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水分时间变异对油麦菜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机制

2022-10-14 10:26刘迪川朱国龙龙怀玉徐爱国张认连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22年9期
关键词:土壤水分利用效率含水量

刘迪川,王 转,朱国龙,龙怀玉,徐爱国,张认连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北京 100081)

土壤水分状况是作物产量的主要影响因子之一,良好的土壤水分状况往往更有利于作物生产,而土壤水分“良好”的标准长期争议不休[1]。长久以来,人们普遍认为适宜作物生长的土壤水分含量象征着良好的水分状况,但是自根冠通讯和缺水补偿理论被提出并应用于实践以来[2–3],土壤水分状况的“良好”标准逐渐与作物的水分利用效率相关联,引发了灌溉技术更新,先后提出了如调亏灌溉[4]、分根区交替灌溉[5]等灌溉技术,试图用更少的水分输入换取更多的产量输出,已有大量研究表明这些技术能够显著地提高作物水分利用效率。如Zapata-Sierra等[6]对橙树的研究表明,调亏灌溉可在减少5%的灌水量的同时提高4%的产量;Malejane等[7]发现莴苣在不同程度水分亏缺下表现出相似的产量,并指出亏缺灌溉提高了其叶片酚含量和抗氧化活性;Liang等[8]发现相比常规灌溉,分根区交替灌溉显著提升了粘玉米的水分利用效率。但这些技术会导致土壤水分重复着由“高”到“低”、再跳跃到“高”的剧烈变化,土壤水分随时间变异很大[9]。也许是准确监测土壤水分时间变异性比较困难的缘故,很少有学者将土壤水分时间变异性与作物水分利用效率进行关联研究。

负压灌溉技术(negative pressure irrigation,NPI),有学者也称之为压力势差–作物主动汲水技术(pressure potential difference-crop initative drawing water, P-CIDW)、植物控制灌溉技术(plant-controlled subsurface drip irrigation),是一种以作物蒸腾吸力为驱动力,驱使灌溉水转变为土壤水,继而供作物根系吸收的新型灌溉技术,可以实现作物自发地从土壤中获取水分,并保持土壤水分的长期稳定[10],为研究土壤水分时间变异性对作物的影响提供一种方法保障。Zhao等[11]对比了NPI、滴灌和浇灌,发现油菜在NPI下的产量、品质和水分利用效率都得到了显著的提升;Zhang等[12]也认为NPI相比浇灌更有利于玉米的水分高效利用,并抑制其根系的生长;也有研究指出NPI下存在明显的水肥耦合效应,NPI下水肥一体对多种作物的水分养分利用都具有促进作用[13–14]。朱国龙等[15]认为NPI下作物的水分高效利用来源于其所提供的弱时间变异土壤水分 ;王转等[9]的研究结果也支持了这一观点,并指出稳定性土壤水分可以抵消一定程度上的水分胁迫。上述研究都证明了一点,即NPI所提供的稳定土壤水分是一种能够提高作物水分利用效率的“良好”土壤水分状况,但很少有研究探究其中的生理学机制。

为了探索土壤水分时间变异影响作物水分养分高效利用的生理学机制,本研究选用油麦菜这种对水分需求量大,对土壤水分响应敏感的蔬菜作物作为试验对象[16],试图通过对其光合特性、生物量分配、养分吸收、抗旱生理和稳定碳同位素的研究,分析稳定土壤水分条件下油麦菜高效利用水分的生理学机制,从而为土壤水分–作物关系研究以及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盆栽试验于2019年8—10月在北京市中国农业科学院内遮阴网室 (39°57′37′′N, 116°20′0.9′′E )内进行。试验地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全年平均气温约为12.3℃,无霜期约为200天,年平均降水量约为556 mm。供试土壤取自位于河北廊坊的中国农业科学院廊坊国际高新技术产业园 (39°36′53′′N,116°36′89′′E) 0—20 cm 耕作层。土壤采回后,进行风干、磨碎、过2 mm筛后混匀,装于长42 cm、宽26 cm、高25 cm的盆中,每盆中装填土壤23 kg。供试土壤为砂壤土(砂粒78.69%、粉粒13.53%、黏粒7.78%),容重为1.43 g/cm3,田间持水量(V/V)为28.0%,pH 8.25。

