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表现性评价的内涵解析与要素构建

2022-10-15 04:01◎殷
职教通讯 2022年9期
关键词:表现性目标职业

◎殷 利

当前,职业教育正经历着从传统的学科教学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现代职业教育的巨大转变,表现在办学主体的多元化、培养目标的职业化、学生学习的主体化、课程教学的项目化、教学与管理方式的现代化、评价体系的能力化与综合化等方面。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为新时代职业教育评价改革提供了方向与政策保障。《总体方案》提出,要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持科学有效,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客观性。然而,目前大多数职业学校的教学评价仍然围绕学科知识或操作技能展开,难以准确反映学生的职业能力及包括学习能力在内的通用能力的提升情况,也不能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而表现性评价(performance assessment)作为一种基于能力的评价体系,能够引导学生不断认识自我并促进其能力的提升,将学生最终能否达到自我提升的成长过程作为评价的最终目的。因此,将表现性评价合理应用于职业教育,通过高质量的表现任务,能够对学生职业能力的掌握程度作出科学的综合性评判,促进教学活动发生积极明显的变化,从而实现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职业教育表现性评价的基本内涵与特征

表现性评价是指在真实的工作场景或者接近真实的模拟工作环境下,让学生完成一项具体任务,通过运用相应的规则对学生完成复杂工作任务的过程表现或者结果进行的价值判断。随着表现性评价在各级各类学校教学中的不断应用推广,其内涵及表现特征也逐渐出现分化与异化。厘清职业教育领域中表现性评价的具体内涵与表现特征,有助于对表现性评价进行解构与重构。

(一)职业教育表现性评价的内涵

表现性评价是一个系统工程。斯蒂金斯认为,表现性评价是“为测量学习者运用先前所获得的知识解决新异问题或完成特定任务能力的一系列尝试”。由此可见,表现性评价的目的是测量学习者的能力,评价内容是学习者解决问题的过程,评价场域限定在特定任务之中。结合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及实践性等特点来看,职业教育表现性评价的内涵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解读。

一是表现性评价以真实项目为载体。表现性评价的本质是教师在学生完成特定任务或特定作品的过程中对其知识、技能、能力等各方面素质进行综合测评。职业教育的职业特性为表现性评价提供了良好的载体——真实的职业项目,因为只有在真实的项目中才能准确且全面地反映学生的职业能力。因此,职业教育的表现性评价需要通过设计具体的职业化项目去实现,以项目流程为主线,将“教、学、评”贯穿于教学整体过程之中。二是表现性评价以学生的学习过程为重点。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解决情境问题或完成特定任务的过程,职业教育表现性评价正是通过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的表现,对其职业能力进行评价,因此,学生以及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是评价的重点。这有助于帮助学生发现实践过程中的薄弱环节,指导其改进问题解决的思路与过程。推动学生的能力增长是表现性评价的最终目的,教师不可本末倒置,过于关注项目结果而忽略学生本体及其实践过程。三是表现性评价以职业情境为场域。真实的项目实践体验需要依托特定的职业情境,因此,为学生营造贴近真实的教育教学环境是表现性评价的重要内涵。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推动学生融入情境与项目任务,让学生在真实或者接近真实的工作情境中,通过参与任务实践掌握相关的核心知识与技能,并表现出相应的能力。四是表现性评价以校企双元主体为驱动。职业教育表现性评价必须要有足够的吸引力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热情,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项目实践并表现其职业能力,而职业教育校企双主体参与为表现性评价提供了实施的推动力。企业主体的参与使评价更加真实、明确,让学生更有前进的方向与动力。因此,职业教育表现性评价往往需要校企双师(以下简称“双师”)组成教学团队,为学生提供持续的指导与帮助。

(二)职业教育表现性评价的特征

一是评价针对能力。表现性评价能够促进深度学习,同时也是深度学习的重要评价手段。而深度学习与职业教育中的综合职业能力培养有诸多相似之处。职业教育表现性评价有助于针对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进行增值评价,有效防止仅注重知识和技能的浅显评价。二是评价贯穿全过程。职业教育表现性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其目的是把看不见的能力和素养通过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呈现出来。这需要教师在任务实施的过程中,结合学生“里程碑”式的表现设计评价点,将学习与评价相融合,学生学习的过程即表现的过程,表现的过程即评价的过程;同时,学生在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或不足能够及时得到老师和同学的指导,从而实现能力的提升。三是评价突出增值。职业教育表现性评价适宜采用项目化和协作式的教学,在任务学习的进程中对学生实施连续性的监测。这既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可以使学生观察到自己所取得的点滴进步,从而增强其学习动机和主动性。同时,评价突出增值还便于教师为学生提供过程性反馈和指导,促进其完成从“起疑”到“寻方”再到“解疑”的学习过程。四是评价结果开放。职业教育表现性评价考察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其呈现出的素养是多方面的,包括职业态度、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表现形式也是多样的,可以是总结、报告、论文、作品等;评价结果不局限于分数,可以是描述性的评价或横向、纵向的比较性评价等。

