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斌
(韶关市水利水电勘测设计咨询有限公司,广东 韶关 512000)
在水库除险加固的工程设计中,基于某些水工建筑物极其复杂的工作条件,面临很多不利于工程分析和计算的因素,只能简化后进行设计。而通过试验水工模型,在为模型构建和理论研究提供依据的同时,也可以对现有理论结果实施验证和修正。在水工模型的试验中有效测量诸多水力学参量,包括含沙水流的含沙量、水深、流量、渗气水流的掺气浓度、时均与脉动压强、时均与脉动流速等。完成设计后进行设计结果验证,及时改进发现的各种问题,利用数据支撑了整个水利过程。
某水库的溢洪道的进口是用直墙和1/4 圆形翼墙连接,直墙半径为20m、圆形翼墙为10m。试验数据表明,如果折中水流发生在连接段处,那么围绕中线,两股水流就会彼此碰撞,就会发生紊乱性的水流流态,造成水面的波动,特别是高水位运行的状态下,在中线偏左位置两股水流交汇而形成水冠。
弯道进口设计40m 的起始宽度,到出口处收缩为20m,逐渐收缩到出口变为20m,长度从0+030 到0+113.80 底坡i=0.04,折冲水流在弯道上游进入,急流水流在加大后的底坡形成,受到上游折冲水流以及弯道离心力的影响,形成水深左高右低的态势,水流在弯道中恶化,构成多股曲线的折冲干扰波,在设计框架内,倘若在0+103 右岸发生干扰波时,构成驻波的设计条件;基于校核的状态,驻波会明显形成在0+093断面左侧,水面的横比降都会突然出现变化,并且是在不同的弯道断面折冲干扰波扰动线位置,都会突然变化,因为特别陡的比降,滚波状会出现在没有受到干扰的一侧水面。
墩头为半圆形的溢洪道工作桥,长和宽分别为2m和1m。流经桥墩的急弯道上多曲线干扰波,会因为桥墩产生极大的涌浪,最大可达6.24m,虽然水流被梳理后改善了下游的流态,但桥墩附近的流态十分复杂,连续向下游泄槽折冲水流[1]。
2.1.1 模型比尺
按照水利部《水工(常规)模型试验规程(SL155-95)》中的标准和方式,遵循相关规程的标准,全面分析设备和场地的供水能力,最大限度消除或者减轻缩尺造成的不利影响,按照1:55 的比例尺,选取要按照地图和研究要求进行。
1.模型范围。因为本模型将溢洪道体型确定作为试验研究的重点,对某些水力学问题进行解决,比如泄洪和消能等,所以,确定正态模型为本研究的选择。根据试验的相关要求,上下游的模型长度分别取至0-260 断面延伸至库区和取至0+1030 断面。以不影响溢洪道上下游流态为前提设定模型宽度范围,尽量保持模型与原型的一致性,上下游宽度分别为935m 和270m。为了模型的精度得以保证,可以对原型水流状况得以准确反应,可以将多道花墙增设在模型上游非工作段上,控制水流的平稳。借助河道的自身的调整能力,该模型完全保证了原型流场与试验段流场的相似性[2]。
2.比尺选择。选择模型比尺,要按照相似原则以确保重力相似,并让模型水流到达阻力平方区内。综合分析后,确定水工模型的比尺为λL=λH=55 的正态模型,λL代表水平比尺,λH代表垂直比尺别。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关比例尺的确定。另外,针对模型与原型的描述,必须采用同样的物理方程式,并且要满足以下两个标准:
(1)必须以紊流作为模型水流的流态,所以,要保证模型水流雷诺数Rem≥580~400021。为了提升安全等级,在模型设计时必须为4000 以上的雷诺数。
(2)为了不让战力影响水流,要0-260 断面处于2 号溢洪道上游位置,上游173m 水位,在Q=2300m3/s 情况下,进行水流断面雷诺数的计算。原型湿周和模型湿周分别为Xp=198m 和Xm=360cm,模型过水面积和原型过水面积分别为Sm=4053cm2和Sp=1226m2,模型平均流速和原型平均流速分别为Vm=25.2cm/s 和Vp=1.87m/s。利用计算手册进行计算Y=0.00804cm2/s(30℃时)则计算公式为:
以此类推,能够得到的Rem>4000 可以是百年一遇或者万年一遇,力求原型水流紊流和模型试验水流的统一性。
2.1.2 粗糙模拟以及模型制作
河道阻力因素的构成主要包括:河岸阻力、人工建筑物的外加阻力、滩面阻力、沙粒阻力、河槽形态阻力等。而人工建筑物阻力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在粗糙模拟试验中,既要注重人工建筑物因素,更要全面考虑原型的具体状况。重力相似是该模型试验的宗旨,所以,要遵循相关部门的资料和图纸,利用有机玻璃制造1 号、2 号溢洪道,上游和下游的连接段则是利用水泥砂浆净面和拉毛处理。制作1 号、2 号溢洪道的闸室段有机玻璃的糙率为0.007~0.008,因此,0.014~0.015 的溢洪道闸室段糙率可以符合阻力相似[3]。
