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本刊记者 陈思佳 杨双双
中国这十年,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地走绿色发展之路,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一系列重要论断,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中国这十年,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将“美丽中国”纳入强国目标、“生态文明”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纳入现代化方略、“绿色”纳入新发展理念、“污染防治”纳入三大攻坚战,坚定地走绿色发展之路,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着中国智慧。
生态环境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对生态文明建设高度重视,在福建工作期间就推动了长汀水土流失治理、木兰溪防洪工程等重大生态保护工程,并于2000年,极具前瞻性地推动福建率先在全国探索生态省建设。
如今,人们习以为常的蓝天白云、清新空气,十年前在中国的很多地方却并不常见。粗放的发展方式使中国大气污染在2013年时达到最高峰,京津冀地区尤为严重。空气“辣嗓子”“迷眼睛”是常态,严重影响了百姓的身体健康。
2014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考察时强调,大气污染防治是北京发展面临的一个最突出的问题。要坚持标本兼治,多策并举,全社会共同行动起来。一场力度之大、前所未有的蓝天保卫战,在全国范围内开始打响。《大气污染防治计划》《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等政策先后出台。
福建省福州市闽江入海口湿地,白鹤在嬉戏
2021年北京的PM2.5浓度由2013年的89.5微克/立方米降低到33微克/立方米,下降约63.1%。北京的变化只是中国空气质量改善的一个缩影,实际上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乃至全国各地,这十年空气质量都显著改善。
据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介绍,2021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浓度降到30微克/立方米,比2015年下降34.8%,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提高到87.5%。中国成为全球空气质量改善最快的国家。
下大力气治理水环境污染,“还给老百姓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景象”。2021年,全国地表水优良水质断面比例为84.9%,比2012年提高了23.3个百分点,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黑臭水体基本消除,饮用水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土壤环境质量发生基础性变化。中国深入实施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生态保护和修复,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加快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石漠化综合治理。随着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等一系列重大生态工程深入推进,全国共完成造林约7.8亿亩。截至2021年,全国森林覆盖率达到24.02%,森林蓄积量达到194.93亿立方米。
城乡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截至2021年,全国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38.7%,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4.87平方米,较2012年前增加约50%;全国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超过70%,农村生活垃圾进行收运处理的自然村比例超过90%;基本完成2.4万个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整治任务,近10亿立方米各类陈年垃圾得到妥善处置。
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基本完善,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加快建立。2021年10月12日,在昆明举行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上,中国宣布设立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海南热带雨林、武夷山等首批国家公园。这五个国家公园的保护面积达23万平方公里,有效保护了90%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和74%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群。中国划定了35个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实现了112种特有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野外放归。
清晨的余村,老人安详地坐在门口摇椅上,孩子们在金灿灿的油菜花田间追逐嬉戏,到处鸟语花香、一派祥和。
“以前我们都是挖矿工、拖拉机手,村里全是矿山产业经济链。现在这里是4A级景区,我左手边的五彩田园是在被拆迁的水泥厂旧址复垦而成的,村里还有500多亩流转土地都建成了油菜花田、荷花藕塘。”潘春林是村里第一家民宿的主人,他一边带着今天的游客往自家民宿走一边介绍着。
四川省眉山湿地公园,工人在清淤船上作业
余村地处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早年,余村靠矿山、水泥厂大力发展“石头”经济,成为安吉“首富村”的同时,村民也深受毁山开矿的危害。这里漫天飞尘、绿植枯萎,生态环境日益恶化。2003年,在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提出的“生态浙江”战略指引下,安吉提出生态立县,余村积极响应号召毅然关停了“摇钱树”。
2005年8月15日,习近平在余村考察时,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为余村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依托竹海资源和优质的自然环境,余村下大力气搞生态修复,发展生态旅游和白茶等特色农业。
“村里每天都有新变化:污水变清了、道路变宽了、公园建设漂亮了、山也慢慢复绿了。我们的生意就越来越好啦。”潘春林高兴地说,“我们的春天来了!”
