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中国能源安全的内涵、挑战和举措

2022-10-15 01:48侯梅芳程小岛
天然气工业 2022年9期
关键词:能源安全油气能源

侯梅芳 葛 苏 程小岛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0 引言

能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工业的血液、国民经济的命脉。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能源生产量和消费量均持续攀升,目前已成为全球第一大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我国能够实现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离不开能源的支撑。能源安全与粮食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等一道,共同构成了保障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三大安全底线”。2021年的全球“能源荒”,更是让国际社会愈发深刻地认识到能源安全对于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的底线作用[1]。

国家领导人多次对我国的能源安全工作作出一系列指示和部署。2014年6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上指出,能源安全是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并首次提出“四个革命、一个合作”(推动能源消费革命,抑制不合理能源消费;推动能源供给革命,建立多元供应体系;推动能源技术革命,带动产业升级;推动能源体制革命,打通能源发展快车道;全方位加强国际合作,实现开放条件下能源安全)能源安全新战略。2015年7月通过并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将资源能源保障能力列为维护国家安全的任务之一。2020年4月,在宏观政策“六稳”(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的基础上又提出了“六保”(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保障粮食能源安全位列其中。2021年10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主持召开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推进能源革命,稳定能源保供;在视察胜利油田时又指出,能源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以及《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均提及,要确保粮食、能源安全,处理好减污降碳和能源安全的关系,确保安全降碳。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的《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战略(2016—2030)》《“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均提及,要保障能源安全,筑牢能源安全基石,牢牢掌握能源安全主动权。由此可见,“能源安全”被反复提及,不仅强调了其极端重要性,而且也为新时期中国能源高质量发展明确了安全底线。

当前,全球地缘政治日益复杂、国家地区争端持续发酵、新冠肺炎疫情百年一遇、世界经济长期低迷、环境保护与气候治理压力空前,尤其是乌克兰危机警示世界各国,能源安全的重要性已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因此,深刻认识新形势下我国能源安全的内涵、准确研判我国能源安全所面临的风险挑战、精准制定战略性举措,对于落实能源安全新战略、推动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 新形势下中国能源安全的新内涵

20世纪70年代,第四次中东战争引发了石油禁运危机。突发的石油供应短缺,让西方国家强烈感受到能源对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重要性。随后,世界主要石油消费国在美国的倡导下,成立了由26个成员国组成的国家间能源经济合作发展组织——国际能源署(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缩写为IEA),并首次提出能源安全的概念。美国剑桥能源协会主席丹尼尔·耶金提出,对于能源消费国来说,能源安全主要是指供应安全,即以合理的价格获得充足可靠的能源供应[2]。当时的能源安全主要关注于石油供应安全和价格稳定,所涉及维度和能源种类都相对单一。

随着时间的推移,能源安全的内涵不断丰富、外延不断拓展,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和主体特征。经济社会的发展、国际政治形势的变化、环境与气候治理的约束、能源科学技术的进步、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普及,都在不断地赋予能源安全新内涵[3]。从全球范围看,能源安全从最初以关注稳定供应为主,发展到现在覆盖能源生产、供应、消费整个全生命周期,涵盖能源供应、能源结构、环境影响、科技创新、能源治理、国际合作等多个维度。

当今世界正值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也正处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关键时期。首先,从国际环境来看,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是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最严峻问题之一,碳中和已成为全球气候治理的重要内容,将带来经济社会的系统性变革,特别是在能源领域,将加速向清洁化、电气化、智能化的方向进行低碳转型。碳中和不是纯粹的环保问题,而是关系到政治、经济、科技、外交的综合性重大问题;碳中和行动势必成为世界各国政治博弈、经济竞争和科技较量的新舞台。同时,世界油气供给格局正在从集中转向多极化,当前全球油气产区主要分布在北美、中东、俄罗斯及其周边地区,多极化的供给格局将重构国际油气市场贸易和运输格局,加剧大国之间的博弈[3]。其次,从国内环境来看,我国已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将推动我国能源消费量持续增长。这与国内能源特别是油气资源的不富足形成了极大的供需矛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主要依赖于大量资源投入并付出了不小的生态环境代价,未来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迫切要求改变以往粗放低效的发展方式。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碳排放大国,我国必须在全球气候行动中彰显负责任大国的担当,承担艰巨的减排任务,实现碳中和目标。新形势下,我国能源高质量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此同时,我国能源安全也被赋予新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5个维度。

