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类专业实验教学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

2022-10-18 00:59董春桥王秀萍王琳玲
高教学刊 2022年29期
关键词:思政育人实验教学

董春桥,王秀萍,王琳玲

(华中科技大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武汉 430074)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在领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对我国高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高瞻远瞩地提出了一系列有关教育改革发展的新理念、新思想和新观点。在2016 年12 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并明确指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深刻领会就不难发现,习近平总书记为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擘画了总体目标和具体要求,清晰阐明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和相互促进作用,为铸造新时代人才提供了重要遵循。同时也深刻认识到,课程思政是思政课程的分支和延续,是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不可缺失的教育环节,建设目标就是在思政课程教育的目标上同向同行,并与思政课程产生协同效应,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既具备深厚学科知识、专业素养和技能,又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和使命担当的时代新人,以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目标。

为了更好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2020 年,教育部颁布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明确要求将课程思政融入课程教学建设全过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因此,专业课程改革发展必须在价值塑造的基础上进行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用正确的价值观引领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和使命担当的形成,从而激发内在学习和终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热情。

我国高校生态环境类专业实验课程经过多年的实践和发展,在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上已相当成熟,并且各具特色,但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目标的要求下,如何将价值塑造的思政元素有机融入实验课程全过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达到润物无声和潜移默化的效果,就是当前实验课程急需解决的问题。华中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从家国情怀、创新精神、国际视野和使命担当,以及师资建设五个方面对价值塑造和引领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设计原则与方法

华中科技大学(以下简称“我校”)生态环境类专业实验课程包含安全教育、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校外实习及互联网+创新创业项目等教学项目,在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上形成了多学科融合与“产—学—研”协同的育人模式,具备较为完善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实验课程体系。通过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和教育部颁布纲要,我们深刻认识到,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中,价值塑造和引领是我国高校在新时代课程改革的“灵魂”,是我国高校在新时代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意义所在。基于这个认识高度,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和精炼生态环境类专业中的思政元素,对原有实验课程体系进行了改革。

生态环境类专业实验教学课程要实现新时代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根本任务,就必须在原有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基础上将价值塑造有机地进行融合,三者融为一体,经过充分讨论和研究,制定了如下主要设计原则和方法。

(一)统筹布局,再优化教学内容

在课程思政全面展开之前,高校课程已在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上经过多轮改革和优化,教学内容已趋于完善和饱和,在此情况下专业课程要全方位参与价值塑造的思政教育,就必须统筹布局,对课堂教学内容再优化,即统筹考虑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将不同的思政元素有机地融入到不同的实验教学课堂之中,充分发挥价值塑造隐性教育的特点,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

很显然,在有限的课堂内,价值塑造就会占用一部分课堂资源,解决方法是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和方法拓展专业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教学内容,延伸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例如我校开发了功能丰富的“互联网+生态环境实验中心智慧平台”,利用智慧平台不受时空和教学硬件设施限制的特性有效地解决了实验教学在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上时空的限制,打造“课堂内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实践表明,只要价值塑造和引领发挥了实效,激发了学习热情,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方法是优化实验课程教学内容行之有效的方法。

(二)精炼思政元素,明晰思政教学边界

课程思政是思想政治工作在教育教学全过程中的一个环节,是思政课程在不同专业教学中的分支和延续,侧重点与思政课程有所不同,这就要求在广泛挖掘课程思政元素的同时,必须精炼思政元素,明晰课程思政教学的边界,找准思政元素的切入点,掌握实验教学课程与思政元素融合的合理尺度,让思政元素在价值塑造和引领中产生精准“滴灌”的教学效果,防止出现“扩大化”产生牵强附会的说教,或者走“形式化”产生聊胜于无的不良效果。

由于生态环境与社会政治经济紧密相连,挖掘思政元素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思政教育内容极为丰富,如何精炼和明晰边界,就需要有公认的判定标准,但目前除《纲要》之外,还没有统一的标准,因此,只能从课程思政的总目标和要求进行探索和判定。根据我校工科优势和实验教学课程的特点,结合新工科建设要求,将生态环境类实验教学课程思政中的价值塑造分解为家国情怀、创新精神、国际视野和使命担当四个主要方面。其中,家国情怀包含政治自信和文化自信,这是课程思政的出发点和基本点,思政教育就是厚植家国情怀,培养政治正确、堪当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使命担当则是课程思政的育人目标,在生态环境类实验课程思政中就是要培养勇担美丽中国建设的时代新人,用专业技能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用创新驱动实现“双碳”战略目标,推动高质量发展;而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则是课程思政中对专业素质的要求,由于这部分内容除勤奋因素之外还与个人天赋相关,故在教学效果上只要求精进,不强求看齐。