2006年,安吉成为全国首个生态县。2021年12月,余村入选联合国首批“世界最佳旅游乡村”名单。这一年,余村接待游客近90万人次,村民人均年收入达61000元人民币。
从靠山吃山到养山富山,从“卖石头”到“卖风景”再到“卖文化”,余村走上了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双赢的绿色发展之路,美丽乡村建设在这里变成了现实。
与此同时,在位于长江入海口的南通段,成群的江豚逐浪嬉戏,几乎每天都能看到它们可爱的身影,而在几年前,这里还是灰尘满天飞。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要坚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工作的重要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十年来,长江流域严格禁渔、沿江化工企业绿色转型,入河排污口溯源整治……长江基本实现了全流域水质优良,刀鲚、长江鲟、胭脂鱼等鱼种又出现在了长江中。
在“长江大保护”的背景下,荆州市创造性地做好“长江大保护、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老工业遗址保护与利用”三结合的文章,并遵循历史沿革和民间约定俗成,将项目名称定为“沙市洋码头文创园”。这里不仅生态好了,游客也逐渐多了起来。
同样,作为“三峡库首第一村”的许家冲村也吸引了不少游客慕名而来。当地村民发展民宿、手工、茶叶等产业,全村现已发展民宿餐饮38家,近200人吃上“旅游饭”,集体增收27万元/年。可谓是:搬了家,稳得住,村民致了富。
现在,葛洲坝、三峡、白鹤滩、乌东水电站使长江流域成为世界最大清洁能源走廊,西电东送点亮了大半个中国;南水北调浸润着中国的大地。依托丰富的水电资源,沿江各省市坚持创新驱动,一批有竞争力、影响力的优势产业集群加速成长。
目前,长江经济带横跨东中西三大板块,覆盖长三角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据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生产总值114.37万亿元,仅长江经济带沿江11省市生产总值已达到53.02万亿元,同比增长8.7%,是中国增长速度最快的区域。
三江源国家公园
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中心秘书长黄承梁说:“总书记对长江经济带的发展提升到人类文明史、自然与生态范畴的战略高度来看待这个问题。中华民族永续存在的一个前提,就是要确保大江大河能够为永续发展提供根本性基础。”
走进位于嘉陵江畔的缙云山,群山合抱、绿波荡漾,这里是重庆主城区的“绿肺”,有着“植物物种基因库”的美誉。而这里曾经因为村民“靠山吃山”,生态环境一度恶化。
2018年6月以来,北碚区对缙云山开展环境整治,拆除违规建筑,开展生态搬迁,修复自然生态,谋划产业升级,逐渐走出了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绿色发展新路。
“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制度创新,强化制度执行,让制度成为刚性的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习近平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指出。
2022年9月15日,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黄润秋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着力构建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生态环境法律和制度建设进入了立法力度最大、制度出台最密集、监管执法尺度最严的时期。
时间回到2012年。党的十八大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写入党章,中国共产党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行动纲领的执政党。
五年后,党的十九大通过《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再次强调“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2018年,生态文明正式写入宪法。
作为国家西部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巍巍祁连山却曾伤痕累累。这里由于过度开发,冻土破碎、植被稀疏。2017年7月,中办、国办通报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问题,上百人被问责。甘肃狠抓整改,彻底关闭保护区内的违法违规企业,用最大决心、最强力度治理恢复植被生态。终于,祁连山生态保护实现了从“千疮百孔”到“满山苍绿”的美丽蝶变。
此外,针对陕西秦岭违建别墅、海南多地违规填海、腾格里沙漠污染、洞庭湖区下塞湖非法矮围等问题,中央作出多次重要指示批示,要求严肃查处,不彻底解决绝不松手。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敢于曝光典型案例、精准有效问责,让制度成为刚性的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
这十年来,从土壤污染防治法,到森林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长江保护法、湿地保护法、噪声污染防治法……中国先后制修订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法等13部法律和17部行政法规。
据黄润秋介绍,2021年,全国环境行政处罚案件是新环保法实施前的1.6倍。2013年到2021年,各地人民法院审理的以污染环境罪定罪的案件年均超过2000件。各地在执法中充分运用现代信息科技手段,提高了对恶意排污行为的发现能力。
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党从思想、法律、体制、组织、作风上全面发力,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更加自觉地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地球是个大家庭,人类是个共同体,气候变化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人类要合作应对。”2022年4月21日,英国弗朗西斯·霍兰德学校的小学生收到一份珍贵礼物—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给他们的回信。
这封回信承载着习近平主席对青少年参与共同应对世界问题的殷切期望。自1972年发布《斯德哥尔摩宣言》和成立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以来的50年间,国际社会缔结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蒙特利尔议定书》《巴黎气候协定》等一系列生态环境保护国际公约,生态文明已成为最重要的全球共识之一。
在中国,曾经寸草不生、荒无人烟的库布其沙漠被喻为生命禁区,死亡之海。如今,这里变成了生命的摇篮,荒漠化治理的“绿色名片”。便捷的交通和沙漠绿洲的出现使沙漠旅游迅速发展起来,不毛之地变成中国生态旅游的热土。祖祖辈辈生活在库布其沙漠里的孟克达来,率先开起了“大漠人家”饭店,买上了越野车,与人合伙搞起了沙漠冲浪、滑沙等旅游项目,生意做得风风火火。
与此同时,塞罕坝、毛乌素沙地的荒漠化治理经验也被广泛传扬。30年前,生活在毛乌素沙地的殷玉珍暗暗发誓:“宁肯种树累死,也不叫沙欺负死。”她将一捆捆树苗背到沙漠,一忙就是一整天。平均每年种植杨树3万多株、沙柳20多万穴,杨柴、紫穗槐40多万株。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中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世界生态环境治理贡献了“中国方案”。
8月28日,2022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洱海)论坛在云南大理举行。中国外文局局长杜占元在开幕式表示,“在全球生态环境治理中,各方应秉持全人类共同价值,从增进各国人民福祉出发,凝聚绿色发展共识,推动环境保护、发展经济、创造就业、消除贫困等多面共赢,让良好生态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各国人民。”
2021年,一群野生亚洲象从云南西双版纳出发,一路北上,超1500家国内外媒体跟踪报道,微博话题阅读超50亿次。近30年来,在全球亚洲象总量不断减少的形势下,中国野生亚洲象种群数量增长至目前的360头左右,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这不仅体现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显著成效,也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鲜活侧影。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下,中国已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2020年9月,中国向国际社会作出承诺,“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十年来,中国碳排放强度下降了34.4%,扭转了二氧化碳排放快速增长的态势。
黄润秋表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着力解决资源环境约束突出问题,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所以,我们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态度是坚定的。这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庄严承诺,中国言必行、行必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