1.2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置两个灌溉方法处理,分别为负压灌溉(NPI)和传统浇灌(TI),每个处理设置6个重复。NPI装置由控压装置(重液式负压阀)、储水桶(内径26.2 cm)、灌水器(陶土管,长 26 cm,外径 19 mm,内径 7.3 mm)三部分组成,通过硅胶软管连接,灌水器插入盆中土壤[15]。当作物根系吸水使得土壤水势降低到所设置的压力差时,土壤通过灌水器从储水桶中吸水,阻止土壤水势进一步下降,从而维持土壤水分的基本稳定[10]。NPI处理通过–9 kPa的负压阀供水,TI处理设置浇灌上下限为田间持水量的70%~90%。

供试作物为油麦菜(Lactuca sativaL.var.longifolia),品种为‘美利剑’。于2019年8月20日播种,每盆播6穴。播种前,每盆均施入尿素8.35 g、过磷酸钙4.57 g和硫酸钾2.56 g,施肥后用铲子将肥料与土壤混合均匀,提前浇水5 L使其充分渗透土壤,测得播种时土壤初始体积含水量为26.4%。待幼苗稳定后进行定苗,挑选长势均匀的幼苗每穴留下一株。苗期管理措施相同,均为传统浇灌。待大部分油麦菜长至4片叶子时(9月16日)启动NPI装置控水直至油麦菜成熟收获(10月12日),共控水28天。

1.3 观测项目与方法

1.3.1 土壤含水量的测定 启动NPI装置开始控水后,每隔一天测定一次土壤含水量,测定时间统一为下午5:00—6:00。使用 AZS-100 定时定位 TDR 土壤水分仪(北京澳作生态仪器有限公司)测定土壤含水量,测量深度为 0—10 cm,每盆共测定4个点,分别位于两株油麦菜之间,并与灌水器平行。每个处理分别测定3个重复(即3盆),求其平均值。

1.3.2 土壤水分变化过程的评价参数 通过土壤水分随时间变化的变异系数来判断土壤水分变化过程。变异系数的计算公式为[17]:

式中,s为土壤含水量的标准差,θ为土壤含水量的平均值。当 CV≤10% 时为弱变异,当 10%<CV<100% 时为中等变异,当 CV≥100% 时为强变异。

1.3.3 灌水量的监测 TI处理在每次浇灌后记录当次灌水量;NPI处理于每天下午5:00读取NPI装置水位管的水位高度,计算水位差,水位差乘以储水桶底面积即为灌水量,单位L。

1.3.4 油麦菜生长指标的观测 于NPI开始运行(即控水开始)第1、11、21和28天测定油麦菜的株高、叶片数、最大叶长和最大叶宽,共测定4次。

1.3.5 油麦菜光合参数的监测 油麦菜叶片净光合速率、胞间CO2浓度、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均通过LI-6400便携式光合仪测定,与生长指标同步测定。

1.3.6 油麦菜生物量的测定与计算 收获后将油麦菜植株表面泥土擦去,将地上部和地下部分别称重,地上部鲜重即为产量。随后将地上部和根部放入105℃烘箱中杀青30 min,在75℃条件下烘干至恒重,即为干物质量。分别称取地上部和地下部干物质重,计算根冠比。

1.3.7 油麦菜水分利用指标的测定与计算 单株耗水量计算公式为[9]:

式中,ETk为第k时间段单株油麦菜的耗水量(L),Mk为第k时间段的灌水量(L),ΔW为土壤储水量变化量(L),n为盆中的植株数,θmk为第k时刻土壤的质量含水量(%),θmk-1为第k上一时刻土壤的质量含水量(%),ms为盆钵中土体质量(kg),ρw为水的密度(1 g/cm3)。

单株油麦菜产量水分利用效率(water use efficiency,WUE)=单株鲜重/单株耗水量。

1.3.8 油麦菜养分含量的测定 叶片全氮含量采用凯氏定氮法测定。全磷和全钾含量通过微波消解,ICP (电感耦合等离子光谱发生仪)法测定。

1.3.9 油麦菜抗旱生理指标的测定 叶片游离脯氨酸和丙二醛分别参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GB 5009.124—2016)和(GB 5009.181—2016)的方法进行测定。脱落酸参照(SN/T 4591—2016)采用液相色谱–质谱法进行测定。水杨酸参照(SN/T4675.15—2016)采用液相色谱法进行测定。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均通过UV (分光光度)法测定。

