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丽 孙红翠
(1.延安大学附属医院儿科二病区,陕西 延安 716000;2.杨凌示范区医院儿科一病区,陕西 杨凌 712100)
小儿肺炎是儿科常见的呼吸道疾病,由于小儿呼吸道特殊的生理结构以及其对刺激的敏感性,在治疗过程中配合度较差,使得开展超声雾化吸入治疗的难度增加,患儿治疗依从率不稳定导致治疗效果并不稳定[4]。本方案采用个性化护理干预措施对行超声雾化吸入治疗的肺炎患儿治疗期间进行护理,以期提升其治疗依从性,提升治疗效果及治疗安全性。报告如下。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2月至2021年1月我院收治的行超声雾化吸入治疗的肺炎患儿120例为观察对象。按照入组顺序以自然数编号,单号设为对照组计60例,双号设为观察组计60例。对照组中男38例,女22例,年龄(5.73±1.49)岁,体质指数(22.36±2.43)kg/m2。肺炎病程3~12 d,平均(9.12±2.28)d。观察组中男37例,女23例,年龄(5.43±1.52)岁;体质指数(22.29±2.32)kg/m2。肺炎病程3~13 d,平均(9.23±2.24)d。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排除标准见相关文献[5]。
1.2方法 患儿确诊入组后,均行对症治疗及超声雾化吸入抗生素治疗。两组患儿既定治疗方案均为5 d,雾化吸入治疗每天其次,雾化吸入药物为异丙托溴铵联合布地奈德混悬液。治疗期间对照组患儿治疗期间行常规护理,观察组患儿治疗期间行个性化护理。(1)对照组常规护理:治疗前对患儿及陪同家长进行健康指导,使其了解治疗过程中患儿需要配合事项,指导家长如何安排患儿体位配合治疗,如何应对患儿哭闹等异常情况。第一次超声雾化吸入治疗完成后,指导家长如何观察患儿治疗后是否出现药物不良反应,下次治疗前的准备工作等,治疗后饮食、作息等注意事项等内容。
(2)观察组个性化护理:责任护士对患儿及其家长个体情况进行充分了解,分析患儿病情及临床症状,对患儿行超声雾化吸入治疗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并护理事项进行评估。(3)观察指标及方法:对两组患儿治疗期间的治疗依从性进行测评并行组间比较;对两组患儿主要临床症状消失时间(体温恢复正常、肺部啰音消失、咳嗽消失及气喘缓解时间、住院时间)进行统计并行组间比较;统计两组患儿治疗期间药物不良反应并行组间比较。对两组患儿及其父母行护理满意度调查并行组间比较。
2.1两组患儿治疗依从率比较 观察组患儿治疗期间治疗依从率高于对照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治疗依从率比较[n(%)]
2.2两组患儿临床症状消失或改善时间比较 观察组患儿体温恢复正常、肺部啰音消失、咳嗽消失及气喘缓解时间、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患儿短,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临床症状消失或改善时间比较(d)
2.3两组患儿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率比较 观察组患儿药物不良反应率较对照组患儿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儿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率比较[n(%)]
2.4两组患儿及父母对治疗护理满意率比较 观察组患儿及父母对治疗期间护理满意率高于对照组患儿及父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儿及父母对治疗护理满意率比较[n(%)]
小儿肺炎是儿科最为常见的疾病之一。小儿免疫力低下,呼吸系统发育尚不成熟,较易受到环境中病原菌的感染而并发肺炎。肺炎前期临床症状以咳嗽为主,患儿家长难以与感染性疾病区分,导致患儿治疗延误而发生急性肺炎,出现发热、气喘、呼吸困难、肺部啰音等临床症状[6]。小儿肺炎若得不到及时有效治疗,易反复发作,对患儿双生长发育造成不利影响。需要引起家长和临床的高度重视[7]。超声引导下雾化吸入治疗通过雾化系统将药物分离成雾状直达病灶位置,较口服用药起效更快,病灶部位药物浓度可以更高,仅需较小剂量的药物即可达到治疗浓度[8]。有效降低药物不良反应率,是临床儿童老年人呼吸道疾病患者使用更为安全的一种治疗方式[9-10]。
本方案采用个性化护理方式对行超声雾化吸入治疗的患儿进行护理,结果显示,较之于进行常规护理干预的患儿,其在治疗依从性、各临床症状改善或者消失时间及治疗过程中药物不良反应率方面优势明显,且患儿和(或)家长对护理的满意率也明显高于常规护理干预。个性化护理基于对患者充分了解、护理评估的基础上制定针对性的护理措施,作为预防出现异常情况或者不利情况的措施,提升了护理的计划性和针对性,从而避免不利事件的发生,使患者向着利于治疗的方向配合治疗工作。其能提高护理质量,促进治疗疗效,缩短临床症状改善啥时间,提升治疗安全性,提升患儿及父母对治疗护理的满意度,因此,个性化护理是更适合行超声雾化吸入治疗小儿肺炎的一种护理干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