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宝华
前不久,妈妈发现3 岁的儿子晓轩耳朵旁边有个小孔,就随手挤了一下,并挤出了一些白色分泌物。不料,第二天晓轩耳朵出现红肿、疼痛,妈妈急忙带他去医院就诊。医生给晓轩做了相关检查后,确诊晓轩为耳前瘘管合并严重感染,需要手术治疗。
耳朵上的“小孔”是一种常见的外耳疾病,医学上称为先天性耳前瘘管,简称耳前瘘管,俗称“苍耳”。耳前瘘管形成于胚胎中,由于耳郭组织没能按时闭合而留下一个小孔,这是一种由于染色体变异而导致的遗传性疾病。
耳前瘘管主要分为单纯型、分泌型和感染型。单纯型的先天性耳前瘘管往往只表现为单纯的瘘管口,长期没有任何异常分泌物及感染。分泌型的耳前瘘管会有稀薄黏液或者皮脂样的分泌物,可能伴有异味。感染型的耳前瘘管会出现瘘管组织的充血、肿胀、疼痛等感染表现。
耳前瘘管如果长期处于静止期,则对人体不会产生危害。不过在耳前瘘管受到挤压、水浸等刺激,或者是局部细菌滋生,发生局部感染,反复出现红肿、流脓、疼痛时,就需要手术治疗。如果没有及时治疗,会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如果反复感染引起溃疡,会造成瘘口周围皮肤明显瘢痕,影响个人形象。若是耳前瘘管内口在颅骨内,易导致颅内感染。如果耳前瘘管的内口在内耳,易引起耳朵感染,严重时影响听力。如发生严重感染,可导致患者菌血症或脓毒血症,还会引起相应的器官发生感染。因此,耳前瘘管一旦发炎,应尽早就医。
在日常生活中慎防耳前瘘管发生感染至关重要:
管住手 平时不要用手触摸耳朵,以防止将细菌带入小孔。瘙痒时不要用手搔抓、揉搓或挤压,以免导致感染发炎。
管住嘴 日常注意饮食清淡,营养均衡,适当多吃些鸡蛋、牛奶、瘦肉、蔬菜、水果等食物,多喝温开水,少吃煎炸、熏烤或辛辣刺激性强的食物。
讲卫生 经常洗澡、洗头、洗脸,保持耳部干净、干燥。
常锻炼 坚持锻炼身体,提升机体免疫力和抗病能力,增强体质,以减少感染的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