1.3.10 油麦菜碳同位素组成和分辨率的测定 碳同位素通过Vario Pyro Cube元素分析仪和Isoprime-100稳定同位素质谱仪联用进行测定,并根据下式计算油麦菜叶片碳同位素组成δ13C[18]:

式中,(13C/12C)P表示油麦菜样品的13C和12C比值,(13C/12C)PDB表示标准物质PDB的13C和12C比值。

油麦菜叶片碳同位素分辨率Δ13C根据下式计算[18]:

式中,δ13CA为大气CO2的13C和12C比值。

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试验数据均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6进行处理,SPSS 21.0进行统计分析,Origin Pro 2019和R 3.6.3绘图。

2 结果与分析

2.1 土壤水分的变化情况

图1显示,控水期间内,NPI和TI下土壤体积含水量分别为22.4%±0.30%和22.0%±0.36%,相差仅为0.4%,分别相当于田间最大持水量的80.0 %和78.6 %,差异不显著(P=0.20, >0.05),可视为同一土壤含水量水平。在整个生育期内,NPI和TI的单盆累计灌水量均值分别为15.6和15.4 L,相差0.2 L,差异不显著 (P=0.93, >0.05),也可视为同一灌水量水平。然而,NPI土壤体积含水量随时间变化的变异系数为5.0%±1.1%,属于弱变异,而TI的变异系数为10.3%±1.0%,属于中等变异,且显著高于NPI(P=0.03, <0.05)。换言之,NPI和TI处理形成了平均含水量基本相同而时间变异性差别显著的土壤水分,即稳定性土壤水分和波动性土壤水分。在后续分析中通过对比分析油麦菜在稳定性和波动性土壤水分下的差异,来研究土壤水分时间变异性对油麦菜的影响。

图1 土壤体积含水量和累计灌水量的动态变化Fig.1 Dynamic changes of soil volumetric moisture content and cumulative irrigation

2.2 油麦菜生长的动态变化

图2表明,控水开始时,NPI和TI处理油麦菜的长势均匀,生长状况一致,株高、叶片数、最大叶长和最大叶宽的均值分别为4 cm、4个、5.9 cm、1.7 cm。在控水期间,油麦菜各项农艺性状指标均随时间呈增长趋势,且增长速度逐渐趋于缓慢。在收获时,NPI处理的油麦菜株高、叶片数、最大叶长和最大叶宽分别为 (14.8±0.8) cm、(14.7±1.5)、(34.5±3.9) cm和(4.3±0.6) cm,在控水期间分别平均增加了10.8 cm、10.7、28.6 cm和2.6 cm,而TI处理的油麦菜株高、叶片数、最大叶长和最大叶宽分别为 (9.3±2.1) cm、(11.7±1.2)、(17.1±1.3) cm 和(3.3± 0.3) cm,控水期内的平均增量分别为5.3 cm、7.7、11.2 cm和1.6 cm。对比发现,NPI处理油麦菜株高、叶片数、最大叶长和最大叶宽在收获时均高于TI,其中株高、最大叶长和最大叶宽的差异达到显著性水平(P<0.05),它们在控水期间内的增量分别高于TI 103.8%、155.4%和62.5%。

图2 油麦菜株高、叶片数、最大叶长和最大叶宽的动态变化Fig.2 Dynamic changes of plant height, number of leaves, the most extended leaf length and width of romaine lettuce

2.3 油麦菜光合参数的动态变化

图3显示,控水开始时,NPI和TI处理油麦菜的各项光合参数均无显著性差异;在第11天时,NPI处理油麦菜的各项光合参数均高于TI,其中Tr和Gs的差异达到了显著性水平(P<0.05);在第21天时,NPI处理油麦菜的各项光合参数依然高于TI,但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性水平;在第28天时,NPI处理油麦菜的Pn略低于TI,而其余指标均高于TI,其中仅Ci的差异显著(P<0.05)。

图3 油麦菜光合效率参数的动态变化Fig.3 Dynamic changes of photosynthesis parameters of romaine lettuce