1)能源供应安全,即传统能源安全所指的持续稳定的能源供应和可以负担得起的价格。主要以防止能源供应中断为重心,不断提升能源的自给能力、能源供给来源的多元化和运输渠道的多样化,促进传统化石能源与新能源的良好协同发展,以保证能源的充足连续供应,支撑经济社会正常运转。同时,我国作为能源大规模进口国,发展石油天然气交易相关货币金融体系,提升在国际能源秩序中的地位和能源定价机制中的话语权,也是保障可承受能源价格的关键。

2)能源使用安全,即人们使用能源的环保性和平等性。以往粗放低效的能源使用模式给我国带来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当前“美丽中国建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可持续发展理念逐步深入人心。能源使用安全重点关注能源开发利用的生态友好性、能源产业发展的健康可持续性,需要在生态环境治理的约束下,提高能源使用水平、提升能源效率和服务能力、推动经济绿色健康发展。同时,能源使用水平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因此,能源使用安全在强调环保性的同时,也要关注人们使用现代清洁能源的平等性。

3)能源科技安全,即支撑国家能源安全战略实施的科技能力。“把能源饭碗端在自己手里”,最本质的内涵就是要掌握能源核心科技。科技决定能源未来,科技创造未来能源。当前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已经到来。科技的发展进步能够突破传统资源禀赋的限制,应对生态环境保护、气候变化等重大问题和挑战[4];科技创新将深刻地影响着国家或地区发展和全球能源格局。以往资源禀赋较差、能源安全风险较大的国家,可以将提升能源科技水平作为突破口,突破化石能源与新能源关键核心“卡脖子”技术、颠覆性技术,保障能源科技安全,彻底改变本国的能源安全状况,赢得能源革命胜利,实现能源独立[5]。

4)能源经济安全,即能源使用的经济效益,以及能源利用方式和效率与经济发展的关系[6]。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要求经济增长更多地依靠科技进步、管理提升和产业结构调整,而非以往的单纯依赖资源累加投入。同时,能源经济安全还包括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平衡,重在实现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脱钩、与绿色挂钩,推动后疫情时代、碳中和目标下的经济绿色复苏[7]。

5)能源治理安全,即支撑能源高质量发展、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体制机制。现代能源治理必须深化能源市场与价格机制、能源相关法律法规与制度体系等领域的改革,重在处理好市场和政府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同时,国际能源秩序正进行深刻调整,全球能源治理体系和多边合作机制亟待新兴经济体的加入[8]。积极参与全球能源治理、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构建开放共赢的国际能源合作新格局,也是我国能源治理安全应该涵盖的重要内容。

2 新形势下中国能源安全面临的挑战

2.1 油气供需矛盾

1)油气资源不足是影响我国能源安全的核心风险,主要表现为过大的能源消费总量和过高的油气对外依存度。过去几十年,我国工业化、城镇化持续推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与此同时,一次能源消费量总体保持快速增长,特别是2000—2005年间,年均增速达12.2%;2010年以来,随着结构优化和能效提升,能源消费量增速逐步回落,2015—2020年,年均增速降至2.8%左右[9]。早在2009年,我国就已成为全球能源消费量第一大国,2020年一次能源消费总量达36×108t(油当量),占全球总量的26.1%,远高于世界其他主要经济体[10](表1)。然而,我国国内能源产量增速特别是油气产量增速却赶不上消费量增速,远远难以满足消费需求,面临严重的资源不足。2020年,我国国内原油产量为1.95×108t、石油进口量达5.4×108t、对外依存度高达73%,天然气产量为1 940×108m3、进口量为1 391×108m3、对外依存度为41%[10]。随着碳达峰碳中和的推进,未来我国一次能源消费量增速将逐步放缓,但仍然将保持增长态势,预计到2035年,我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将达到56×108t (油当量),石油、天然气消费量分别占其中的15%和13%,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油气仍然是一次能源的主体[11]。据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和石化集团公司之一——BP的数据,世界化石能源资源总体充足,2020年世界煤炭探明储量为1.070 0×1012t、储采比为139,石油探明储量为0.244 4×1012t、储采比为53.5,天然气探明储量为188.1×1012m3、储采比为48.8(表2)。而我国“富煤贫油少气”的资源禀赋意味着国内油气增产空间有限,未来国内油气供需缺口还有可能将持续扩大、油气对外依存度还有可能将继续攀升。目前,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已经远超安全警戒线(国际惯例是50%),天然气对外依存度也即将触碰安全警戒线。除此之外,国内新能源产业发展所需要的锂、镍、钴等战略性资源也严重依赖国外,如我国镍矿石85%以上都依靠进口。这也是能源供应安全的重要风险。