在厘清上述关系后,采用民主与集中的方法将众多生态环境思政元素根据其特点进行分类和精炼,按照课程思政的出发点、基本点和目标任务精炼思政元素,并根据实验教学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具体要求找准切入点,通过教案设计提升思政元素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亲和力,然后付诸实验教学实践。

二、主要内容与实践

从上述设计原则和方法可以看出,实验教学课程思政是围绕专业教学内容展开的,思政教学内容与专业教学内容在找准切入点时应有亲和力,以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这就要求思政教学内容在统筹布局中坚持有所为而有所不为的原则进行优化,并根据实验教学中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专业内容进行串连,专业知识为主线,思政就是这个主线上一颗颗“明珠”,只要精心准备教案,两者有机融合,提升亲和力,就会相得益彰,熠熠生辉。

基于这些认识,我们在实验教学课程思政中不求大和全,但求精和准,讲究实效,原则上采用一个实验教学项目融入一个思政元素的教学方法,并充分挖掘融入思政元素在价值塑造和引领的作用,真正做到入脑入心,融进血液。由于内容较多,概括如下。

(一)安全教育

安全教育是新生入校实验教学的第一课,在讲授安全知识、安全法规、实验操作规范和案例的过程中,融入对新生的人文关怀,引领安全意识、热爱生命、遵规守纪、规范操作及责任感等价值观的形成或再加强。

(二)基础性实验

基础性实验主要从学科发展史观引领科学探索和创新意识价值观的形成。学史明理,学科发展史即是对学科发展历程的总结,也是指引探索新知识和创造未来的一切。通过对学科发展史的教育,让学生清晰地把握基础实验知识形成的历程,认识基础实验知识形成的动力和原因,从而让学生对习以为常的知识进行再认识和反思,进而激发和增强学生科学探索与创新意识的形成。

(三)综合性实验

在综合性实验中,实验教学内容深度涉及生态环境类专业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在注重专业知识和能力培育的基础上,思政内容主要从生态文明建设开展政治自信、文化自信和使命担当等价值塑造和引领。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就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中,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容极为丰富和庞大。按照与时俱进的思路,经充分讨论后精炼为“双碳战略目标”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两个方面。

绿色低碳发展是大势所趋,是世界各国共同努力的方向。我国始终以巨大雄心积极推动可再生能源实现跨越式发展,不断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力度。“双碳战略目标”就是我国用30 年的时间完成西方发达国家70 年的任务和目标。目前,我国可持续能源开发利用规模稳居世界第一,为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提供了强大支撑,为减污降碳做出了实质性贡献。近年来我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推广应用先进绿色能源技术,为高质量共建绿色“一带一路”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未来,中国将持续不断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绿色低碳发展道路,制定更加积极的新能源发展措施,加快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用切实行动为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作出表率,等等。从而引导学生增强政治自信和文化自信,培养学生国际视野的形成,进而激发学生勇担“双碳战略目标”的历史使命。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习近平总书记实地考察时提出的科学论断,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顶层设计和规划,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观,剖析了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深刻揭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的基本规律。通过认真学习和深入体会,并结合校园环境建设的成就,引导学生建立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意识,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培养学生建设美丽中国和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贡献的家国情怀。

(四)校外实习

在实习动员时,融入安全意识和团队意识教育,引导学生大局意识和协作精神的形成。深入优秀企业时,以企业的环境社会责任为切入点,培养学生的环保责任感和肩负未来回馈社会的家国情怀。为了开拓学生的国际视野,在疫情之前,组织学生境外实习,在学习先进技术的同时,引导学生将自身发展与民族复兴宏伟大业相结合,激发学生的使命担当。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时期,则通过“生态中国”国际系列讲坛邀请国际知名学者进行学术报告,要求学生至少参与两场报告的学习,并上交学习心得。

