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开回忆性散文的阅读密码

2022-10-14 19:33:11赵墨雪
中学语文(学生版) 2022年8期

赵墨雪

摘要 在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中,回忆性散文的占比很高,由此可见,这一独特文体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意义十分重要。回忆性散文的本质是什么?怎样抓住回忆性散文的本质特征去引导学生理解文本,从而达到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精髓?笔者认为只有抓住回忆性散文中的两个“我”,才能争取理解作者的原意以及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关键词 回忆性散文 双重之我 情感错位

在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中,回忆性散文的占比很高,由此可见,这一独特文体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意义十分重要。但是学生在阅读的时候,因为这一文体所蕴含情感的往复性以及语言的含蓄性,给阅读带来一定的难度。教师在教学这些散文的时候,不能做到仅仅抓住回忆性散文的主要思想区开展教学,仅仅按照教学参考书的要求和分析去照本宣科,这样一来,我们的语文教学就失去了教师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作者的写作意图背道而驰,学生容易得到不正确的信息,就会导致教学事故的发生。我们要回归教学的初心,思考回忆性散文的本质和初心是什么?如何在课堂上抓住其本质,从而到达作者思想精髓?只有抓住了文章的两个“我”,才能真正理解作者所要传达给读者的思想情感。

一、整体感知,关注双重之我

一般情况下,只要是以第一人称写的回忆性散文,基本上是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版本,去叙写自己在社会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抒情和纪实是回忆性散文的特点。作者在回忆自己所经历的事情的时候,大多是当下的口气,也就是站在今天的立场去关照昨天的事情,细细的品味过去的人和事,表达出自己的看法,文章中会出现一个是今天的“我”和一个过去的“我”,这样的局面。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内,对人物和事情的态度有时候是前后一致的,有时候是前后矛盾的,甚至会出现很大的反差。当出现两个“我”的情感落差很大时,两种“我之情”就会背离,其情感张力就会越来越大。

所以,在阅读回忆性散文的时候,我们既要关注今日当下的我在此时此刻发出的感受,也就是作者写作时的对事物的新的感受;也要关注昔日过去的我在参与事件时候的感受,我们可以称为那时那地的感受。力争引导学生在比较和把玩中分析其矛盾之处,从而促使学生真正进入回忆性散文丰盈的情感世界中。

这篇文章写于1925年,是朱自清回忆的自己八年前的事情。这个时候朱自清正在北京大学学习,在得到消息获知自己的祖母去世后,从北京回家在徐州和父亲回合后然后一起去扬州告别祖母。在祖母的丧事完成之后,朱自清需要再回到北京继续学业,而父亲是要到南京谋职,这个时候,朱自清和父亲在浦口分别的时候,当父亲上火车之前,不顾自己年龄大了,身体不方便的因素,翻越鐵道去给儿子买橘子,这使得朱自清很是感动,感到了伟大的父爱。大多数教师把这里的理解为父亲对儿子的爱和儿子对父亲的感恩这一点上,仔细从两个“我”的角度去解读这一问题,我们就会得到一个全新的答案。昔日的我看到父亲和脚夫搬运行李谈价钱的时候,觉得自己的父亲说话不太漂亮,当父亲叮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的时候,我心里暗笑他的迂。

时光,斑驳了岁月,也温柔了我们的内心。现如今,当今天的我再回首审视20年前的父亲时,心中满是感激和感动。于是,他在1947年7月1日答《文艺知识》编者问的时候道出了自己当时的写作动机:“作者朱自清之所以写《背影》在于引用了父亲回信中的那句话。当我读了父亲写给我的信之后,泪流泉涌,我的父亲关心我的地方很多,尤其是文章中的写父亲买橘子的时候,现在想起来如同眼前,这是文章的写实部分。”朱自清引用的那就话就是“我身体平安,疼痛的厉害,感觉自己大去之期不远了。”这句话触动了作者内心柔软的部分,想起了和父亲在一起的点点滴滴。

由此可见,今日之我和昔日之我面对父亲的时候,产生了很大的情感落差。而不同的情感表现正是因为时间的先后导致认知水平的变化。所以,我们阅读回忆性散文的时候,要时刻引导学生关注今日之我和昔日之我对待人物的不同情感,这比单纯的领着学生去解读对人物的感情要深刻得多。