表1 2020年部分国家和地区一次能源消费量全球占比表

表2 2020年世界主要国家化石能源储量及储采比统计表

2)运输通道和价格风险严重威胁着我国海外能源供应安全。近年来我国已逐步形成西北、东北、西南陆上及海上四大油气进口通道,但原油进口主要还是依赖于海上通道。原油进口来源地区主要包括中东、非洲、亚太、美洲和俄罗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以下简称国家海关总署)发布的统计数据,2020年我国原油进口量前十位的来源国有:沙特阿拉伯、俄罗斯、伊拉克、巴西、安哥拉、阿曼、阿联酋、科威特、美国、挪威,从以上国家进口的原油数量占我国进口总量的80%以上(表3)。除俄罗斯原油(2020年进口量占比为15%)通过陆上管道直接输送外,其余进口原油均通过海运,而且航线漫长、路线单一(表3),特别是超过80%的进口原油都要通过马六甲海峡“咽喉”要道。当前国际局势动荡、俄乌冲突愈演愈烈、国际能源市场大幅波动、贸易保护主义不断升温、国际关系更加错综复杂,个别霸权国家凭借其全球军事投射能力,在极端情况下有可能对我国进口能源通道实施封锁。即便是在平时,上述通道也面临着海盗侵扰、恐怖袭击、运输事故等安全风险。由此不难看出,各种不利因素严重威胁着我国海外能源供应安全。在能源进口价格方面,尽管1993年中国就成为石油净进口国、2017年又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原油进口国,然而长期以来,我国都是国际能源市场的资源追逐者而非主导者,在国际能源定价机制中缺少话语权,被动接受国际能源秩序、被迫承受“亚洲溢价”。这也是威胁我国能源供应安全的一大风险[6]。

表3 2020年中国原油进口主要来源国及相关数据统计表

2.2 结构性矛盾和发展方式矛盾

1)严重失衡的能源结构、粗放低效的发展方式已经成为影响我国能源使用安全、经济安全和治理安全的主要问题。我国第二产业占GDP 比重一度长期高达40%以上,直到近5年才降至40%以下。2020年,我国第二产业占比为37.8%,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27.9%),以及美国(18.2%,2019 年)、英国(17.0%,2020 年)、日本(28.7%,2019 年)等其他发达国家。高能耗、高排放的第二产业所消耗的能源数量占我国消耗总量70%以上[12]。产业结构偏重是造成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大,单位GDP 能耗强度大的重要原因。基于“富煤贫油少气”的资源禀赋,长期以来我国能源消费结构呈煤炭“一枝独大”,石油、天然气、新能源占比较少的“一大三小”格局[13]。中国和印度是目前全球仅有的煤炭在一次能源结构中占比长期超过50%的国家。2020年,煤炭在我国一次能源结构中占比达56.6%,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以上、美国的5倍以上、欧洲的4倍以上;而石油和天然气消费量占比则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2,其中低碳清洁化石能源——天然气的消费量占比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不足美国的1/4;二氧化碳排放总量达98.99×108t,占全球总量的30.7%(表4)。偏重的产业结构、偏煤的能源结构,已经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环境危害,制约着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预计到2060年,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将由当前煤炭独大的“一大三小”发展为新能源为主的“三小一大”;但是,在能源结构转变的过程当中,考虑到我国国情和经济发展阶段,要稳妥有序地减少化石能源消费量,推动非化石能源逐步“补位”成为主体能源(图1)。