二、职业教育表现性评价的要素及其构建原则

厘清职业教育表现性评价的基本组成要素,有助于进一步探索表现性评价的实施路径。综合学者们的观点,笔者认为,职业教育表现性评价主要由表现目标、表现任务和评价规则三个要素组成。

(一)表现目标:统筹校企需求,实现“教、学、评”的目标协同

表现目标是表现性评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设计表现任务和评分规则前,首先需要明确表现目标,即教师预期学生在任务中所能表现出的职业能力、素养等,以及最终的任务结果,只有这样才能逆向倒推学生的学习过程与表现过程,做到“反向设计,正向施工”。

职业教育表现性评价的表现目标需要结合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以及企业需求三方面来确立。人才培养方案对专业人才应当具备的能力有详细的界定与规划,为表现目标的设定提供了整体框架。课程标准则针对特定课程下学生应当具备的典型任务实施能力作进一步说明和指导,为教师制定课堂教学目标提供了参考。企业用人需求是检验课堂教学效果的最终环节,结合企业用人需求确立教学目标、评价目标是实现职业教育教学本土化的重要切入口。当前课堂教学目标的最大症结在于对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标准的关注超越了对企业需求的关注,导致课堂教学目标与企业需求失衡。

基于参考标准确立“教、学、评”协同一致的原则是设计职业教育表现性评价之表现目标的关键。审视传统职业教育课堂教学目标的制定不难发现,其内在逻辑是从教师本体视角出发,以教师为主体,关注教师的教而忽略了学生的学与评,导致传统课堂教学目标往往视角单一、功能薄弱,既不能为学生清晰地指明学习方向,也无助于教师后续评价学生是否达成目标。因此,职业教育表现性评价必须结合教学目标,实现“教、学、评”目标协同一致。

(二)表现任务:深化项目教学,构建“大单元、小模块”的任务结构

学生的知能、素养等方面的发展需要在特定问题、特定情境中才能得到充分体现,因此,表现任务是表现性评价的直接载体,是表现性评价的核心,表现任务是否科学直接关乎最终评价结果是否全面且客观。表现任务应当取自于所面向职业群的经典项目,以保证内容的有效性和真实性。在大力倡导校企合作的职教新时代背景下,职业院校应当充分利用企业平台与资源,细心筛选、大胆引入企业项目,为表现任务的设计与实施提供有力支撑。

表现任务的设计既要考虑“大单元”,又要聚焦“小模块”。“大单元”意味着不同表现任务之间应当存在关联,需要从更广阔的视野出发,坚持顶层设计原则,通过对完整的大项目进行解构,从而生成多个独立的表现任务。学生在完成多个表现任务后,能够对所面向职业的某个经典项目有全面的认识,且能够掌握该项目的流程和所需技术技能。而“小模块”则强调聚焦于任务和教学本身。阿特和柴普思提出,表现性任务的开发应当包含明确评价目的、逆向设计、正向审核、完善任务四个步骤。评价目的是决定任务设计的基石,是“以促进发展为目的”还是“以评判学习结果为目的”将影响表现任务的难度、条件、情境和实施流程等要素。逆向设计要求从评价目标出发,分解目标,对照不同目标设计表现任务。表现任务初步形成后,教师需要进一步从任务本身出发审视任务流程,预设学生表现,并作出适当调整,以使任务能够引导学生走向目标,即正向审核。最后,在课后教师还需结合学生的表现情况,进一步完善表现任务。

(三)评价规则:彰显职业本色,发挥“价值塑造”的育人功能

评价规则也称为评价标准,是判断学生是否展现出预期表现的依据,也是表现性评价体系最关键的组成部分,包括评价指标、评价等级、评分描述等内容。评价指标是对评价内容的细化,能够确定评价维度、观测点及权重;评价等级则体现各维度指标的表现水平;评分描述是用语言陈述学生达到某等级水平的具体表现,反映各水平的重要特征。

职业教育追求的是培养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理想信念、人格品质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因此,职业教育表现性评价体系建设的首要原则是发挥对学生的“价值塑造”功能,引领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一方面,职业教育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要求职业学校学生必须“德技并修”。职业道德与职业技能犹如鸟之双翼,缺一不可,测评学生在职业精神、职业理想、职业素养等方面的发展程度是评价的首要任务。另一方面,职业性是职业教育的根本属性之一。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与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对学生职业能力的测评不能仅局限于当前的技术技能学习,还应对学生的能力成长轨迹进行测评与预测,考察学生在职业能力方面的提升情况,诊断职业教育对学生适应未来职业生活的引领作用,测评学生是否具备问题解决所需的迁移能力,这是职业教育表现性评价的关键原则和重要内容。

三、职业教育表现性评价的要素构建策略

(一)设立“四自三适”的表现目标

要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职业教育的出发点,也是职业教育表现性评价的落脚点。安德森提出,有效教学需要关注学习问题、教学问题和评估问题等。因此,教师在设计表现目标时需要整体思考,对上述问题进行统筹规划。从校企双方需要来看,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教师应当尽量选择难度略高于学生现有水平且具有一定复杂度的表现目标,保证学生在综合能力提升的前提下,能在给定的任务中聚焦几个关键能力进行集中发力。此外,表现目标的描述要尽可能详尽,清楚阐明在何种条件或何种限制下,具体表现满足哪些特征即为完成任务,从而形成清晰明确的表现目标。