二、从矛盾入手,理解情感错位

我们在对文本进行分析的时候,要学会运用“比较还原法”,也就是矛盾分析法。我们对文本进行还原只是为了把原生状态和形象之间的差别揭示出来,从而使这种差别构成矛盾,然后对这一矛盾加以分析,并不是为了去遮蔽这一矛盾。

我们再来看《背影》这篇回忆性散文,主要讲述了朱自清去北京大学读书,父亲亲自送他去浦口火车站,并步履蹒跚的给他买橘子的情境,给作者印象最深的是父亲在月台上爬上爬下的艰难动作,由此留下的背影。朱自清用自己简朴的言语,把伟大的父爱表现得是那么细腻,令我们深深的感动着。这是从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父爱。那么现实生活中朱自清和父亲的关系如何?我们从这篇回忆性散文的字里行间还是能够品味出他们之间的矛盾的:一是在过去我看到父亲和脚夫谈论价钱那不是很漂亮的语言,需要自己去纠正;二是今天我再回过头来看看自己是多么的过分,父亲叮嘱我路上小心,又嘱咐茶坊好好照顾自己,觉得父亲是那么的哕嗦,认为茶房是只认钱的,托茶房是多余之举,而且像我这样的大人,难道还不能自理吗?今天的朱自清才真正的明白,自己当时是小聪明,从文章中我们细细分析这里的“聪明”显然说的是反话,就是说自己太糊涂了,自己并没有真正理解当时父亲的用心良苦,这足以说明我当时年少,心智不够成熟。三是最近这两年来,父亲终于忘掉了自己的不懂事,细细品味现在我的不好之处能够触动父亲大怒,主要是一件家庭内的一件小事。这件小事是什么,虽然在文章中作者没有明确的写出来,但是我们研究有关的文献会发现,主要是作者对父亲娶姨太太这件事是不满意的,这也是造成父子不合的真正原因。再一个原因就是父亲没有征得自己同意就自作主张的把自己在扬州任教的工资提出来,挪作家用,所以作者就一怒之下离开了自己多年的家乡,到外地去任教。我们来分析这两件事情,第一件事主要是因为朱自清的叛逆,第二件事情则是父亲处理事情的不妥,让朱自清内心很苦恼,于是父子两人的矛盾导致两人两年之久没有见面。我们细细品味全文,会发现在文章的最后一段,才能领悟出全文的中心,有爱、有思念、有感慨,更多的还是自责,尤其是知道自己的父亲大限不远的时候,自己的后晦之情就会更加强烈。这样的情感发现还是在自己结婚有了儿子之后才猛然良心发现的。父亲被开除公职,家庭衰败,生活困难的情况之下,还忘不了给自己的儿子买橘子,而自己却因为矛盾和自己的父亲两年不见面,现在想起来是多么的不该。

在阅读回忆性散文的过程中,只有精准的把握错位的“我”之间的情感,游离于浩瀚的文字中,和作者进行深度的对话,才能感悟到隐藏于文字背后的故事,才能从今日之我的情感世界走向昔日之我的情感世界。

三、联系处境,探究写作目的

在每个人成长的道路上,都会阅读无数的风景,回首来时的路,自己就好像局外人一样观看自己曾经演绎过的每一个角色。如今的朱自清在回忆过去的时候,为什么偏偏抓住“背影”这一角度去写自己的父亲呢?朱自清从父亲身上到底品读出了怎样的父子情感呢?朱自清写这篇回忆性散文的目的又是什么呢?

