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已,张富晓,莫 丽,李雨佳
(西南石油大学 机电工程学院,成都 610500)
2021 年4 月19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强调:“把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更好结合起来”。为此就要用好学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剂”,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推进新工科“四新”建设,加快培养紧缺人才。因此,培养科技创新的工程人才是当前我国研究生培养的主要目标。
研究生教材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载体,也是研究生培养单位教学水平、科研水准的重要体现。王宏元提出研究生教材建设要为人才培养目标服务,适应学科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同时应反映培养单位的学科优势和特色。当前,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已经由学术型为主转换到学术型、应用型并重。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向国有大中型企业输送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培养过程侧重于工程应用,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因此,研究生教材的编写要符合新工科人才培养目标,应强调应用性、学术性,有利于培养研究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创新型、应用型复合人才。
目前,促进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生教材研究文献很少,且聚焦于从理性思考、理论演绎和教材案例等角度进行论述,而量化验证研究较少。为此,本文基于现有研究生教材的问题,开展培养创新能力的科教融合研究生教材建设思路研究,提出构建的具体路径和对策。
传统教材很少将研究成果引入研究生教材中,例题大多是简单的数学模型,缺乏针对性和具体的应用场景,学生很难将基本原理与工程实践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无法形成整体工程思维和系统概念。由于科研促进教学,科研与实际工程联系最紧密,因此将科研成果及科研培养思路和模式引入到教材中,不仅能够很好地实现工程人才的培养目标,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而且也能突出教材在创新人才培养上的价值和作用。
要想培养创新人才,教材内容就要紧密联系现代工业发展趋势,反映专业领域最新的科研进展状况,展示最新的科技手段、创新思想和创新理念。研究生教材不应沿用本科教材模式,本科生教材注重基础性、理论性和全面性;研究生教材注重内容的深入性、专业性、新颖性、启发性和实用性,更显著地突出特定学科或领域的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研究热点、新技术和新方法等前沿技术和内容。现有研究生教材内容重复性较大,现代工程领域的最新发展趋势体现得不够,与工程实际联系得不够紧密,难以满足创新型研究生人才培养需要。
研究生与本科生在教学方式上也有很大的不同。本科生主要以教为主,研究生主要以学为主;本科生主要以老师讲授为主,研究生主要以老师引导为主。因此,研究生教材对研究生的训练模式应与本科生教材有显著的差异,缺乏以科研项目等其他手段来综合培养研究生的应用性、创新性能力。
新工科是指针对新兴产业,以工业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为核心的工科专业,或将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虚拟现实、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等应用于传统工科专业的升级改造。其内涵是以立德树人为引领,通过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及协调与共享等方式,面向未来培养国际化、多元化和创新型卓越工程技术人才。2012 年《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高教30 条)第五条指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应该着重提升实践动手能力,探索一些创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应大力推进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模式推进创新教育教学方法;第十二条还指出,推进协同创新,坚持需求导向、全面开放、深度融合、创新引领的原则,以创新能力提升为突破口,通过政策和项目引导,大力推进协同创新。
新工科强调学科的实用性、交叉性与综合性及产业需求对人才培养的引导。在此背景下,我们对研究教材进行改革。
1.具有研究的性质