2.1.3 试验仪器设备
本试验通过高水箱循环作为供水系统。水流的测量利用电磁流量计和模型上安置的60cm 矩形量水堰进行,利用活动测针和固定测针测量水位,可以不利用测压管对时均动水压进行测量,利用多普超声流速仪测量流速、光电旋桨流速仪。
根据试验的要求进行水位测点和流速测点的布置,要按照相等的间距在各测量断面上进行,同时按照试验的具体状况,在进口段入口处以及消力池内根据纵向和横向设置5 个测点,按照在其他断面按照纵向和横向设置3 个测点。为了更方便测量,测点也可以设置在距离边壁10cm 处;有必要在弯道处设置水位壅高点,作为观测溢洪道过流能力和水面流速、流态的关键断面。
对进出口过流能力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水库水位和溢洪道引水渠控制状况等。针对0+150 堰上水头断面水位对闸室的影响,结果表明,水位与流量密不可分,本研究获得溢洪道进口处流量与引水渠段0+150断面试验水位关系曲线,如图1 所示。
图1 溢洪道进口处流量与引水渠段0+150 断面试验水位关系曲线
试验结果显示,如果溢洪道为很小的流量,就会显出原型观测水位和模型观测水位之间的差距,在Qp1=1044m3/s 的流量状态下,原水位观测数据为110.22m,0+150 断面模型试验水位为109.87m,原有观测水位高出模型试验水位0.35m;而如果流量逐渐增大,两者之间的水位差也会显著增大,如果流量Qp3=1555m3/s 时,0+150 断面的模型试验水位为112.64m,原型观测水位是114.11m,原型观测水位比模型试验水位高1.47m。由此不难看出,针对过水能力方面,原区段的设计基本符合标准,并且溢洪道伴随增大的流量而提升超泄能力[4]。
3.2.1 进口段水面流速
以设计流量为基础实测进口段A、B 断面流速,结果显示,如果断面流速处在2.5m/s~5.7m/s 范围的均值,断面垂线流速V 与实测流速最大值Vmax之间比值1.33~1.51 之间,断面垂线流速V 与实测流速最小值Vmin之比在0.78~0.95 之间。呈现缓流的该段落的弗劳德数为Fr ∈(0.50,0.75),因为闸墩会产生绕流,因此轴心线的流速值很小,但正常流速又在进口段末端恢复。有横向流速出现在0+150 断面进口段,表现为均匀缓慢的横向流速,没有明显的横向波。
3.2.2 原工程段水面流速
通过对流速的测试结果进行分析,断面流速在0+170~0+286 处缓慢递增,而且,均匀而平稳的流速出现在闸室控制段,因为桥墩造成的局部绕流让流速波动性很大。基于增大的过水断面面积和底板坡度,在直线段内造成流速迅速加快。流速在扩散段后流态不均匀,同时波动的冲击波产生。在扩散段的冲击波作用下,进入梯形段后的水面波动依旧很剧烈,断面垂线流速均值V 与实测流速均值最大值Vmax之比在1.93~1.14 之间,断面垂线流速均值V 与实测流速均值最小值Vmin与之比为0.67~0.58。该段落的弗劳德数Fr ∈(0.53,1.98),水面流速在全阶段体现由缓流到急流的趋势。
3.3.1 进口段水面流态
某水库在溢洪道进口下面设置10m 的引水渠,通过有效观测每一级流量下进口段水流,都表现为平顺和稳定,观测结果表明,起始溢洪道进口段的0+286断面到 0+170 断面,逐渐减小水深,基于墩头对水的阻碍以及绕流的双重影响下,局部性的壅水出现在桥墩上游,最高可达0.15m。因为溢洪道的进口段很短,干扰波在进口界限形成后,经历渠道边界的发射,导致桥墩之上水面不太强烈的波动,却不会影响过流能力。
3.3.2 原工程段水面流态
某水库利用与原有的工程段作为溢洪道的进口段,桩号设计为0+170~0+286,该水库在原工程基础上实施溢洪道的续建,有效弥补原有溢洪道工程不足的同时,也能够进行恶劣水利条件的有效改善。本文的模型试验是通过原工程段和新设计工段完成,在不同设计试验流量下原型观测结果和模型观测结果整体一致。
综上所述,通过某水库水利工程模型的试验,试验结果显示,在过水能力方面,原有的引水渠溢洪道可以满足标准要求,并且面对大流量时的超泄能力较强。尽管在闸墩的某些地方存在壅水现象,但不会实质影响进口段过流能力,横向流速相对平缓均匀,没有横向波出现。原有工程段的中轴段方位的水深大大降低,并且水深降幅较大、水位不均匀波动的还包括直线段以及闸室控制段,同时,被扩散的冲击波引起凌兴波和梯形波。而闸室段则是流速比较均匀和缓,梯形段、扩散段、直线段流速变化的幅度很大,以至于体现梯形段从缓流转急流。试验显示,设置导流墙不仅明显优化了溢洪道弯道结构,更有效控制了消力池的水流,能耗显著降低,水流更顺畅,促进消能功效的大幅度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