(五)互联网+创新创业项目

起初作为实验教学课外的一个拓展环节,与各项专业技能竞赛一起对实验体系进行补充与完善,其主要作用是培养学生探索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在生态环境领域的应用创新,打造智慧环境人才培养基地。本学期还用于我校执行教育部2021 年7 月发布《高等学校碳中和科技创新行动计划》新开设的物联网与大数据课程,积极支持我国“双碳战略目标”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求,引导学生树立“创新驱动、促进高质量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创新是生态文明建设和双碳战略目标实现的重要驱动力,也是培养碳中和创新人才的重要着力点,通过实践创新培养勇担美丽中国建设的时代新人,更是培养综合创新型环境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实验教学内容。

三、师资建设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要在实验教学中实现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教学目标和润物无声的教学效果,教师就是实验教学课程的灵魂人物。习近平总书记把新时代教师比喻成“筑梦人”,强调指出“今天的学生就是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广大教师就是打造这支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这既是对新时代教师独特地位的高度认可,也是对新时代教师使命担当的要求。

面对新时代教师使命的要求,实验课程教师只有意识到实验课程思政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才能形成实验课程思政教学的内在驱动力,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在专业实验课程教学之中,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针对笔者单位在实验教学的实际情况,实验课程教师的专业传授能力是无需置疑的,因而师资建设的重点是加强思想素质和政治素质的建设,将思想政治工作放在突出地位,目标是建设一支“政治坚定、思想过硬、知识渊博、品格高尚、精于教书、勤于育人”新时代教师队伍。

我校作为研究型大学,以往的教学重点是致力于高层次科研和应用人才的培养,在教学中注重的是学科知识的传授和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对培育任务和目标重视不够,尤其是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性问题认识不够深刻。针对这种思想和政治意识薄弱的情况,本院党委定期组织全院教师开展“学党史、讲党史、用党史”活动进行党史学习和教育,通过党史学习和教育,深化本院教师思想和政治意识的转变,教育和引导本院教师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以及赓续共产党人的精神和血脉,担当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

(一)学史明理,坚定“四个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只有坚持道路自信,才能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路径的科学;只有坚持理论自信,才能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导思想的正确;只有坚持制度自信,才能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完善;只有坚持文化自信,才能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进步。这“四个自信”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民族伟大复兴奋斗目标的基础,是新时代教师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目标,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根本出发点。

(二)学史增信,坚定崇高的信仰和信念

通过党史学习和教育,全面了解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所遭受的屈辱与苦难,认同和珍惜中国共产党及中国先进分子为民族独立、国家富强所做的探索和所付出的努力,正视和自豪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只有全面深化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民族复兴的斗争史、创立伟大新中国的创业史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认识,厚植爱党爱国情怀,不断增强作为中国人的志气、底气和骨气,不断增强坚定信仰信念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及行动自觉,才能保持新时代教师自觉并自豪地在实验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

(三)学史崇德,坚持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

立德树人是党和人民赋予高校的崇高使命和重大责任,新时代教师只有守好立德树人的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始终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正确办学方向,才能真正培育出既具备深厚学科知识、专业素养和技能,又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和使命担当的时代新人。

通过深入党史学习和教育,在教师心中牢固树立“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坚持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坚持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的办学思想和教育意识。在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新征程中,高校和广大教师只有真正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才能实现教学质量和育人水平的双丰收,才能培养出有理想、有本领和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才能办成让党和人民满意的教育。

四、结束语

在生态环境类实验课程思政探索和实践中,我们逐渐认识到其建设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体系,还有不断提升和完善的空间,更有诸多未尽的内容,但通过近几年的探索和实践,得到最有益的经验就是:重点在融合,关键在教师。一是教学内容要优化,增强课程思政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和针对性,真正做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与引领的有机融合,防止过度发挥或牵强附会;二是教师要从政治和战略高度认识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充分发挥教师对实验教学课堂及教学内容的把控能力,才能将价值塑造与引领的思政元素潜移默化地融入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实现教书育人的教学效果。

立德树人,培根铸魂——习近平总书记早已为高校新时代课程建设指明了方向,从课程思政提出到课程思政全面展开已有几年的发展历程,课程思政已在全国高校取得了显著成效。在2021 年11 月高等院校“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实践专题研讨会上,教育部高教司吴岩司长在线做了“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的报告,在总结课程思政成效的基础上,提出了“再解读:深刻理会《纲要》精神;再落实:全面推进工作见功见效;再深化:将课程思政推向高质量”的具体要求和措施。由此可见,课程思政仍将任重道远,创新永无止境,质量建设一直在路上……

猜你喜欢
思政育人实验教学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评价赋能: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必然向度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基于科学探究的高中生物实验教学探索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网络与云技术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