2.4 稳定性和波动性土壤水分下油麦菜的生物量分配和水分养分利用效率

如表1所示,在生物量分配上,NPI处理油麦菜的产量和干物质量分别高于TI 131.5%和43.8%,而根冠比则低于TI 71.4%,其中产量和根冠比差异极显著(P<0.01)和显著(P<0.05)。在水分利用上,NPI处理油麦菜的耗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分别高于TI 11.3%和123.0%,其中水分利用效率差异显著(P<0.01)。在养分利用上,NPI处理油麦菜叶片的全氮、全磷、全钾含量分别高于TI 4.5%、31.0%和3.0%,其中全磷含量的差异显著(P<0.05)。在养分吸收上,NPI处理油麦菜地上部的氮、磷、钾吸收量分别显著高于TI 49.0%、88.2%和38.0%。

表1 油麦菜的生物量分配、水分利用、养分含量和吸收Table 1 The biomass allocation, water utilization, nutrient content and uptake of romaine lettuce

2.5 稳定性和波动性土壤水分下油麦菜的抗旱生理指标

为了探索不同土壤水分变化过程中油麦菜的水分利用状况,进一步检测了油麦菜叶片中的游离脯氨酸(Pro)、丙二醛(MDA)、脱落酸(ABA)、水杨酸(SA)、可溶性蛋白(SP)和可溶性糖(SS)等6种生理指标(图4)。它们以不同形式参与植物对水分胁迫的响应,可反映植物的抗旱能力[19–22]。通过对比发现,NPI处理油麦菜叶片的脱落酸、水杨酸、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的含量分别低于TI 70.9%、27.7%、17.7%和18.7%,其中脱落酸和可溶性糖的差异显著(P<0.05);丙二醛的含量和TI几乎一致,相差仅1.2%;而游离脯氨酸则高于TI 139.4%,但差异并不显著。

图4 油麦菜叶片游离脯氨酸、丙二醛、脱落酸、水杨酸及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含量Fig.4 Contents of free proline, malondialdehyde, abscisic acid, salicylic acid, soluble protein and soluble sugar in romaine lettuce leaves

2.6 稳定性和波动性土壤水分下油麦菜叶片的碳同位素比值和分辨率

稳定碳同位素不仅能反映光合过程中固定CO2的情况,也可以指示植物对水分的利用以及对水分胁迫的适应状况[23]。由成熟油麦菜叶片中稳定碳同位素比值(δ13C)和分辨率(Δ13C)(图5)可知,NPI的δ13C明显低于TI 7.9个百分点,而Δ13C明显高于TI 11.1 个百分点 (P<0.01)。

图5 油麦菜叶片中碳同位素比值(δ13C)和分辨率(Δ13C)Fig.5 δ13C and Δ13C of romaine lettuce leaf

2.7 土壤水分时间变异性与油麦菜各项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为了探索土壤水分时间变异性与油麦菜水分利用效率、光合作用参数、抗旱生理指标、养分吸收效率和Δ13C之间的关系,将上述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图6)。结果表明,土壤水分变异系数与抗旱生理指标(ABA和SS)呈显著正相关,与光合作用参数(Ci、Tr和Gs)、养分吸收(N、P和K)效率、水分利用效率和Δ13C呈显著负相关。

3 讨论

3.1 稳定土壤水分通过降低油麦菜水分胁迫程度提高其水分利用效率

本研究通过两种灌溉方式(NPI和TI)形成稳定和波动的土壤水分状况,探讨了土壤水分变化过程对油麦菜生理生长和水分利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灌水量、土壤平均含水量一致的情况下,相比波动性土壤水分,稳定性土壤水分明显提升了油麦菜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WUE) (图1,表1),且油麦菜的WUE与土壤水分变异系数呈显著负相关(图6)。许多研究表明负压灌溉比传统灌溉具有更高的水分利用效率,如高翔等[24]发现负压灌溉下紫叶生菜的水分利用效率比滴灌和浇灌更高;罗朋[25]对山地果树的研究指出负压灌溉比畦灌更有利于产量形成。从理论[10]上前人研究结果[11–15]和本研究结果均表明负压灌溉下土壤水分相较其他灌溉方式更为稳定。此外,一些灌溉频率相关研究[26–27]也表明,合理加大灌溉频率能实现高效节水的农业生产,其原因正是频繁合理的灌溉能降低土壤水分的波动程度,使土壤含水量保持在适宜作物生长的水平从而提高其对水分的获取和利用。因此,降低土壤水分时间变异性、提高土壤水分稳定性有利于提高作物水分利用效率和产量可能是一种普遍规律。

