胫侧副韧带与内侧半月板的关系解剖研究及临床意义

2022-10-16 06:20陈帅易陈鹏王杰宫大伟焦峰黄华扬郑小飞王海彬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22年5期
关键词:体部半月板关节镜

陈帅,易陈鹏,王杰,宫大伟,6,焦峰,黄华扬,郑小飞,王海彬

1.广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广州中西医结合医院),广州 510800;2.广州中医药大学,广州 510405;3.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中心,广州 510405;4.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总医院骨科医院,广州 510010;5.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关节与运动医学中心,广州 510630;6.广州中医药大学国家重点中医骨伤实验室,广州 510405

胫侧副韧带(tibial collateral ligament,TCL)和内侧半月板(medial meniscus,MM)均是维持膝关节内侧稳定的重要解剖结构[1]。有文献报道,急性TCL 损伤约占膝关节韧带损伤的50%,且90%以上的TCL损伤合并膝关节MM、交叉韧带、软骨等损伤[2]。目前对膝TCL 和MM 各自的解剖特征已有深入研究,但对两者之间解剖关系的研究鲜有报道,尤其是TCL深层与MM 结合处的隐匿性损伤容易被忽视,从而给诊治带来困难[3,4]。为此,我们在成人尸体上对TCL及和MM 进行解剖学观察,旨在诠释两者的形态结构特点及解剖关系,为进一步提高临床诊断,特别是关节镜下治疗提供形态学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及测量仪器

选用新鲜冰冻的成年尸体膝区标本15 个,自愿捐献的成人新鲜下肢截肢标本3 个(男性10,女性8;左膝11,右膝7,年龄21~45 岁,平均34.7 岁)。所选标本膝上和膝下各保留40 cm,均无膝关节处的外伤、感染等疾病。

钢塑尺(精度1.0 mm,测量范围0~150 mm,苏州乐泰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电子游标卡尺(精度0.01mm,测量范围0~150 mm,苏州瑞硕精密仪器有限公司)。

1.2 方法

将18 个膝关节标本自前正中切口纵行切开,分离皮下组织及筋膜,暴露膝胫、腓侧副韧带。游离腓肠肌内、外侧头和股二头肌,分别将其拉向远侧,暴露关节囊,仔细分离侧副韧带、半月板、腘肌腱等。观察TCL 和MM 形态、位置以及与周围结构毗邻关系。

以TCL 和MM 的起止附丽点为中心,测量TCL的长度和宽度,电子游标卡尺测量MM 的前角、体部和后角的长度、宽度及厚度。以股骨内上髁和内侧关节线为解剖标志,分别测量TCL 股骨止点与股骨内上髁的距离及胫骨止点与关节线的距离。用量角器测量TCL 与MM、TCL 与后斜韧带(posterior oblique ligament,POL)的夹角。TCL 与MM 接触面积计算:TCL 宽度×MM 厚度。

1.3 统计学处理

所得结果用Image J 软件测量止点的相关参数、Excel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数据采用()表示。

2 结果

2.1 TCL 的形态结构特点

TCL 分为浅、深两层。TCL 浅层(superficial tibial collateral ligament,sTCL) 为上窄下宽的“柳叶形”结构,起于内收肌结节前方,止于关节线下的胫骨嵴,其根据纤维的走向又可分前纵束、后上斜束和后下斜束。TCL 深层(deep tibial collateral ligament,dTCL)较sTCL 短,形似“三角形”,较厚,起自股骨内上髁下缘,止于胫骨平台内侧缘,是膝内侧关节囊的加厚部分,其在关节线处与MM 的外侧缘(红-红区)紧密相连,融为一体(图1A、1B)。

图1 TCL 与MM 解剖位置、形态特点及与周围关系A: sTCL 与POL 解剖位置及关系B: dTCL 与MM 解剖位置 C:MM 解剖位置1.髌骨2.内收肌结节3. 胫侧副韧带浅层(sTCL) 4.后斜韧带(POL)5.半膜肌6.胫骨平台内侧7.股骨内侧髁8.胫侧副韧带深层(dTCL)9a.内侧半月板前角9b.内侧半月板体部9c.内侧半月板后角10. 胫侧副韧带深层及关节囊组织11.外侧半月板∠α.sTCL 与POL 夹角Fig.1 The anatomical position,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CL and MMA: Anatomical location and relationship of sTCL and POL; B: Anatomical location of dTCL and MM; C: Anatomical location of MM; 1,patellar; 2,adductor tubercle; 3,sTCL; 4,POL; 5,semimembranosus; 6,medial tibial plateau; 7,medial femoral condyle; 8,dTCL; 9a,anterior horn of medial meniscus; 9b, body part of medial meniscus; 9c,posterior horn of medial meniscus; 10,deep tibial collateral ligament and articular capsule tissue; 11,lateral meniscus;∠α,angle between sTCL and POL

2.2 MM 的形态结构特点

MM 呈C 形,上凹下平,内薄外厚,分前角、体部和后角,后角大于前角。dTCL 在POL 和前内侧包膜之间与MM 体部和后角的外侧缘形成宽而牢固的连接,其与关节囊一起维系MM 在膝关节屈伸运动时保持稳定(图1C)。