图1 中国一次能源消费量变化趋势预测图[14]

表4 2020年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一次能源消费量占比、二氧化碳排放量占比统计表

2)能源贫困问题影响着我国能源使用安全。能源贫困是指某个群体无法公平获取并安全使用能源——充足、可支付、高质量、环境友好的能源。虽然我国能源消费总量、碳排放总量均远高于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但人均能源占有量、消费量却远不及前者(表5)。2020年,人均能源消费量我国为2.50 t、美国为6.56 t(油当量),人均石油消费量我国为0.4 t、美国为2.4 t,人均天然气消费量我国为233.8 m3、美国为2 509.5 m3。同时,我国区域能源使用水平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问题依然突出,生活中还在使用薪柴的人口仍有近1/3,与彻底消除能源贫困的目标之间还存在着不小的距离[6]。

表5 2020年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人均能源消费量统计表

2.3 能源核心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经过多年的发展储备,我国在能源科技领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优势,风电、光伏、常规油气勘探开发等技术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整体科技创新水平在全球仍处于局部领先、部分先进、总体落后的水平[15]。较之于世界能源科技强国,与当前我国保安全、转方式、调结构、补短板的能源转型要求相比,我国在能源领域的科技创新能力还存在着明显的差距,主要表现为:①从国外引进的技术较多,立足国情自主研发的原创性、引领性、颠覆性技术偏少——诸如超深层高温高压井筒技术、深层非常规油气压裂改造技术、深水开发装备等,煤炭高效清洁开发利用技术,全产业的地热、氢能、储能等关键核心技术等,都需要加强科技攻关;②碳减排、碳零排、碳负排“三碳”技术发展总体滞后,难以支撑新能源产业发展壮大; ③一些关键材料、核心部件、专业软件、工程装备仍依赖于国外,存在着“卡脖子”的风险;④存在着部分科研攻关散而不精、科技创新泛而不深、科研主体多而不强、科技成果碎而不实等科技创新体系弊端[16]。当前,世界各国都在抢占能源科技竞争的制高点、加快推进绿色低碳转型,我国必须立足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自主创新步伐,以高质量的科技供给保障能源安全。

3 保障中国能源安全的战略举措建议

能源转型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而能源安全则是毋庸置疑的前置条件、是需要牢牢守住的底线。以总体国家安全观和“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为根本遵循,笔者在研究我国能源安全新内涵、分析面临的风险挑战的基础上,提出了“五个加大”与“三个加快”战略举措建议,以期为提升新形势下我国能源安全保障能力提供参考。

3.1 加大节能提效力度

我国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节能提效是高质量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战略(2016—2030)》明确提出,能源消费革命要“开创节约高效新局面”。节能是“第一能源”,节约就是增加资源,应将节能增效作为保障能源安全的首要战略举措,做好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建设能源节约型社会。要全面提升用能节能管理,抑制不合理用能,强化固定资产投资节能审查,提高节能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完善能源计量和能耗监测体系,通过法律法规和财税政策,增强节能减排约束力。大力实施城市、园区节能减排工程,推动建筑、交通、照明、供热等基础设施节能升级改造。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借助于强制性政策措施,淘汰落后产能和低效率高耗能设备,推动电力、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石化等重点行业进行节能降碳改造,推动制造业从黑色高碳转向绿色低碳。大力倡导全社会转变用能理念和方式,培育绿色低碳文化,逐步引导人民群众树立“简约而不简单”的生活理念,坚决杜绝奢靡之风和享乐主义,将节能减排融入百姓日常生活当中。