朱自清的《背影》记叙的是1917年冬天的事情,表现得是人世间最为普通的父子之情。1916年,朱家的家境已经落魄了很多,父亲尽了自己最大的力气为儿子体面的筹办了婚事,并送他去北京大学读书。与此同时,家中发生了一系列得重大变故,给家庭带来了很大得困难。这个时候,朱自清接到了祖母去世得消息,他便和父亲一同回扬州奔丧,才真正感到了当时家境的凄凉,自己家中的一些古画古董都已经进了当铺,他凝视着父亲微微发胖而略显龙肿的身体,心情非常沉重。在办完祖母丧事后,作者要回北京大学读书,父亲为了生计也需要匆匆离开家乡去南京谋职,于是父子同行到南京。《背影》就是记载的作者和父亲在浦口东站分手时的情景。文章中所写的父亲买橘子的细节,感动了每一个读者,在这个时候父亲已经负债很多了,在这样的家境下,父亲再去买一堆鲜红的橘子就更能凸显出伟大的父爱了。和当时的父亲对比,作者则是紫毛大衣,这是父亲专门找人定做的,并且亲自给儿子铺在座位上,是为了抵御风寒的,这里足可以看出父亲的爱子之心。在1925年10月,朱自清写下了这篇质朴感人的叙事抒情散文,记叙了八年前和父亲在车站分别得情境,表达了伟大的父爱,同时抒发了自己在生活困难、精神压抑得境遇下对父亲得怀念之情。当父亲接到朱自清发表的这篇散文后,便挪坐到椅子上,戴上老花镜一字一句读完,泪流满面,觉得自己的儿子还是理解父亲的,两人于是不计前嫌。说明在那两年中父亲和儿子的矛盾是很深的。朱自清写这篇文章是为了取得父親的谅解吗?是为了缓和两人的关系吗?如果在教学中这样分析,就会得出不同的答案。

回忆性散文还有体现着向童年回归得文本特点。回归作者的体验是艺术体验得主要类型,更是艺术灵魂在对精神家园进行找寻的归属。归依性体验让作者在回归中,找到了自己得精神家园并体验到了幸福。鲁迅也曾经说过“在纷繁中寻出一份闲静来”。所以,回忆中的一些人物呈现的都是充满温情、给人以力量的人物形象。

总之,在学习回忆性散文的时候,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紧扣回忆性散文这一文体的特征,比较、感悟今日之我和昔日之我情感的差异;聚焦、考究今日之我和昔日之我情感的流露;推敲、解析今日之我和昔日之我情感的关联,并思考作者背后所要传达的写作目的。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阅读中超越时空的隔阂,深入走进回忆性散文的情感世界。

[作者通联:江苏邳州市新河中学]

标点作用:另一形式的虚字

吕叔湘、朱德熙在《语法修辞讲话》中说:“每一个标点符号有一个独特的作用,说它们是另一形式的虚字,也不为过分。”前辈学者对标点符号的使用一丝不苟。有一次吕叔湘去叶圣陶家里,见他正伏案修改什么,走近一看,发现是在认真描自己稿子的标点,吕叔湘很受触动。

标点符号保证了汉语表达的科学、严谨和清晰,其作用大致可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一是标明停顿。人们说话需要换气,于是就有了停顿;言语本身的结构和意义单位有长有短,也表现为停顿。其中,句末标点省略号、破折号、句号、问号的停顿长度大于句中标点分号、逗号、顿号,句中标点停顿长度依次为:分号>逗号>顿号。

二是标明语气。口语句子的各种语气可以通过语调和语气助词表达,新式标点符号让书面白话变成鲜活的语言,在语气上趋近言文一致。如《故乡》中“我”与闺土久别重逢一段的对话是:“阿!闺土哥,——你来了?……”短短7个汉字,用了5种标点符号,生动表现了“我”那种百感交集、欲言又止的神情。

三是标明结构层次。标点符号标明不同结构的不同组合层次和一定的逻辑关系,段落篇章一目了然。如《光明日报>8月1 2日头版《“筑巢引凤”的常州秘诀》一文,针对“怎样才能汇聚天下英才?”的设问,用“用产业和项目为人才提供施展拳脚的平台——这是常州使出的第一招。”和“解除后顾之忧让人才放开手脚创业——这是常州使出的另一招。”两个标示了破折号的总起句,标引相关内容详细说明。

四是标明语言单位的性质、作用及相互关系。如“鲁迅的故乡”跟“鲁迅的《故乡》”中,两个“故乡”性质不同,前者是普通名词,后者是专名(篇名),两者的不同性质是靠书名号来区别的。“中华民族从夏朝开始(或更早)已经形成了以华夏为核心的格局”中,括号里的“或更早”不是正文,是辅文,作用是解释前文。这种作用是借助括号显示出来的。“北京一上海”中,两地名表起止点,两者间关系是依凭连接号显现的。

——杜翔,《光明日报》2022年08月21日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