研究了6种常用于评价植物水分胁迫程度的生理指标,其中脱落酸和可溶性糖在NPI处理油麦菜叶片中的含量明显低于TI,且均与土壤水分变异系数呈显著正相关(图4,图6)。上述两项指标在TI处理油麦菜叶片显著高于NPI反映了植株可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水分胁迫,这与TI处理的土壤水分波动有关:在达到灌溉下限(70% 田间持水量)浇水前,土壤水分含量会有一段时间处于70% 田间持水量左右,这在莴苣科蔬菜作物的生产中被视为缺水临界指标或是轻度胁迫[28],表明浇水前油麦菜短暂地处于轻度水分胁迫中。这也解释了为何游离脯氨酸、丙二醛、水杨酸和可溶性蛋白在不同土壤水分变化过程下无显著差异:Koenigshofer等[29]发现游离脯氨酸在受到短期水分胁迫时主要保护根尖和叶基的分生组织,而不会积累于叶片成熟区域;丙二醛可指示细胞质膜受损程度,张晓勤等[20]指出短期轻微的水分胁迫并不会损伤细胞质膜;La等[22]则表示水杨酸在水分胁迫下和脱落酸之间有拮抗关系,当脱落酸含量升高时,植物内源水杨酸水平受到抑制;可溶性蛋白在轻度水分胁迫下含量变化不明显[30]。NPI处理下,油麦菜在控水期间一直处于适宜生长的土壤含水量(80% 田间持水量),几乎不会受到水分胁迫。换言之,在土壤平均含水量相同时,稳定性土壤水分相比波动性土壤水分使植物受到更少地水分胁迫,植株水分状况更加良好,而这可能就是油麦菜水分利用效率提升的原因。

3.2 稳定土壤水分促进了油麦菜的生长发育和养分吸收

更好的水分状况促进了油麦菜地上部的生长(图2),NPI处理成熟油麦菜的各项农艺性状指标均高于TI,其中株高、最大叶长和最大叶宽的差异显著。叶片数、最大叶长和最大叶宽的差异代表着稳定土壤水分下油麦菜具有更大面积的可食用部位。同时,NPI处理油麦菜根冠比显著低于TI (表1),说明波动土壤水分下暂时性的水分胁迫促进了根系生长,而稳定土壤水分下油麦菜积累的干物质能更多地分配到地上部,而不是用于生长不可食用的根系[31]。同样受到水分状况影响的还有油麦菜的光合作用,在整个控水期间NPI油麦菜的Ci、Tr和Gs均高于TI,其中Tr和Gs在第11天时差异显著,Ci在收获时差异显著(图3),且在收获时它们均与土壤水分变异系数呈显著负相关(图6),这与前人研究结果一致,即负压灌溉下生长的作物表现出更高的光合作用强度[10,13]。Tr和Gs的差异也佐证了NPI处理油麦菜的水分状况优于TI——稳定土壤水分条件下更高的Tr和Gs说明植株吸水能力更强,叶片含水量更充足[32]。光合参数中仅有Pn在收获时略低于TI,这可能是因为彼时NPI处理油麦菜已经成熟了一段时间,相比TI刚成熟的叶片光合作用受到抑制[33]。综上可以推断稳定性土壤水分更有利于油麦菜地上部的生长和光合作用。

图6 土壤水分时间变异与油麦菜各项指标的相关分析Fig.6 Correlation analysis among soil moisture temporal variance and different indexes of romaine lettuce