3.2 加大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力度

基于我国“富煤”的资源禀赋,以及长期以来高度依赖煤炭的实际情况,须坚持先立后破、安全降碳。在尚未端稳端牢新能源饭碗的情况下,煤炭是自主可控、储量占优的国内自给能源主力军,还要继续发挥其兜底保障和调峰保供作用。邹才能等[17]提出了实现我国能源独立“三步走”构想,2035年以前,要依靠“洁煤稳油增气、大力发展新能源”来解决能源供给安全问题,排在首位的就是“洁煤”。大力发展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既能有效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又能发挥煤炭保障能源安全的主力作用,推动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煤炭地下气化”也是煤炭清洁利用的重要途径之一,可以从根本上改变中深层煤炭开采利用模式,降低煤炭开发利用的负面环境影响[18]。我国约有50%的煤炭用于发电,要大力推进现役煤电机组的节能提效升级和绿色低碳改造;积极开展煤电机组灵活性改造,推动煤电与新能源发电优化组合,平抑新能源发电的不稳定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这为发展现代煤化工创造了新的机遇,要加大现代煤化工技术攻关和产业化发展,拓展煤炭作为原料的利用方式和范围。此举既能实现降碳,又能保障化工产品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

3.3 加大油气可持续发展力度

国家领导人多次作出大力提升油气勘探开发力度,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指示批示。要坚定不移地立足国内,加大油气勘探开发力度,夯实国内油气产量基础,提升本土油气资源生产保障能力,努力降低油气对外依存度。要持续攻关大幅度提高采收率技术,支撑老油田持续挖潜;持续攻关大气田勘探与复杂气田提高采收率技术,推动天然气增储上产;持续攻关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关键技术,推动非常规油气资源战略接替和规模有效开发;持续攻关海洋深水油气勘探开发技术与装备,推动深水油气取得重大发现和有效开发[11]。要大力实施“稳油增气”战略,积极推进油气结构转型;努力实现石油稳产,石油功能定位逐渐从“燃料化”转入“材料化”,发挥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压舱石”和民生原料用品“基石”作用[5]。要大力发展天然气产业,推动天然气增储上产,发挥其最清洁低碳、灵活高效化石能源的优势,在低碳转型过程中对高碳化石能源进行替代“补位”[19];加快发展天然气发电,为可再生能源发电提供调峰支持[20]。要加快油气工业与新能源融合发展,为国家生产更多的能源。同时,油气行业自身也要加快推动节能降耗、减排减碳等工作,推进油气生产绿色革命,打造低碳甚至零碳油气产业链。

3.4 加大新能源产业规模化发展力度

我国新能源资源丰富,具有大规模开发的潜力。当前,世界范围内新能源规模化发展加速推进,2020年,全球新能源消费量为22.4×108t(油当量),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17%,与2019年相比增长2.6%(图2)。我国新能源发展也步入了快车道,特别是风光核电提速发展,2020年,我国非化石能源产量为5.2×108t(油当量),占国内能源总产量的17.2%,比上一年增长6.7%(图3)。在碳中和目标导向下,保障我国能源安全的根本出路在于发展新能源。因此,还要进一步加大新能源产业发展力度,尊重科学规律,结合区域资源基础和经济情况,科学合理地发展各类新能源。推进风电、太阳能发电规模化发展;促进海上风电、分散风能资源利用;推动分布式光伏发电快速发展;稳妥推进重点区域和重点河流的水电建设;坚持安全第一,平稳有序推动核电发展;强化氢能关键技术攻关和示范应用,加快构建“制储输用”氢能产业链;因地制宜探索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集中攻关安全高效、低成本、长寿命的新型储能技术,发挥储能快速响应、双向调节、能量缓冲优势,提高新能源发电调节能力和并网稳定性[17]。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引导促进新能源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加快提升新能源产业链、供应链的保障能力和竞争力,逐步提高新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例,最终形成以化石能源兜底、新能源为主体的现代能源体系。

