现泥沙问题;二疏就是指先截后排,疏导水系,不断调整场地排水沟,防止泥沙流失,降低地表径流;三沉就是指在林区周围设置防护边坡,避免使大部分泥沙就地沉积,降低植被覆盖裸地面积。通过以上方式,提高植被恢复率。此外,从水土保持的基本内涵中我们可以看出,要想提升林业生态环境质量,必须将地域性、科学性、综合性指标相结合,从土壤层、落叶层、林冠层这3个方面进行综合防治,通过人为方式改善流经区域,提升根系作用,防止水土流失,针对不同的问题采取不同的手段,维护区域发展的生命线,层层设防,节节拦蓄,才能充分发挥森林资源涵养水源,调节小气候的作用,解决群众的生计问题,从而改善生态环境,发挥土壤资源的生态效益。
除了将多种防治措施相结合,相关部门应该厚植生态文明理念,所有技术人员和行政人员、执法人员必须落实“生态兴则文明兴”的理念,提升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动员全社会各行各业贯彻落实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志提出的“两山论”,构建文明发展道路,建设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扩大重大生态工程的规模,大力破解生态建设发展瓶颈,坚持生态优先,践行绿色发展,加大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力度,全方位提升全区生态安全屏障,对省内天然林保护、防护林进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抢抓全省高标准林地建设,按照集中连片的标准,抢抓政策对接,合理改善自然生态环境。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到生态建设中来,夯实农业现代化基础。构建严格的保护机制,统一行使自然资源监督和管理,加强对全区生态文明建设的组织力和领导力,建立三级(市、县、乡)执法网络体系,集保护、修复、执法于一体,加大林草管护力度,在开发中保护,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机制,落实封山禁牧政策,继续通过观念更新、制度革新、形式创新落实生态补偿机制,优化保护环境空间格局,实现魅力甘肃、魅力甘肃。
生态战略定位主要体现在“生态地位”“生态格局”“生态功能”等。其中,相关部门首先应该划定生态治理的重点区域,根据多样生态的交错区特征,构建层次分明的生态格局,确保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构建“两屏三带”生态格局,建立“北方防沙带”,优化林业经济结构,提升植树造林水平,实施科技兴林作业机制,通过科学研究,提升区域内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建立健全科技推广体系,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果。其次,适当延长采伐周期,根据不同树种,考虑林分的成熟时期,整合场外林地资源。着力解决人工林树种结构简单的现实性弊端,构造乡土树种混交林,实现树种多样性,根据立地条件,做好水土管理和林业肥力管理,在林业养护过程中融入“测土配方管理法”,保证营林质量,提升抚育措施的科学性,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将荒漠化防治与林业生态环境建设相结合,最终促进生态效益的提升。
综上所述,甘肃省在林业生态环境建设中遇到一些现实瓶颈,针对上述问题,相关部门应做好生态战略定位,优化林业经济结构,提升区域内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实施重大生态工程,将多种防治措施相结合,扩大重大生态工程的规模,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果,从而保证营林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