由表1可知,NPI处理油麦菜对氮、磷、钾的吸收量均显著高于TI,而只有磷含量在NPI下显著高于TI,这表明氮、钾吸收量的增加源于NPI油麦菜更高的生物量,磷素吸收量的增加同时归因于NPI下生物量的增加和对磷素亲和力的增加。植物通过根系吸收土壤养分,吸收量主要取决于土壤中养分的有效性和作物根系的吸收能力。从土壤养分的角度来看,前人研究已经发现稳定性土壤水分有利于土壤养分的有效性,如李迪等[34]和张敬禹等[35]的研究均表明负压灌溉促进了养分转化相关的土壤酶活性,提高了土壤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喻科凡[13]也发现稳定土壤水分能提高土壤氮、磷、钾养分的有效性。本研究没有检测土壤养分含量,但由油麦菜叶片全磷含量在两处理间的显著差异可以推测稳定性土壤水分下土壤磷的有效性可能得到了提升。在干湿交替的过程中,土壤团粒结构发生改变[36],影响磷素迁移的同时增加了磷吸附点位[37–38],导致土壤对磷的吸附能力增加,磷有效性降低[39]。相比之下稳定土壤水分可以更好地维持土壤团粒结构,这可能是土壤磷有效性增加的原因。从根系吸收的角度来看,相比TI处理,NPI油麦菜的根冠比显著降低,也就是根系质量份额降低了,而对养分的吸收却并未受到抑制,反而增加了,说明稳定土壤水分下油麦菜根系的单位吸收量可能更高(表1)。Zhang等[12]的研究支持这一看法,他们发现负压灌溉在抑制玉米根系生长的同时显著提升其根系活力,而根系活力指示了根系吸收和合成的能力[40]。综合前人研究和本研究结果,我们推测:一方面稳定性土壤水分能够提高土壤养分的有效性,使之更容易为作物所吸收;另一方面稳定土壤水分条件下作物根系吸收养分的能力更强。

3.3 Δ13C对油麦菜水分利用效率的响应机制

植物光合作用能分馏大气中的13C,导致叶片中13C与12C的比值(δ13C)低于大气,通过植物和大气δ13C的差值可以计算Δ13C[18],它反映了植物体内碳固定转移的信息,因而广泛应用于植物光合作用以及水分利用的相关研究中[23]。植物Δ13C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关系众说纷纭,虽然有研究[41–42]表示Δ13C与水分利用效率呈正相关或无相关;但更多的研究认为Δ13C与水分利用效率呈负相关[43],包括对C3植物小麦[44]、番茄[45]及C4植物玉米[46]等的研究。对比上述研究之后,可发现:认为Δ13C与水分利用效率呈负相关的研究多在水分胁迫条件下进行的,Δ13C随水分胁迫程度的上升而下降,而由于植物的缺水补偿效应,水分利用效率升高[3]。油麦菜是C3植物,碳素以CO2的形式进入卡尔文循环的羧化阶段[47],在这个过程中,稳定土壤水分下更高的Ci、Tr和Gs会促使油麦菜优先同化12C,增强植株对13C的分馏效应,从而提升Δ13C[48]。这解释了本研究中Δ13C与Ci、Tr和Gs三项光合参数的正相关性(图6),及其在不同土壤水分变化过程下的差异和其与土壤水分变异系数的负相关性(图5,图6)。同时,Δ13C与脱落酸和可溶性糖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图6),这表明Δ13C确实随水分胁迫程度的上升而降低。而从前文3.1可知,在本研究中稳定土壤水分能通过降低油麦菜的水分胁迫程度提升其水分利用效率,因此Δ13C与水分利用效率也呈正相关(图6)。因此,可以推测油麦菜Δ13C能够直接反映的是植株的水分状况,而非水分利用效率,植物体内Δ13C对于植物水分利用的指示意义是通过其对受胁迫程度的反应间接形成的。通过Δ13C评价植物的水分利用状况时一定要考虑到植物的品种、土壤水分条件等因素对两者之间相关性的影响。

4 结论

与传统浇灌形成的波动性土壤水分相比,负压灌溉所提供的稳定性土壤水分减小了油麦菜受水分胁迫的程度,促进了油麦菜的地上部生长、光合作用以及养分吸收能力,从而显著提升了油麦菜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此外,尽管油麦菜叶片Δ13C与水分利用效率表现出了显著的相关性,但Δ13C本质上反映了植株水分胁迫程度。

猜你喜欢
土壤水分利用效率含水量
土壤水氮调控对盐碱地棉花生长发育及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
喀斯特坡耕地块石出露对土壤水分入渗的影响
基于根系加权土壤水分有效性的冬小麦水分生产函数
中国耕地低碳利用效率时空演变及其驱动因素
浅埋滴灌下不同滴灌量对玉米花后碳代谢和光合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磷素添加对土壤水分一维垂直入渗特性的影响
北京土石山区坡面土壤水分动态及其对微地形的响应
眼干的人别选高含水量隐形眼镜
数字说
径流小区土壤含水量TDR法与烘干法测试相关关系探讨