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松洁
2016年5月,国务院印发《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对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做出全面部署。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要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目前,我国污染土壤管控和修复主要面临以下问题。
近年来,因为相关政策因素各地关停并转了一大批化工企业,但同时也遗存下很多电镀、印染、农药等化工企业地块。这些企业均为重污染企业,土壤污染风险较大,而土壤一旦被污染,治理修复就比较难。
各地大量的污染地块并未纳入土壤修复或管控计划中,主要原因在于相关项目所需资金较多,地方政府一般难以承受。此外,每一块待修复土地都有其特殊性,相关修复治理技术不成熟,而且掌握在少数企业手上。由于土壤修复治理行业市场门槛高、技术要求严、资金投入巨大,土壤修复市场掌握在少数行业巨头手中,这不利于修复成本的降低以及整个土壤修复行业的健康发展。各地缺少本地土壤修复龙头企业,就算有污染治理企业,市场竞争力也不强。
为此,建议:
优先推进高风险污染地块土壤污染治理,统筹兼顾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用地需求,以拟开发建设为居住、商业、学校、医疗和养老机构等项目用地为重点,提前谋划、科学排定治理修复项目计划表,明确项目实施主体,积极筹措工作经费,逐步减少污染地块数量,保障人居环境安全。
建立土壤修复基金,统筹相关财政资金,引进社会资本,推动让土壤修复行业向环境管家、宗地开发和PPP等多元模式发力,开辟出行业发展更为可观的蓝海空间。
要真正降低土地污染修复的财政压力,首先就需要让这个行业真正活起来,形成有竞争关系的市场环境;其次,因为土壤治理的特殊性,往往熟悉当地情况、土壤性质的人或企业才能拿出更为合理的方案。但由于该行业准入门槛过高,往往更好的方案得不到采用。要通过降低准入门槛、调整税收等扶持政策,提高本土企业的技术服务能力,加快企业的修复技术创新,不断提高参与土壤修复产业市场竞争的综合实力,以达到降低成本,提高修复效果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