2.3 TCL与MM的测量结果

sTCL 起始于内收肌结节前方(6.76±0.58)mm 处,止于关节线下(61.05±0.61)mm 的胫骨嵴,其纤维束呈上窄下宽的“柳叶形”,其中后上斜束和后下斜束与POL 密切相连。dTCL 起于股骨内上髁下缘(1.57±0.43)mm,止于胫骨平台内侧缘(1.24±0.36)mm,其纤维束呈上窄下宽的“三角形”,属于膝内侧关节囊的加厚部分,其在关节线处与MM 体部后角的外侧缘融合一起,两者接触面积(36.39±4.45)mm²(图1A,1B)。其他测量结果见表1,表2。

表1 TCL 的测量结果(,mm)Tab.1 The measurement results of tibial collateral ligament(Mean±SD,mm)

表1 TCL 的测量结果(,mm)Tab.1 The measurement results of tibial collateral ligament(Mean±SD,mm)

表2 MM 的测量结果(,mm)Tab.2 The measurement results of medial meniscus(Mean±SD,mm)

表2 MM 的测量结果(,mm)Tab.2 The measurement results of medial meniscus(Mean±SD,mm)

2.4 TCL 与MM 及周围毗邻结构关系

2.4.1 TCL 与MM 关系 dTCL 起自股骨内上髁下缘,止于胫骨平台内侧缘,是膝内侧关节囊的加厚部分,在关节线处与关节囊融合,且与MM 紧密相连,两者垂线约呈90°夹角。(图1A,1B)。从核磁共振影像学和关节镜直观图片观察也验证了dTCL 与MM 紧密结合在一起(图2A,2B,2C)。

图2 关节镜下TCL 与MM 的位置及左右膝关节核磁共振冠状位TCL 与MM 的位置A:关节镜下TCL 与MM 的位置 B:左膝核磁共振冠状位TCL 与MM 的位置 C:右膝核磁共振冠状位TCL 与MM 的位置 1.股骨内侧髁2. 内侧半月板3.内侧胫骨平台4a.胫侧副韧带浅层4b.胫侧副韧带深层5.内侧半月板“浮动征”6.外侧胫骨平台7.外侧半月板8.股骨外侧髁Fig.2 Position of TCL and MM under arthroscopy and coronal MRI of the left and right knee jointA: position of TCL and MM under arthroscopy; B: coronal MRI of TMC and MM in left knee joint; C: coronal MRI of TCL and MM in right knee joint; 1, medial femoral condyle; 2,medial meniscus; 3,medial tibial plateau; 4a, superficial tibial collateral ligament; 4b,deep tibial collateral ligament; 5, "floating sign" of medial meniscus; 6, lateral tibial plateau; 7, lateral meniscus; 8, lateral femoral condyle

2.4.2 TCL与POL关系sTCL第2层和第3层连接处的组织形成膝关节后内侧韧带结构,其中包括POL,此韧带也是内侧膝关节重要的稳定结构,两者约呈30°夹角(图1A,1B)。

3 讨论

3.1 TCL 的解剖学特点

TCL 是膝关节内侧的重要稳定结构,其主要是抵抗膝外翻运动,对胫骨前移、膝内外旋运动也有限制作用[5]。早在1979年Warren等[6]解剖发现膝关节内侧由浅至深分为3 层:第1 层为皮下组织和深筋膜,第2层为TCL 浅层(sTCL)及其周围结构,第3 层为TCL 深层(dTCL)和关节囊部分。

本研究观察到TCL 分为浅、深2 层,sTCL 为上窄下宽的“柳叶形”结构,起于内收肌结节前方约2mm处,止于关节线下5~7 cm 的胫骨嵴;dTCL 是关节囊增厚部分,起自股骨内上髁下缘,止于胫骨平台内侧缘,与MM 体部和部分后角的前缘紧密相连。本研究分别对sTCL 和dTCL 的长和宽进行测量,结果显示sTCL 平均长度为(97.50±1.48)mm,平均起、止点宽度为(8.55±0.57) mm 和(8.74±0.58) mm;dTCL 平均长度为(26.68±1.27) mm,平均起、止点宽度为(8.09±0.48)mm 和(8.27±0.43) mm;该结果显示sTCL 的长度约是dTCL 的3 倍,具有重要临床意义,与邵嘉艺等[7]研究sTCL 解剖学及有限元分析结果大体一致。

Rosvold等[8]发现ACL 损伤后TCL 的前后负荷增加,并得出结论TCL 是ACL 损伤后维系膝关节稳定的重要结构。Ren等[9]通过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测出伸位时sTCL 抵抗膝外翻、内外旋及胫骨前移所承受的最大应力分别为48.63、16.08、17.23 和16.08 MPa。