将科研项目有机地融入到教材中,以解决实际工程问题为出发点,探索发现新问题、新领域,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新思路。因研究生培养目标是培养创新型、综合型工程人才,着重强调科学观点、科学态度与科学方法,更具有创新性和启发性质。
2.反映专业领域最新的科研进展
研究生教材应更深入、更专业地探索某一学科、某一领域的知识,应突出专业学科或领域的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研究热点、新技术和新方法等前沿内容。
3.理论性与应用性的结合
研究生教材应培养学生在掌握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重点培养研究生具备科研意识、创新意识,掌握正确、全面的科研方法,来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独立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精神,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有机地结合起来。
针对传统教材,从部分、个体研究问题,忽略了整体、全局性的问题,本研究提出了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系统、完整的研究体系和方法。包括理论研究、仿真研究和试验研究,通过将多种研究手段作为辅助,并且多种手段相辅相成、彼此联系,来全面阐述教材内容。
针对传统教材针对性较弱,主要是针对普遍对象开展的研究,缺乏具体的工程背景的问题,本研究提出新设计思路,具体包括如下几点。
(1)以满足企业需求、解决工程问题和提升企业效率为目标。
(2)体现整个科学研究的完整过程,包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3)不是独立的部分,而是科研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各部分内容间的紧密联系,相互呼应、相互影响的群体关系,以至共同实现优化设计的目标。
(4)成果应用于实践,实现成果转化,服务于企业和工程,也符合新工科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如图1 所示,新型优化设计内容较完整、全面,从科研服务于工程的角度全面阐述其设计过程,具体内容包括如下几点。
图1 新教材内容建设思路
1.发现问题——机械优化设计的前提
该过程包括了解工程背景、掌握国内外前沿领域发展现状、提出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找到实际工程的问题,针对问题找到有效解决措施,才能从根本上满足企业的需求。
2.提出问题——机械优化设计的源泉
该过程包括提出创新结构、提出解决方法和掌握产品的基本原理。
3.分析问题——机械优化设计的保障
该过程包括产品性能的仿真分析、产品结构优化设计和产品试验研究。
4.解决问题——机械优化设计的目标
该过程包括产品设计加工、产品应用推广和产品效果评价。
下面就以笔者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高速牙轮钻头螺旋组合密封机理研究》与校企联合项目为例,阐述如何将科研实践融入《机械优化设计与案例分析》研究生教材中,来提高研究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1.了解工程背景
介绍牙轮钻头的原理、应用、特点和工况条件;提出牙轮钻头在深部地层使用中存在的问题——钻头钻速慢、寿命短,影响钻井作业;提出影响牙轮钻头寿命的关键因素——轴承密封失效;找到机械优化设计的目标——提高钻头密封性能。
2.掌握前沿现状
总结国内外已有的密封研究现状;提出现有密封存在的问题——被动密封、磨损严重;提出解决的措施——创新结构;确定机械优化设计的研究对象——新型密封结构。
3.提出研究意义
总结国内外密封研究的核心技术及使用情况——我国牙轮钻头密封技术缺乏,被美国休斯公司所垄断;现有现状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制约了市场,削弱了竞争力;提出新密封优化设计的研究意义——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科技发展。
1.提出创新结构
建立创新思想——排砂及组合密封设计思想;提出创新结构——螺旋组合密封结构及优点。
2.掌握基本原理
建立螺旋排砂机理——利用泵送压力实现排砂;建立组合密封机理——螺旋与O 型圈的组合密封作用。
1.产品性能分析
新密封性能的理论和仿真研究,论证可行性,研究结构参数、工况参数对密封性能的影响,掌握新密封机理,为结构优化作铺垫。
2.结构优化的仿真设计
对整体密封结构方案设计与优化;设计变量的确定——螺距、密封间隙和斜螺旋面倾角等;目标函数的确定——螺旋排砂性能的数学方程建立;约束条件的建立——边界条件的建立和载荷的施加;计算机仿真求解;结果提取及分析——压力场、速度场和颗粒运移轨迹等结果的提取及对排砂性能的影响。
3.试验研究
试验装置的方案设计及优化,确定优化目标及方法;主要零部件、标准件的优化设计与选型:加工方法及优选:试验装置的加工与调试:产品性能的试验研究及效果评价。
1.产品设计加工
理论方案的分析及存在的问题;结合工程实际的新密封结构优化设计;新密封及牙轮钻头的加工、制造;优化产品质量的检测、评定。
2.应用推广及评价
优化设计的新密封牙轮钻头的现场井下试验研究;优化设计的新密封性能评价,验证结构优化设计的可靠性。