职业教育表现性评价目标的构建应当突出“四自三适”的特点,实现“教、学、评”协同。一方面,表现目标的确立要满足学生内在发展的需要。自主性是人作为主体的根本属性,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启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做自己人生与职业生涯的主人。因此,表现目标的确定应立足学生生涯发展,帮助他们树立发展愿景,成为能自主规划、自我觉知、自助提升且能自觉成长的人,充分发挥其个人价值,成就出彩人生。另一方面,表现目标的确立要考虑外部需求,将学生置于当下和未来的环境中,帮助学生做到适应时代发展、适应社会发展与适应职业发展:面向新时代,要以终身学习为目标,表现出接受挑战的勇气和素养,不断拓宽知识边界,助力自身成长,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作为一个社会公民,要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表现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精神,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面对行业企业的现实需求,要以培养职业能力为目标,表现出强技能,做到胜任岗位,以适应职业发展的需要。概括起来,即职业教育表现性评价的表现目标是将学生培养成具有“四自三适”特征的时代新人。

(二)实施“项目化协作式”的表现任务

一个完整的表现任务单元需要完整的内部流程,包括项目布置与准备、项目论证与实施、项目诊改与迁移等三个阶段。这一流程将课前、课中、课后串联起来,形成一个表现任务评价轴,帮助学生建构从问题到方案、从方案到实施、从实施到反思的完整经历,以获得完整的学习体验,实现职业认知能力、职业行动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全面提升。

在项目布置与准备阶段,学生的表现任务是完成书面汇报。课前,双师发布精心开发的学习指南和辅学资源供学生线上学习。学生根据学习指南解读任务,通过预学和自主查阅资料,初步拟定项目实施方案,并将方案与重难点上传到信息化教学平台,供双师对其预学情况开展评价,以考察其自主探究的学习表现。通过这个过程,学生更加清楚自己“现在哪里”,明确自身能力与目标的距离。

在项目论证与实施阶段,学生的表现任务是小组合作修改并实施方案。首先,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方案展示汇报,其他小组的学生根据评价维度对其开展评价和讨论,再由双师结合学生的讨论情况对方案进行点评,给出修改意见。其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友善协作,共同面对挑战并尝试解决困难,无法解决的问题通过现场或远程方式主动求助双师。双师发挥各自所长开展指导或互相补充,并对实施过程中学生所表现出来的职业行动能力和素养进行评价。此阶段双师给予学生足够的帮助,陪伴他们“去往那里”。

在项目诊改与迁移阶段,学生的表现任务是展示改进后形成的成果并完成书面报告。学生展示小组合作成果,根据双师的评价和指导建议进行修改,再接受评判。第二次评判尤其注重“增值”部分,以给予学生正向激励。整个项目的最后一项关键表现任务是形成反思总结报告,对任务实施过程开展全面复盘梳理,回顾项目目标,评估完成结果,分析得失原因,总结方法规律,探讨如何做得更好,以实现不断超越。

(三)设定“职业化混合式”的评价指标

为全面勾勒未来职业教育教学发展方向以及规范教学评价过程,在充分考量职业教育项目设计、教学内容、学生学情、设备设施等情况后,针对学习准备、方案论证、方案实施、成果展示与学习迁移五个环节,表现性评价指标的制定应围绕项目实施,覆盖表现任务的全过程,综合线上线下两种途径。具体见表1。

表1 表现性评价指标

指标评分采取A、B、C、D四个等级的描述形式。评分描述需要发挥评价指挥棒作用,引导师生双方对教学项目有更深入的理解,使学生在学习之前对自身现有水平和预期应有水平有明确的认识,以此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评分描述应采用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定性评价主要是对学生在学习全过程中的综合职业素养、解决问题的方案质量、学习反思报告质量等进行评价,由双师及学生给出定性评价描述。定量评价主要是对学生课前的知识预测与学习准备、课中的行动表现及成果质量、课后的迁移任务完成度等进行量化表达。此外,为提升评价的精准性,职业学校的表现性评价应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信息化平台等信息化与可视化技术收集并呈现数据,让评价能够尽量做到精确的量化展现。

职业教育表现性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改进学生的学习,因此,对学生学习质量的评价不能一评了之,而要充分利用过程性评价数据反馈教学成效,使之成为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和促进双师改进教学的源泉,让学生既能看到评价结果,又能看到渐进目标,既能看到存在的不足,又能看到改进的方向。为此,在加强全程化评价指标建设的同时,职业教育表现性评价还要健全评价描述与反馈机制。

猜你喜欢
表现性目标职业
浅谈音乐课堂中的表现性教学提升策略
高中说理性文言文表现性评价案例设计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表现性”语文课堂风景——建瓯市东峰中学课改观摩侧记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五花八门的职业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1练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