图2 世界新能源消费量及其占一次能源消费结构的比例统计图

图3 中国非化石能源产量统计图

3.5 加大国际合作力度

积极开展大国能源外交,全方位加大国际合作力度,是开放条件下保障能源安全的必由之路。在全球化的大趋势下,解决能源安全问题,不可能脱离国际市场,要利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升海外能源供应安全和能源治理安全水平。以“一带一路”为重点,加大海外油气投资力度,突出资源评价,注重低碳资产,加大海外优质资产获取力度[21]。在风光热等新能源条件好的地区,加强新能源技术合作与投资,构建海外新能源合资合作基地。推动进口能源多元化、优质化,在现有四大油气进口通道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与周边国家的能源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构建安全可靠的多样化海外能源供应体系和通道格局。深化国际能源合作机制,差异化选择一批重点资源国、通道国,建立全方位、多领域、多层级的协作关系和利益纽带,打造利益深度融合、高度关联的能源命运共同体。充分发挥我国第一能源消费市场的战略优势,大力发展原油和天然气期货交易,逐步构建远东地区新的原油基准定价机制,逐步建立与我国消费能力匹配的国际能源市场定价权和话语权。积极参与全球能源治理,深化与国际能源组织的对话机制,提升国际能源事务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推动构建国际能源治理新秩序。

3.6 加快国防和军队建设步伐

加快国防和军队建设步伐,是维护国家海上权益、保障海外油气供应安全的迫切要求。某霸权国家作为当今世界第一强国,多年来始终致力于运用军事力量操纵全球能源供给,控制海上战略通道,同时其强大的海军力量也对海盗和恐怖组织形成了一定的威慑力。当前我国绝大多数进口能源都要依赖海上通道,倘若没有强大军队的保护,海外能源运输必然受制于人。我国亟待加快海洋战略布局,建立完善海外战略支点,大力发展海上军事力量,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军队,提高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和利益的战略能力,维护我国海上能源通道安全、保障海外油气供应安全。同时,还要加强国际军事合作,积极参与联合护航、海上搜救、打击海盗、反恐防暴等行动,共同维护全球海上通道安全。

3.7 加快能源强国建设步伐

继我国提出建设“人才、科技、制造、质量、网络、交通、贸易、海洋、文化”九大强国之后,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又做出“加快建设能源强国”的重大战略部署。这是我国首次提出建设能源强国,意味着能源强国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础支撑。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能源生产能力不足,1949年原油产量仅12×104t、发电量仅43×108kWh;如今,我国已经建成了完善的能源体系,总体自给率达80%,2021年我国生产原煤40.7×108t、原油 1.99×108t、天然气 2 053×108m3、发电量达81 122×108kWh。我国已从“一穷二白”的能源小国发展成为世界第一大能源生产、消费和进口国(表6)。尽管如此,较之于世界能源强国,仍然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能源结构偏煤、产业结构偏重、油气对外依存度过高、新能源接替乏力、自主创新能力总体偏弱、全球能源治理参与度低等。立足我国国情和新发展阶段,要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正确处理好发展与安全、发展与绿色、近期与长期、整体与局部、新能源与传统化石能源的关系,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加快建设供给安全性强、生态友好性强、结构融合性强、科技引领性强、治理科学性强、开放合作性强的现代化能源强国。

表6 1949年与2021年中国能源产量对比表

3.8 加快能源科技自主创新步伐

加快能源科技自主创新,是能源转型发展的突破口,也是保障能源安全的长久之计。要抓住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聚焦能源关键领域和重大需求,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发展“三碳”(碳减排、碳零排、碳负排)技术,集中力量开展关键核心技术和装备攻关,努力突破CCUS(碳捕获、利用与封存)/CCS(碳捕获与封存)、氢能与燃料电池、生物光伏发电、太阳能发电、光储、智能微网、超级储能、可控核聚变、智慧能源互联网等颠覆性技术[22],为能源低碳转型提供技术支撑,推动能源科技从引进跟随走向自立自强。加快推进重大成果转化,以产业转型“倒逼”技术创新,以技术创新引领产业升级,不断优化能源结构、扩大能源供给、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同时,还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破除一切束缚创新的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形成多元化创新平台,优化科技创新生态,为科技创新营造良好健康氛围,切实提升科技对能源安全的支撑作用。

猜你喜欢
能源安全油气能源
国际能源署:今年清洁能源投资将再创新高
加油站油气回收及安全环保探究
基于国家能源安全保障的煤制油发展研究
谈能源安全不能只看能源本身
第六章意外的收获
油气改革之于油价
2013全球主要油气发现
中缅油气管道示意图
好大的方块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