(1)从企业的工程实际需要入手,以解决实际工程问题为目标,前期调研以企业数据为依据,项目研究不脱离企业,科研研究来源于企业又服务于企业,满足企业对产品的需求。
(2)结合科研实践,让学生更多地、积极地参与其中,让学生从科研实践中发现产品的问题,调研国内外现有研究状况,寻求解决的方案及措施,提出解决的思路及方法。
(3)回归到实际工程生产中,检验结构优化设计的性能,并根据企业的需要和生产实际,调整、修改和完善零件结构优化设计的方案、设计思路及结构参数等。
(4)再回归到工程实际中,再次检验产品性能和各项指标要求,直到满足企业要求为止,整个设计过程才结束。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发现问题:引入工程案例,融入学科前沿,抽象工程模型,以便在仿真及结构优化设计中进行研究。
(2)提出问题:调研国内外研究现状,掌握学科前沿,掌握工程问题的原理,提出工程问题的实质。
(3)分析问题:应用现有知识理论,采用正确的问题分析方法,采用合适的结构优化设计技巧、步骤。
(4)解决问题:优化设计结构的加工、初步试验研究,优化结构方案的修改、完善及调整,对调整后的结构进行反复试验,直至性能达到预期要求,才结束结构优化设计过程。
(1)以科研项目的研究过程作为线索,以解决工程问题、降低成本和提高企业效益为目标,将机械优化设计融入到整个科研中。
(2)基于工程背景,掌握工程问题,从工程中提取结构优化设计案例。
(3)按照工程问题研究的基本思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应用已有的机械优化设计的方法、思路和内容等相关知识,运用现代设计的仿真优化等手段,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程需要有效结合。
(4)突出工程意识、工程理念和工程思维的构建,形成主题突出、知识体系完整和目标明确的“一体设计”格局,打破传统教材堆积资源、知识点分散的格局。
(1)理念是“以学为主”,学生可以通过教材自学,以科研项目为实例,配套相关工程案例的动画、视频和讲解等,自己就可以主动学习,而且例子生动、直观和简洁,可以充分调动研究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能充分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性。
(2)学生可以在课前预习、课中学习和课后复习等过程中进行学习。课前预习时,学生可以事先了解工程背景、工程案例的基本原理、实际工况、设计的基本理论、设计方法、设计过程及步骤等;课中学习时,学生可以配合教师的讲授,扫码观看相关的工程案例视频、动画等,更易于学生的理解和学习;课后复习时,如果学生在课上没有完全理解知识点内容,就可以在课后配合教材的相关资料进行重点学习、复习等。
(1)将科研项目融入教材中,以“产业需求”为目标,以“产学研”联合培养为主要培养模式。
(2)实现多学科和多种技术手段的交叉融合,如笔者曾经承担的四川省科技服务业示范项目《基于3D 打印技术的高速牙轮钻头新型密封结构创新研发设计》。本项目研究内容包括牙轮钻头新型密封结构三维模型的建模、设计及分析,新型密封结构密封性能、排砂性能的仿真研究,新密封试样的3D 打印,新密封结构的试验验证及密封性能测试等内容。要完成此项目内容需要掌握机械结构设计理论及方法、新密封性能的仿真研究方法及数据处理技术、3D 打印加工方法、3D 打印新型密封材料和新型密封的试验研究方法等。新型教材实现了多学科、多手段的交叉融合,拓宽了学生视野,增长了学生知识,有利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本研究从现有研究生教材现状出发,首先,指出现有研究生教材存在的问题,包括缺乏将科研成果融入教材的建设实践,重理论轻实践;内容枯燥、陈旧,应用性、创新性不足;“以教为主”的模式为主体模式。其次,提出了基于新工科人才培养理念的研究生教材创新特征,构建了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科教融合教材建设模式,提出了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生教材特征,创建了以“综合全面布局”为特征的建设方法,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教材思路,及以“服务于工程”为目标的教材内容模式。再次,设计了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科教融合教材内容,以科教融合教材《机械优化设计与案例分析》为例,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入手,来阐述教材是如何建设的。最后,提出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科教融合教材的对策建议,包括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以“科研实践”为驱动的产学研联合培养模式;以新工科人才培养为目标,紧密联系国家需要,理论与实际结合并行,突出具有综合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新型研究生教材;由单纯的“堆积资源”向“一体设计”转变;由传统的“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实现多学科、多手段的交叉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