3.2 MM 的解剖学特点

半月板是覆盖于胫骨平台的两块纤维软骨,其中MM 呈C 形,其又分为前角、体部和后角3 部分,后角大于前角,上为凹面,下为平面,外围较厚,中心较薄。本研究解剖发现MM 前角的外弧长度、宽度及厚度均不及体部和后角,体部的外弧最长,后角的宽度和厚度最大。大量解剖学和生物力学研究证明MM亦是膝关节内侧重要的稳定结构,其覆盖内侧平台50%~60%的面积,联合胫骨关节面共同稳定膝关节[10]。

现研究证明成人半月板是一个少血管的结构,其血液供应来自腘动脉的分支-膝内外侧动脉,只有周围10%~30%接受直接血液供应,以血供的情况将半月板分为3 个不同区域:外周血管带(红-红区),中间血管带(红-白区),中央无血管带(白-白区)[11]。

此外,MM 还具有缓冲、减少摩擦、二次稳定、本体感受和润滑等作用。有学者发现,膝关节完全伸展时股骨与胫骨平台的主要接触在半月板前角上,屈曲时因股骨后移和胫骨内旋,接触力向后移至半月板后角[12]。Kennedy等[13]发现MM 的后角比前角更容易损伤,前内侧角和前外侧角所能承受的最大应力分别为655.5N 和652.8N,而后内侧角和后外侧角所能承受的最大应力分别为513.8 N 和509.0 N。

3.3 TCL 与MM 的关系及临床意义

TCL 损伤临床表现为膝关节内侧肿痛、关节不稳;合并MM 损伤时出现内侧关节间隙疼痛、绞索、伸膝迟滞等。Markes等[14]研究认为MM 的附着韧带包括冠状韧带和dTCL,两者都是关节囊增厚部分。DePhillipo等[15]解剖14 具尸体观察到dTCL 在MM 的中部形成一宽而牢固连接,位于POL 和前内侧包膜之间,可维持MM 在膝关节屈伸运动时保持相对不动。由于MM 更薄,中部受TCL 牵制活动度小,相对静止。故此,临床上TCL 和MM 联合损伤极为常见,再加上ACL 损伤,常称为膝关节损伤三联征[16]。Funchal等[17]观察到TCL 合并ACL 损伤患者在关节镜下可以看到MM 的整个后角,且在外展时其体部及后角呈明显的波动或折叠,这种征象称为“半月板浮动征”,他认为是TCL 与MM 同时损伤的重要体征(图2)。付昌马等[18]在关节镜下观察7例急性膝关节后内侧角损伤患者,其中5例出现MM 后角伴有松动、上浮,其判断是因MM 失去TCL 的束缚而松弛。

另外,有文献研究发现退变或先天发育等因素导致膝关节内侧间室狭窄,关节镜下对发生在该部位的病损进行诊治时视野受限,操作困难,易发生漏诊,并造成医源性损伤。近年来,有学者采用针具对TCL胫骨止点进行松解(pie-crusting,PC),以扩大内侧间室间隙[19],取得良好疗效。本研究还发现膝内侧稳定的重要结构除了TCL 和MM,还应包含POL 及周围关节囊组织,与诸多研究相符合[20-22]。其中dTCL 与MM 的体部及后角紧密结合在一起,不可分割,结果测量两者平均有效接触长度为(8.12±0.44)mm,平均接触面积为(36.39±4.45)mm²,其可维系MM 在膝关节屈伸运动时保持稳定。本研究通过对膝内侧结构的形态学观察认为,在伴有膝内侧间室狭窄的关节镜手术中,除了部分松解TCL,还存在松解部分的POL和周围关节囊组织。值得肯定的是,PC 技术并不损伤局部稳定结构,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Polat等[23]认为PC 技术可使内侧关节间隙值最多增加2.45倍,为局部手术操作提供足够的空间。Laret-Garcia等[24]研究证明应用PC技术使内侧间室的平均距离增加1.9 mm,施加外翻力时可增加到2.9 mm,且穿刺点与大隐神经的平均距离为9.0 mm,不易发生神经损伤,并未出现TCL损伤引发的关节不稳等并发症。

本研究通过对TCL 和MM 的解剖学探究,阐明两者是膝内侧稳定的重要组成结构,从解剖角度深入了解其形态特点,为关节镜下TCL 与MM 损伤的诊治及解剖修复提供了理论依据及新的治疗理念。

猜你喜欢
体部半月板关节镜
320排CT低剂量容积体部灌注成像强化峰值时间对孤立性周围肺病变诊断价值
同种异体半月板移植术治疗外侧盘状半月板与非盘状半月板损伤疗效对比研究
关节镜下使用Fast-Fix半月板缝合器治疗半月板损伤的疗效
SLAP损伤合并冈盂切迹囊肿的关节镜治疗
经腹超声及多层螺旋CT检查对肾上腺腺瘤的诊断价值探讨*
动态旋转体部伽玛刀辐射剂量学蒙特卡罗模拟研究*
关节镜下治疗慢性冈上肌钙化性肌腱炎的早期随访研究
膝关节内侧半月板后根部撕裂的MRI表现
关节镜术后电话回访的效果观察
应用床值和记录核对系统对预防体部放射治疗误差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